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有溫度,熱點有態度。點擊「關注」,每天一篇,貓叔陪你聊熱點!
01
2010年3月11日,是江陽結束自己生命的日子。
從一個風華正茂的檢察官,到一個妻離子散的階下囚,他僅僅用了七年的時間,就「毀」掉了自己的一生,最後連自己的生命都成了棋盤上的一顆棋子。
而這場精心策劃的「謀殺」,只為了揭開一個埋藏了十年的真相。
十年前,一個叫侯貴平的大學生,帶著滿腔熱忱來到苗高鄉支教。但在支教的過程中,一個學生喝農藥自殺的事,讓他發現了自己學生被人性侵的真相。
經過調查跟蹤,他拍到了一張當地龍頭企業卡恩集團與政府官員,通過輸送幼女私下勾結的照片。正因為這張照片,讓他一步步掉進了黑暗的深淵,最終丟掉了性命。
他的死還被兇手設計成了一場強姦婦女畏罪自殺的案件,讓他的父母在流言蜚語中苟延殘喘。
他的前女友李靜不忍看到他要強的父母,一生都背負著這樣的罵名,堅信他是被冤枉的,找到了他們的同學,當時任平康縣偵查監督科科長的江陽。
那時的江陽,剛為了女友考到平康縣檢察院,意氣風發,前途一片大好。在聽說了自己同學有可能是被冤死的消息後,因為案件早已蓋棺定論,還沒踩熟地盤的他,最初是不願為自己找麻煩的。
但看到女友正義感爆棚,看到同學李靜渴求的眼神,他決定試試看,沒想到,他第一個接手的案子,也成了他最後一個接手的案子。
這案子,一查就是7年。
從他孤身一人,到5個正義之士的加入,所有人堅信與追求的,就是在密謀江陽之死時,張超說的那句:我可以幫你追求「程序正義」。
02
而何為「程序正義」呢?
這詞源自於一句英美法系國家的法律格言:Justice must not only be done, but must be seen to be done。
意思是:正義不僅應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加以實現。
正因為最後這句話,才有了電視劇《沉默的真相》一開場,張超拖著個沉重的箱子,來到人潮擁擠的地鐵站,與工作人員發生衝突後,謊稱箱子裡有炸彈,招來了警察與媒體,最後被制服的一幕。
結果,當警察打開箱子,根本沒有什麼炸彈,而是一具男屍。這個人,就是江陽,也是他以前政法大學的學生。
很快,地鐵拋屍的新聞傳遍了整個城市,但就在張超認罪,大家都認定張超是兇手的時候,張超卻在法庭上改了口供,並拿出了自己當時根本不在現場的證據,原本清晰的案件立刻陷入了一個死胡同。
為了儘快破案,安撫群眾的情緒,上級只好調來「神探」嚴良,這時 張曉倩所在的《江譚晚報》法制部,也收到了一封點名要寄給她的匿名信。
匿名信裡稱,在往後的24天內,報社會收到9張破碎的照片,9張照片湊齊,真相就會大白,兇手就會現身。
在嚴良不斷追尋真相,想找到殺害江陽真兇的過程中,他越深入就越發覺整個事件就像被設計好的一樣。
而寫匿名信的人告訴他們,收到照片當天如果報社不在頭版刊登照片,城市裡的某處就會發生爆炸。
有次報社就因為被群眾投訴刊登虛假廣告而停刊,結果一出爛尾樓就發生了爆炸;第二次,是因為送報紙的運輸車沒有按規定線路行駛,而耽誤了報紙的分發。
只是在最後,嚴良通過同一時間在不同地方發送的爆炸信息判斷出背後的人不是一個,最後抓到了老刑警朱偉。
在朱偉要求公檢法領導在場的審訊中,終於供出了地鐵拋屍案的真相,這是他們為了追求「程序正義」而做的局。
而江陽的死、張超的地鐵拋屍、《江潭晚報》的九宮格照片、朱偉製造的爆炸,都是為了製造輿論,製造熱點,製造話題,製造關注度,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有可能逆風翻盤。
這一天,他們等了7年。
03
看過這部劇的觀眾,一定對劇裡江陽出獄後丟錢包的一幕記憶猶新。
剛開始看的時候,很多人也許會覺得,僅僅因為丟了一個錢包,裡面有幾百元錢,江陽就在兩個好兄弟的面前痛哭流涕,根本不像以前那個正義與堅強的檢察官,甚至有點窩囊。
但隨著劇情的發展,你會發現,江陽真的是因為丟了錢包而哭嗎?
錢包只是一種暗喻,他暗示著江陽這7年走過的路。
對於這一段,原著裡是這樣寫的:
這十年來,經歷了那麼多,他皺眉過,苦惱過,咆哮過,可始終能笑得出來,始終懷著期許,把腳步往更前方邁去。這十年他從來不曾掉過一滴眼淚。可是今天,只是錢包丟了,他哭了,大哭,前所未有的大哭……
就像電影裡演的那樣,最初,江陽的人生就像錢包一樣,裡面什麼都有,有前途、有身份、有穩定的工作,也有一段人人羨慕的感情,還有人生的無限可能。
但7年後,當他不斷追尋真相,想還侯貴平一個公道,結果在每次有了新線索後,又被毀屍滅跡,甚至還斷送了自己的前程。
從監獄出來後,他從一個高高在上的檢察官變成了最下層的市井小民,「錢包丟了」不僅是丟了錢包,還有他的身份、生活與希望。
這意味著所有的一切都要從頭開始,所有證明自己的手續都要從頭再辦,而在程序的這條道路上,他已經不敢再試了,他不知道什麼時候,自己又成了「程序」的犧牲者。
所以,他崩潰了。
他以前堅信的程序,堅信的正義,在這一刻淡然無存。錢包,是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最後,他決定跳出程序。為了最後一搏,已經得了肺癌、被醫院宣告「死刑」的他,決定用自己的死,來製造一起全城轟動的大事件。
因為只有這樣,才可能不讓這起冤案隨著他的消失而消亡;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和小夥伴們追求了這麼多年的正義不再缺席;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喚醒所有人的良知。
真相,不應該被隱藏在沉默中。但沉默,卻是所有悲劇的開始。
04
很多人都覺得,這部劇是一部懸疑劇。可當你細細想來,卻發現這是一部「反腐劇」。
裡面最核心的一點,不在於劇情,而在於人心。
為何叫「沉默的真相」?
就因為真相永遠藏在沉默之中。而以江陽為代表的這一群人,正是敢於打破這個沉默、保衛法律尊嚴的踐行者。
就像所有人在預知到兇險,勸江陽放棄追查時,江陽卻說:
如果這個案子我不是親身經歷,那麼對我來說,這只是個新聞,可以為此痛心疾首幾分鐘。但幾分鐘後,這就是報紙上的故事了,不會影響到生活。我也不會為這個故事浪費更多的精力。
為了追求真相,為了心中的正義,他和自己最心愛的女友分了手,娶了一個大自己4歲的農村女人,僅僅因為這個女人:「我做什麼她都支持」。
這一幕,江陽的「發聲」與旁人的「沉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為所有的悲劇,都是因為沉默而起的:
如果翁美香把黃毛強行拉她進城的消息,告訴了老師侯貴平,那也不會有她被性侵與自殺的悲劇;如果黃毛找侯貴平挑釁的時候,圍觀的群眾能夠站出來,那黃毛即便有靠山,也不敢胡作非為;如果唯一看到侯貴平遇害經過的李雪(後改名張曉倩),能站出來為侯貴平作證,那侯貴平也不會喊冤十年,江陽與朱偉也不會變成最後這個樣子;如果手握關鍵證據的檢察官老吳,不要這麼慫,早一點把這一切告知江陽,那江陽也不會一查就是7年,最後還含冤入獄……
只是,他們都沉默了。
沉默的不止是知道侯貴平是被冤枉的人,而是知道這條涉黑關係網的村民。
如果他們不知道,照相館老闆就不會在第一時間看到侯貴平拍的照片後,不但絲毫不驚訝,還拿著照片去抵消了自己的債務。
而像照片老闆這樣的人,在村子裡絕對不佔少數,只是他們都選擇了沉默。
殺死侯貴平與江陽的,不是別人,也不是他們自己,而是這樣一群選擇沉默的人。
05
在豆瓣評論區中,有一個高贊的評論是這樣說的:
共情能力與利他主義的代價,未免也太大了。
這句話是說給侯貴平聽的,也是說給江陽聽的。
《沉默的真相》作者紫金陳曾說,這雖然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一定存在江陽這樣的人。
是的,正因為有這樣一群「利他主義」者的存在,才讓所有人有機會感受到「程序正義」。只是,他們的代價都太過沉重。
網上有句話說,人對自身利益的維護,遠超對他人不幸的關心。
這樣的人,用北大中文系錢理群教授的話來說,就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道,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
只是這樣的人多了,正義就會越來越難。
好在,在故事的結局,陳明章把遙控器交給嚴良的那一刻,讓我們看到了一種正義的傳遞。
如果當初嚴良把這個遙控器交給了法庭,作為證據。那陳明章就是幫助江陽自殺的人,判刑不會這麼輕,只是嚴良早已知道了這一切,被他們的所作所為感動,所以才有了在陳明章工廠和他握手的那一幕。
最後,用朱偉被抓時的一段話作為結尾:
我們為什麼要苦苦堅持?因為信念。一個人為非作歹一時,不可能逍遙法外一輩子。一個人你再有錢,權力再大,普天之下你大不過法。
致敬像江陽這樣的人民檢察官,也致敬在惡勢力之下不會沉默的人。
發聲不是為了左右司法,而是為了不讓真相埋沒。
原創不易,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讚、轉發與留言,是貓叔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