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國副省級以下城市航空通達性報告》發布現場(記者張薇/攝)
《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張薇 報導:12月3日,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網信辦指導的第六屆智慧城市博覽會在京舉辦期間,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中國民航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聯合華夏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究編制的《2020年中國副省級以下城市航空通達性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布。
報告由《航空通達性的背景與意義》、《城市航空通達性的研究範圍分級分類》等七部分組成,旨在完善城市航空通達性評價指標體系、真實展現當前城市航空通達性存在的短板,科學、客觀地評價航空運輸對旅客出行體驗、對城市競爭力提升的貢獻,以便針對痛點與堵點,精準施策,提升航空運輸供給效率與質量。
2019年副省級以下城市航空旅客通達體驗度 珠海排名首位
報告按照2個一級指標(旅客通達體驗度、城市航空輻射度)及8個二級指標(通達時間、網絡覆蓋度、有效通達機會、航班均衡度、網絡覆蓋率、航空旅客吞吐量、腹地城市GDP及人口規模),將202座副省級以下城市2019年航空旅客通達體驗度做了排名,其中珠海、煙臺、三亞、溫州和桂林五座城市排名前五位。末位城市多位於西部邊遠地區,如阿里、富蘊等。2014—2019年間,排在末位十名的城市中,西部地區佔比高達83.3%;其次是東北地區,佔比6.7%;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佔比均為5.0%。
報告同時指出,從通達時間看,2019年中心城市為5.3小時,副省級以下城市為14.4小時,相差9.1小時,短期內差距難以彌合;從實現朝發夕返的城市數量佔比看,2019年中心城市除拉薩外,全部實現朝發夕返,佔比97.2%;副省級以下城市數量佔比僅為12.5%;從胡煥庸線兩側看,東側城市旅客通達體驗度起點高、增速快,西側起點低、增速慢,東西兩側差距呈現逐年擴大趨勢。
順暢銜接 華夏航空通程航班做好「硬銜接」
報告指出,「順暢銜接為核」「幹支互聯為骨」「支支互補為輔」「幹支通為體」是航空通達性的提升原則。作為中國支線航空商業模式的引領者和主要踐行者,華夏航空經過多年探索,推出繼直飛、經停之後的民航第三類航班形態——通程航班,具有「一次值機、一次安檢、行李直掛、航變無憂」的獨特優勢,並與國內28家航司建立合作關係,在67座機場開通通程航班地面中轉服務,將原來自然中轉的「軟銜接」升級為有標準、全服務、全責任的「硬銜接」,是順暢銜接的有效方式。
同時,華夏航空於2018年4月在庫爾勒機場設立過夜基地,使用低座級支線飛機,架設南北疆空中互聯通道,完善東西穿梭網絡,構建橫跨南北、貫穿東西的「雲上公交」,使疆內眾多支線城市「環起來」,並匯聚更多支線城市客源支撐庫爾勒開通更多至國內主要幹線城市的航線,促使「疆外連通快起來」。近日,華夏航空與畢節機場攜手打造全新航空服務品牌——「畢通天下·隨意飛」。通過「幹支結合」的方式,畢節機場實現可通程航班通達城市134個。
從「走得了」向「走得快、走得快」轉變
針對當前副省級以下城市航空通達性存在的現實問題,報告同時提出了六方面改善建議。第一,加大航空供給側改革力度,既要「建站」,還要「修路」。一方面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另一方面高質量開通航線。第二,發揮網絡效益,促進「幹—支—通」三網融合。運用支支互聯次樞紐、單點高頻快線等創新模式,以網帶線。第三,資源分配傾斜,促進支線均衡可持續發展。建立精準補貼機制,實施差異化航班時刻供給配置措施與「四率」考核。第四,機場流程改造,提高航空網絡銜接順暢度。機場全面升級改造流程,推動三級網絡銜接的標準統一、信息共享、管理協同。第五,幹支航企協作,共同開發全國民航市場。幹支航空公司深度合作,打破「信息孤島」「管理孤島」,聯合開發廣覆蓋、快銜接的通程航班組合。第六,關注通達性研究,納入民航高質量發展指標。航空通達性是對城市航空運輸發展品質的綜合評價,建議將其納入民航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