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因夢/文
「21世紀確實有三個選擇:亞里斯多德,或尼採,或威爾伯......」
隨著理性啟蒙運動的興起,組織化宗教與形上學曾經替世界帶來的魅力效用已逐漸式微,而民主價值觀、個人主義與多元主義的極端發展,也導致整體人類朝著自戀、分化和過度主觀的方向盲進,並因而嚴重威脅到社會、家庭與關係的連結。不可否認的,在我們邁入新世紀門檻的關鍵時刻,人類正普遍一同地面對著一個乏味、浮囂,物役、量化而又迷失了方向的文明。
然而,「經驗科學」這個理性的產物,畢竟也創造了各種突破性的發現,它不但將人類送上月球,還將人類送進了虛擬世界中的虛擬世界,而複製羊桃莉的誕生,更揭示出一個重大的可能性:人類即將取代神,開始執行造物的職責。
在這第二個創世紀尚未充分顯相之前,我們到底該如何對待演化、存在與終極真實等攸關人類存亡的議題?在各種知識體系呈現出四分五裂、各不相容的情況之下,我們要如何替這些不夠完整的真相找到正確的定位?在正統宗教淪為神話、教條和無從證實的囈語,而科學只能闡述物質的基本事實,卻無法提供意義、價值與倫理之際,我們要如何拉攏二者,使它們相互對話?簡而言之,這股從法界之海奔湧而出的人類識能,如何才能融成一道具有完整階序的彩虹光譜?
上述一連串的問題所揭示出的答案,不可避免地涉及了一種整合哲學或整合世界觀的可能性。然而,整合性的世界觀在本質上往往是獨斷與高壓的,凡受過理性洗禮的知識精英,鮮少有人願意再甘冒「法西斯」之名,去進行具有宏大企圖的統合動作,而且老實說,也鮮有幾人兼具了絕對真理的無我體悟和相對真理的邏輯歸納能力,那麼,這股識能中與日俱增的困惑、痛苦與憤怒,又如何才能化解成秩序與清晰的辨識?
肯恩•威爾伯此生的貢獻,就是要幫助我們這個時代,提出一個由空性含攝知識萬有的整合視見。他的整合哲學是靈性與理性兼具的,他主張我們必須朝著更高的意識發展,而這些高層的意識雖然隸屬於主觀的內在精微次元,卻是含攝科學與理性的,就這一點來看,威爾伯的視見其實延續了東西文化中哲學與宗教傳承的精髓,以及現代性的核心精神。
這個傳承源起於畢德哥拉斯,巴曼尼德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再傳遞給奧古斯丁、阿奎那斯、邁蒙尼德、史賓諾沙,黑格爾以及海德格,而東方智慧傳承對威爾伯影響最深的,則屬佛教上座部思想,龍樹中觀學派、華嚴學派、唯識學派、藏密大手印與大圓滿,論藏,吠檀多哲學、中東蘇菲神秘主義,等等。至於威爾伯的超個人視野,則充分反映了威廉•詹姆斯、榮格、馬斯洛的心理學研究,更涵蓋了六○年代末期西方所發展出來的身心靈修練途徑以及東方的默觀傳承。
雖然長青哲學家,整合哲學家•超個人心理學者皆為人們加諸威爾伯的桂冠,但通常學界仍將他歸類為超個人心理學者,並視其為這個領域最卓然有成的理論家。有開超個人心理學方面的著作,臺灣目前譯介過來的只有李安德博士的《超個人心理學—心理學的新典範),可見國人對這個領域,尚處在牖中窺日的階段。根據法蘭西斯•沃昂與羅傑•沃許(威爾伯的莫逆之交,也是著名的超個人心理學者)的詮釋,所謂超個人經驗,就是從個人的統合感擴張到整體生命、靈性和宇宙的面向,而有關超個人的學術研究,指的則是以更科學的方式來理解和詮釋傳統的宗教體驗,包括存在的意義,生命的一體性,最深的洞見,慈悲和宇宙大愛。
北美及歐洲的超個人心理學多半源自所謂的「反文化靈修圈」。大約六○年代左右,歐美年輕的一代對科技文明愈來愈不滿,他們本著存在主義所強調的個人獨特性,自由意志與尊嚴的需求,排山倒海地推動了人本運動和潛能開發的潮流,並促成了「轉換的意識狀態」(ASC)及異常經驗的研究。歷經十年的發展,原本健康的人本運動,卻因為大眾化而遭到扭曲與誤解,於是「自我認同」、「自我實現」、「自我接納」與「自我肯定」之類的心理學術語,變成了普遍流行的口頭禪。某些社會學者稱這個世代為「我」的世代,並嚴厲批判這類的自戀型文化,而人本心理學之父馬斯洛,也逐漸意識到自己所推動的第三勢力革命,只不過是一個發展得還不夠究竟的典範,如果一味強調自我實現,將導致過度自我中心的傾向,他曾經說過:「缺乏超越的及超個人的面向,我們會生病,……我們需要呵比我們更大」的東西……這個「比我們更大的東西」,指的就是整體生命、靈性和宇宙的次元。
從六○年代末期開始,超個人心理學的研究轉向了亞洲、西方和美國原住民的默觀修練,近年來的研究則試圖將這些修練整合成日常生活能夠實用的方法,其中涉及了心理學、心理治療、哲學,醫學、物理學,以及和性別、生態、社會正義攸關的議題。
自一九七五年起,威爾伯所出版的著作,一直涵蓋著超個人運動的完整面向,現年五十一歲的他,早已著作等身。他擅長運用流暢易懂筆鋒常帶情感的書寫方式,來解析尖澀、隱微而又繁複無比的學術議題,他的洞悉力、整合力與綿密的歸納能力,吸引了歐美及亞洲世界無數的讀者。在日本,威爾伯被視為一派宗師,在德國,他是學院派熱衷研究的重要現象之一,宗教史權威休斯頓•史密士認為威爾伯在整合西方心理學與東方智慧傳承的貢獻上,遠遠超過了榮格,希拉蕊的精神導師珍,休斯頓將威爾伯與佛洛依德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而約翰,懷特則稱其為意識研究領域的愛因斯坦。
這位具有宿慧的天才型人物,早年的成長曆程和一般人並沒有顯著的不同。他誕生於一九四九年的一月三十一日,出生地是美國中南部的奧克拉荷馬市,少年時父親任職於空軍,他時常隨著父親四處調動遷居。他在運動和課業的表現均佳,曾經被兩所學校選為代聯會的會長,此外他對於科學也十分著迷,他曾經說過:「我真正熱愛的其實是科學,我將自我奠基在邏輯之上,並以物理學作為架構,以化學作為趨動力。」在內布拉斯加州的林肯鎮完成了中學教育之後,他進入杜克大學主修醫學,才讀了兩年就發現醫學太缺乏創意,他覺得醫生就像被美化的鉛筆工人,他們治治療人的方式並不仁慈。失望之際,他將注意力轉向東方哲學,在某個機緣下,他閱讀了老子《道德經》,從此產生了基進的改變,而開始大量閱讀亞州和西方的靈性教誨,以及西方心理與哲學。不久他就從杜克大學退學返回內布拉斯加州,為了逃避到越南服兵役,他只好進入林肯州立大學就讀,選修化學與生物,並主修生化。
威爾伯在研究院讀了一段日子,後來因結婚而放棄學業。一九七三年的冬天,二十三歲的他宿慧突然發動,才短短三個月的時間,他就為了生平第一本著作《意識光譜》。往後的三年裡,這本書被二十二家出版社回絕,最後終於被通神學會出版社相中,而在一九七七年正式發行問世。二十年後這本書再度出版,時間證明它的確不愧為超個人心理學的經典之作。此書如同威爾伯晚期的作品一樣,充分反映了勤勉的自我教育過程以及不受外界影響的獨立思考。
接下來的五年,威爾伯靠著洗盤子、當跑堂,在雜貨店打工,辛苦地完成了另外五本著作。那時他的禪修練習已有十年歷史,而維繫了九年的婚姻也宣告結束,他每天靜坐好幾小時,每個月都進行幾天的閉關。一九七八年,他和傑克•克裡汀頓共同創辦了《回觀》雜誌,當時不同文化的哲學與各種學科之間的交互研究還十分被忽略,許多學者相知識分子對東西方研究或科學與宗教的交集深感興趣,《回觀》就像燈塔一般照亮了他們。從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四年,在《回觀》上發表過的有關個人發展、文化,社會演化、科學認識論、哲學、社會學、精神病學和精神治療方面的論文相繼結集成書。當時參與這類劃時代討論的重要精英為數眾多,其中的投稿者有量子力學科學家大街•博姆、史丹福的神經學家卡爾•普裡布蘭、《轉折點》的作者卡普拉等等,真可謂人才濟濟的前衛論壇。
一九八三年的八月,威爾伯結識了泰莉·吉蘭,初次見面時兩人都有一種奇妙的感覺,好像生生世世彼此一直在尋覓著對方。兩個星期之後,他們決定結為夫妻,婚禮定在十一月,然而婚前的體檢卻為這對靈魂伴侶帶來了急轉直下的噩運:泰莉被告知罹患了第二期乳癌。威爾伯頓時面臨前半生最艱難的考驗。讀者如果想知道這段不可思議的動人因緣,不妨參閱張老師出版社發行的《恩寵與勇氣》。
一九八九年的年初,已經改名為崔雅的泰莉,在象徵著藏密空行之母的狂風中病逝,享年四十一。五年的抗癌歷程不但沒有擊垮崔雅和威爾伯,反而促成了終極的證悟,威爾伯在妻子的解脫之光中,也體嘗了前所未有的恩寵。崔雅過逝後,威爾伯重拾消失長達五年之久的寫作靈感,他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除了購買日用品之外,幾乎完全與世隔絕,三年中只見了四個人,他形容那種情況很像傳統的禁語閉關。當時他正埋首於《性、生態學、靈性》這本巨著的撰寫工作,他形容其過程就像是一場永無止境的噩夢,為了涵蓋四大象限各個領域的知識系統,他需要搜集的資料可想而知有多麼博雜了。閉關到第七個月,他患了自稱的「渴膚症」,大約有三、四個月的時間,每當工作結束之際,他總是忍不住坐下來痛哭,一哭就是半個小時,那種渴望與人肌膚相親的痛苦,比壓抑性慾還要令他難熬。十多年的禪修過程中,他有過多次由日本禪師認證的「見性」體悟,然而即使是開悟之人,面對癌症雲霄飛車式的情緒魔考,仍不免以暴力對待重病的妻子。「渴膚症」使得威爾伯再度面臨考驗,他發現自己除了門睹之外,什麼也不能做。就在這純然的目睹中,崔雅在病中所發展出來的平等心也出現在威爾伯的身上,他開始進入持續不斷的覺知,明鏡一般的覺察開始延伸到夢境與深睡,他修行的境界終於有了量子式的躍進。
一九九五年,《性、生態學、靈性》出版問世,一年之後他又出版了更適合大眾閱讀的普及版本《萬法簡史》。這兩本書除了涵蓋他早期的基本理論之外,還納入了過去從未處理過的系統理論,演化論、女性主義,生態思想,以及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哲學議題。《性、生態學、靈性》是威爾伯「法界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在他進行第二部與第三部的資料搜集時,又同時完成了兩本著作和數篇論文,其中的一本就是《靈性之眼》。此書是威爾伯最滿意的作品,書中結集了多篇整合哲學的論文,所涉及的議題包括了心理學、哲學、認知科學、意識研究、人類學、藝術和文學理論。一九九八年,他完成了被美國副總統高爾視為最心儀之作的《感官與靈魂的交融》(臺灣譯為《靈性復興》,由張老師㈩版社出版),一九九九年,他的私人札記《一味》也公開發行,此書史無前例地披露了威爾伯證人最高境界的生活實錄。
就這樣一本接著一本,威爾伯單打獨鬥地開闢了靈性洞見與古代唯識學的現代詮釋方式。當人們還不知道該如何替靈修洞見定位,甚至還不能確定這樣的洞見是否夠資格被合理化為一種知識之前,威爾伯已經有能力以系統化的認識論來釐清這些疑惑。當人們還沒有能力分辨西方心理學與傳統靈修心理學的關係時,威爾伯已經提出結合佛陀與佛洛依德的創見。他以自己原創的四大象限典範,清楚地區分出不同的認知方式,不同的知識領域和不同的真理聲言,然而他所有的立論基礎都奠基在唾手可得的數據資料和早已被廣為接納的學術理論之上,因此並不是從古老傳統中發展出來的空泛形上辯證。近年來威爾伯更進一步地關注早期超個人心理學所忽略的領域,以及榮格學派對宗教和靈修境界的諸多曲解,並指出了世界各大宗教文化對肉身、大自然和女性的貶抑。
威爾伯所處理的議題雖然博雜,他的方法論卻簡明而扼要,他認為任何一位思想家或評論家都不可能愚蠢到全錯,每一個人都可能觀察到一些不完整的真相,而各種不同的知識領域在純抽象的層次上,其實是相互融通的。譬如所謂的「神」,如果「神」的抽象定義指的是無限的神性,那麼基督教的「上帝」、佛家的「空性」和猶太教的「神之奧義」便能相互融通。這種處理知識的方法,威爾伯稱之為「定位歸納」或「駁不倒的推論」。一旦有了駁不倒的推論,學者就可以將各種領域的真理串連成緊密相系的網狀綱要,然後再利用這個綱要去評定那些較為狹窄的途徑之中,有哪些地方是不夠完整的。
威爾伯早期的論述強調的是上溯空性的解脫之道,近年來他則企圖證實上溯空性與下及萬有的圓滿一味典範,才真正具有治療的力量,這種發展的方向,顯然和他在實修上的體悟有著直接的關係。
在《一味》十二月份的札記中,威爾伯很清楚地解析了菩提心的真諦。他指出菩提心分為絕對與相對兩個層次(簡稱為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傳統的上溯空性之道一向認為只要證悟絕對真理,就能示現無漏的般若智慧,然而真相卻是:即使你在絕對真理上有直接的體悟,也並不意味你能精通相對真理的細節;就算解脫到相當程度的人,也未必能解釋量子力學或擅長其他的技藝。換言之,內證內修的解脫道,只佔了「四大象限」這張整合發展地圓的左上角象限,其他還有右上角客觀自然科學的範疇,右下角的系統科學領域以及左下角倫理典範等主流思想的範疇。
威爾伯主要的論點就是要促成人類明智地融合東方與西方的相對真理,共同以空性做為基礎,相互交織成完整的脈絡。他強謂法界是一直不停地在演化的,因此新的真相不斷在顯現,新的啟示不斷被揭露,新的佛也不斷在冒出,法界就在這股自我超越的趨力之下,超越著過往的一切,也含攝了過往的一切。這就是神性無私而又無限的創造之愛。
1.北京心靈自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與中信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克裡希那穆提精選文集終於出全了!4月<心靈日記>和<論關係>,5月<論自由>和<論真理>,7月<世界在你心中>和<點亮自性之光>,12月<最好的教育是愛>和<生命筆記>,以《心靈日記》開始以《生命筆記》結束,美好的因緣。採用類似佛經的素樸裝幀,高大上+深小美。祝願諸位書友從閱讀起步,通過實修,轉化自我。傾聽人生的智慧,喚醒沉睡的靈性,重拾生命的熱愛與敬畏,在愛的行動中抵達自由之地。各大網絡書店皆有售。
2.心靈自由與磨鐵黑天鵝圖書合作出版的「正念減壓之父」喬·卡巴金《不分心:初學者的正念書》也已上市銷售。各大網絡書店皆有售。歡迎書友購讀,並分享讀後感。
3 .心靈自由與果麥文化合作出版的佛教心理學大師傑克·康菲爾德《初學者的冥想書》也已上市銷售。各大網絡書店皆有售。歡迎書友購讀,並分享讀後感。
4.心靈自由與時代華文書局合作出版的超個人心理學經典文集《超越自我之道》也已上市銷售。各大網絡書店皆有售。歡迎書友購讀,並分享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