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群體」與「中產階層」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2020-12-23 北京日報客戶端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是我國形成合理的利益結構、構築可持續發展的「橄欖型」社會結構的基礎,關係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建設現代化強國目標的實現。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納入兩步走戰略,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宣布中國已經「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

2020年到2035年是我國由中高收入階段邁進高收入階段的關鍵時期,中等收入群體比例需要從現在的30%左右提高到50%以上。

如果僅從收入的角度來測量中產階層,得到的就是「中等收入群體」

中等收入群體是清華大學李強教授新著《當代中國社會分層》一書的重要研究對象。

中等收入群體在社會學裡屬於「中產階層」研究的範疇,李強教授從事中產階層的研究已40餘年,為這一領域貢獻了許多影響深遠的學術作品,這本著作是李強教授在社會分層和中等收入群體研究領域的集大成之作。該書於2019年底由三聯書店出版,一經問世就引起了學術圈及社會各界的巨大反響。

《當代中國社會分層》,李強著,三聯書店出版

中等收入群體與傳統的中產階層概念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該書指出,中產階層的劃分標準包括了經濟、職業和知識的維度,這一階層在收入、財產、消費和生活狀況方面達到小康水平,在職業上屬於白領階層,教育上擁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如果僅從收入的角度來測量中產階層,得到的就是「中等收入群體」。

對中等收入群體的定義目前還沒有統一標準,經濟合作發展組織一般把收入位於中位數50%到150%之間的群體作為中等收入階層。

國家發改委在2005年提出的一個標準——以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為下限,其3倍為上限來框定中等收入群體。

李強教授則提出了以人均年收入、家庭年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來劃分中等收入群體的方法。

不管用上述哪種標準,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的佔比大約都在20%~30%之間,與「橄欖型」的分配格局仍有較大距離。我國GDP總量已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的絕對值僅達到美、英、德、法等發達國家上個世紀70年代末的水平,按照1975年美國勞工統計局計算中等收入群體的測量標準,當時美國中等收入群體比例已佔到70%以上,這也是我國希望在本世紀中葉達到的目標。

龐大的中等收入群體是一個社會保持穩定和走向繁榮的重要基礎

我們黨之所以把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作為重要發展目標,是因為中等收入群體是最重要的社會階層和社會力量,發揮著重要的社會功能。

李強教授指出,中等收入群體首先是介於社會上層和下層之間的緩衝層,起到了緩和社會矛盾,降低社會衝突的作用;其次,中等收入群體是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代表,趨向於保守溫和;再次,這個群體具有龐大的消費需求,為經濟穩定和發展提供了動力。

因此,龐大的中等收入群體是一個社會保持穩定和走向繁榮的重要基礎。

新冠疫情對我國經濟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對中低收入群體產生了較大衝擊。李強教授強調了關注「中等邊緣層」和「中等過渡層」這兩個群體的重要性。中等邊緣層剛剛邁進中等收入群體,經濟地位較為脆弱,抗衝擊能力較低,在疫情中面臨著巨大挑戰。許多重大社會衝突和社會動蕩,往往是在危機中地位下降的中等收入群體導致和參與的,一旦他們的社會經濟地位出現下滑,生活不穩定,不滿情緒高漲,將有可能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

因此,從近期來看,迫切需要政府對中等邊緣層提供政策性輔助和保護,防止中等邊緣層落入底層,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

培育中等收入群體新的增長點

從長期來看,為了讓我國社會具有橄欖型結構,則需要在「中等過渡層」上發力。這一群體是低收入群體與中等收入群體最接近的部分,是中等收入群體的預備軍。

在我國,中等過渡層的主要構成部分是具有一定技能或從事經營活動的外來務工人員,他們雖然是大城市的常住人口,但仍或多或少受到各方面的排斥和擠壓,阻礙了他們加入中等收入群體。

李強教授指出,我們應該進一步推進和落實「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通過提升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把對外來務工人員的排斥變為幫助和改善,使他們成為中等收入群體的新的增長點。

在今年「兩會」上,李強教授的同事李稻葵教授提出了「制定中等收入群體倍增計劃」的建議,期望在未來15年之內,實現中等收入群體數量從目前的4億左右增加到8億。如果該計劃成為現實,屆時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將是「歐盟+美國+日本」的兩倍,這將最大程度地釋放我國作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潛力,不僅有助於解決經濟增長所需的內生動力問題,而且為社會的和諧穩定提供結構性基礎。

(作者為清華大學副教授)

原標題為《保護和壯大中等收入群體》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作者 鄭路

編輯:袁昕

流程編輯:吳越

相關焦點

  • 19世紀末開始,德國中產階層壯大,奢侈性消費成為中產階層的時尚
    「中產階層」(MiddleClass)通常是社會學家在進行社會分層研究使用的一個概念。「中產階層」一般是指介於資本主義結構上層的資產階級和下層的工人階級之間的社會中間階級。這一階層通常受過良好的教育,具有較高的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並能夠通過自己的知識獲得受人尊敬的社會地位和優厚待遇。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德國中產階層成員的結構相對複雜和廣泛。
  • 月收入6000元,在國內什麼水平?夫妻一個月拿多少,算中產階層?
    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國民的收入水平也在提高,確實基本上每個人對於每月的薪水還會比較在意的,最近有一個問題比較有意思:月薪不到6000的人多嗎?這確實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在網上曬自己工資的人很多,動輒就有5位數的工資單甩到了網上,但是目前我們國內工資的整體情況到底是什麼呢?
  • 中國的上班族,到底每月收入多少錢,才算進入中產階層?
    根據統計,我國14億人口中,總計有7.75億勞動人口。其餘的人口,則是老人、兒童和學生。在將近7.8億人口中,按照2018年統計的數據,每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人群,大約佔了38%,基本上生活中農村和小城鎮。每月收入2000元到5000元的群體,大約佔了46%,幾乎佔了勞動人口的一半,屬於主體力量。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些群體屬於工薪階層,生活各地的各種城市。
  • 一個合格的中產是什麼樣的?
    原創 大象公會Elephantia 大象公會是不是屬於中產階層,是看收入還是看什麼?怎樣成為一個中產?文|朱不換在中國,一個合格的中產階層,應該擁有什麼級別的財富積累和生活水平?
  • 「中產階層」成為熱議話題,月薪多少算得上「中產」?你達標嗎
    說到中產的概念,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中產階層」,在中國我們經常會看到對於人群的劃分,中產階層就是其中一種,所謂的「中產」其實就是指那些收入水平處於社會中等水平的人,這類人的生活條件比普通階層的工人要好,但是又達不到高階層的生活水平,這類人普遍被稱為是「中產階層」。
  • 你離中產階級有多遠?2020年我國中產階層或將超7億,你怎麼看?
    中產階級的劃分標準通常有兩種,一是按收入劃分,二是按職業劃分。中產階級是有指標的,按收入劃分他的資產至少要在1000萬元以上,起碼受過大專以上的教育。中產階級(或中產階層),是指人們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滿足,且中等層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較好滿足,但不到追求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的階級(或階層);由於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且大部分人的財富是以家庭為單元擁有的,所以中產階級主要由「中產家庭」組成。
  • 視點|中等收入群體從何處擴圍?
    近年來,我國居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城鄉間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區域間居民收入差距逐漸縮小,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長顯著加快,收入分配格局正朝著「橄欖型」的方向發展。放眼未來,我國中等收入群體擴圍的過程,也將是經濟發展不斷提升質量、改革紅利不斷釋放的過程。
  • 擁有多少存款算得上中產階層?看看中國的「中產階級」,有你嗎?
    對於用有多少存款或者是多少收入來衡量是否跨入中產階層,其實真的不合理的,對於不同的地區還有人群,那麼對於錢的含金量是不同的,並且購買力也是相差很大的。同樣是1萬元的月薪,如果我們僅僅從收入來看,其實算是進入中產階層。
  • 居民增收紅利持續釋放 中等收入群體將擴圍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楊修娜看來,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有必要圍繞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積極推進位度改革和政策創新。未來在「擴中」的政策設計中,要針對不同中等收入群體面臨的不同問題,制定差異化的「擴中」策略。「要進一步落實針對中低收入群體的減稅降負政策、就業創業支持政策、技能提升政策以及居民增收措施。
  • 多改革舉措加碼 中等收入群體將擴圍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楊修娜看來,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有必要圍繞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積極推進位度改革和政策創新。未來在「擴中」的政策設計中,要針對不同中等收入群體面臨的不同問題,制定差異化的「擴中」策略。  「要進一步落實針對中低收入群體的減稅降負政策、就業創業支持政策、技能提升政策以及居民增收措施。還要完善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障等各種社會保障制度。
  • 中國消費最大潛力:1.8億「中產邊緣」人群
    而與前文相對應的,不同於精準扶貧針對的極低收入群體的「兜底」難以直接引起該收入群體消費率逐漸提升進而直接反應在資本市場價格,中產階層向來是消費社會的主導者,若收入分配改革聚焦於擴大中產階層數量,加速「中產邊緣」向中產階層邁進,或能帶來全社會消費率快速提升,亦會在資本市場產生明顯的趨勢性的投資機會。那麼何謂「中產邊緣」?目前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內部結構又是怎麼樣的呢?
  • 德國依舊「東窮西富」 中產階層縮水兩級分化加劇
    據歐聯網11月27日援引歐聯通訊社報導,日前,德國漢斯·博克勒基金會經濟與社會科學研究所發布一項最新社會調查結果顯示,近10年來,德國中產階層普遍出現縮水,其中一部中產階層人士變為了富裕階層,一部分人則淪落為低收入階層。調查顯示,德國中等收入階層比例的銳減,正在不斷加劇德國社會的兩級分化,凸顯貧富階層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的差距越來越大。
  • 年入25萬到50萬才算中產!英國電力人到底是什麼階層?
    英國就倫敦一個一線城市就不看倫敦的電氣工程師階層了。 下圖是英國的階級劃分,穩健中產屬於第二梯隊,除去最上層(Elite)就是這一群人了。 在一線城市則是elite,精英階層,也是BBC這個劃分方法的最高階層。 在英國篇所有假設不變的情況下只改變收入,房產和儲蓄情況(中國人一般比較喜歡儲蓄,哈哈)以反應大部分人的情況,非一線城市如下,
  • 把握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期
    整體上看,沒有工業化就沒有城市化,但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對城市化的帶動作用會逐漸減弱,而服務業的興起,將會持續吸納就業、促進城市化發展,進而推動形成以中產階層為主體的社會群體。以美國為例,其工業化率從上世紀50年代以後開始下降,但城市化率仍持續上升,其中現代服務業逐漸成為城市化的主要動力。  注重促進社會公平,緩和心態危機、維護社會穩定。
  • 十年階層劇變,才是中國潛在的真正挑戰
    其次,中產階層的兩大主體,即所謂「新中產」和「老中產」都在快速成長,其中以專業技術人員為主的「新中產」比例從6.2%上升到11.1%,以中小民營企業主為主的「老中產」從0.3%上升到1.0%。最後,出乎意料的一個巨大變化是自由職業者的快速發展,從0.1%猛增到5.6%。
  • 中產家庭要達到什麼標準?近3400萬戶家庭「過關」,包括新中產!
    那麼究竟在我們國家,達到什麼樣的標準會成為中產家庭呢?其實目前來看是沒有一個決定的數據說明「中產家庭」的標準的,其實中產就是指,國內的群眾在溫飽和富裕的一種狀態,比溫飽家庭生活條件要好,比富裕家庭生活條件稍次。
  • 嚴泉:中產階層的訴求與溫州動車事故
    從已經披露的遇難者職業來看,除大學生外,以企業經理、公司白領、公務員、教師等職業為主,這些人統統屬於中產階層。而他們的親屬,從媒體報導來看,多數也是中產階層。中產階層不同於農民階層。首先從經濟訴求來看,由於擁有一定的固定財產與較高收入,在權益受損時,訴求的額度與其未來預期性財產收入目標是一致的,這也是市場經濟環境中的一種經濟理性體現。
  • 最新統計數據:月收入2000-5000元為中等收入群體,最苦最累但掙錢非...
    2018年,中等收入群體一天就業工作時間最長,為7小時51分鐘,比低收入群體多34分鐘,比較高收入群體多9分鐘,比高收入群體多27分鐘。 換句話說,中等收入群體,也就是與相關的中產階層,工作最苦最累,但是掙錢並不是最多,只是比低收入者多。
  • 北京技能人才平均工資達中等收入群體水平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中工網訊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甘皙)北京市人社局編寫的《2020年北京市人力資源市場薪酬大數據報告》,近日出版發行。報告顯示,北京市技能人才平均工資達到中等收入群體收入水平。2020年,北京市企業薪酬調查報告採用線上和線下模式開展調查。
  • 持續釋放增收紅利多改革舉措加碼 中等收入群體將擴圍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楊修娜看來,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有必要圍繞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積極推進位度改革和政策創新。未來在「擴中」的政策設計中,要針對不同中等收入群體面臨的不同問題,制定差異化的「擴中」策略。   「要進一步落實針對中低收入群體的減稅降負政策、就業創業支持政策、技能提升政策以及居民增收措施。還要完善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障等各種社會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