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因為讀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而登了泰山,因此說,好的文學作品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
杜甫在他24歲時,開始他人生的第一次遊歷,《望嶽》就是在他遊途中所作。當時,他經歷了科考的落第,可這並沒有讓杜甫意志消沉,他認為,單一的從聖賢書中獲取知識的給養是不夠的,人生還需要更豐富的閱歷。於是,他的第一次長途旅行就開始了。現在,我們欣賞一下杜甫的《望嶽》,領略一下泰山的雄奇偉岸,感受一下作者的博大胸懷。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出了作者初次遠望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興奮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泰山,中國歷史文化名山,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接下來「齊魯青未了」,詩人沒有從海拔角度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直觀感受,泰山鬱鬱蔥蔥,面積廣闊,橫跨齊魯大地,詩人以距離之遠來烘託出泰山之高。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是描寫泰山的近景。一個「鍾」字把天地萬物一下寫活了,蒼松翠柏,奇石險峰,整個大自然特別恩寵泰山把神奇和秀美,偉岸和險峻都給了泰山。大家都知道,山南水北為陽,所以說「割昏曉」。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現象,可詩人妙筆生花,用一個「割」字,極言泰山高大險峻,泰山以其獨有高度將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這裡詩人把靜止的泰山描繪的雄奇偉岸。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山中奇麗的景象使作者心胸蕩漾。「決眥」一詞生動傳神地寫出了詩人被這神奇縹緲的景觀迷住了,因而使勁地睜大眼睛看個夠,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傍晚歸巢的鳥,表明已是薄暮時分作者還未曾離去。詩人被泰山的神奇秀美深深地吸引住了。
最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寫詩人並不滿足看嶽而是想登上山頂一攬盛景的心情。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險要,詩人佇立在泰山之巔,俯視齊魯大地,人生中的種種苦悶,此時已經被拋到九霄雲外。二十四歲的杜甫雄視眼前的一切,豪氣沖天。今天對於他而言,人生才剛剛起步,每個人都要有敢於登嶽的信心,攀登絕頂橫心、俯視一切的雄心。
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 杜甫落第之後,情緒並沒有低沉,反而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更大的期待。詩人登上泰山之巔,想到更多的是自己的人生應該達到一個高度。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才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