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槍匹馬的英雄總會有疲憊的一天。
對於喬治·盧卡斯來說,他可能更像是這個英雄世界裡的一個手工藝人:不僅獨立對抗這個世界,還創造了一個新的世界。
1977年5月1日,舊金山Northpoint Theatre舉辦了一場《星球大戰:新希望》的試映會。33歲的喬治·盧卡斯表面平靜地等著同行們的反應,他很介意他們的評價。當燈光亮起時,觀眾們站起來,對他用盡所有他們能找到的讚美詞。
終於,喬治·盧卡斯鬆了一口氣,總算可以撈回成本了。
後來,他對《第一財經周刊》總結說,「在過去的35年時間裡,星球大戰系列出了一部又一部,我意識到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製作。從商業的角度來說,星球大戰系列至今在全球創造了超過40億美元的票房收入。」
但當時,錢是他以自己1973年的《美國風情畫》—5項奧斯卡提名和1.45億美元票房—的名聲為資本,從20世紀福克斯那裡弄到的10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但到那天晚上為止,《星球大戰》已經超支了300萬美元—特效就花掉了1/3的費用。
拍《星球大戰》是因為,他覺得「生活中我們找不到一個現代神話故事,教給孩子們正確的價值觀以及一個充滿幻想的人生觀」。但那時候,沒有人要看科幻電影,甚至也看不出這類電影可能會賣座的痕跡。
但他當時的窘迫並不在於是否會賣座,甚至也不是錢的問題。
他的科幻電影應該發生在「很久以前,遙遠的星際裡」,那裡,應該有虛擬的星球和城市,但好萊塢沒有特效公司,甚至大電影公司裡也沒有能讓他滿意的特效部門。當時的好萊塢公司並沒有太在意特效這種東西,在1970年代早期被《教父》的成功所引發的藝術電影進入高峰後,它們甚至削減了效果部門。
盧卡斯的解決辦法很簡單:自己建立一家特效公司。
1975年,他在加利福利亞的範努斯市選擇了一間舊倉庫,把一堆從來沒有做過電影的傢伙塞了進去,工業光魔(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 簡稱:ILMA)誕生了。出於同樣原因,後期音效製作的天行者音效(Skywalker Sound)也建立起來。此後他又建立了Lucas Art遊戲開發公司、盧卡斯動畫以及盧卡斯出版公司等。
最初,這幾家公司主要還是為了滿足盧卡斯自己拍攝《星球大戰》的要求。但他當時的各種不滿意,成就了一個橫亙整個好萊塢電影工業的完整體系。
這個體系花了30年才最終建立。
盧卡斯,1977年的那個年輕的票房勝利者,成為了他那一代中唯一停止拍片工作的導演。雖然他一直沒有停止去發現那些從未使用,但可能和可以執行的新技術,卻沒有把它們用來繼續為自己拍電影,而是建立了一個影像實驗室。
1996年,《電影手冊》的Nicolas Saada把1977年的那個晚上寫進《Films of 100 Years》裡,他感到很遺憾,《星球大戰》是好萊塢最成功的電影故事之一,卻也許斷送了一位他那個時代最具潛力的電影導演的生涯。
但電影並不是盧卡斯最值得讚頌的作品,它甚至後來也不是他所追求的—人們永遠都會把他和《星球大戰》綁在一起,他的天行者莊園也永遠是一個值得冒險的地方。儘管盧卡斯每次發現,都會堅決地把冒犯者送上法庭。
盧卡斯,1973年成立的那家盧卡斯電影公司,最有價值的電影只有《星球大戰》系列,它拍了6集;以及《奪寶奇兵》系列,它拍了4集。後者是盧卡斯從小夢想中的人物,後來由史蒂芬·史匹柏導演,創造了「印第安納·瓊斯」這個永遠都在冒險的角色。電影學者Richard Maltby刻薄地把它稱為「生命力短暫」的電影,他甚至不願再在他的書《好萊塢電影—美國電影工業發展史》裡提到它。
但他讚美了由《星球大戰》所開始的那種追求後期、追求特效、窮盡技術想像力的現代好萊塢工業—這是比幾部電影更值得記住的事情。
在不做導演的22年裡,盧卡斯變成了一個技術狂人、CEO和拓荒者。因為太投入到其中,他的婚姻也因此破裂。但這件事情,導致了一家公司和一個人物的另外一個傳奇。
最初的工業光魔主要採用模型實拍再加後期合成技術—《星球大戰》裡那片虛擬的星際、城市大多是由模型完成。
儘管《星球大戰》成功地讓科幻電影這類早遭淘汰的類型起死回生,盧卡斯對此並不十分滿意。1979年,他在工業光魔成立了一個電腦繪圖部門。主管這個部門的Ed Catmull創造出了純電腦製作電影技術,此後又成為了皮克斯(Pixar)的締造者之一。但那時候,這個部門起的作用也就是負責為特效著色,比如為「絕地武士」畫雷射劍的光束。
1985年的聖誕節,盧卡斯為了解決與妻子的離婚協議,接受了當時被趕出蘋果公司的賈伯斯500萬美元,同時保證投入後續運營500萬美元的出價,賣掉電腦繪圖部門。此後,在賈伯斯的管理下,皮克斯正式成立,研究當時還是未來的3D動畫特效製作。最終,它於2006年1月被迪士尼以總價7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此後,他再也沒有賣掉過一家公司。
1999年,距離1977年5月1日已經22年了,他再次導演了《星戰前傳I :幽靈的威脅》。這一次,它又成為當年最盈利的電影—它的那些公司為電影提供了更好的技術、更好的效果,收穫4.3億美元票房。但這一次,人們走出電影院時,都懷著和Nicolas Saada一樣的悲傷:盧卡斯已經不再是一位會講故事的導演了。
「原先的三部曲是非常優秀的。但那之後盧卡斯製作的電影,也就是星球大戰的前傳,實際上質量不如最初的電影。」好萊塢編劇導師羅伯特·麥基(Robert McKee)對《第一財經周刊》說。
這種評價,讓盧卡斯很傷心。「過去的三部星球大戰遭到了一些觀眾的質疑和負面的回應。因此我想:『為什麼觀眾已經覺得我不再有能力拍了,我自己卻要硬繼續拍下去呢?』」盧卡斯對《第一財經周刊》說。
他可能已經意識到自己正在喪失創新的能力,但創新—這件事情在他花了37年建立起來的公司們裡從未消失過。
盧卡斯出版源源不斷地為他帶來授權收益,工業光魔和天行者音效已經成為了好萊塢近二十年來最重要的一個分支,已經成為了好萊塢工業體系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最爛的爛片《魔鬼克星第二集》—天知道到底還有哪部電影能與之匹敵—到黑澤明或者《復仇者聯盟》,每年,它們出現在幾乎所有的大製作電影中。
他太成功了,所有人都崇拜他,都想模仿他、學習他。
這其中包括當時負責《星球大戰》特效的工程師John Dykstra。Dykstra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直接與工業光魔對抗,並在2004年因為《蜘蛛俠2》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效果獎。
迄今為止,工業光魔製作與參與了297部電影,天行者音效為323部電影製作過特效。
2012年10月30日,盧卡斯把它們都賣掉了。
Disney’s Story
It’s show time! 在迪士尼的二元世界裡,就是這樣。
「當初我拍星球大戰的時候,好萊塢的所有人都說:『這原本應該是迪士尼拍的片子!』」喬治·盧卡斯跟《第一財經周刊》回憶起當年那個年輕的自己。
那一年,受《星球大戰》的刺激,迪士尼也拍了一部科幻片《黑洞》。儘管攝影和效果都不錯,但和盧卡斯相比,它只能被稱為失敗。
不過,沒關係,絕地武士們現在都是迪士尼的了—迪士尼現任董事會主席兼總裁,鮑勃·艾格(Bob Iger亦即Robert A. Iger)毫不掩飾宣布購買的目的,只有《星球大戰》。2012年10月30日,迪士尼公司宣布以40.5億美元收購了盧卡斯影業和它的全部子公司。華爾街的分析師們為此興奮不已,紛紛恭喜迪士尼,讚美它又做了一樁偉大的生意。
盧卡斯對此也似乎很滿意:「迪士尼始終是我們的第一選擇。因為迪士尼知道怎麼去保護並且發展那些我創造出來的標誌性的形象,並且利用它們獲取增長,創造價值。」
「形象的價值」是迪士尼能夠成為從一間小動畫公司,成為現在僅次於時代華納的媒體集團的關鍵,這裡超過十萬名員工每天的工作都圍繞著它。
但如果這個名詞讓人迷惑不解,那麼他們還有一個簡單的詞:家庭娛樂。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全球最好的家庭娛樂品牌。」自從1923年10月,迪士尼兄弟與M.J. Winkler籤約製作《愛麗絲喜劇系列》開始,這句話就已經無形地控制著迪士尼了。
其實,早在1922年,華特·迪士尼建立歡笑動畫公司(Laugh-O-gram Films)時,就已經有了類似的說法,只不過那時候,他更喜歡談論的是動畫,「歡笑就是財富」。他對此很有經驗—當華特·迪士尼在少年時,他就擅長畫漫畫來逗女孩們笑,獲得她們的喜愛。
此後的89年來,迪士尼眼中的世界很簡單—除了愚蠢地買下獨立電影片商米拉麥克斯,然後又因為後者堅持製作藝術電影和獨立電影而爭吵不休,互相怨恨,最終分手的那段故事之外。
這個迪士尼世界裡,只有兩部分:跟家庭娛樂有關的,和無關的。如果不能自己創造,它就會想盡辦法買下來。
「家庭」是迪士尼絕對不能偏離的東西,家庭的核心—毫不奇怪地—就是孩子。從愛麗絲開始,迪士尼一直在從事賣給孩子們歡笑和幻想的行當。
《綠野仙蹤》裡的多蘿茜歷險後醒來,她還在田納西州家裡的床上;而孩子們醒來,他們全都在迪士尼的土地上。從第一家迪士尼樂園在1955年7月18日建成開放,至現在,已經有超過20億人曾經乘坐各種交通工具奔向那裡。
迪士尼等於他們的童年:白雪公主、愛麗絲、米老鼠、唐老鴨、高飛、三隻小豬……在孩子們—或許也應該算上《生活大爆炸》裡的Sheldon,他一度也迷戀過盧卡斯先生—的床前故事書裡,夢裡,家庭錄影帶裡,後來是VCD、DVD裡,接著它們存在於iTunes下載中。
但是,「如果不是因為電影,主題公園根本不會存在。其他的商品銷售也一樣。我的意思是,從孩子的午餐盒到運動鞋,無論什麼,他們都基於迪士尼電影裡創造的角色和故事,所有其他的產品也是電影的副產品。」羅伯特·麥基說,「因此,很顯然,沒有電影也就沒有迪士尼。」
2005年,從麥可·艾斯納(Michael Eisner)手裡接管了迪士尼後,鮑勃·艾格一邊清理艾斯納留下的爛攤子,一邊發誓要重振迪士尼的動畫業務,他稱它為迪士尼的靈魂。
「我的兩個兒子,一個4歲,一個8歲,他們花越來越多的時間在玩電腦上面,對電視機、DVD和遊戲機的興趣日益淡薄。」鮑勃·艾格有一次說,「如今的消費者是技術培養出來的,你不能與他們對著幹,否則必定失敗或遭到排斥。」
很多人讚揚他是一個工作刻苦的人,本質上也是一個正派人,在與艾斯納的對立中,他代表迪士尼家族的利益。但他也繼承了前任的做法—收購。
他迅速與賈伯斯恢復友好關係,說服他把皮克斯賣給迪士尼—此前,艾斯納控訴賈伯斯回歸後的蘋果鼓勵人們盜版,後者則以停止合作威脅迪士尼。
此後的一段時間裡,艾格又買下了漫威娛樂以及大量小型遊戲公司,讓迪士尼擁有越來越多的動漫、遊戲形象以及互動業務。漫威為迪士尼帶來的不僅是800個人物形象,僅《復仇者聯盟》一部電影,2012年就收入了超過15億美元的票房—艾格對此十分無奈,由於漫威與派拉蒙的協議,它最終只能分到這部電影的發行收入。
但總的來說,迪士尼回報的數字漂亮極了。
截至2012年9月29日,迪士尼2011年財年獲得了淨利潤56.8億美元,同比增長18%。如果想到89年前,迪士尼兄弟建立迪士尼時僅有50美元,這一切太了不起了。
這些數字也讓鮑勃·艾格不僅獲得了迪士尼總裁的續約書,還得到了董事長的位置。
迪士尼不再僅僅是一家好萊塢公司—它早就不是了。從艾斯納接手的時候開始,它就有了東海岸的味道,追求高速增長、利潤。為此,迪士尼可以趕走任何一個人。艾斯納如此,艾格也如此。
2009年,已經在迪士尼近40年,性情溫和的迪士尼製片公司董事長迪克·庫克辭職。庫克曾經製作了《加勒比海盜》系列,但當它不再能盈利時,庫克就該走了。3年後,艾格又把Rich Ross從同一位置趕走。
在艾斯納改變迪士尼以前,這家公司像一個越來越龐大臃腫的家族。它不會裁掉任何一個人。現在,它的製造能力藉助於皮克斯和不斷的收購。它更是一個展示平臺,不光要把電影銷售出去,還要讓它們儘可能地被消費。「迪士尼是一家很好的營銷公司。迪士尼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知道怎麼從中獲得巨大利潤。」羅伯特·麥基說。
就像《星球大戰》系列將來的狀況。
「迪士尼不僅為星球大戰系列提供了電影方面的機會,並且還有電視、互動媒體、主題公園、實時娛樂和消費品方面的新機會。」盧卡斯補充說,「這正是我們一直以來想做的事情,我們拍奪寶奇兵和其他電影的時候也是這麼想的。」
Hollywood’s Story
讓迪士尼的歸迪士尼,其他的隨便。
看上去,盧卡斯有些太輕易地賣掉了自己的公司們。
但他有自己的理由:「從很多年前開始,我就考慮退休的事情了。我決定要進入一個全新的生活階段,不再那麼積極熱衷於電影行業了。」
比他更年長的羅伯特·麥基很能理解他,認為,盧卡斯開始變老,也許他開始對這些感到疲倦了。或者,麥基猜測,盧卡斯已經意識到自己沒有更多的創新想法了。
如果說有什麼比看到英雄謝幕更讓人悲傷的,那可能就是,「這次收購的消息宣告了一個家族式的優秀製片公司和電影人的故事最終還是令人傷感地走到了盡頭。」德國漢堡大學媒體研究學院院長Armin Rott教授說。
無論如何,盧卡斯是離開了好萊塢—從最開始他就不是這裡的人,他只是熱愛電影,熱愛幻想。當然,他也因此成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電影人,據《福布斯》雜誌估算,盧卡斯的財產總額高達32億美元。
有人可能會等待他再次帶著奇蹟回來,但好萊塢從來不會等待。「盧卡斯電影公司完美迎合了迪士尼的戰略需要,那就是迪士尼要通過收購擴張。」Armin Rott說。
在10月30日,迪士尼投資者會議上,鮑勃·艾格除了宣布下一部《星球大戰》將在2015年上映,還迅速宣布了一系列的「我們會……」,這些都是為了讓這次收購能儘快在 2013年獲得利潤—至少先讓投資者們深信這一點。一周後,迪士尼宣布了《星球大戰7》的編劇:Michael Arndt。
羅伯特·麥基一直希望迪士尼能夠為《星球大戰》注入新的東西,就像他們對《星際迷航》做的那樣,找到那些熱愛這部電影角色的編劇。從這一點來說,Michael Arndt可能並不是他心目中的合適的人選。他曾獲得過奧斯卡最佳編劇獎,是2012年《飢餓遊戲》的編劇。但,Arndt沒說過自己是絕地武士的愛好者。
也許《無敵破壞王》可以讓人們振奮一下,畢竟2015年是很久以後的事。迪士尼的創造力—可以是貧乏,也可以是讓人興奮的,就看從什麼角度來理解—突然出現。
在趕走Rich Ross後,艾格把前華納兄弟公司總裁Alan Horn請進公司,負責監管該公司電影製片廠包括真人影片的出品、分銷和營銷以及迪士尼、Pixar、Marvel和夢工廠動畫電影的營銷和分銷在內的全球經營。
他就像是上天能送給艾格的最好的禮物。
2012年11月,迪士尼動漫「大拼盤」——《無敵破壞王》以4.903萬美元的首映周末票房排名第1,並且創下迪士尼動畫作品中首映周末票房最好成績。比起皮克斯以前的動畫電影來說,這僅僅算合格,但它確實有一個精彩的故事。
人們把這件事情歸功於皮克斯創意副總裁—約翰·拉賽特。他同時也是迪士尼動畫部門創意總監。你看,還是皮克斯。「如果皮克斯的團隊繼續在皮克斯製作傑出的電影,那麼我為我以前的學生感到自豪,他們已經成功為自己創造了一個美好的未來。」羅伯特·麥基說。
但過去的迪士尼電影公司董事長,現任夢工廠CEO的傑弗裡·卡曾伯格,除了投訴迪士尼製片公司前任主席Rich Ross有多讓人討厭之外,他和迪士尼最密切的關係就是和皮克斯爭奪票房—每年一次,樂此不疲。
11月2日,卡曾伯格得意地宣布,《馬達加斯加3》6月上映以來全球票房已近7.2億美元。這一部電影為夢工廠提供了4710萬美元的收入。他又一次打敗了皮克斯。後者6月發行的《勇敢傳說》,全球總票房僅為5億美元。過去5年來,他曾經輸給《Wall-E》、《飛屋環遊記》、《玩具總動員3》、《賽車總動員2》……它們全部由皮克斯製作、迪士尼發行。
在和派拉蒙的合約到期後,卡曾伯格決定聯合20世紀福克斯公司。不與派拉蒙續約的原因是,後者打算提高發行分成,而且它還擁有了自己的動畫公司。這可不是卡曾伯格喜歡看到的—當初他與投靠迪士尼的史匹柏分道揚鑣,不得已選擇了派拉蒙。
現在,他有重新分配收入的權力,希望能夠為夢工廠保留更多。從2013年開始的新合作中,福克斯將從發行夢工廠動畫片電影和家庭影音產品的收入中提取8%作為發行費用,而夢工廠動畫的新媒體發行收入它只能提成6%。
「現在各大製片公司都負債纍纍,舊的商業模式正在經歷一個根本性的轉變。」Armin Rott說,「在這樣一個時刻,一家公司要擁有對價格的掌控權,以及同其他人平等對話的談判權。」
似乎是再次被《星球大戰》刺激了,好萊塢確實正在尋找自己的掌控權和談判權,除了福克斯旗下的動畫公司「藍天工作室」。它仍然保持著一年一部的速度。
這兩天,華納的律師們也在沒日沒夜地工作,希望找出能改編成電影的DC人物形象—DC是漫威多年來的對手,華納兄弟擁有《超人》、《蝙蝠俠》及正義聯盟的英雄。
但對於迪士尼和盧卡斯,它們都保持了「高貴」的敵人姿態—沉默。
Future Story
皮克斯對盧卡斯說,嘿,我們又在一起了!
盧卡斯和他一手創造的另一個傳奇皮克斯,現在都在迪士尼這裡。
「2006年對皮克斯的收購,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皮克斯優秀的內容,它還給予我們在迪士尼動畫激勵和振興創新的方法,這對我們未來長期的成功至關重要。」鮑勃·艾格在投資者會議上說。
6年前的這次收購,是艾格向賈伯斯許下「絕不幹涉創作的自由」的承諾後實現的。在艾斯納還在掌管迪士尼時,他和賈伯斯互相鄙視對方:艾斯納稱電腦動畫做出來的人物「很可憐」,賈伯斯稱迪士尼拍的續集「很丟臉」。
新聞網站Businessinsider.com把那次收購稱為艾格最聰明的舉動,「使得迪士尼重新成為動畫製作領域霸主。」艾格因此成為了2006年最偉大的CEO之一。
他的偉大就是收購,而已。
在過去與迪士尼15年的合作中,皮克斯真正的締造者—約翰·拉塞特沒有停止過反抗它,有時候他簡直就是當迪士尼的官僚們不存在。作為一個曾經被迪士尼開除的傢伙,拉塞特太了解這家公司的那種死氣沉沉的氣氛了。
在得到艾格的承諾後,拉塞特成功地讓皮克斯成為迪士尼的「獨立公司」,讓他最得意的是,皮克斯連辦公室也是獨立的,「我們不在好萊塢,有自己的地盤」—就算為此他不得不每個星期在好萊塢、北加州之間來回跑。
「在皮克斯工作的人會喜愛他們的工作,只要迪士尼不幹擾他們,讓他們花時間製作。皮克斯通常花費很多年製作一部電影,只要迪士尼有耐心,那麼這個收購是明智的,人才會處在非常愉快的環境中。」羅伯特·麥基說。
拉塞特讓迪士尼動畫重新有了創造力。它不再只是生產白雪公主、米老鼠故事,而是在為快樂而製造動畫電影。這原本就是華特·迪士尼創建迪士尼的宗旨。
2006年6月9日,收購後的第一部影片《汽車總動員》上映。取得4.62億美元的全球票房。第二年的《料理鼠王》儘管票房不及《汽車總動員》,但它徵服了那些刁鑽古怪的影評人。後者實際上是好萊塢所有人都夢想的事情,哪怕是最特立獨行的傢伙。
皮克斯的存在,既是迪士尼的驕傲,同時也時刻在戳著迪士尼的痛處:創新。自從1955年,羅伊和沃爾特建立起樂園,它們有了與好萊塢截然不同的盈利之後,迪士尼在製作領域裡最偉大的作品還是1994年的《獅子王》。
當時,這部充滿了莎士比亞味道的電影讓迪士尼的營銷部門成了全速運轉的賺錢機器。華爾街的一位分析師當時聲稱,《獅子王》是「好萊塢有史以來最賺錢的電影」。電影的唱片也成為了第一張佔據榜首的動畫片唱片。直到現在,埃爾頓·約翰還能唱著它的歌四處賺錢。
那是卡曾伯格為迪士尼製作的最後一部電影。此後,他與迪士尼徹底鬧翻,導致了卡曾伯格的出走,夢工廠的誕生。卡曾伯格當時說,有一種分手是反目成仇。果然如此。
《獅子王》也是迪士尼最後一次充滿熱情的創新。此後,迪士尼就陷入了好萊塢習慣的續集或者改編文化中—就像賈伯斯曾經嘲笑過的那樣。
這種方式扼殺了迪士尼的創造力,這全都要怪盧卡斯和它創造出來的世界。「企業要控制成本,他們就更傾向於使用那些已經建立了一定市場地位的項目,比如蜘蛛俠或者星球大戰。至少拍這些電影,能保證不會出太大的岔子。」Armin Rott教授說。
在迪士尼,電影是作為一項投資生意來做的—不需要創新,只需要把最初的故事拆解成不同的部分來操作。
首先,這些電影本身的銷量可以帶來利潤,其次,這些電影可以在各種不同的渠道帶來收入,渠道越多,收入越多,包括電子遊戲,甚至是麥當勞的菜單或者萬聖節的道具。這些都要在一個大規模的體系裡面去實現,迪士尼當然可以這麼做。
但當沒完沒了的續集每年沒完沒了地出現在影院裡時,這就不再是迪士尼一家的問題。但幸運的是,世界上並不是只有好萊塢,或者說並不是只有一個缺乏故事的好萊塢。
「唯一的問題是,有錢的一方想要變得有創造力,如果有錢的一方不去幹涉人才,那是很好的。但如果想要幹涉,那就會出現問題。」但麥基希望每個人都能夠相信他,「好萊塢會一直生存下去,因為好萊塢擁有很多人才,他們會找到把自己的故事展示給世界的方法。」
誰知道好萊塢未來具體會是怎樣,但它不會消失。這可能就是好萊塢最吸引人的地方—所有的電影故事和它相比,都會黯然失色。這裡的每一個人都可能創造出一個世界,成為一個英雄,就像盧卡斯當年那樣。
「當我談到退休的時候並不是要完全放棄電影事業。我還有很多關於電影的想法,並且會繼續去付諸實踐。」盧卡斯說。
希望這是個好消息。
特約記者|Tatiana Rosenstein
實習記者|施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