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 年,南京中華門外大報恩寺遺址發現唐玄奘頂骨。據記載,玄奘頂骨是由北宋金陵(今南京)長幹寺住持可政得之於長安(今西安),於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 年)建塔安葬。2008 年,大報恩寺遺址又發現了北宋長幹寺地宮聖感舍利寶塔,出土碑文記載此塔也是由可政主持修建瘞埋的。
可政及其建造的舍利塔
宋僧可政,金陵人,生卒年月不詳,主要活動在北宋太宗、真宗、仁宗年間。可政早年師從蔣山贊元禪師,曾遊學關中,研習戒律。宋太宗端拱元年(988 年)於長安終南山紫閣寺傳得玄奘頂骨,攜歸金陵天禧寺(舊長幹寺);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1007 年)募資修復揚州棲靈寺多寶塔;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 年)奏請恢復金陵長幹寺,詔允重建,主辦修建工程,祥符四年(1011 年)塔成,御賜「聖感舍利寶塔」;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 年)二月又建白塔遺址一帶,瘞葬玄奘頂骨。可政獲宋真宗賜「演化大師」號。
1942 年,日本侵略軍在南京長幹裡遺址一帶盜挖玄奘塔地宮,發現玄奘頂骨石函,銘文記載:「大唐三藏大遍覺法師玄奘頂骨,早因黃巢發塔,今長幹演化大師可政於長安傳得,於此葬之……」
2008 年,長幹寺地宮開啟,出土聖感舍利寶塔及「藏舍利石函記」碑,敘述演化大師可政建塔瘞藏舍利的事跡。
可政所建造的兩座舍利塔地宮,在 1000 年後的 60 餘年間先後被發現,可謂神奇。
長幹寺地宮中出土的石函上有題為《金陵長幹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記》的長篇銘文,記載了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 年),金陵長幹寺住持演化大師可政和守滑州助教王文等人,得到宋真宗允許,修建 9 層寶塔,而塔內地宮中藏有「感應舍利十顆,並佛頂真骨,洎諸聖舍利,內用金棺,周以銀槨」。長幹寺地宮出土的碑銘稱「真身塔」,與史志記載的「聖感塔」名稱不同。「真身塔」是否是文獻記載的「聖感塔」,還存在疑問。不過,我們看到的地宮出土文物完全是北宋可政的舊藏。
舍利塔背後的故事
據史料記載,玄奘頂骨是可政親自傳得於長安紫閣寺,奉為至寶,秘不示人達 39 年。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 年)建白塔瘞葬玄奘頂骨時,可政年已垂暮。
玄奘法師自唐麟德元年(664 年)二月圓寂,葬於長安白鹿原,至 1942 年南京發掘出頂骨,前後 1278 年間凡 5 次遷骨:唐總章二年(669 年)由白鹿原遷葬樊川北原;唐廣明元年(880 年)「黃巢發塔」遺骨暴露,遷長安終南山紫閣寺;宋端拱元年(988 年),可政於紫閣寺傳得部分玄奘頂骨,攜歸金陵,天聖五年(1027 年)修塔葬於天禧寺東岡;元至順三年(1332 年)重建塔葬;明洪武十九年(1386 年)再遷天禧寺南岡。1942 年出土後又經歷無數曲折,分藏十餘處。
近年來,學術界掀起玄奘研究高潮,客觀地講,這對於激勵民族精神、弘揚中華文化、團結亞洲佛教國家、促進世界和平都具有積極作用。
而關於長幹寺聖感舍利寶塔,則有更多故事。早在可政建塔的 700 多年前,有一位叫慧達的僧人尋蹤阿育王塔,「見阿育王塔所放光明」,隨後發掘出舍利發爪,再建新塔。可政的初衷也是效仿前人尋找傳說中阿育王塔地宮的「發爪舍利」,重修「真身舍利塔」。
自佛法東漸,南京長幹裡一帶一直是佛事興旺之地。傳說周敬王時,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其中之一就在這片區域。除了慧達、梁武曾找到過舍利,唐時潤州(今鎮江)刺史李德裕發掘長幹寺阿育王塔地宮,稱找到了「感應舍利」。
可政在長幹寺舊址做過細緻的調研,很可能發現了「疑似」地宮,故而宣稱「舍利數表見感應」,甚至將「感應」所得「舍利」通過皇帝身邊的「中貴」直投宮闕,當時真宗皇帝正有興趣於神異之跡。可政不像慧達一樣幸運,最終沒有找到梁武帝重瘞的「發爪舍利」,乃「於先現光之地,選彼名匠,載建磚塔。」
實地考察大報恩寺遺址就會發現:這一片曾被稱作「長幹裡」、「聚寶山」的區域實在是太大了,而且自吳大帝置建初寺、梁武帝改造阿育王塔等重大佛事延續至今,近 1800 年間寺塔林立,不可勝數,歷代興廢,聚寶山早已面目全非,甚至今「長幹」也非昔「長幹」了。可政沒有找到「發爪舍利」也屬正常。然而建塔需要瘞埋舍利,搜集「感應舍利」是必要的。正如碑文所記「舍舍利施護、守正、重航、紹贇、智悟、重霸」,從名字上看似乎有僧有俗,所謂「心誠則靈」,沒有必要交待舍利何來——這是那個時代信仰者的普遍價值觀。
來源:中國民族報 2013年6月25日第007版 宗教周刊·人文
作者:汪灝
版權歸作者所有
佛頂骨舍利和玄奘舍利為何千年後同現南京?原來都與這位本地和尚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