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還有另一個地球,那另一個地球會是什麼樣子?會組成一個世界性的聯邦,還是會深化成兩極爭霸的格局?是會演變成三足鼎立的動態平衡,還是會如中世紀的歐洲或是日本戰國時代那樣群雄割據?的確,歷史既然已經如此,它便不會是別的樣子,但在二次元的天地裡,人們卻可以通過手中的鉛筆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平行宇宙,並在這些架空的世界裡描繪出一條又一條同樣精彩紛呈卻風格迥異的時間線。
一部著名的平行宇宙電影的海報,你知道是哪一部嗎?
然而無論這些時間線如何誇張、如何天馬行空,卻總會讓人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從《革命機valvrave》的環大西洋合眾國,到《Buddy Complex》的大佐基利亞共和國,那些或混亂或穩定的平行宇宙中到底有什麼秘密?或許答案正隱藏在那些或凌亂或整齊的國界線中。
這大約是最近幾年最出名的架空地圖了
戰爭給人以創傷,但沒有戰爭的世界似乎同樣讓人乏味。從這個意義上講,「三次元」中阿道司·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中描繪的世界國就顯得過於單調沉悶了。在二次元的架空世界中,地球上往往會並存著幾大勢力,最簡單的當然是兩極格局。
現實世界裡的兩極格局
《Buddy Complex》中的兩極格局最為純粹——2088年,世界分成了兩大勢力:自由條約聯合與大佐基利亞共和國。其中自由條約聯合的領土大致包括北美、西歐、大洋洲以及日本北部;而大佐基利亞共和國則大致包括現實世界中的前蘇聯、中國、東南亞的中南半島部分及朝鮮。除此之外,大佐基利亞共和國所控制的地區尚包括東歐、北歐、東南亞的馬來群島部分以及除日本北部外的第一島鏈。兩國之外,剩下的非洲、中東、印度及拉美均不成體系,在世界的政治地圖中處於空白的中間狀態。
《Buddy Complex》中的世界地圖
不難看出,自由條約聯合與大佐基利亞共和國的設定幾乎是現實世界冷戰格局的翻版。1946年,英國首相邱吉爾發表「鐵幕演說」,稱「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裡亞海邊的的裡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次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宣讀了一份被後人稱為「杜魯門主義」的國情諮文,這兩次演說與宣讀成為美蘇冷戰開始的標誌。
邱吉爾如同一隻發怒的獅子
1949年,美國協同西歐、北美主要國家組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而作為對此的回應與反擊,蘇聯於1955年協同大多數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籤署了華沙條約組織,冷戰格局的西段邊界由此定格。與歐洲的「鐵幕」相對,在亞歐大陸的東部還有一道不那麼出名的「竹幕」悄然落下。
你也許不知道亞洲還有一道「竹幕」
可以說,《Buddy Complex》中大佐基利亞共和國的疆域,正是以現實世界冷戰時期的「鐵幕」加「竹幕」為底本,外加上北歐與西北太平洋的一連串島嶼;而自由條約聯合則基本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現實世界二戰後初期資本主義強國的疊加。由此看來,《Buddy Complex》的背景雖然圍繞著一個源於中亞的架空資源「Nectoribium」展開,但其格局卻正是冷戰時期現實世界的縮影。
冷戰時期的漫畫
《革命機valvrav》中的世界在環大西洋合眾國(ARUS)與多爾西亞軍事盟約聯邦這一兩極格局的基礎上加入了相對較弱的第三方,一個中立小國吉奧爾(J.I.O.R)——吉奧爾的版圖相當於現實世界的哪個國家,不用多說。
《革命機valvrav》中的世界
在《革命機valvrav》,環大西洋合眾國的版圖除整個美洲和冷戰初期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之外,還囊括了大西洋沿岸的非洲國家,將「環大西洋」打造成了一個真正的政治實體,這可是現實世界從未完成的一項「壯舉」;而多爾西亞軍事盟約聯邦在失去了中國的基礎上又囊括了中東、北非,這些地區在現實世界也大多有過新蘇聯的歷史。可以說,這兩人部日漫也折射了日本漫畫家心中的更完美一些的兩極格局吧……
在日漫《革命機valvrav》中的兩極格局已經出現了三極化的傾向,畢竟在「三次元」的《1984》中,與大洋國、歐亞國並齊的東亞國也是在前兩大強國的夾縫中漸漸發展出來的。那麼在二次元的架空世界裡,有沒有三足鼎立的設定呢?當然有,而且相比於兩極格局,三足鼎立的局勢具備更多的可能性,也因此更容易為作者所採用。
《1984》裡的世界地圖
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反叛的魯路修》。在這個架空世界中,地球的版圖分裂成三塊:神聖不列顛尼亞帝國、歐洲聯盟(EU)與中華聯邦。從神聖不列顛尼亞帝國的國名就能得知其原型為現實世界鼎盛時期的大不列顛帝國,但在領土上神聖不列顛尼亞帝國的主要領土卻主要是北美以及西班牙帝國和葡萄牙帝國治下的拉丁美洲;歐洲聯盟與現實世界的歐盟類似,但整合了俄羅斯與非洲——或者說是曾經歐洲各殖民帝國的非洲殖民地;中華聯邦的疆土則相當於極盛時期的中原王朝及其藩屬國,甚至其北部邊界都一度回歸到了清帝國鼎盛時期,在此基礎再加上印度次大陸與中東。
《反叛的魯路修》中的世界格局
《反叛的魯路修》從國家設定與世界局勢兩方面都與《1984》極為接近。在《1984》中,三大國之間存在一片以丹吉爾、布拉柴維爾、達爾文港和香港為四角的中間地帶,而《反叛的魯路修》中隨著歐洲聯盟的分裂,北非與中東甚至是俄羅斯則在戰爭中被神聖不列顛尼亞帝國佔領,看來動蕩地區的設定確有突破次元壁的能力。
神聖不列顛尼亞!
與《反叛的魯路修》相似,《高達00》中同樣也是三足鼎立的格局。《高達00》中,處於24世紀的人類已經建成了三條由巨大的軌道式升降梯所組成的巨型太陽能發電系統,而依託這三大升降梯,世界也分裂成了三大陣營:以美國為中心世界經濟聯合(Union)、以歐洲為中心的新歐盟共同體(AEU)、以東亞、俄羅斯、印度為中心的人類革新連盟(HRL)。
《高達00》中的世界地圖
比較特殊的是,莫斯科從俄羅斯獨立出來並加入了新歐盟共同體,亞洲與歐洲的自然邊界由此成為政治意義上的邊界;而在三大陣營之外還有一個位於中東的阿扎迪斯坦王國,基本對應著現實世界中的西亞地區。在《高達00》中,阿扎迪斯坦王國因為內部的派系爭鬥而瀕臨解體,從這一動蕩地區的設定依然能看到《1984》的影子。
不是任何人的錯,只是因為那裡是戰場
在「高達系列」的另一部作品《高達seed》中,世界的設定在三足鼎立的基礎上又加入了更多的小型勢力。《高達seed》中人類已經組成了地球聯合,但在地球聯合中同樣存在著勾心鬥角,其中強大的三大派系分別是大西洋聯邦、歐亞聯邦與東亞共和國。除此之外,世界還存在著南美合眾國、南非統一機構、大洋洲聯合與赤道聯合等建立在動蕩地區的政權,顯然這一設定再次與《1984》中的世界格局相吻合。
《高達seed》中的世界格局
「高達系列」並不以這些陣營之間的戰爭為主線,不過其政治格局的設定卻與《1984》一樣,基本遵遁了美國、歐洲/蘇聯(俄羅斯)與東亞三大中心的傳統,同時普遍將非洲、西亞地區、印度次大陸、東南亞設定為相對動蕩的地區——這一設定也算是架空世界中三足鼎立的「模板」了吧。
《魔法科高中的劣等生》的設定顯然相對多元化——世界寒冷化導致了第三次世界大戰,漫長的戰爭將世界格局重新洗牌,形成了以下國家:美國統一北美洲,成立了北美合眾國(USNA);原蘇聯加盟國重組成了新蘇維埃聯邦;中國基本統一了曾經的藩屬國組成了大亞細亞聯合;印度統一了印度次大陸並佔領了中亞、伊朗,建立了印度·波斯聯邦。除了以上四個國家之外,其餘各個地區的小國分別「抱團取暖」形成了諸多小型的聯邦或軍事同盟。
《魔法科高中的劣等生》裡的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魔法科高中的劣等生》中的歐洲並沒有形成一個整體而是分裂成東西兩部分,但其分界線並不是現實世界中的「鐵幕」而是法國與德國的邊界線。即便如此,東歐與西歐還是沒能分別實現統一,於是整個歐洲地區在各自為政的背景下愈加衰弱。與歐洲境遇相似的還有非洲和除巴西之外的南美洲,尤其是非洲幾乎成為一盤散沙,殘存的政權以城市為中心,幾乎倒退到城邦時代。
《魔法科高中的劣等生》裡的小姐姐
在對於歐洲的態度上,《魔法科高中的劣等生》與《反叛的魯路修》相似但更為徹底:《反叛的魯路修》中的歐洲只是在戰爭中被神聖不列顛尼亞帝國漸次侵佔,而《魔法科高中的劣等生》乾脆將整個歐洲劃定為動蕩區,其境遇甚至不如阿拉伯地區與東南亞地區。
《反叛的魯路修》裡的世界格局變化
不過比文化的角度來看,《魔法科高中的劣等生》世界中「重新洗牌」的力度顯然不夠徹底,除了歐洲不再是世界上重要的一極外,美國、蘇聯(俄羅斯)與中國依然是世界三大核心力量,與其它作品中三足鼎立的格局並沒有本質差別。相對而言,《強襲魔女》的設定就要複雜得多。
《強襲魔女》裡的小姐姐
《強襲魔女》是以人類共同的敵人——異形軍的入侵開始的。這種異形軍以機械生物融合體的形態出現,帶有濃濃的蒸汽朋友色彩,而故事中的人類也的確剛剛迎來魔法世界的蒸汽革命。《強襲魔女》的架空世界裡小國林立,但通過國名可能輕易鎖定其在現實世界中所對應的國家。
《強襲魔女》裡的世界地圖
卡爾斯蘭德對應德國,不列顛尼亞自然對應英國。扶桑皇國不用問是日本,利比裡昂合眾國、羅馬涅公國、歐拉西亞帝國分別對應美國、義大利和俄羅斯,連國體都與現實世界如出一轍。比較特殊的是威尼西亞公國對應豐威尼斯共和國,從這些國家的組成來看,《強襲魔女》除卡爾斯蘭德帶有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影子之外,整個世界基本與一戰前夕的現實世界相吻合,而四分五裂的東亞,也大體符合被劃分出大量勢力範圍的清帝國了。
《強襲魔女》裡的歐洲地圖
當然,《強襲魔女》畢竟是一個架空的魔法世界,其自然環境也與現實世界中有所差別,比如美國西海岸形成了一個三角形半島,加勒比海是一片大陸,阿拉斯加則與北美大陸通過一條狹長的地峽相連——但是通過統一印度次大陸、印度支那及非洲各國的版圖來看,依然還是一戰前夕的現實世界。
一戰時期的歐洲地圖
通過對以上諸多二次元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架空世界中的世界格局也並沒有脫離現實世界中的政治地緣,如果一定要找出其中的區別,也無非是其「底本」選擇在了不同的時代。兩極世界基本是現實世界美蘇冷戰的縮影;三極格局則大多是美歐(蘇)中三極,而中國常常扮演三極中相對弱小的角色;多極格局或者以三極格局為基礎進一步演繹,或者直接套用一戰時期的世界版圖。
一戰時期的世界地圖
動蕩地區的設定也相對一致:非洲、中東、印度、東南亞,以及部分作品中的歐洲,從中不難找到現實世界的另一種縮影。在英國地緣政治學家哈爾福德·麥金德的「陸心說」中,地球被分為心臟地帶與邊緣地帶:自伏爾加河到長江、自喜馬拉雅山脈到北極之間是亞歐非三洲這個「世界島」的核心,也即心臟地帶;而「世界島」外側的又分為兩個新月型的邊緣地帶,從德國經土耳其、中東、印度到東亞是為內新月地帶,「世界島」以外的大洲和海島則屬於外新月地帶。
世界島當然不是這個啦
20世紀上半葉,美國地緣政治學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在「陸心說」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出了「邊緣地帶論」,認為歐洲沿海地區及西亞北非地區是世界戰略格局中最為重要的邊緣地帶。這一地區處於陸權與海權的中心,戰略位置極為重要,也因此懷壁其罪,安全問題突出。從二次元作者們對各自架空世界中動蕩地區的設計來看,倒也基本符合「邊緣地帶論」。相比之下,歐洲的分裂倒有些想是現實世界中歐盟分分合合的縮影了。
這才是世界島!
不過也有不理睬這些地緣政治學的作品。尼古拉斯·斯皮克曼認為位於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的美國處於世界最優位置,但在《攻殼機動隊》中,美國卻分裂成了帝國主義美利堅、美利堅合眾國及美蘇聯合,在北美大地上演了一場「三國演義」。中國倒是由此成為世界第一大國,不過或許因為《攻殼機動隊》中爆發過核世界大戰,幾大洲的輪廓也有了變化,從地圖中不難相像核武器帶給世界的巨大創傷。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大約是中國北京乃至於河北都變成了一片內陸湖,不過這一段海岸線的起因倒不是核武器,而一顆巨大的隕石。在故事背景中,這顆隕石不偏不倚砸中了帝都,反倒成為民主進程最強有力的助推器……
本文首發今日頭條籤約原創號「亞歐研究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