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雷鼓參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演。
在煙臺福山區,流傳著一種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藝術,它以威武雄壯、熱烈奔放的表演形式,展示出了膠東人民的審美心態和藝術情趣。這就是煙臺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福山雷鼓」。據當地老人介紹,如今「福山雷鼓」已有200餘年的歷史,遍布福山的所有村落。這其中,要屬福山宋家疃一帶的鼓最為出名,這裡出現的幾代「鼓王」將這種特有的表演形式發揚光大,成為我國傳統文化家族中的一朵奇葩。
2008年,煙臺市舉行了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命名儀式,福山雷鼓便在其中。如今福山雷鼓已經升級為省級非遺。
◎有200多年歷史,因鼓聲如「雷」得名
傳承人李克選老人今年已經67歲了,雷鼓已經融入到他這個土生土長的福山人的骨子裡。「小時候,每當震天的鼓聲響起,我們這些農村孩子都興奮得不得了,那意味著有熱鬧看,有好東西吃。」
至於「福山雷鼓」的由來,李克選解釋說,顧名思義,它是一種亦鼓亦舞的民間遊藝活動,因表演時鼓聲如「雷」而得名。它以豪放、古樸的表演風格、嚴謹的表演程序和恢弘的表演氣勢而著稱。歷來以宋家疃為主,涉及周邊18個村落,在福山也俗稱「宋家疃雷鼓」。
在李克選還是孩子的時候,他本家的二哥李克明就是一個雷鼓手,每當村裡有大活動,李克選就經常跟著哥哥出去表演看熱鬧。李克選說:「當時,打鼓的宏大場面和震撼人心的鼓聲,以及充滿力量的舞姿深深地感染了我。」後來,李克選沒事就跑到哥哥家,纏著他教自己,並聽說了雷鼓的故事。
福山雷鼓表演形成,民間有兩種版本:一是戰國時形成。每次戰鬥得勝,號令者就會讓士兵砸木頭、敲石頭以鼓士氣,再接著衝鋒,後形成衝鋒鼓。二是祭祀鼓。據李克明描述,福山有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趕「太平頂山會」的民俗,求「聖母」保護和賜福。「雷鼓」是為「聖母」保駕護威、擊鼓開路的鼓。
清朝道光年間,農曆四月十八趕山會之日,18路村民的「耍會」隊伍聚集在「太平頂」(現南塗山村)山會進行表演。「耍會」是趕山會期間的一種民間藝術表演形式,祈求「聖母」消病除災,保佑平安和子孫興旺。
相傳,有一年宋家疃村的「耍會」隊伍抬著「聖母架」(就是聖母的塑像),前往太平頂趕山會,恰逢天降「甘露」,便停下來避雨。雨停後,「耍會」隊伍準備繼續趕路,卻無論如何也抬不走「聖母架」,老人們說:「這是聖母看好了此地的風水,要在這裡安家。」於是,宋家疃的村民就在「聖母」避雨處修建了一座廟宇。從此,每逢農曆四月十八日,附近18個村的「耍會」隊伍,都要先到此廟祭拜「聖母」求保平安,然後再去趕山會。於是在宋家疃產生了為「聖母」開路的「雷鼓」,即太平頂山會的開路鼓,同時此鼓也就流傳到了福山。
◎「鼓王」是靈魂,每人背的鼓有幾十斤重
在李克選的記憶中,過去山會的「耍會」隊伍聚集在一起,浩浩蕩蕩,雷鼓在前面開路,其後是笙、笛、管、弦、大杆等鳴樂齊奏,引導著「聖母架」走在中間,隨後便是高蹺、地蹦、八大景、旱船、秧歌等組成的隊伍。節目豐富多彩,有「騎驢上壽」、「姜太公釣魚」、「撲蝴蝶」、「十二屬相」,還有「鋸大缸」等許多秧歌劇。在山會上表演結束後,各村的「耍會」隊伍再走村串鄉,沿途進行表演,相互拜訪,交流技藝。
按照傳統,鼓手每次參加雷鼓表演是出於自願,大家都是同村百姓、鄉鄰,沒有人講究報酬,只是四月十八山會這天,村裡的「會」上(一種村民組織)才發給每個鼓手15個銅子,算是一頓飯錢。那時,幾十斤重的大鼓背在身上,要邊舞邊打邊走,雖然累,但很多年輕人都願意學習。
如今,「福山雷鼓」大多在廟會、慶典和逢年過節時表演。擊鼓舞蹈者隊列兩行,大鼓12面,多則不限。表演者胸前挎鼓,右手握槌。隊前有一指揮者,俗稱「鼓頭」,一般有「鼓王」擔此重任。「整個團隊的節奏和步法全靠『鼓王』的帶領,一旦『鼓頭』出現錯誤,整個表演將功虧一簣。因此在打鼓時,『鼓頭』好比帶兵打仗的『指揮官』。」李克選說。
首先,李克選詳細介紹雷鼓用的道具:「雷鼓的道具有鼓、槌、穗。鼓的直徑為1.2米,鼓面畫有八卦圖,圖的四周是由雲朵組成的花邊。鼓槌是一根長約45釐米的木製槌,上面雕刻著精緻的「二龍戲珠」圖。紅色絲線織成的鼓穗,長約1米。手握龍槌,揮舞紅色鼓穗,只見甩時一道道閃電,舞起來一團團雲朵。擊落在八卦鼓面上,發出震撼心魄的鼓聲。」
多年來,雷鼓的動作已經形成了獨有的特點,兩縱隊並列前進,無其它隊形變化和穿插;表演時只能行進,不能後退;動作簡練,步伐穩健,身體挺拔;弓步、馬步、丁字步是其基本步法;立如塔松,弓如臥虎,穩如泰山,氣勢宏大。雷鼓動作的最大特點是在鼓穗的運用上,1米長穗上甩立圓,下旋平圓,猶如劍穗的舞法,長穗上舞下旋,威武瀟灑,粗獷豪放。
李克選擔當「鼓頭」。
龍頭鼓棒
幾十斤重的大鼓背著可不輕鬆
倉庫中,還有過去留下的老鼓。
❀❀轉載是一種智慧 ❀ 分享是一種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