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的廣州女孩林沛楠有著多重「身份」,她是作品被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博物館永久收藏的小藝術家、發明防摔手機殼與聲光報警盲人手杖的中國少年科學院預備小院士、打破學校壘球擲遠記錄的運動小健將......這位立志為祖國設計大飛機的廣州市第一中學「校園風雲人物」,將代表廣東參評今年全國「新時代好少年」。
發明的秘訣:
多觀察、多問「為什麼」
中國首款實用化大飛機C919試飛成功,在許多國人的記憶中,不過是又一個國之重器亮相的新聞事件。可對年輕的林沛楠而言,卻是一個激蕩人生理想的重要時刻,她用稍顯稚嫩的筆觸在日記本上留下了一段誓言:「中華兒女,夙興夜寐,興兵強國。中華盛世,國泰民安,吾當努力。」
「設計出世界先進的大飛機,助力祖國航天事業,是我從小的夢想。」如果說科學是林沛楠最喜歡的科目,那航海模型就是她最愛並最擅長的課外項目。
一切要從孩童時代說起,那時一張普普通通的紙,到她手上能變出、飛出不同「花樣」,俯衝、高飛、轉圈,都有一套心得。幾年下來,家裡各式紙飛機成百上千,同時磨鍊了她的動手能力、探索精神。
上三年級那年,林沛楠開始接觸航模,興趣一發不可收,加入學校科學社團並作為主力參與各科研項目,鑽研出累累碩果:第十八屆全國青少年航天模型教育競賽廣州預選賽(輕騎士橡筋動力滑翔機競時賽)一等獎、中國海警航行賽廣州市三等獎、橡筋動力車拼裝直線賽廣州市二等獎、廣州市青少年無線電測向錦標賽個人三等獎......
這位校園中有名的「小發明家」分享心得說,創新靈感大多源自日常生活,關鍵在於多觀察、多思考、多問「為什麼」。
看到盲人拄著拐杖艱難探路時,她擔心盲人會碰到障礙物摔倒,於是發明了獲得廣東省少年兒童發明獎三等獎的聲光報警盲人手杖;看到周圍的人老是不小心把手機屏幕摔壞,她的心底浮現出一個問號:「為什麼手機那麼容易摔壞呢?」做問卷調查,分析手機摔落的情況,經過多次試驗修改,最終發明了一款簡便而又實用的「多功能防摔手機殼」,獲得廣州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二等獎;每當下雨時,大家急匆匆地收傘上車,卻還是免不了被雨淋到。有什麼辦法能讓乘客不被雨水淋到呢?於是她改良了「公共汽車自動伸縮雨棚」並獲得科技實踐活動廣州市特等獎。這個雨棚,下雨時能夠自動打開,為上車人撐起一個乾爽的空間;無雨的日子,雨棚能夠縮回到車頂裡面,既節省空間又方便。
2017年1月,林沛楠隨老師上北京通過考核、面試,被中國少年科學院評選為「預備小院士」。
能文又能武:
書畫作品館藏,壘球破校紀錄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中國,無數逆行者為全國人民的安全傾盡全力,林沛楠看在眼裡,記掛在心中:我能夠為社會做些什麼呢?通過報名參加「線上書紐戰疫能量為武漢同學助力」志願服務項目,她以志願者身份,參與市一中為武漢錄製的加油視頻,參加由市教育局舉辦的「2020花地新苗作文大賽」,用書畫表達對逆行者的敬意和對武漢的祝福,為遠在武漢的同齡小朋友加油、打氣。
「我們一直鼓勵她多關心社會,多體驗有意義的課外活動,培養能力與情操。」媽媽梁女士表示。也許正得益於這樣寬鬆的成長環境,林沛楠成長為一個多才多藝的孩子。
孩童時期,林沛楠便師從嶺南葫蘆絲傳人李鑫雨老師修習民族音樂葫蘆絲、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學書法、美院老師習繪畫。經苦練,她獲得葫蘆絲八級證書,除第二屆嶺南葫蘆絲藝術節、鑫雨杯葫蘆絲大賽銀獎、荔灣區中小學生「三元杯」民樂一等獎等連串獎項,書畫作品《歡樂橫渡珠江》更被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博物館永久收藏。《廣東科技報》在專訪中以「執筆能寫,景生能繪,聽音能和」作評價。
走上運動場的林沛楠又能化身運動健將。據介紹,她曾打破學校的壘球擲遠記錄,並參加區市兩級的跑步、壘球擲遠、跳遠比賽,代表學校站上領獎臺。
媽媽說:
她不是神童,成績在於自律
旁人口中的「神童」,不過是媽媽眼裡的一個普通孩子。「其實她沒有過人的天賦,成績在於自律。」林沛楠的母親梁女士是廣州荔灣區某小學的老師,爸爸則是企業財務主管。梁女士告訴記者,身為小學班主任,加班到晚上八九點是家常便飯,丈夫工作同樣繁忙,兩人輔導孩子功課的時間並不多,「比方在疫情期間,從來無需別人監督,她每天六點多起來背書。我和她一起在家上網課,我備課,她上課,互不幹擾。孩子的自律,讓我最欣慰。」
還有人好奇,林沛楠涉獵廣泛,如何平衡校內課程與課外補習的關係呢?媽媽卻透露,女兒小學六年來從未報讀校外補習班,興趣愛好發乎自然,做父母的只是一路「以朋友的身份」從旁鼓勵,分享感受。「周末的科技比賽,我和爸爸無論再忙也要到場支持,但是否獲獎從來不是目的。孩子快樂成長,就是家長的最大心願。」梁女士說。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何道嵐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何道嵐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蘇琬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