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分類
善大分兩類:有漏善和無漏善。
「有漏」是說這個善不圓滿,像一個桶,桶底是漏的,用這個桶裝水就漏掉了。「有漏善」就是善法的功德會滲漏出去。「漏」也就是煩惱。
「為未斷煩惱之世間善,包括凡夫行五戒十善等」,善是在不同的層級、不同的界限來談的,這個是人天善法,「依此能招未來樂之果報」。
「有漏善與法性無相之理相異」,和法性無相的真理是相違背的,它是取「自他差別相」所修的有相善,所以也稱作「相善」,就是有相的善,不是無相的善。「法性無相」是佛教常談的。
凡夫所做的善法都是有相的,比如行布施,一定是有相的,一定看對方是什麼樣的狀態,然後決定布施多少。我相、人相,能施的我和所施的眾生,這一切都是有差別相的;而菩薩布施,三輪體空,不住於相。不住相布施,所以福德多;若有住相,則不名福德多。
「無漏善則為斷除煩惱之出世間善」,煩惱斷除就無漏了。
「依此並不招感未來之三界果報」,為什麼不招感未來的果報?出世間善沒有果,這不是白做了嗎?無漏善是趨向解脫,趨向涅槃、寂滅,它已經超越了世間因果範圍,法性、涅槃、不生不滅,所以它不招感輪迴。因中牽果,果中牽因,不斷地循環,無漏善沒有這些。
「此無漏善亦為得涅槃菩提之善」,我們能修到無漏善嗎?不能,我們所做的,頂多是有漏善。不過,這句名號是無漏的善法,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會得牽引到三界的果報,而是直接到彌陀淨土去,這是「得涅槃菩提之善」。
下面分為勝義善和勝義不善,這樣分就非常明確了。
「念佛即是涅槃門」,所以念佛就是「勝義善」,直接趨向涅槃。凡夫在日常生活當中,除了念佛之外,都是生死法,起心動念都落在生死法當中,因為沒有破我執,所以是「勝義不善」。這樣看起來,我們除了念佛之外,哪裡有一點點善呢?都是「勝義不善」。「勝義」就是從究竟意義上來說的。
「生死中之諸法雖有善有不善」,這是將生死中的法,再分為善和不善,有所謂的五戒十善,還有五逆十惡等等。
生死中的諸法雖有善和不善,「然皆以苦為自性,極不安穩」,這些都不能讓我們得究竟安樂。
「即由真諦之實義,定不善之義」,從究竟的真諦本義來講,從勝義的立場來說,生死法都是不善的。
生死法中,比如,孝養父母不是出世間法,是有漏的,也不是涅槃勝義善,雖然在世間算是善,依勝義來講還是不善。所以印光大師說:「世間善業,不出輪迴,若對信願具足之往生淨業,則彼善業,仍屬惡業。」那是「勝義不善」。
信願具足,念佛往生,這個往生的淨業是「勝義善」。如果站在念佛的立場跟一般人談善惡,可能就沒有交集的平臺,因為他們不了解你要說什麼。「勝義」,是在究竟真理的基礎之上說的。凡夫所堪行,只有念佛才是唯一的「勝義善」,其他通通是「勝義不善」。
在勝義不善這個大範圍之內再講善和惡,有下面幾種常見的善:
「止善」,就是戒惡,戒律規定不可做的事,不做就是善。比如說不殺生,殺生是惡,不殺生就是善,不偷盜也是善。五戒就是戒止的,不做就是善。
「行善」,就是你做才是善,不做就是不善。比如說放生,你做了就是善,這叫作善,也叫行善。
「定善,散善」,這個大家都清楚了。
「世善,戒善,行善」,這個「行善」和前面「止善、行善」的「行善」,字雖然一樣,但是分類當中所指不一樣。「世善」是世間的善法;「戒善」是指戒律的,也指小乘的善法;「行善」是指大乘的善:這是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裡劃分的。(待續)
▍摘自《阿彌陀經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