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形容學識淵博常說「學富五車」,這到底是多厲害?

2020-12-16 歷史真鑑

前言:常常在形容一個人學識淵博的時候,會說到「學富五車」這個成語,其實這個成語原本是出自《莊子》一書,書中原文是「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字面意思被很多人理解為這個人讀過五車書,但其實不是,「學富五車」表達的意思是這個人要有五車書的著作才可以,而且五車書都是自己寫的,那古代的五車書是什麼概念?「學富五車」到底有多厲害?

古代書籍材料,木牘與竹簡

古代的書與我們現在的是不同的,今天我們讀的紙質書,是在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之後才有的,雖然當時已經有了紙,但是紙質圖書並未得到廣泛普及,當然在「學富五車」的先秦時期,就更沒有紙質書了,當時的書的材料稱之為簡牘,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竹簡。

首先說一下當時書的材料簡牘,其實「簡」和「牘」是兩種不同的木片,簡一般是又細又長的木片或竹片,牘相比簡來說則是更為寬一些,兩者的材料一般都是用竹片或是木片,而我們常說的竹簡中的簡,一般幾乎都是用竹片,牘則是多用木片製成,也被稱之為「木牘」。

古代木牘

竹簡早在商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在久遠的古代,相比在青銅器上,或是龜甲、或是石頭上刻字來說,在竹子與木片上刻字顯得十分方便,後來在戰國時期得到了廣泛運用,竹簡的製作過程也不簡單,首先得選好上等的青竹,然後將其裁成合適的大小尺寸,裁好以後再從火上烤。一方面能夠減少竹簡的重量,另一方面也能保持乾燥防止發黴,更利於保存,竹簡的寬度通常在0.5到1釐米之間,具體的長度則有書寫的內容而定,而字數少的像是信件之類的,用一塊木牘就夠,因此古代也稱信件為「尺牘」。

古代竹簡

竹簡重,字數多

「學富五車」時代的書就是竹簡,重量相比紙質書來說完全不能相比。在《史記.滑稽列傳》的記載中,東方朔曾經寫信給漢武帝,自薦自己,當時用了3000多片竹簡,需要兩個人抬著才能將這些竹簡送到宮殿當中,一片竹簡能寫大概30個字左右,3000片竹簡也就是10萬字左右,而10萬字的書印成我們現在的32開,普通小字體的書也就100多頁,哪怕是小學生也可以輕鬆將其拿起,這足可見當時竹簡的重量。

東方朔劇照

那「學富五車」中的五車竹簡是有多重呢?主要研究秦漢史的歷史學者邢義田在2007年12月份發表的《漢代簡牘的重量、體積和使用》一論文中,曾經考證過,東方朔上書時用的竹簡重量大約能在12公斤多,按照此重量來計算的話,3000多片竹簡能寫大約10萬字左右,重量則在12公斤左右,如果平均算下來的話就是每公斤的竹簡上大概能有8000字左右,而古代馬車的載重通常能達到200公斤左右,五車竹簡下來的話就是1000公斤,這麼算下來「學富五車」大概有800萬字。

古代竹簡

學識淵博,名不虛傳

800萬字聽起來是不多,但古代的「學富五車」可不是讀過五車書的意思,而是寫過五車的書。而且最重要的,先秦時代人們都是用精簡的文言文寫書的,在寫字方面是能省一個字就省一個字,字中所包含的信息量也遠遠超過過了我們現在所用的白話文。而且古代人讀書,讀的都是一些學術著作,以今天的眼光看,學術水平非常之高,難度極大,所以古人說的「學富五車」,是真的學識淵博啊。

參考文獻《史記》《莊子》《學富五車》古今論衡

相關焦點

  • 古代經常用「學富五車」誇讚飽學之士,那麼「五車」到底是什麼?
    雖然這樣說有一點誇張的成分,但是卻足以證明惠施具有真才實學。「學富五車」中的「五車」,原意是指五車書。但是其衍生意義卻是指博聞強記、學識淵博。古人之所以用「五車」去形容一個人的學問廣博,主要與當時的實際社會背景有很大關係。2.
  • 學富五車:「五車」是多少書呢?
    學富五車中的「五車」到底是指多少書呢?我們先看看「學富五車」這個詞最早是出現在《莊子》的「天下篇」:惠施多方,其書五車。當然這不是莊子在誇獎惠施,而是在諷刺他。而是是很有直接的說他的見識少,知識儲備低。而現在呢?「學富五車」用來形容一個人讀書量很大,學識很廣。
  • 「學富五車」的知識量大概有多少呢?
    古人常用成語「學富五車」來形容一個人學問淵博。這個成語源自《莊子》一書,說的是戰國時的政治家惠施的故事。
  • 「學富五車」的知識量大概有多少呢?其實也就今天的中學生水平
    古人常用成語「學富五車」來形容一個人學問淵博。這個成語源自《莊子》一書,說的是戰國時的政治家惠施的故事。《莊子》的原文是:「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很多朋友將這句話理解為他讀過五車書,的確很厲害!那古代的五車書到底有多少呢?今天咱們就來算算。
  • 古人常說的「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
    詩人盧照鄰《長安古意》中的這句詩描述的時代的變遷萬事萬物都有在變化,而我們只是用現在的事物連衡量過去的事物是不一定能夠得到正確答案的。看過古裝劇的人都聽說過這麼一句話來形容男性:「堂堂七尺男兒」。這句話如果用現代的尺度來衡量的話,七尺男兒身高在兩米三,如果以此來說的話,武大郎還會因為身高被人當做笑柄嗎?
  • 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學富五車到底讀多少書?
    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現如今一尺等於33釐米,合著7尺男人身高兩米三,項羽身高八尺合著今天2米6,呂布身高九尺那就是三米,孔子九尺六那就是三米二。學富五車到底讀多少書,這句話原意是得讀過五車書,那肯定不是卡車。首先古代的書不是紙做的,那會叫簡牘,就是用竹簡做的書。那會3000片竹簡大概能寫十萬字,重24斤每斤也就是4000多個字。古代馬車載重400斤左右,五車就是2000斤,所以學富五車大概就是800萬字,800萬字什麼概念呢?
  • 學富五車,那書包裝下,古代資源匱乏,我們應該勤儉節約
    學富五車:出自《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褒義詞,形容知識淵博。很多人會疑問,「五車書」到底裝多少學問哪?下面我們就依據史料推論一下。莊子所說的「其書五車」中的「五車」其實是指的五車的竹簡書,那麼學富五車的竹簡書到底能記載多少東西?竹簡書是用繩子將竹簡編織而成,五車書是一卷一卷的書放入車中的,竹簡與竹簡之間,書與書之間是有間隙的,所以馬車的空間利用率只有百分之六十。
  • 古人常說的「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為何男人都自稱「大丈夫」?
    古人常說的「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為何男人都自稱「大丈夫」?「身高」作為一項比較重要的體貌標準,從古至今都深受人們的重視。無論男性還是女性,一旦被人恥笑為「五短身材」,不僅會有一種特別傷自尊的感覺,而且在一些比較重要的場合還會無地自容。
  • 古人常說的「堂堂七尺男兒」到底是多高,真的是七尺嗎?
    文 | 夜雨「吾乃堂堂七尺男兒……」想必大家對這句話都不陌生吧。在我國的諸多古代影視與書刊中,這句話是很常見的。但是,知道這「七尺」在現代有多高嗎?這也的確算得上是「長人」了。既然每個時代對於「尺」的標準都是不一樣的,那豈不是說「七尺男兒」在每個朝代都不一樣?其實不然,雖然歷朝歷代對於尺的標準是迥異的,但差距都不會太大。所以經過史學家們的敲定,古時人們常說的「七尺男兒」大約是165釐米。但也有可能是166釐米、167釐米、168釐米。
  • 古人常說的七尺男兒是多高?古人都比現在的人高嗎?
    說起七尺男兒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在咱們看電視劇的時候就會經常聽到這個詞,所謂的七尺其實就是在說他們的身高,就跟咱們現在說的釐米和米一樣,都是單位,就是不知道咱們現在這些人和幾千年前的古人在身高方面是不是存在些差距了,到底是幾千年前的人高呢,還是幾千年後的咱們這些現代人高呢,這個問題就值得人深思了
  • 423世界讀書日:書籍發展歷史,古人學富五車到底是多少閱讀量?
    後來古人把文字刻在各種青銅器上,也就是咱們所說的鐘鼎文。青銅器保存時間比較長,而且個頭要比龜甲擴大不少,刻字的面積也增加了很多,因此在周代更加流行。1976年陝西臨潼出土的「利簋」內有銘文32字,被認為是武王伐紂世紀的最早文字記錄。
  • 每日成語|學富五車
    學富五車【成語】: 學富五車【拼音】: xué fù wǔ chē【解釋】: 形容學問淵博。【譯文】惠施的學問廣博,他的文章夠五輛馬車之多,道術雜亂無章,言辭多有不當。他分析事物之一,說:「大到極點而沒有邊際的,稱為『大一』;小到極點而沒有內核的,稱為『小一』。沒有厚度,不可累積,但能擴大到千裡。天和地一樣低,山和澤一樣平。
  • 金秋應指「白色秋天」,古人為何說秋風為西風?金秋到底如何理解
    「金秋」在秋天十分常見的一個詞語,經常被人們用來形容秋天,然而大多數人都將它理解為「金色的秋天」,你是不是也是這麼理解的呢?事實上「金秋」並非是指「金色的秋天」,這完全是一種誤讀。秋景這裡的「金」並非單純的代表「金色」,所以「金秋」一詞自然不是你想像的「金」與「秋」兩個字所代表的詞語組合,那麼「金秋」到底應該怎麼解讀呢?
  • 古人是怎樣形容別人胖的,學了這兩個詞語,以後說別人胖都倍有範
    現在,很人看到別人長的胖,基本都是說別人長得跟豬一樣,其實,這是一種不好的說辭,讓人聽了難受。在古代,很多人因為吃不好、穿不暖,瘦的和竹竿一樣,他們十分羨慕那些長的胖的人。古人說那些富翁基本上就是「肥頭大耳」、「油光滿面」、「體態臃腫」等形容詞,意思就是你有錢才能吃的那麼胖,用來形容有錢人的。當然了,除此之外,在古代還有比較文雅的說法,比如「碩人」。「碩人」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裡面,說的是一個女子又高有胖,卻長得十分好看,手若敷脂,明眸皓齒。後來古人就用「碩人」來指代美女,尤其是在唐代,很多人以胖為美,比如楊貴妃、太平公主都是「碩人」形象。
  • 成語典故:學富五車=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
    《柏學士茅屋》八鬥之才的詩人李商隱說:「顧我下筆即千字,疑我讀書傾五車。」《安平公詩》他們的詩中都以讀書五車來形容讀很多書、學問淵博,後人也說「學富五車」。看到這產生了個疑問,如果用「九車」或「十車」來表示,不是更能表現書充棟宇嗎?為什麼採用「五車」來形容呢?這只是莊子一句如實的形容嗎?「學富五車」語本《莊子.天下》,莊子說到當時著名的辯士惠施:「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形容他有才能,讀了很多書。後代「學富五車」的成語就是從這引申而來的。
  • 古人是如何形容人醜的,李白一出場,可謂損到極致
    在今天我們誇一個人好看時,會喊「帥哥」,「美女」,這些詞彙固然深入人心,但是卻層次太低,我們不妨學習一下古人是如何誇讚一個人的長相的。古人常用「貌似潘安」這個詞語來形容人的顏值高,當然這是用來形容男子的,如果要形容女子的話,那就相當多了,比如天生麗質、國色天香、傾國傾城、貌美如花等等都將女子的容貌捧上了新高度。
  • 這梗常用來形容年輕人很猛
    這梗常用來形容年輕人很猛時間:2020-10-30 17:19   來源:遊俠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年輕人不講武德是什麼意思? 這梗常用來形容年輕人很猛 太極大師馬保國的一句年輕人不講武德,偷襲我這個69歲的老人家最近火了,那麼這個梗到底是什麼意思?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詩詞|古人是這樣形容女子美貌的 聊天必備呦!
    膚若凝脂出自《詩經.衛風.碩人》,形容春秋時衛莊公夫人莊姜的肌膚之美。可以說,生為黃種人的漢民族,自先秦以來就以肌膚白為美。作為白得極致的「雪」和晶瑩透明的「冰」,也常被用作修飾美女的肌膚。「冰雪」一說出自莊子《逍遙遊》:「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後世借用者很多,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賦》:「眉如翠羽,肌如白雪」;溫庭筠《菩薩蠻》:「鬢雲欲度香腮雪」。雲發豐豔出自司馬相如的《美人賦》。「雲發」,形容頭髮象烏雲一樣又黑又濃;「豐豔」,則形容頭髮不僅濃密,而且亮麗有光澤。中國傳統的審美觀以烏黑濃密的頭髮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