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汽車零部件模具設計工藝可行性分析
衝壓產品的形狀、工藝以及原始的模具結構會直接影響自動化改造後生產的通過性與效率。並不是所有的手工上料模具都適合進行自動化改造。在決定是否改造前,需了解自動化改造對產品和模具的基本要求,進行可行性分析,避免盲目投資帶來的損失。
【產品形狀分析】
一般情況下大中型的外覆蓋件、表面形狀相對平緩的中大型結構件比較適合自動化改造。而一些框架件、中小結構件,由於表面鏤空多、形狀面狹窄複雜,不便布置端拾器吸盤,易抓取不穩。還有一些拉延深度較深的件,易造成取件空間不足,影響自動化正常生產節拍,所以此類零件不建議進行自動化改造。
【自動線設備分析】
以某車企一條自動化線為例,全線5臺壓機,首臺雙動1500t,後序4臺800t。線首含板料拆垛、自動塗油、自動對中工藝,工件傳輸由8臺ABB六軸機器人實現自動化。
產品工藝分析
⑴考慮工序數量,案例自動線為5工位,改造零件工序數最好與自動化線布置的工具機工位數相等,如果改造零件小於5序,需考慮投入配套空工位架,如果大於5序,則需要考慮分序轉線生產。
⑵考慮衝壓方向,自動線生產中工件在每一序模膛中的衝壓方向儘量一致,不能有太大的旋轉,相鄰工序零件傾斜角度的變化不能過大,控制繞Y軸旋轉在±10°內,繞X軸旋轉在±15°內(X向為物流方向);如果是雙件生產時,左右零件相鄰工序傾斜角度的變化必須一致,否則對整線節拍會有極大影響,甚至無法實現自動化生產。
模具空間結構分析
需要結合自動線工具機參數考慮,在噸位、封高及工作檯尺寸等都滿足的前提下,重點考慮壓機行程。壓機行程與模具結構共同決定了零件在上下模之間的轉動空間,也就是有效的開口高度,即下模最高點到上模最低點的距離。有效開口高度直接影響端拾器送取料的靈活度與整線的生產節拍,其相互關係如圖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