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劉胖莊出土一隻角馬,專家說:馬首上的角有這種功能

2021-01-10 歷史店

在河北滄州博物館中,珍藏著一件普通而又神奇的文物。說它普通,因為它是一匹陶馬,其體形外貌與普通的馬毫無差別,說它神奇,正是因為該陶馬的馬頭上長了一隻角!它究竟是什麼?頭上長的這支角又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1988年5月,滄州市郊區姚莊子劉胖莊村北,正在進行著一場緊張的施工作業。在推土機前後忙碌的時候,司機突然發現自己的前方有一處障礙物,於是他馬上下車查看情況。司機經過仔細辨認,發現前方的障礙物為石質半圓形物體,趕忙告知給了工頭。工頭趕來查看後,覺得事情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簡單,於是撥通了考古研究所的電話。

考古研究所的領導接到電話後,立馬成立專家組,前來進行仔細的考察。經專家探查確定,此處確實存在著一座西晉時期的古墓,而推土機發現的半圓形石頭,正是該墓墓室的券頂。該座墓中陪葬品不多,僅有一件銅鏡與幾件陶器,其中就包括一件陶製的鎮墓獸——獨角馬。

該匹陶馬背上有鞍韉,呈站立姿勢,造型與普通馬匹無異,只是頭上多了一隻角、嘴上多了一個球狀裝飾物。專家們將其請到了博物館後,對於獨角馬的獨特形態,開始了一番探索性的研究,這詭異的「馬角」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在外國的神話傳說中,有一種天上的神馬長角的傳說,但歐洲的傳說和華夏的馬不挨邊,略去不提。想要揭開問題的答案,專家們還是需要從華夏古代馬匹的發展中找尋蛛絲馬跡。戰馬的出現,可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我國歷來是農耕大國,重視耕牛,對於馬匹的重視程度不高。可是塞外遊牧民族卻一直生活在馬背上,他們經常騎馬南下對中原進行侵擾,讓中原統治者頗為頭疼。

為了對付這些來去如風的騎兵,中原政權也開始了有針對性的實施馬戰。早在三國時期,騎兵便在北方迅速發展,成為了一支不容忽視的戰爭力量。隨著騎兵的流行,軍隊對於戰馬的飼養也開始有了長足發展,到了兩晉時期,騎兵已經達到了「甲騎具裝」的地步,即人披鎧、馬套甲。騎兵們為了更好的保護好「戰友」,還特意發明了許多種戰馬的防禦裝備。馬的頭部有「面簾」進行保護,只露出戰馬的眼睛和耳朵以及鼻子。馬的頸部也是薄弱部分,需要以「雞頸」進行保護,馬胸部與腹部,分別有「當胸」與「馬身甲」防護,而馬的尾部則是用「搭後」防護。由此看來,古人對於戰馬的防護措施,可謂是做到了極致。在漢代廣陵王的陵墓壁畫上,就曾經有一幅「戰馬披甲圖」,該圖中的戰馬身披鎧甲,似乎在與騎手並肩作戰。

值得注意的是,在壁畫中馬頭的位置,居然也長出了一隻角。專家們驚異的發現了這個線索後,連忙將其與劉胖莊西晉墓中出土的獨角陶馬進行了深入的對比,終於找到了一種對陶馬長角的合理解釋。專家們認為,西晉墓中出土的陶馬雖造型逼真,卻意在表現馬的神韻,而對陶馬的細節加工卻顯得有些潦草與輕浮,因此陶馬身上的諸多細節都沒有特意表現出來。如此多未能表現的細節,其中就包括了戰馬披甲,換句話說,其實陶馬看似赤身只佩戴了一副鞍韉,但是該陶馬應該是全副武裝的。正是由於該陶馬全身披掛,因此馬的前額部分也有「面簾」,而「面簾」之上才安裝著所謂的「角」與嘴上的「球」。至於「長角」的作用,專家認為其裝飾性大於實用性,應該是為了震懾敵人而專門設計的。

一座小型墓葬,一匹看似普通的陶馬,卻揭開了千年之前的戰馬具裝之謎,想來也真的是一件傳奇。同時,我們也應該向考古工作者致敬,也正是在他們的努力下,一個個歷史的謎團才被逐漸揭開,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才得以真正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相關焦點

  • 前有獅子咬住喉嚨,後有鬣狗掏肛,這頭角馬插翅難逃了!
    前有獅子咬住喉嚨,後有鬣狗掏肛,這頭角馬插翅難逃了!角馬作為一種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大型食草動物,它體型壯碩,肉質肥美,是很多肉食性動物的最愛,見了都會垂涎三尺。這頭角馬遭到獅子攻擊被牢牢鎖了喉,當它想要反抗時後方又出現一隻鬣狗,前有獅子咬住喉嚨,後有鬣狗掏肛,最終難逃一死,成了獵食者的美食,其實角馬也並不是任人宰割的性格。
  • 前有獅子咬住喉嚨,後有鬣狗掏肛,這下這頭角馬插翅難逃了!
    前有獅子咬住喉嚨,後有鬣狗掏肛,這下這頭角馬難逃一死了!角馬作為草原上大型的食草動物,是很多肉食動物的捕食對象,但是,角馬並不會向命運屈服,它會拼盡全力逃生。一隻角馬被獅子咬住喉嚨,眼看著就要成為獅子的美餐,獅子由於耗費了大量的體力,想要休息一下再吃,可是,就在這一瞬間角馬奮力起身,直接向獅子發起反擊,獅子被打的鼻青臉腫。
  • 假如我是一隻角馬,我的一生要經歷什麼?
    大家好,我是一隻小角馬,我來自於非洲東部大草原,坦尚尼亞的塞倫蓋蒂大草原是我的家鄉。我的爸爸是一名高大威猛的角馬,據媽媽說它是打敗了許多叔叔才與媽媽走到了一起。在你們眼中,我的長相可能有些奇怪,其實我自己也有些納悶,為什麼我長著山羊的鬍子、野牛的頭、馬兒的臉呢?
  • 豹子捕獵角馬,本以為手到擒來,沒想到角馬同伴一角頂了上去!
    豹子捕獵角馬,本以為手到擒來,沒想到角馬同伴一角頂了上去!  豹子的體型與威力雖然比不上獅子與老虎,但是,它們的速度可是不容小覷的,只要看上的獵物,就一定能夠追上。    但是,能不能吃到嘴裡就要看自己的能力了,豹子看到了正在覓食的兩隻角馬,它在草叢中埋伏著,悄悄的向角馬靠近,隨後直接跑到角馬的面前。
  • 角馬被鬣狗攻擊,因為角馬看不起鬣狗,結果被鬣狗活吃
    角馬被鬣狗攻擊,因為角馬看不起鬣狗,結果被鬣狗活吃文/某凡不過然雖如此,但地球還是要運轉,弱肉強食的場面還是在時刻上演著,並不因弱小的動物意志而轉移。或許在我們看來確實有些殘忍,但是從狩獵者的角度來看,自己不去狩獵就要面臨被餓死的命運,又有誰能同情他們呢?
  • 角馬正在吃東西,卻突然倒地,鏡頭放慢後找出原因!
    角馬正在吃東西,卻突然倒地,鏡頭放慢後找出原因!生活如此多嬌,只因你最閃耀,遼闊的非洲大草原,表面上雖是寧靜安詳的,在背後卻存在著種種危機,生活在這裡的動物每天都要上演不同的廝殺,能夠成功逃脫獲得勝利,才能更好的在這裡生存下去,一隻角馬正在吃東西,突然倒地身亡,鏡頭放慢600倍後找出兇手!
  • 闢謠:角馬產仔後會把幼崽踢出去?它是如何養育小角馬的?
    角馬是哺乳動物的一種,既然是哺乳動物,就意味著幼崽是有哺乳期的,所以,剛出生不久的小角馬是不會被踢出去的。那麼,為什麼會有「踢出去」這個梗呢?角馬媽媽是如何養育小角馬的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小角馬的一生。角馬「踢出去」的梗是從何而來?
  • 滄州再出土明代皇家石碑:是她當上了皇后,給娘家立的
    7月底,河北滄州滄縣興濟鎮發現了一塊斷碑,為明孝宗為皇后張氏修建崇真宮時所立石碑的上半塊,它與當地博物館內收藏的另一塊斷碑相吻合,兩塊斷碑拼合修復。興濟鎮是張皇后的家鄉。僅過了一個月,這裡又有新發現。9月3日下午,張皇后祭祀母親金氏一族所立石碑在興濟鎮餘慶屯村出土。石碑發現於興濟公園南側的餘慶屯村運河邊,根據碑上清晰的字跡可以判斷,這是明孝宗張皇后為母親金氏一族所立。石碑碑首是精雕細刻的龍紋,與此前發現的明孝宗敕建崇真宮石碑上半部分一致。碑首中部刻有「中宮祭文」四字。
  • 角馬這種動物到底是馬還是牛?有何依據?
    角馬還有一個名字又被稱為牛羚,在生物學分類上屬於偶蹄目-牛科-狷羚亞科-角馬屬下的成員,共包含兩種物種白尾角馬和斑紋角馬,從其名字就可以設想出出來它們的形象,特點就是白尾和斑紋。我們通常所說的馬在生物學分類上是奇蹄目-馬科-馬亞科-馬屬下的成員;而牛一般是指偶蹄目-牛科-牛亞科下的成員,還包含牛屬和水牛屬,例如黃牛、水牛、瘤牛等。因此說從生物學分類上來看角馬和牛的親緣關係更為接近,屬於相同目和相同科下的成員,而和馬的關係就要遠一些,因為不在同一個目下。
  • 陝西發現秦始皇祖墳,出土一隻「黃金啄木鳥」,專家:商朝的圖騰
    陝西發現秦始皇祖墳,出土一隻「黃金啄木鳥」,專家:商朝的圖騰 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即秦朝的開國皇帝嬴政的陵寢,就是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公裡處的驪山北麓的秦始皇陵。當初秦始皇陵被民眾們無意中發現後,成為我國考古學界乃至世界考古學界的一件重磅級新聞。
  • 獅子咬住了角馬的頭,原以為手到擒來,不料被一腳踹飛!
    獅子咬住了角馬的頭,原以為手到擒來,不料被一腳踹飛!獅子雖然在草原上能夠稱霸一方,但是它們也不是絕對的王者。捕食的時候也不可能會每次都能成功。如果是一頭獅子與一隻野牛單挑的話,很容易就會被野牛給傷害到。
  • 獅子咬住角馬,不料角馬一個轉身,獅子直接被開膛破肚
    獅子死死咬住角馬,不料角馬一個轉身,獅子直接被開膛破肚角馬是非洲大草原上的食草性動物,雖然處於食物鏈的中低層,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它就是可以認人宰割的,平日裡獅子、鬣狗等都會將角馬作為獵物。但是你永遠也無法想像角馬為了活命,能夠做出什麼瘋狂的舉動來,視頻中一隻角馬正在吃草,但是它不知道的是自己早就被幾隻獅子牢牢的鎖定住了,一陣操作後,角馬被撂倒在地。同時也被鎖了喉獅子正準備張嘴吃肉時,下一幕可怕的事情發生了,本來沒有反抗能力的角馬突然一躍而起憤怒反擊,一個360度大旋轉,瘋狂的攻擊著獅子。
  • 獅子死死壓制角馬,怎料角馬一個轉身,獅子瞬間開膛破肚!
    獅子死死壓制角馬,怎料角馬一個轉身,獅子瞬間開膛破肚!獅子獨立作戰的能力並不強,所以,它們總是團體作戰,獅子們在草原上尋找食物,眼前突然跑過一群角馬,正所謂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兩隻獅子則對這群角馬打起來注意,其中的一隻雌獅趴在地上,觀察著周圍的環境,等到時機成熟之後,身後的雄獅直接衝向角馬群,迅速的咬中了其中一隻的脖子,而其它的角馬在它身邊路過。
  • 獅子死死咬住角馬,不料角馬一個轉身,獅子直接被開膛破肚
    獅子死死咬住角馬,不料角馬一個轉身,獅子直接被開膛破肚角馬是非洲草原最常見的動物,粗略統計,在草原上生活的角馬多達150萬頭,當它們聚集到一起時,將匯集成非常壯觀的景象,角馬們每年都會集體渡河尋找食物,以躲避天敵的捕獵,可即便是如此,仍然難逃獅子的追殺。
  • 獅子將角馬鎖喉撲倒,沒想到角馬突然發狂,場面失控了!
    為了生存不得不過河的食草動物在非洲大草原上,說起「一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們就是「草原之王」獅子。獅子是群居的食肉動物,這種群居的習性也是根據生存環境來決定的,草原上大多數的食草動物體型都比較龐大,而單獨一頭獅子要獵殺它們無疑是很困難的。最重要的是,單獨獵殺動物對於獅子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增加了受傷的機率。儘管獅子是群居動物,它們的狩獵大都由獅群協作完成,但是草原上的食草動物也都不是好惹的。比如水牛,水牛是非洲大草原上最常見的群居食草動物之一。
  • 專家:長頸鹿的角可能有避雷針的作用
    Tengrinews.kz網站援引《每日郵報》消息報導稱,南非專家推測,長頸鹿的角可充當避雷針。消息稱,雷雨天氣過後,洛克伍德保護區(Rockwood)發現兩隻雌性長頸鹿死亡。護林員發現,其中一隻鹿的一個角嚴重受損,可能是被閃電直接擊中造成。洛克伍德保護區的環保人員西斯卡·舍伊金(Ciska Scheijen)表示:「一個鹿角好像斷了……考慮到閃電往往會擊毀高的物體,長頸鹿的身高可能會引來致命電擊。」
  • 塞倫蓋蒂角馬大遷徙,感受生命的力量!
    成年角馬體重可以達到250公斤,但是可以輕盈敏捷的奔跑,繁殖的季節就在一月末,這個時候將有30萬隻小角馬出生,第一個月的時候90%的小角馬可以存活,有獵狗在捕食。而斑馬會在正中午,一天最熱的時候生產,這時多數捕食者不會在這個時候捕食,高溫捕食會有被熱死的危險,獅子就是其中一種。但是獵豹就有可能出來捕食,他們要團隊合作才有可能捕食到角馬。獅子會在夜晚出行。
  • 請讓一條道,給角馬渡河
    200米開外吧,有一匹角馬,突出在隊伍前列,它身後的角馬已經排成一字隊形,擺開渡河的陣勢。車上的攝影家拿出長槍短炮全部對準了河面。馬拉河長而不寬,對面也有不少車輛在等候。先到的車搶佔了有利地形,後面晚來的車輛也在往前擠佔位置。有人數過,我們到達之前已有33輛了。有的車子還突然啟動,想調整角度看得更清楚。一次又一次,角馬好像要渡河了,這裡的汽車引擎聲響起來了,於是角馬再退縮。
  • 角馬大遷徙紀實:悲壯的天國之渡 狂奔的斑馬與角馬
    約150萬匹的角馬、蹬羚、斑馬等數百萬食草動物為了生存,從坦尚尼亞塞倫蓋蒂國家公北上,跋涉1000多萬公裡,星夜兼程每天行軍近16公裡,有時隊伍綿延至40公裡了,展開近250萬年的動物大遷徙,追趕青草和水源。6月是動物哺乳期,幾十萬角馬在遷徙路上降生。途中有一群特殊的護衛隊,以角馬為食的獅子、老虎、豺狼獵豹和豺狗等,虎視眈眈地緊跟其側,致使部分角馬「出師未捷身先死」而命喪黃泉!
  • 坦尚尼亞獅子捕食角馬 上演奪命之吻(組圖)
    這些畫面顯示一頭獅子猛然撲向被自己狩獵的角馬,雙手環住角馬的脖子,給予角馬最後一吻。這一畫面乍一看上去似是很浪漫,但卻是致命的,因為這頭角馬最後命喪於獅子之吻。畫面一轉,幾頭獅子正在一起享用這頓角馬肉大餐。攝影師Christophe Renous在坦尚尼亞恩杜圖拍攝下了這些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