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直在思考,究竟到底什麼是童真,什麼又是無知呢?本來一個並不複雜的問題,卻在如今變得有些許不同,當我們滿懷童真去看待世界的時候,卻被人語重心長的告知我們「圖樣,圖森破」,而當我們收拾好心情,理性的判斷時,卻又有人跳出來對我們說「何必如此,一點都沒有童心,不能發現生活最簡單的美好」……仿佛剎那間做什麼都無法能讓人滿意和認同,只有去和大家保持一致才不致於被周遭所嫌棄。
既如此,我們面對這個世界,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自處呢?是我們需要對任何人、事、物保持好奇,如孩子般天真爛漫,還是要「冷眼觀潮」的去審時度勢,做到有條不紊,頭頭是道呢。成年人和童真就真如地球的兩極彼此難容嗎?
也許,宮崎駿早就給了我們答案,龍貓,它是鼠,卻名貓,這是多麼矛盾卻又和諧的存在。宮崎駿的作品中,善良,和平始終貫其中,他的故事裡,主人公往往擁有善良和純真,願意相信一切不可思議的事情,他們用一雙雙充滿渴求的眼睛去探索世界帶來的一切神奇與美好,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往往都是孩子……
為什麼宮崎駿的作品往往以孩子為主角,可能是當人經歷過生活的磨礪後,愈發的成熟,也愈發的不再好奇,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成人的世界就真的沒有童話嗎,我想也未見得,只是成人世界的童真或許不在想孩子那樣「大驚小怪」,「喜怒無常」,而是一種隱忍的情感,他們會理性的分析,善意的肯定,並深思熟慮後做出判斷和行動,誰又能說成人們對自然的一次次探索不是想完成心中的童話呢。
然而,很多人卻並不這麼認為,他們將嬉戲定義為童真,將無知定義為天真浪漫,卻將理性定義為無聊……他們要求人時時刻刻活在兒時,享受寵溺,肆意妄為,他們不願進入新的人生階段,享受新的生活。所謂保持童心,理應是保持心底最純真的美好,以善良對抗混亂的世界。正如《龍貓》中的父母一樣,到最終都不相信「龍貓」的存在,卻願意相信自己孩子對父母真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