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大叔看漫威」,DC也精彩
實際上,作為DC最大的「超級英雄IP」之一,華納對這「綠燈俠」個人物的期望非常高,2億美元的成本在當時來講絕不算低,拍攝陣容也算得上「強大」,曾先後兩次執導《007》系列的導演「馬丁·坎貝爾」在當時絕對稱得上熱門導演,而主演「瑞安·雷諾茲」在當時也已經頗具人氣。
但就是這樣一部看似資金充足、陣容強大的電影,卻活生生的成為DC「好牌打稀爛」的代表作,這其中的原因,我們一起分析一下:
一、資金充足——卻燒的一塌糊塗:
據說華納在與「馬丁·坎貝爾」接洽時,曾直接許諾2億美元的預算由他控制(《007:皇家賭場》成本為1.5億美金),只要有票房,一切都不是問題。而這位馬丁導演也真的很實在,2億美元竟然不夠花,最後又超出了5千萬美元。
這麼多錢,究竟花到哪了呢?
——答案是「特效」
為了讓「綠燈軍團」這個DC世界最絢爛的團隊能夠在大熒幕上完美還原,馬丁「大刀闊斧」的使用了「全CG」技術打造了所謂的「流體戰衣」,單從外形上看,綠燈俠的造型與漫畫相比還原度非常高,這一點也確實受到了一定好評(除了哈兒的「眼罩」。)
但是——
這種全CG技術的特點就是「極度燒錢」,只要綠燈俠登場,哪怕站著不動也是在「燒錢」,若整個綠燈軍團同時登場,更是燒的「一塌糊塗」。這就讓看似充足的2億美元,變得「微不足道」,最終不得不追加了5千萬美元。
更重要的是——
由於「綠燈俠」自身的特效佔去了大部分經費,導致其它方面的經費降低了不少:
【1】其它人物的設計有明顯不足——經費不足,導致配角的形象簡陋了許多,特別是兩位BOSS,小BOSS「海克特·漢蒙德」的造型甚至被一些觀眾用「噁心」來形容。而大BOSS「視差怪」,不但沒有漫畫中「黃色巨蟲」的氣勢,甚至看上去十分「扭曲」,簡直讓人看不出是什麼東西,這也是這部電影最大的「詬病」之一。
【2】背景環境毫無特色——正是綠燈俠這個人物,讓DC的故事從地球延伸到了宇宙,所以「絢爛的宇宙」,是綠燈俠故事的最大看點之一。
但由於經費問題,導演不得不將大量的戲份安排在地球上,而僅有的幾場「宇宙」戲,也幾乎是「灰呼呼」的一片,根本看不出宇宙的絢麗,這與漫威電影《銀河護衛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倒是符合了「DC電影」暗黑風格的特點,但這種形式的暗黑,不但沒增加影片的深度,反而讓觀眾對「綠燈俠」最大的期待落空。
所以說,雖然《綠燈俠》這部電影的確在特效上做了很大的投資,但並沒有「好鋼用在刀刃上」,還因為「綠燈戰衣」佔用經費太多,影響了在其它方面的製作投入。
二、選角失敗——反派人物拉低口碑:
作為第一部《綠燈俠》電影,DC選擇「哈爾·喬丹」這位史上最偉大的「燈俠」作為主角無可厚非。但幾乎與主角同等重要的「反派」,DC的選擇卻十分不盡如人意,兩位BOSS的選擇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錯誤」。
小BOSS「海克特·漢蒙德」是綠燈俠多年來的宿敵之一,單從身份上來講,似乎很適合作為小BOSS登場,但這位BOSS不但「造型」雷人,而且他的「意念搬運」能力,也沒有給這部電影增色。
原因也很簡單——
綠燈俠最大的看點,就是他那「幻想什麼就能造出什麼」的強大能力,動漫中綠燈俠的戰鬥場面,幾乎就是一場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之戰」。所以,「反派」的能力越複雜,就越能讓綠燈俠有發揮的空間,造出更多神奇、誇張的武器來吸引觀眾。而意念搬運這種能力,似乎除了向綠燈俠不停「扔東西」就沒有其它可看之處了,根本發揮不出綠燈俠的真正實力。
如果說小BOSS「海克特·漢蒙德」是選角失誤,那大BOSS「視差怪」,則明顯是「用力過猛」——
在DC宇宙中,「七色燈戒」代表了七種情感,如紅燈戒代表憤怒、橙燈戒代表貪婪,而所謂的「燈獸」,就是宇宙中第一個感受到這種情感的「生物」,它們也理所當然的成為了燈戒力量的源泉,這不但說明燈獸的力量是近乎無窮的,更說明燈獸在DC宇宙中的地位極高。
所以不論從能力還是身份來說,作為黃燈燈獸的「視差怪」都完全可以作為整個系列的「終極BOSS」,而將它放在第一部,顯然有些「用力過猛」。
更令人無奈的是——
漫畫中能橫掃一個星系的大BOSS,竟然在電影中只用了幾分鐘的戲份就被哈爾擊敗,而擊敗的方式竟然是「推進太陽燒死」,這種令人「瞠目結舌」的情節,就像是「復仇者」在《復聯1》就直接開始打滅霸,然後滅霸被鷹眼一箭射死一樣。
所以說,雖然主角的選擇是正確的,但《綠燈俠》在「反派」的選擇和設定上,都存在很大問題,這也是這部電影失敗的原因之一。
三、結構混亂——劇情槽點太多:
實際上,對於一部「超級英雄電影」,觀眾更看重的還是戰鬥場面和人物設計,對劇情並沒有太高的要求,能做到《蝙蝠俠三部曲》那樣深邃固然是好,但像大部分「漫威電影宇宙」一樣的純爆米花電影觀眾也完全能接受。
但儘管如此,觀眾對《綠燈俠》劇本的吐槽幾乎從來沒停過,因為它確實存在很多「槽點」:
【1】感情線索混亂,中心不明確——即使是一部「爆米花」電影,也需要一條明確的感情線索作為「中心思想」,但《綠燈俠》想表達出線索和中心,卻顯得十分混亂。
影片的開始,觀眾會認為「克服父親離世帶來的恐懼」將是貫穿整部電影的感情線索,但到了中期,似乎轉變為關於「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討論,再之後,哈爾又認為自己「辜負了父親的期望」並因此感到糾結。最終,讓哈爾爆發出最大力量的也不是父親,而是「綠燈軍團的誓詞」,「父親離世」的帶來的恐懼再也未被提及。
這種「混亂」的感情線索,直接讓觀眾「一頭霧水」,甚至認為《綠燈俠》的劇本是三個編劇分別寫的。
【2】情節緩慢冗長——電影用了大約1/3的時長介紹了「綠燈軍團」的龐大世界觀及哈爾的身世,而剩下的劇情又大部分都是哈爾從普通人變為超級英雄的起源過程。至於觀眾最期待的「史詩大戰」,竟然只用了幾分鐘就草草收場,這樣的安排,讓這部本應緊張刺激的電影變得冗長乏味,也是觀眾對這部電影「吐槽」最多的地方。
可見,節奏緩慢、立意不明確、感情線索混亂,這些「硬傷」隨便一樣都足以「毀掉」一部電影,而《綠燈俠》卻成功的包攬三項,所以它的失敗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延伸:《綠燈俠》的失敗產生了哪些「連鎖反應」——
2.5億美元的投資,2億美元的票房,《綠燈俠》著實讓華納「賠」了一把。但實際上,《綠燈俠》的失敗不只是金錢上的損失,更讓整個「超英電影行業」都受到了影響:
【1】華納暫時放棄了「DC電影宇宙」計劃——2008年,鋼鐵俠一句「I am ironman.」拉開了「漫威電影宇宙」的大幕。DC立即做出反應,開始籌劃自己的「電影宇宙」,而《綠燈俠》,就是原計劃中的「開篇之作」。
但很遺憾,《綠燈俠》的失敗,不但讓放DC棄了將《綠燈俠》作為「開篇」的計劃,更讓華納將整個「DC電影宇宙」的開發計劃強行「擱淺」。最終直到2013年,DC才推出《超人:鋼鐵之軀》來正式開啟電影宇宙,而此時的「漫威電影宇宙」,已經隨著《復仇者聯盟1》的上映而「風生水起」。
【2】險些斷送了「瑞安·雷諾茲」的演藝生涯——實際上,當時的瑞安·雷諾茲已經小有名氣,本想以這部電影繼續抬高身價,不料最終電影的失敗,讓他被觀眾戲稱為「票房毒藥」、「加拿大之恥」,其演藝生涯也幾乎因此「停擺」。
若不是2016年的一部《死侍》讓「瑞安·雷諾茲」重獲新生,恐怕他至今仍然在「票房毒藥」的漩渦中「掙扎」。難怪在《死侍2》的彩蛋中,「小賤賤」要親手「殺死」正在看《綠燈俠》劇本的「自己」。
【3】「綠燈俠」的IP被「雪藏」——按照慣例,一部超級英雄電影的失敗,至少要經過5年的沉澱,才可能再度重啟,而《綠燈俠》的巨大失敗,讓這個「時間」變得更長,這就讓「綠燈俠」完美的錯過了「DC電影宇宙第一階段」,讓《正義聯盟》失去了這員「大將」。
而《正義聯盟》的「撲街」,又讓DC取消了「DC電影宇宙第二階段」的所有計劃,其中就包括原計劃於2020年上映的《綠燈軍團》。所以從現在「DC電影宇宙」的發展來看,「綠燈俠」再度登上銀幕的日子「遙遙無期」。
可見,《綠燈俠》的失敗不僅是一部電影的失敗,更影響到了綠燈俠這個IP和「瑞安·雷諾茲」這位優秀演員,也讓DC失去了與漫威在電影宇宙領域「分庭抗禮」的最好機會。
綜上所述:《綠燈俠》這部電影不論在劇情、畫面還是人物的選擇和塑造上,都存在很大問題,正是這些問題,將《綠燈俠》這部電影的票房和口碑都拉到了最低,《綠燈俠》甚至可以被看做DC歷史上最失敗電影。
——關注「大叔看漫威」,了解漫威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