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並標星金角財經
聚焦財經熱點,深讀商業事件。
陌生人社交軟體Soul用靈魂釣魚,一不留神就把自己釣到了公安局。
Soul丟掉靈魂
據辦理此案的上海普陀區檢察院透露,2019年7月,社交應用Soul的合伙人李某發現有一款名為「Uki」的APP與 「Soul」功能類似。為了打擊競爭對手,李某授意下屬收集Uki上的有害違規信息。
但是沒找到。俗話說,搏一搏單車變摩託。視網警如空氣的李某,又計上心頭:
沒有黃圖,咱自己發點黃圖。
一切如他所料,Uki去年11月果然被下架處理三個月,業績大跌。一切又出乎預料,幾個月後,警察叔叔敲開了李家的大門。
實際上,整個新聞挖一挖槽點很多。比如說Soul的CEO張璐稱對整件事毫不知情,都是李某一意孤行;比如說有員工爆料,惡意舉報對手的想法,2018年就有了。
但是道德的扭曲,人性的淪喪或者企業家驚人的智商,都沒有激發起筆者的興趣。讓人奇怪的反而是這麼一個事實:
作為加害者的Soul,融資數億美元、估值15億美元,根據2019年的第三方統計,裝機量1200多萬,作為受害一方的Uki,裝機量只有200多萬。
除此之外,業內人士在微博稱:Soul和被舉報者的日活有5倍以上的差距。
問題來了:做大哥的你,為什麼要欺負一個弟弟?
壞模式孕育歪腦筋
不妨來看看Soul和Uki所處的「陌生人社交」這個賽道。這個賽道的基本格局是兩大巨頭+其他小弟。
2011年8月,中國移動網際網路誕生了第一款陌生人社交軟體——陌陌。陌陌的第一個版本上線,定位是一款基於地理位置的社交移動產品。
陌陌甫一面市,就將「認識附近人」作為切入點。2012年1月28日,陌陌用戶達到100萬。半年之後,2012年8月1日,陌陌用戶突破1000萬;七個月之後,這個數字竟達到了3000萬。
這個賽道的另外一個巨頭是探探。它出現於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陌生人社交井噴的末期——2014年。儘管出道稍晚,但是和陌陌一樣同以LBS模式開道的探探先後四次融資總額高達1.2億美金。2018年2月,探探最終被陌陌以7.6億美金的價格收購,被稱為2018年網際網路第一大併購案。
陌生人社交這條賽道一直爭議不斷。2019年4月,探探被下架,直到6月底才回歸;陌陌多次被罰款。而這次事件的主角Soul,在網信辦去年7月的專項整治中也因色情內容被迫下架兩個月。
可以說甫一出現,「色情」就是陌生人社交的關鍵詞。陌陌和旗下的探探開局的邏輯就是LBS框架,借著咫尺之遙的誘惑,做人性的生意,指向明顯。
就實際用戶體驗來看,說「陌生人社交」就是「色交」,毫不為過。社交是個框,騷話往裡裝。
我們再繼續往下發問:問什麼?
答案是產品定位的先天不足,這結出的果是商業無法形成閉環。相關行業報告說明了這一點。
根據Mob研究院發布的《2019陌生人社交行業洞察》,我們可以以商業化最成功的陌陌反推。根據其19年Q1季報,「陌生人社交」的真正的核心業務系統,即會員、差異化服務、付費禮物等增值服務等增值服務提供了24.3%的營收;而直播的營收則高達72.2%。
從陌陌的發展軌跡看,社交轉直播變現的模式,一直是其近3年所致力的。這一板塊的營收佔比也逐年增高,是其真正的增長極——那麼問題來了,放眼望去,能做成「變現生態」,即直播這一功能的,其實也只有陌陌、探探。
看透了生態缺失,就決定了陌生人社交根本不是個深命題。很大一部分程度上,一款軟體的前途和留存率,轉化率,內容生態這些概念關係不大。大部分App要想活下去,只能把心思下在讓陌生人掏錢的歪腦筋上。
如何讓陌生人掏錢
2018年,國內陌生人社交用戶規模達5.92億人,2019年整體用戶規模,突破了6億人。
這個數字大嗎?
公開資料顯示,從2008年至2015年,8年間社交類APP產品共上線153款,平均每年上線19款。但是,2019年前兩個月已經上線53款社交軟體,全年登錄安卓平臺的社交軟體超過了100款。
可以說競爭極其慘烈。
那些巨頭之後的App們,只能把心思用在怎麼誘導用戶充會員和購買「差異化服務」上——一旦抱著這種心態做App,這種心思難免歪掉,因為實際上你的提供的「服務」並不多,只有其他用戶的信息、照片、聲音罷了。
先談談「差異化服務」,這往往是那些陌生人社交產品經理引以為傲的部分。Soul的CEO張璐,就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談到他們如何抓住「聲音」,即和陌生人打電話,去幫助用戶「真實地表達」——「這是用戶需要的」「物有所值」。
實際上,說得在天花亂墜,也無非是類似於「聊天20,聽聲音50,看腿100」的菜單。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充滿了經典而又隱晦的物化色彩。
而競爭之下更大的背景,是行業至今沒法突破的天花板:你儂我儂無非隔靴更癢,生命的火光還是要通過奔現釋放。陌生人社交至今還是停留在「過渡性社交」層面。超過9成的收入來自於服務付費,其中又有一半來自於新客戶的充值。
這就要求App必須把自己看成一個保健品櫃檯。一場成功的陌生人社交,如果說產品設計佔十分之一,那麼另外的十分之九就是靠巧舌如簧勾魂攝魄、「循循善誘」。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Soul要攪黃規模更小的對手——韭菜給你割掉了,我就少了幾茬。
此外,另一個數據則更決定了陌生人社交的野蠻基因——如果在頭30分鐘,用戶沒有付費,那麼大概率他就不會付費。根據數據統計,8成社交平臺的新用戶堅持不到20分鐘的使用時間:或者離開,或者換微信聊天了。
狹長的田野沒有風。這波韭菜比的是誰割得快,而不是誰種的好。
產品經理的另一場腦洞大戰一觸即發:從「安裝完成」到「付費成功」的中間過程必須得短。從商業邏輯上,如何快速收取智商稅的問題,大於如何挖掘存量用戶變現的問題——因此,婚戀屬性、性暗示,這些人性的弱點,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收錢的籌碼。
在這種趨勢下,主打靈魂牌的Soul也難以倖免,2019年以來,大量充值才能實現的戀愛鈴功能、疫情期間頻頻出現的奔現/曬性感照片話題、「感謝Soul,在上面遇到了另一半」這樣的營銷,也取代空洞的靈魂社交,成為真正吸金的概念。
憑著這些招數,Soul登上了2019年IOS社交營收排行榜的前5。
趙本山在《賣拐》裡說:「抓好提前量」。在Soul之外,那上百個的、藏在長尾之中的陌生人社交平臺,也躍躍欲試,後者甚至形成了上下遊產業鏈,以拉新並誘導其充值。
我的好友缽叔所關注的公眾號,有次推了一個負面文章。該文義正辭嚴地用第一人稱的方式描寫了無知大學生抱著打籃球的目的下載某軟體,「沒想到某軟體竟找不到同齡的男孩子,只有異性」。字裡行間充滿批判和正義感。
文末毫不諱言地點出了軟體的名字。然後文章閱讀量蹭蹭蹭好幾萬,軟體下載量自然也不言而喻。
互相拆臺也好,打擦邊球也好,陌生人社交的亂象,實際上已經暗示了它必將衰敗的終局。今天發生的一切,無不與十年前風靡的商業理論,不謀而合:
「騙子太多,傻子明顯不夠用了。」
除開商業,人性的操盤手一不留意把自己的人性盤進去,這才是最虧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