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基金
作者: 北京和聚投資
市場回顧
平穩亦或是糾結的震蕩行情,投資者參與度持續回落。11月市場延續了今年自5月以來的區間窄幅波動態勢,上證綜指單月下跌1.9%、滬深300下跌1.5%、創業板指下跌0.4%。同時市場整體也延續了成交低迷的狀態。當月全市場日均成交額不足3960億元左右,較9月、10月的5600億、4200億再度縮量。當月市場沒有出現過超過3日的連續上行、或下行,各類主題板塊的持續性偏弱,賺錢效應相對匱乏。
鎖定收益+神華破淨,市場初顯向低估值的周期板塊轉移的跡象。我們在10月報中曾做出判斷,年末鎖定收益的交易動機將催生一個板塊輪動的窗口期。根據申萬一級口徑,11月的板塊區間漲跌幅看,建材、電子、鋼鐵、汽車、電氣設備漲幅靠前,而全年看此前漲幅較大的食品飲料、醫藥、農林牧漁均出現不同程度下跌,其中農林牧漁單月下跌近10%跌幅居首。
今年作為過去10年來公募基金平均收益率次高的年份,更是強化了年末鎖定收益的行為。同時,當月中國神華股價一度破淨,歷史上這是第3次,引發市場對於低估值周期股的關注升溫。
外部環境不算有利,對內政策多次表態邊際上繼續傾向於「穩增長」。11月A股市場面臨的外部環境並不算理想,11月美聯儲會議紀要顯示除非美國經濟發生重大變化,否則可能無需再次降息,市場反饋的未來一段時間降息概率為0。美國經濟數據好於預期、美國股市節節新高似乎也強化了美方在中美協議談判中的姿態,10月市場給予樂觀預期的階段性協議目前來看遲遲未能兌現。
國內方面,總理多次組織召開會經濟形勢座談會、國常會降低基建項目資本金要求、金改委強調逆周期調節。在貨幣政策方面央行報告表示加大力氣做好「六穩」,並在MLF、回購利率以及LPR都相應下調了5個BP,進一步引導實體利率下行。多個層面的政策環境均顯示出,政策重心至少階段性的在朝著「穩增長」傾斜,但市場的總體表現與美股走勢明顯背離,反應了市場參與者謹慎和猶豫的心態。
投資展望
12月作為2019年的收官之月,同時也承載著對新一年市場的期許,有著起承轉合之意。先看短期。
12月市場的兩大不確定性將要落地,短期(月度)窄幅震蕩或仍是主基調。12月仍是一個數據的相對空窗期,事件性、政策性的驅動將是市場的主要影響因素。
12月將面臨的不確定因素之一,是12月15日為限的新一輪關稅加徵時點,目前從市場價格表現看,應該是更傾向於price-in了相對樂觀的預期,比如美國的不斷創新高、國內市場我們在上月報中也做出判斷「短期市場下有底的支撐來自於對中美談判達成階段性協議的預期」。從短期博弈的角度,隨著時間的臨近疊加前期獲利,投資者大概率會選擇觀望。
第二大不確定性因素,則是來自年末政治局會議對明年經濟工作的定調,目前各種跡象看穩增長大概率是更傾向的方向,但包括對貨幣及財政政策、消費、地產、基建等等具體如何定調,力度有多大,將決定下一階段市場的階段性結構性方向。對於短期市場的判斷,我們可能維持上個月月報的觀點,關注業績不差、年內漲幅偏低品種的類防禦性機會。
展望長遠,明年經濟增速平穩下臺階應該是當前市場偏多數人的預期,低估的周期品種不失為賠率也許不高但勝率較高的品種。12月作為提前布局來年的時間窗,能否搶佔先機,摸底市場預期尤為重要。每一年的市場其實都有對應的關鍵詞,比如2018的中美貿易摩擦、2019年的國內宏觀政策。
簡單回顧,2018年在中美貿易戰的陰霾下市場一路陰跌、2019年重提去槓桿的四月政治局會議成為全年市場上行、下行的分水嶺,而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顯著鈍化。而決定這些大的事件能否影響市場方向的力量,就是市場預期,對於充分預期的事情,哪怕是階段性利空,對於市場的衝擊也有限。討論中長期的市場走勢,繞不開的話題自然是對於宏觀經濟的判斷,也是年末市場討論最多的話題之一。
關於當下經濟好壞的種種跡象不再贅述,跟市場多方交流後一個籠統的判斷,明年經濟增速平穩下臺階應該是當前市場偏多數人的預期。所以只要不出現斷崖式的下降,目前大量低估的周期品種不失為賠率儘管不高但勝率較高的品種。
除了宏觀經濟之外,明年包括利率水平、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等等的預期及演化都決定著來年市場大方向的變化。從最新公布的11月PMI數據來看,扭轉了6個月來連續下滑的趨勢,第一次回到榮枯平均線之上,反應經濟短期見底的概率越來越強。11月以來以豬價為代表的物價下降幅度也同樣超出預期,為貨幣政策的調整也留下更多空間。具體細節本篇報告暫不展開討論。
明年可能是監管紅利的大年,而科技的大年有望延續。股災以來,資本市場的監管大方向以防風險為主要目標,大的基調大體是朝著限制流動性的方式展開,包括熔斷、2輪限售、去通道化、再融資收緊等等。
當下,市場正在迎來新一輪的政策監管方向,包括提高市場流動性、註冊制、再融資新規等,短期確有抽水的壓力和擔憂,但從長周期的角度,無疑是有利於中小企業實現快速成長的友好政策窗口期,成長類公司有望更多享受監管帶來的政策紅利。另一方面,中美貿易摩擦衍生出的科技競賽,已經成為未來確定性較強的風口,國產替代+技術進步將帶來較大的市場空間,其中技術領先的一批企業有望最終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