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時間
2018-10-25至2018-11-15
開幕時間
2018-10-25上午9:00
展覽地點
酒泉市博物館三樓臨展廳
由酒泉市博物館、隴西縣博物館、通渭縣博物館主辦的西約東期·墨香酒泉——隴西、通渭縣博物館館藏書畫珍品酒泉展,共展出歷代名家書畫真跡100餘幅,以清代及民國以來隴西、通渭書畫名家的作品為主線,既有牛樹梅、張維垣、王瞭望、李朝棟、周景曾、柴時中、王海帆、牛月樵、楊朝棟等地方名家先賢的墨寶,也有于右任等藝術大家珍品。書法作品或大書大作,酣暢淋漓,或真書小楷,字字珠璣;畫作或山水寫意,意境深遠,或人物花鳥,形神兼備。
自古以來,隴西、通渭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孕育出一代又一代書畫名家。此次展出的作品,觀其作品,雖然是隴西、通渭範圍,但與同時代全國名家相比,亦毫不遜色。窺一斑而見全豹,願此次展覽,能給觀眾以美的享受。為滿足參觀需求,此次展覽將持續至11月15日,歡迎各界人士蒞臨參觀。
牛樹梅(1799―1882),字玉堂,又字雪樵、雪橋,號省齋,通渭縣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進士,歷任四川彰明、隆昌知縣,寧遠府知府,四川按察使,錦江書院山長等職,加布政使銜。清廷屢次考評為「循良第一」,有「牛青天」之譽,事見《清史稿。循吏傳》。理學家、詩人、書法家,著有《省齋全集》等。在四川的名山大川、名勝古蹟以及博物館,都留有較多匾額題記和墨跡。
此作結字端正,筆法精到,蘊藉凝重,雍容大度,此種書風在牛樹梅書作中最為常見,雖略透出臺閣體氣息,卻正能表現出其從容寬厚博大的儒臣氣度。
張維垣(1922—1983),字高軒,又字文源、阿垣,號塞上老人,通渭縣人。畫家、書法家。1945年考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今中國美術學院),師事潘天壽、黃賓虹、李可染、林風眠、諸樂三、鄭午昌諸先生。1948年畢業,先後任國立杭州女中、建國中學美術教師,天水農幹校、農業中學等近十所學校副校長、校長,天水縣文化館副館長、館長。張維垣於山水、花鳥、人物無所不通。山水初習宋人,筆力雄健,後師承潘天壽、黃賓虹、李可染等大家,兼具諸家用墨之長,既有北之雄奇遼闊之勢,又有南之細密文靜之美;花鳥得青藤白陽、吳昌碩以及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等之精髓,用筆靈動含蓄,用墨淋漓厚重,於古樸沉著、跌宕中透露出清逸之氣。
清王瞭望行草立軸
王瞭望:(1605—1685),清鞏昌府隴西縣(今甘肅隴西)人。原名家柱,後更名予望、瞭望,字荷澤,號繡佛頭陀。明末清初著名詩人、書法家。擅行楷、草書。著有《文雅堂詩文集》。淸順治五年貢生,歷官福建泉州同安知縣。見《歷代隴中藝林人物》。一說為明肅王后裔, 後改名予望、瞭望, 字荷澤, 別號為繡佛頭陀。鞏呂府隴西人。明清之際隴上學者、書法家。博通載籍,尤喜讀《國策》、《六朝》書,為詩文有奇氣。楷書師鐘太傅,擎顏魯公,行草仿王廙,而脫塵不俗,自成一家。有評云:「大草筆力渾厚雄健,縱橫蹀躞,了無轍跡,有驚鳴遊龍之勢」。曾為天水《瑞蓮寺》致寫一篇發願文,文詞新奇別致,所書中楷,矯健有力,為當地以往墨跡所僅見。時與書法大家傅青主齊名。
民國牛月樵漁樵耕讀白老圖四條屏
牛月樵:(1895—1949),名鴻緒,字月樵,後以字行。隴西人,民國時期隴西較有名氣的畫家。因家道貧寒而讀書不多,一生窮困潦倒,四壁如洗;常出入名山寺觀,生活瀟灑,不拘小節;喜交遊善辭令,以巧辯著稱。但就是這樣一位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不幸之人,卻在繪畫藝術上具有驚人的創造力和繪畫技巧。他主攻人物,兼及山水花鳥,亦擅長泥塑神像和彩畫影壁、殿堂,曾裝飾彩繪隴西威遠樓。其畫傳世較多,現存博物館這幅《漁樵耕讀》四屏作品,用傳統的題材、闊大的場面、熱烈的氣氛,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歡愉和知識分子群體活力的飄逸和諧之美,是先生不可多得的代表作。
清唐璉行書七言對聯
唐 璉:清甘肅皋蘭(今蘭州)人,字汝器。工書,善畫,其書法,古樸雅健,蒼勁有力。楷書、行書和草書,「效法鐘王,得其神髓」;篆書「專學李斯,肖其古樸」,而更「獨饒秀逸之氣」;「尤善漢隸,特精小楷」,書法體形特異,號為「童子體」;他說:「學書不貴形貌,筋骨精神尚焉」,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他論畫主張「骨格清奇,筆意生動」。唐璉除精工書畫外,還以行醫賣藥自給,「淡飯充飢腸,讀書務農圃」,自己刻有一方「淡泊明志」圖章,並著有《松石齋集》等。
清雍正二年行書橫幅(三級文物)
清孫海行書對聯
清朱克敏隸書立軸
清孫海行楷四條屏
本期責任編輯:曹 穎
文:紀雅楠
圖:隴西縣博物館、通渭縣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