這兩天很多人都關注到了青海「隱形首富」馬少偉的事情。
事件起於8月4日《經濟參考報》的一篇報導,《青海「隱形首富」:祁連山非法採煤獲利百億至今未停》。
《經濟參考報》的記者王文志用「開膛破肚」來形容現場被盜採之後的狼藉景象:
在綠色的高原草甸之中,一條寬約1公裡、深達300米的採礦巨坑,自西向東蜿蜒5公裡。開挖剝離出的地下凍土、巖石、煤矸石,在礦坑附近堆起四五十米高的煤堆、渣山,婉如高原被撕裂出的一道道傷口,扎眼到令人不忍直視。
而製造這一區域生態災難的,是一家名為青海省興青工貿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的私營企業。興青公司於2005年介入青海的聚乎更礦區,次年開始煤炭非法開採,迄今長達14年之久。
記者王文志進行了持續兩年多的跟蹤調查,發現即便在通報追責高壓之下,南麓腹地的青海省木裡煤田聚乎更礦區非法開採並未根絕。
「只要有監管部門來他就停,等監管部門一走他就開始幹。」「我這次去,一開始去是在生產,到了7月28日興青公司停產了,因為省裡要過來檢查。31日下午2點左右檢查人員走了,下午4點興青公司就開始打電話通知晚上6點開始採煤。」
更令人驚詫的是,這家24小時不間斷作業的公司,但凡「有領導和執法人員前來礦區,都能事先得知消息。」
很顯然,這是一起非常典型的G商勾結的腐敗案件。
而與《經濟參考報》報導標題中所用的「隱形」相比,興青公司的所作所為並非「隱形」——你在祁連山下盜挖那麼多年,把原本秀美的自然風光破壞成那個鳥樣,就是瞎子也該看出端倪了啊?一波波來巡查的領導們戴的是什麼眼鏡,才能對此視而不見呢?
然而,群眾可沒「戴眼鏡」。近10年間,網上各大論壇不斷有舉報、披露興青集團非法盜採行為的帖子。馬少偉更是被網友稱為獨霸一方的「西霸天」、無所畏懼的「煤盜」:
據工商資料顯示,興青集團始建於1981年,目前已經是一家集技、工、貿、房地產開發、礦產資源開發經營為一體的大型產業集團。現任董事長馬少偉名下有13家公司,其中2家已註銷。這些公司的註冊資本少則百萬、多則數億。
興青集團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業,馬少偉與父親馬登科以及兩個弟弟共同持有股份:
據多年介紹興青事跡的媒體報導,馬登科原是青海湟中縣多巴鎮的一個普通農民,1979年,馬登科拉上十幾個農民成立了建築隊做上了包工頭,兩年之後成立了興青工程公司——興青集團的前身。
1979年-1992年的十幾年年,馬登科的隊伍從十幾人發展到上千人,靠著剝削工人來的原始積累,馬登科也成長為當地小有名氣的民營企業家,並在90年代初的第一輪房地產泡沫崩潰前賺取了第一桶金,不管是運氣還是眼光使然,1992年果斷從東莞撤資讓馬登科順利逃頂。
此後,馬登科開始涉足碳化矽廠、造紙廠等多個領域,讓興青公司發展成了青海省小有名氣的私營企業。馬登科也如願以償地當上了省政協委員,更加便利地在政界、商界為自己謀取利益。
1998年,《中華兒女(海外版)》以《志在振興青海的「興青」人馬登科》為題,將馬登科包裝為心懷「家國天下」的良心企業家。2007年,馬登科被評為「中國建設和諧社會功勳人物」。
2001年,馬少偉子承父業出任興青集團總經理,上任當年即當上了西寧市政協委員,並被評為全國優秀民營企業家。四年後,馬少偉接任董事長。
擁有得天獨厚的政商資源,畢業於哈爾濱經濟管理學院的馬少偉比起其父,有著更大的野心。
2005年,馬少偉將目光投向了估值千億元的聚乎更礦區,興青集團憑藉一紙疑似造假的青海省商務廳紅頭文件,以「零投資」形式將礦權持有單位青海省紫金礦業煤化有限公司併購。
紫金礦業的礦權其實也是當年一名開著皮包公司的「港商」從青海海西州政府手中拿到的,因為事情敗露,沒有銀行給其注資,最終項目擱淺,被興青集團「撿漏」。2018年,《經濟參考報》曾以《青海一礦權大案調查》為題對此事進行了報導。
2005-2020年的15年間,紫金礦業一直在狀告興青集團巧取豪奪的行為;直到2020年5月,才將礦權重新判給紫金公司。
憑藉著自己的政商關係,馬少偉沒少幹「撿漏」的事情。馬少偉任法定代表人的青海不凍泉礦泉水有限公司,曾以1870萬元的價格獲得青海海西州茫崖小冒泉地區162.82平方公裡的鉀鹽礦預查探礦權。而據專業人士測算,該礦藏市值應在百億元以上。
靠巧取豪奪暴富的馬登科、馬少偉父子在東窗事發之前,卻一直是公開媒體口中的大善人。
興青公司先後捐資五十多萬元,為多巴中學、多巴小學修建教學樓;1998年為西寧沈家寨小學捐資10萬元修建教學樓;在湟中縣遭受冰雹、玉樹地區遭受雪災時捐款賑災;汶川地震捐款222.45萬元;玉樹地震災區捐款物累計300餘萬元……
與興青集團巧取豪奪謀取的天量不法所得相比,這一點兒慈善捐贈根本就是九牛一毛,但卻成了馬少偉父子攫取政治資源的梯子。
———分割線———
說來也巧,昨天本號文章誇讚的駱惠寧恰好也在「隱形首富」發家的那段時間裡主政過青海,看來「清官」也難擋住惡霸的崛起。難怪毛教員對於「清官」情結那麼警惕:「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前提是「路線」啊。
2014年,青海省委、省政府部署木裡礦區全面停產整頓,修復生態。省委、省政府領導帶隊到礦區指導督辦生態修復和環境整治。然後,督辦領導一離開,興青公司煤照採、礦照開。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人們關心的是,究竟誰才是罩著興青集團的「貴人」,讓它在這麼多年的巡查中成了「打不死的小強」,那個剛剛上任一個月就被通報免職的「正廳」,「級數」應該還不夠吧?
腐敗分子成千上萬,腐敗手段層出不窮,然而官商勾結的腐敗模式卻是千篇一律。我們更應追問的是,誰造就了這種模式?
翻看前文提到的「大善人」馬登科、馬少偉父子的發家史,不難發現,父子二人其實不就是媒體口中念念不忘的「鄉賢」嗎?——自己發了家,還不忘為家鄉做好事,又是建學校、又是賑災;公司取個名字都是「振興青海」之義,多麼地深明大義——如果不是東窗事發,父子二人至今應該還是媒體吹捧的對象。
在全國很多地方都能找出這樣的「典型」,基本上都有政商勾結的背景和涉黑的劣跡。例如去年落網的山西煤老闆陳鴻志。
在此前相當長一段時間裡,當地農民和礦工維護個人權益的文章發到了某些ZY網站和自媒體上面,迎來的不是針對陳鴻志的調查,反而是陳鴻志拿著地方權力機構給的證明,四處寄律師函、起訴名譽侵權,某些自媒體因此被封號。
這一次揭露興青集團的是新華社旗下的《經濟參考報》,可謂「大有來頭」,否則一篇報導真的能扳倒興青集團嗎?要知道,《經濟參考報》早在2018年就已經關於千億礦權問題發過一篇報導了。
從《經濟參考報》王文志的微博可以看出,王文志是一名正直、敬業的記者,但他在很多問題的看法上卻深受公知和xx系的影響。例如,他對方方的支持。
這是一個比較尷尬的局面,我的一些朋友調侃,xx系之後,連一篇像樣的深度調查報導都沒有了;自乾五們忙著逢「揭」必反,似乎誰揭露陰暗面,誰就是居心叵測、破壞大局;而那些傳統的ZY網友卻往往不掌握話語平臺……
xx系揭露陰暗面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很多記者也都是懷著樸素的正義感,問題恰恰是他們的導向和開出的藥方上。
如果僅僅把青海「隱形首富」的出現歸結於腐敗、歸結於體制,就偏離了問題的本質。政商勾結在資本主義的美國就表現為政治遊說和政商旋轉門了。私有制下,以權謀私、借權謀私、權力尋租是常態。
上面說到青海「隱形首富」馬登科、馬少偉父子是典型的「鄉賢」。鄉紳、鄉賢在70年前被徹底打翻在地,遭到泥腿子們的批判和唾棄;然而,近40年以來,關於鄉紳、鄉賢的歷史敘事卻發生了徹底的D覆,這種D覆在文學界、文藝界表現得尤為明顯。
從《活著》到《霸王別姬》,從《白鹿原》到《豐乳肥臀》,土地革命的歷史被塗抹得一團漆黑,文學歌頌的對象從泥腿子出身的工農兵變成了那些曾經被打倒的鄉紳、鄉賢。
經過40年滄海桑田的變化,泥腿子和他們的子弟們大多早就回過味兒了,原來的那一套已經編不下去了,作為文學界老人的方方隆重登場,一部為地主鳴不平的小說,受盡了媒體精英的追捧,還拿到了「華文好書」評委會特別獎。
方方小說中的地主老爺們的形象都是勤勞致富、父慈子孝、一團和氣,老爺家們的丫鬟長工寧肯自殺,也不願跟泥腿子一起「胡鬧」……
方方的小說不過是重彈老調,卻在農村土地產權改革、培養「新鄉賢」的恰當時機,隆重登臺,且把矛頭指向了土改。偶然還是巧合呢?
筆者覺得方方的小說也並不是真要為老鄉賢們F案,這個群體大多不在人世了,翻與不翻又能怎樣?她的真實目的還是要為「新鄉賢」張目,這其實也是那些文學家們幾十年來一直在做的事。
正是在這種氛圍下,馬家父子們登場了。貪官們大力扶植「新鄉賢」,出發點無非兩條,一則求利,二則求名——扶植「新鄉賢」是符合大氛圍主基調的。這樣算來,青海「隱形首富」也是方方們下的蛋了。
人在做,天在看。這個天是就是億萬默默無聞的人民。不要把沉默當軟弱,出來混總是要還的。種瓜的得瓜,種豆的收豆,誰種下仇恨他自己遭殃。
落馬的還能保住家產,至於事情做絕了,就問你們,打土豪、分田地,怕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