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家鄉來人,王維喜出望外脫口而出:窗前寒梅是否開花

2020-12-15 小珏說歷史

在唐朝詩歌中,思鄉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因為各種原因,總有遊子背井離鄉,在遠方尋找前途和希望。有的人天性豪邁不羈,可以做到「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但是,大多數人還是故土難離,發出「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感慨。

王維肯定是後者,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時,他就想到家鄉登高、插戴茱萸的人群中,唯獨少了自己。在這首著名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表面上感情充沛,大氣磅礴,其實卻由小見大,看得出王維是心思細膩之人。

其實,在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王維相當年輕,剛剛離別家鄉前往京城應考求官。根據他自己在此詩上的原注,不過十七歲。後來,王維一舉中第,而且還在朝廷擔任官職。歷經十多年的仕途磨礪,英俊的小鮮肉逐漸也成為了穩重的中年大叔,他的詩歌風格更加含蓄內斂。同樣是思鄉詩,這一首在情感上別無二致,卻更讓人回味無窮:

雜詩三首·其二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這首詩的成詩背景其實也很簡單,當時從家鄉有人來到長安,正好遇到了王維。他鄉遇故知,本來就是人生喜事,王維在喜出望外之餘,詢問來人家鄉之事,有感而發,做出此詩。

詩歌以第一人敘述,尤顯真情實感。第一句「君自故鄉來」毫無含蓄,非常直白。這一句,既對全詩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又闡述了詩歌的起因。更為重要的是,它以一種急切的口吻,迅速進入主題,表達了作者思鄉的感情如此強烈。

第二句「應知故鄉事」,寫盡了遊子的渴望。其實,王維在長安混得不錯,各種消息發達,車馬驛站也在良性運行。他肯定知道家人的平安,但是,他依然渴求得到家鄉的事情。漂泊遊子對於故土的思念,完全顯露在一個「應」字至上。

既然如此,我們以為王維將會詢問家鄉發生的大事。但接寫來的神轉折,卻令人大跌眼鏡。原來,王維問的居然是當年窗外的寒梅,現在到底有沒有開花?

很多人就不能理解此中的意思,王維應該問名山大川,親朋股友,甚至百姓安康,這才是應有之意,這才是對家鄉的思念啊!其實,這就是詩人的高明之處。真正的遊子,對於家鄉的印象,都是一個個具體的形象。哪怕是當年的一剪寒梅,都是牽動著遊子的心弦。

這一株梅花,在作者的心中,當然不是普通事物。它已經固化為王維的心中的符號,它就代表著故鄉的山水人情,代表著昔日的經歷。其實,王維問完之後,來人當然應該做出回答。但詩歌巧妙地將其省略,因為,無論是什麼回答,其實並不重要。反倒是留給讀者細細品味,讓詩歌編織腦海中的畫面。

思鄉詩數不勝數,歷久不衰,只要有人還在異鄉打拼,就會抬頭看看明月,發出對故鄉的想念。然而,王維的這首詩卻非常別致精巧。它從細微之處入手,以最巧妙的方式,勾起了我們的共鳴,實在是很高明的寫作手法。

相關焦點

  •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雜詩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來的,一定了解家鄉的人情世態。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雕畫花紋的窗戶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有?①來日:來的時候。這首詩通篇運用借問法,以第一人稱敘寫。四句都是遊子向故鄉來人的詢問之辭。遊子離家日久,不免思家懷內。
  • 唐詩來了|王維《雜詩(之三)》:來日綺窗前, 寒梅著花未
    雜 詩(之三)王維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 王維:雜詩-中新網
    王維:雜詩   (唐) 王維   君自故鄉來,  應知故鄉事。
  • 王維寫給妻子的一首詩,短短20字卻含有無限情味,動人心弦
    那麼王維在這首詩中是如何具體來表現這種鄉土之思和親情之念的呢?《雜詩·其二》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首先,我們來看詩的前兩句「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即您剛剛從我們家鄉而來,一定知道家鄉的情事?。乍看之下,這兩句不過是口頭語的淡淡一問。但詩歌有平淡之美,即詩人以平淡的語言包藏優雅的情景、深沉的感慨、豐富的感情。顯然,王維的這首詩便含有這種平淡之美,它不是淡而無味,而是淡而有思致。
  • 唐詩學習:王維的《雜詩(其二)》解讀
    唐詩學習:王維的《雜詩(其二)》解讀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雜詩(其二)》是盛唐詩人王維所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詩是其組詩《雜詩三首》中的第二首。詩的前兩句以記言的方式詢問從家鄉來的友人,後兩句則僅問寒梅是否開花一事,有些出人意外。
  • 王維的詩:雜詩·君自故鄉來
    雜詩·君自故鄉來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釋  ①來日:來的時候。  ②綺窗:雕畫花紋的窗戶。  ③著花未:開花沒有?著(zhuó)花,開花。未,用於句末,相當於「否」,表疑問。
  • 寒梅著花未;王維的這首《雜詩》短短四句,卻是難以被超越的名作
    王維這位詩人簡直就是詩詞界的奇蹟,他的詩有著溪泉的清澈,有著花草的芬芳,更有著山嶽的大氣……詩壇如果少了王維,那絕對會變得枯燥許多,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王維被好多人推舉為李杜之下的第一人。「寒梅著花未」這句詩出自王維的一首《雜詩》,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這首詩僅僅四句,卻成為難以被超越的經典之作,現在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雜詩王維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這首詩的大概意思是:你從遙遠的故鄉而來,應該知道故鄉的事情吧。不知道在你動身前,是否知道,在雕刻著花紋的窗戶外,那寒梅有沒有生出花苞呢?
  • 王維 雜詩
    王維 雜詩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鑑賞:該詩是原三首雜詩中的第二首,用白描式的手法簡練地表達了遊子思念家鄉的感情。但是,詩人拋開諸多的景色和人,只描寫了「窗前」、「寒梅」。不僅寫法巧妙—從細處著手,也表現了詩人高雅的情趣。該詩不事雕琢,信手寫成,意蘊無窮。該詩的前兩句以簡潔樸實的文字,將主人公迫切想知道故鄉一切的心情表達了出來。作為一個遊子,突然遇到故鄉的朋友時,濃烈的鄉情立即從心中噴湧而出,並伴有一種想知道故鄉一切事情的渴望。
  • 王維這首詩二十個字,梅花更像是妻子的象徵
    王維寫對故鄉的思念也是如此。我們都是有故鄉的人,故鄉要寫和值得寫的東西太多了。故鄉的童年,故鄉的親人,故鄉的小河,故鄉的雨巷,故鄉的老屋,故鄉的丁香姑娘,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王維有一首小詩,它是《雜詩三首》裡的第二首,就不是這樣地去寫他的故鄉。現在我們來看看他到底寫了故鄉的什麼。
  • 唐代王維《雜詩三首·其二》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王維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
  • 王維寫的《雜詩》,從何處體現出,詩人不同情境和不同立場呢?
    這一天,他逢著一位故鄉來的舊友,激動欣喜之情可能正如暗流在洶湧,可他只是執著而懇切地與故人說道:「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短短兩句詩連用兩次「故鄉」,「故鄉」一詞就像心頭的硃砂痣,異常醒目,所以念念不忘。可不忘的,到底是故鄉的什麼呢?「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 王維的這首詩,短短20字,淺白如話,盡顯濃濃的思鄉之情
    不論怎樣,梅花總是以高潔的姿態生長於冰天雪地裡,它的美豔與芳香打動了眾多人,所以才會留下那麼多吟詠的詩篇。今天給大家分享王維的這首《雜詩》,人在他鄉,想念故鄉的梅花。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 王維客遊在外,見到家鄉故人,為何只寫詩詢問家鄉梅花開沒開?
    每當讀起詩詞的時候,總會感到一種非常美妙的感覺,想來真的是非常神奇,現在人們在寫文章時往往喜歡長篇大論,不然似乎無法訴說儘自己所遇到的事情,無法傾訴儘自己心中的感情,無法去表明自己的真實想法。而今天為大家分享的就是這樣一首詩,短短的20個字,說盡了對家鄉的思念。《雜詩·其二》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 王維的《雜詩三首》,雜著三種憂傷的味道,卻因此流傳千古
    王維的《雜詩三首》,雜著三種憂傷的味道,卻因此流傳千古。王維是唐代著名詩人,他不但有卓越的文學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畫家,還擅長音樂;他有著深湛的藝術修養,對自然美具有敏銳獨特而細緻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筆下的山水景物特別富有神韻,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現出深長悠遠的意境,耐人玩味。
  • 佛系王維的經典詩句你都讀過哪些?
    ——王維《終南別業》2、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王維《桃源行》3、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王維《秋夜獨坐》4、積雪滿阡陌,故人不可期。——王維《雪中憶李楫》5、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 王維的「君自故鄉來」四句都不押韻,所以只能稱《雜詩》?
    王維的《雜詩》押韻嗎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相信大多數人在讀到這首詩的時候都有這個疑問,然後被老師或者大人用各種理由糊弄過去,大多數人就忘了。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 《全唐詩》中王維10首著名詩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1.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出自唐·王維《送沈子福歸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