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謠30年:話題和流量終將遠去 留下來的是歌

2020-12-18 瀟湘晨報

中國民謠30年的大浪潮與小浪花

閱讀提示

在樂評人郭小寒看來,隨綜藝產生的那些有關中國民謠的熱議話題終將隨流量遠去,而當初那些沙沙生長的人和他們的歌會留下來。那些歌裡的故事一直滋養著她,也告訴給每一個認真聆聽它們的人,那些最純真、動人,樸素、自然的東西,往往最珍貴,也最有力量。

今年,《樂隊的夏天》再次成為現象級的綜藝節目,很多新老樂隊和音樂人通過這檔節目走到了更多人的面前。

當大家被「五條人」的灑脫不羈所徵服,沒有人想要了解滋養他們的海豐在地圖的哪個角落;當野孩子樂隊毅然決定選擇一首他們心中的「國風」,並坦然接受規則的處罰而「退賽」,會有多少人關心那首沒有任何配器,僅僅幾個人的吟唱為何能有如此巨大的能量。

在夏天結束後,樂評人郭小寒從「樂夏」二樓專業樂迷的看臺回到了自己胡同裡的小屋,她回顧和翻檢自己往日那些珍貴的時光和記憶,作為中國當代民謠以及搖滾樂發展的親歷者與觀察者,郭小寒將自己10年間書寫記錄的樂隊文章、採訪經過增訂與修正,結集出版了《沙沙生長》與《生而搖滾》兩本書。

大地上的觀察者

在新書的序言中,郭小寒寫道:每一首民謠,都是時代、地域、創作者們共同創作,都是關於世界的觀察、記錄和表達,它穿越時光,流傳下來,一代一代。

五條人也好,野孩子也好,每一個民謠歌者,他們都是大地上的察者,如今我們探討民謠,也是在探尋打開世界的方式,探尋我們打開自己的方式。

回顧中國當代民謠的發展,按照年代劃分,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以高曉松、老狼、小柯、沈慶等為代表的20世紀90年代的校園民謠,他們是學院派和唱片工業的精英。二是以野孩子、小河、萬曉利、周雲蓬為代表的城市新民謠,他們是清苦的都市異鄉客。三是以宋冬野、馬頔、陳鴻宇、程璧、好妹妹等為代表的網際網路時代的新民謠,他們是自由生長的新文化IP。

「對我來講,民謠就是一些時光,我一直在這樣說,音樂不僅僅是一段旋律或者一句歌詞,它是這一首歌陪伴你的那些時光。其實民謠一直都是按照自我的生長脈絡,一代、兩代慢慢生長,所有的歌一點點積累,在生活裡慢慢地淬鍊下來。在所謂的流量時代裡,它是另外的一種力量,可以使我們冷靜下來,是沉下來的一個力量。」郭小寒說。

郭小寒採訪過眾多中國民謠領軍人物;其後擔任野孩子、周雲蓬、萬曉利、小河等音樂人的演出經紀人,親身參與了中國民謠從小苗到小樹、從內地走向港臺的過程;後又以網際網路平臺創業者的身份,與陳鴻宇、程璧等新一批音樂人一起生發、成長,探索獨立音樂更廣闊的未來方向。

在她看來,「沙沙生長」既是民謠音樂的生長,也是聽眾、讀者和從業人員的生長。

縣城裡的搖滾音樂會

在新書《沙沙生長》裡,郭小寒記錄了2013年,她跟著五條人回到了他們的家鄉廣東海豐縣,並且參加了他們一年一度都要在老家現場舉辦的「回到海豐音樂會」,這一年已經是這場縣城音樂會的第七屆了。

在郭小寒的描述中,初到海豐的她,作為一個普通的外地人走在縣城的大街上,她有些失望:「你會發現全中國所有的縣城都長一個樣,海豐仿佛更糟糕一些。汽車和摩託車毫無章法地在大街上飛馳,一路上不停按著刺耳的喇叭,路邊的商販用廉價音箱最大音量地放著《小蘋果》,外貿時裝、國際通信、摩託車專賣店以及小賣部和小吃店組成了標準的縣城商圈。你無法在其中找到任何美感,只能在路邊攤一些名字古怪的本地小吃如小米、粿條、菜茶中體驗異鄉風俗」

而就是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縣城,每年過年這裡都有一場搖滾音樂會。它屬於海豐,屬於縣城,每一個人都樂在其中。

大年初三辦「回到海豐」音樂會,五條人樂隊已經這樣幹了七年,一開始只是機緣巧合,慢慢就成了一種習慣和當地青年們的過節風俗。每年年關將近,阿茂和仁科就背著超重的樂器坐著大巴從廣州回海豐,不走親戚不吃酒席不討紅包,只是專心準備演出。

在這次音樂會後,五條人帶著郭小寒旅遊海豐,她問仁科與阿茂:「你們家鄉的父母長輩同學會不理解你們的工作,數落你們賺不到錢,用那種特別傳統的價值觀拷問你們嗎?」

阿茂說,從一開始的不理解到慢慢地了解,對於父母來說,知道你去哪兒了,幹嘛了,也就放心了。甚至現在每年他們辦音樂會,父母和家人還會主動來問需不需要幫忙,這次音樂會父親幫他去電器街買變電器,哥哥幫他們去縣城本地的地方劇團借戲服道具,弟弟開車帶著他們跑東跑西……

而仁科的回答則一如既往的科式幽默:「還好我的父母一直都不怎麼管我,沒說一定要讓我賺錢什麼的,開心就好。我也一直提醒我爸:你已經阻擋不了這個世界運轉了。」

「唱自己的歌」

說起今年樂夏另一支讓人印象深刻也捲入退賽風波的樂隊——野孩子,也許很多人還是第一次在樂夏的舞臺聽到那首盪氣迴腸的黃河謠。而這樣一支樂隊,在2015年他們成立20周年的工體演出上,郭小寒對他們的描述是:「中國當代最好的民謠」,沒有之一。

當黃河謠在現場上萬人一起吟唱響徹工體,那份神聖、莊嚴,像是一場儀式。而郭小寒作為野孩子曾經的經紀人,和樂迷一起坐在臺下,早已眼淚飛奔。

對於郭小寒來說,野孩子不僅對於中國民謠音樂影響深遠,更是她十年漂泊的燈塔。「記得我剛來北京的時候,還有蘭州的朋友給過我小索的電話號碼,說他人很好可以讓他照顧你,電話還沒打,他就去世了。」

小索在1995年與張佺一起創建了野孩子樂團,他們後來一起來到北京,並在2001年在三裡屯南街辦起了一個酒吧,取名叫「河」。

在野孩子樂隊成員張瑋瑋看來,河酒吧是中國當代民謠的「母親河」,從一開始,河酒吧定期舉辦演出,是中國早期Livehouse的雛形。在這裡演出的主要是野孩子樂隊、萬曉利、小河、王娟等民謠音樂人。

時間來到2010年,這一年是河酒吧的十周年,張瑋瑋帶頭髮起了一場紀念演出,周雲蓬、萬曉利、小河、吳吞、張瑋瑋、郭龍、張佺、張淺潛等諸多音樂人一起參與。名字是「靜水深流——紀念河酒吧十周年」民謠劇場演出。在麻雀瓦舍的小劇場連演兩天。

正是這場演出,郭小寒第一次作為製作人和策劃者參與其中。她跟著那些人一起,細緻地梳理了這段中國民謠的歷史,逐漸意識到這樣一個地方,這樣一群人,對於中國的音樂文化生活意味著什麼。

「在這些人身上,你可以看到當代民謠不是工業化的產物,而是自然生長出來的——異鄉人被音樂感召,來北京圓夢,從酒吧翻唱開始逐漸有了『唱自己的歌』的意識。他們在城市角落輾轉流離,試圖找到一個出口,然後河酒吧出現,讓異鄉人們有了精神的歸宿和狂歡的地方,大家聚在一起,真切地表達著自己也體驗著對方,生長出日後的無限可能。」郭小寒說。

在這之後郭小寒與野孩子樂隊一直保持聯繫與合作,在她的筆下,我們看到野孩子與她一路的發展與故事,關於樂夏中的「退賽」,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但在郭小寒看來,這就是她所認識的野孩子。

蘇墨

【編輯:陳海峰】

【來源:中新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中國民謠30年的大浪潮與小浪花
    中國民謠30年的大浪潮與小浪花閱讀提示在樂評人郭小寒看來,隨綜藝產生的那些有關中國民謠的熱議話題終將隨流量遠去,而當初那些沙沙生長的人和他們的歌會留下來。在所謂的流量時代裡,它是另外的一種力量,可以使我們冷靜下來,是沉下來的一個力量。」郭小寒說。郭小寒採訪過眾多中國民謠領軍人物;其後擔任野孩子、周雲蓬、萬曉利、小河等音樂人的演出經紀人,親身參與了中國民謠從小苗到小樹、從內地走向港臺的過程;後又以網際網路平臺創業者的身份,與陳鴻宇、程璧等新一批音樂人一起生發、成長,探索獨立音樂更廣闊的未來方向。
  • 中國民謠三十年:一代人隨流量遠去,總有人在沙沙生長
    很難用一兩句話概括什麼是民謠,民謠代表什麼。在古羅馬,荷馬被稱為吟遊詩人,走唱在歐洲大陸,傳唱人間故事。在當下,我們稱周雲蓬、萬曉利為民謠歌手,他們背著吉他行走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像候鳥一樣遷徙。2014年開始,我機緣巧合加入了《大內密談》這個華語最熱門的青年文化播客平臺,和創始人相徵一起陸續做了一系列與民謠相關的對談、採訪、脫口秀節目,比如《時間的歌》《看得見音樂的城市》《四季歌》等,介紹講述優秀的音樂作品給喜歡的聽眾。
  • 流浪歌手和是流量歌手!趙雷和毛不易誰的民謠更好聽呢?
    聽趙雷的民謠就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其他的活法,不用迎合,不用諂媚,你也可以過的自由自在毛不易說到毛不易,可能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覺得毛不易完全就是一個流量偶像類地歌手!怎麼會把她和趙雷放在一起作比較?
  • 中國民謠的百年演變與發展軌轍
    近代以來,中國民謠的發展步入「高速期」,參與主體、內容形式、功能作用等方面相較之前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追溯歷史,20世紀初的新音樂運動(1912年)和歌謠運動(1918年)給現代民謠的風格奠定了基調,1912年到1937年民謠的兩次轉型使得民謠參與主體的範圍逐漸擴大,在一定程度上對傳統民謠進行了更新。
  • 民謠是什麼?歌裡有你未曾見過最美最動情的答案!
    人這一輩子,最害怕突然某一天,聽懂了一首歌,看懂了一句話。因為那一刻往往已經物是人非,曲終人散。越長大越發現讓人掉下眼淚的不止昨夜的酒,還有歌詞裡關於自己的故事。如果我問你,民謠是什麼,你會怎麼回答?民謠就是深夜裡的那杯毒,開心,難過,回憶,離別,愛恨情仇,五味成雜。民謠就是朋友額頭裡的故事,在耳邊,在床頭,在田野,在山間。
  • 泉州音樂人蘇世洪:閩南民謠 唱咱厝人的歌
    泉州網9月11日訊(記者 張博)1976年的冬天,臺灣青年畫家李雙澤一句「唱自己的歌」的吶喊,從此開啟了「臺灣現代民歌時代」。什麼叫民謠,民謠有何魅力?開啟「臺灣現代民歌時代」三劍客之一的胡德夫這樣解釋:唱自己的歌,寫自己的詞,表達自己的情,是自己腳踩的土地,熟悉的人以及信仰的東西。
  • 中國民謠:出走半生,歸來還能是少年嗎
    01現代名謠音樂文化興起:臺灣民謠運動1975年6月6日,楊弦在臺北中山舉辦一場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的作品發布會,以余光中先生的詩歌為詞,演唱共二十一首歌。這標誌著臺灣民謠運動的興起。從音樂技巧的角度看,這些曲調並非原生原態的臺灣旋律,他們的旋律融匯了西洋學堂歌,歐美民謠,鄉村音樂,傳統中華之歌,民間小調,古典音樂的特點。同時又在在中國傳統詩歌民歌的韻律古典美的基礎上,融會貫通了西方音樂,故而使臺灣民謠在這一時期重新煥發新的生機,走出了屬於自己的現代民謠音樂之路。民國靡靡之音與文化母體結合,中國古典之美與西洋樂的輕恰自然結合,讓民謠從精雅文美變成清新憂愁。
  • 如果這就是新民謠,就讓「民謠」去死吧
    「這是搖滾,民謠你X!」五條人專輯《縣城記》的評論區裡,一位「聽了十三年中國搖滾」的聽眾破口大罵。恐怕五條人也沒想到,這張2009年發行的專輯,時隔十一年,竟然還能引起這樣的論戰。爭執音樂分類的目的,從來不是說服,是展示,品味、閱歷、眼界的展示。五條人到底是什麼?
  • 這世界,最動聽的歌莫過於民謠,最幸福的事,莫過於有一個深愛的南方姑娘
    成都,玫瑰,安河橋,南山南,澀等民謠都是那時候深深喜歡上的。但是網上沒有伴奏,於是自己找了把吉他,打了譜子,近乎痴迷的學了起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當將自己心愛的民謠錄成成品,歌聲飄蕩在自己的空間裡時,心裡無比的滿足。不知不覺中,我唱的歌越來越多,歌友多了起來,日子過的平靜而充實。
  • 小說月報軍旅小說│王凱《終將遠去》(4)
  • 周杰倫的歌為什麼能火二十年
    可能有人說呢,這個20年過去了,為什麼周杰倫歌曲的流量還是這麼大呢?我們來閒聊一下?首先呢,現在沒有系列歌曲和現象級的歌手出現了那這個系列歌曲呢。第二呢,近些年的音樂市場沒有特別多,新鮮又接地氣的風格出現了,像吳亦凡,鹿晗,蔡徐坤,張藝興這些,他們的流量可以說是頂級的流量了。他們也足夠有錢去請全世界最好的音樂人來做,但是呢,發的歌還是不會大火。原因最直接的其實就是太洋氣了,但是專業角度來說,他們的歌曲的質量還是非常高的。但是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大多數人都是聽茉莉花長大的,而且有些歌的英文實在是太多了。
  • 寧浩的《北京你好》和郝雲的京味兒民謠
    9月30日國慶獻禮片《我和我的祖國》如約而至。影片由七個導演的七個短片組成,縱觀朋友圈和豆瓣的評論,寧浩的短片《北京你好》無一例外的拿到了全片最佳。《北京你好》短片中也出現了全片唯一一首插曲,來自民謠歌手郝雲演唱的《回到那一天》。今天筆者就要和大家聊一聊這個滿是京腔的民謠歌手郝雲。
  • 幾首非常好聽的民謠歌曲,民謠並不矯情,相反民謠也非常勵志
    說到民謠,肯定很多人都再說民謠是無病呻吟,歌風太慢,不適合現在的人們欣賞,但是往往說這些話的人們都是不懂民謠的,民謠出現的非常早,都可以直接說現在的搖滾樂也是從民謠慢慢地一步一步從木吉改成電吉他的,民謠其實並不矯情,相反現在的民謠是非常勵志的。
  • 厲害了我的歌!你所不知道的臺灣民謠大咖(1)
    不同於大陸的民歌,臺灣民歌更像民謠,卻比民謠有著更多的傳奇。40年前,在淡江大學舉行的西洋民歌演唱會上,歸臺的青年學生歌手李雙澤,向觀眾席上投擲可口可樂,並喊出「唱自己的歌」,「民歌運動」的大幕正式拉開。臺灣的「民歌運動」,開啟了本土原創流行音樂文化的興起。臺灣民歌走過了40個年頭。每10年一次的相聚,像是老友會,又像在宣告著他們的「青春不老」。
  • 從石林走向世界的歌:《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
    從石林走向世界的歌:《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 2020-08-28 17: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在民謠裡遇到最美的蘭州
    近年來,民謠藝術越來越深受人們的廣泛喜愛,而一首優秀的民謠作品對城市的宣傳作用更是顯而易見,民謠的動人之處也就是始終折射著其根植的土地和文化。 數十年來,蘭州給予了民謠藝術獨有的滋養與力量,也因此成為了音樂人心中的中國民謠之都、中國搖滾音樂的西雅圖。
  • 解憂雜貨鋪——民謠唱得不是歌 是故事
    你的斑馬不過是你自己罷了,一切對自己說的傻話消釋在塵風中,你終於一天會離開方的,因為北方不是你的家,你的家是天涯,你有這萬千悲傷故事,如斑馬,如一朵枯萎的花,後來你的歌讓許多人潸然淚下。民謠就是這樣,唱的人隨意,聽的人動情,我們都是凡人,那有什麼無憂無慮,後來許多的悲傷故事與你有關,也與我們有關,最後世界都好像流淚了。
  • 其實你我都一樣,終將被遺忘
    《郭源潮》你說你知道他們的世界悲歌三首買一切買崑崙落腳 蓬萊放思想買人們的爭執釀酒湯買公主墳的烏鴉事發之木和東窗之麻買胭脂河裡船行漁歌黃金世界中萬物法則你我都一樣 將被遺忘 郭源潮你的病也和我的一樣風月難扯 離合不騷層樓終究誤少年 自由早晚亂餘生你我山前沒相見 山後別相逢買石灰街車站的海鷗山水禽獸和年少一夢買太平湖底陳年水墨哥本哈根的童年傳說其實你我都一樣 終將被遺忘 郭源潮你的病也和我的一樣 風月難扯 離合不騷層樓終究誤少年 自由早晚亂餘生你我山前沒相見
  • 安娜伊思·馬田 我的青春流淌著中國民謠
    安娜曾用相機為他們記錄下青春的模樣,這些照片正在北京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展覽,而本周五晚上,她將和這幾個老朋友一同舉辦音樂會,再唱起那些年熟悉的旋律。  音樂  在河酒吧結識了張瑋瑋一幫好朋友  「雖然我很喜歡音樂,但是我沒多少上臺唱歌的經驗。」安娜笑著說,「以前他們在演出的時候,偶爾也會讓我唱一首,但都是在小酒吧裡面。」
  • 30億播放全網收視第一的《烈火如歌》,恐怕不能改變潮水的方向了
    ▽「IP+流量」的浪已經退潮了,《烈火如歌》收視的成功,是否標誌著一波浪潮的「回暖」呢?我們認為不會。《烈火如歌》的成功,可以預料到,但最好不要複製。130億播放量,豆瓣2w+評價此次優酷獨播的明曉溪言情小說《烈火如歌》上線後, 僅前兩日收視達9000萬,此後播放量每天都達到1億及以上的播放量。截止3月22日,微博話題討論量達6600萬,全網網劇收視穩坐第一,優酷端劇集熱評近5萬條。這樣的「成績單」,算得上是「大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