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詩歌中,思鄉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因為各種原因,總有遊子背井離鄉,在遠方尋找前途和希望。有的人天性豪邁不羈,可以做到「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但是,大多數人還是故土難離,發出「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感慨。
王維肯定是後者,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時,他就想到家鄉登高、插戴茱萸的人群中,唯獨少了自己。在這首著名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表面上感情充沛,大氣磅礴,其實卻由小見大,看得出王維是心思細膩之人。
其實,在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王維相當年輕,剛剛離別家鄉前往京城應考求官。根據他自己在此詩上的原注,不過十七歲。後來,王維一舉中第,而且還在朝廷擔任官職。歷經十多年的仕途磨礪,英俊的小鮮肉逐漸也成為了穩重的中年大叔,他的詩歌風格更加含蓄內斂。同樣是思鄉詩,這一首在情感上別無二致,卻更讓人回味無窮:
雜詩三首·其二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這首詩的成詩背景其實也很簡單,當時從家鄉有人來到長安,正好遇到了王維。他鄉遇故知,本來就是人生喜事,王維在喜出望外之餘,詢問來人家鄉之事,有感而發,做出此詩。
詩歌以第一人敘述,尤顯真情實感。第一句「君自故鄉來」毫無含蓄,非常直白。這一句,既對全詩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又闡述了詩歌的起因。更為重要的是,它以一種急切的口吻,迅速進入主題,表達了作者思鄉的感情如此強烈。
第二句「應知故鄉事」,寫盡了遊子的渴望。其實,王維在長安混得不錯,各種消息發達,車馬驛站也在良性運行。他肯定知道家人的平安,但是,他依然渴求得到家鄉的事情。漂泊遊子對於故土的思念,完全顯露在一個「應」字至上。
既然如此,我們以為王維將會詢問家鄉發生的大事。但接寫來的神轉折,卻令人大跌眼鏡。原來,王維問的居然是當年窗外的寒梅,現在到底有沒有開花?
很多人就不能理解此中的意思,王維應該問名山大川,親朋股友,甚至百姓安康,這才是應有之意,這才是對家鄉的思念啊!其實,這就是詩人的高明之處。真正的遊子,對於家鄉的印象,都是一個個具體的形象。哪怕是當年的一剪寒梅,都是牽動著遊子的心弦。
這一株梅花,在作者的心中,當然不是普通事物。它已經固化為王維的心中的符號,它就代表著故鄉的山水人情,代表著昔日的經歷。其實,王維問完之後,來人當然應該做出回答。但詩歌巧妙地將其省略,因為,無論是什麼回答,其實並不重要。反倒是留給讀者細細品味,讓詩歌編織腦海中的畫面。
思鄉詩數不勝數,歷久不衰,只要有人還在異鄉打拼,就會抬頭看看明月,發出對故鄉的想念。然而,王維的這首詩卻非常別致精巧。它從細微之處入手,以最巧妙的方式,勾起了我們的共鳴,實在是很高明的寫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