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消除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成為社會熱點。不過,雖然60後也屬老年人範圍,但對他們來說,「數字鴻溝」可能並不存在。實際上,有別於傳統老人,60後們融入網絡生活更加積極、徹底。他們和年輕人一樣,除了上網社交、娛樂和獲取資訊,也在電商、金融支出、旅遊出行、生活服務等領域拓寬網際網路的使用範圍,使用深度不斷提升,對網際網路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
甜 開啟直播帶貨,收穫成就感
每天上午10點半,60歲的Lisa會打開淘寶直播,在鏡頭面前對5000多名網友直播帶貨。Lisa主要是賣衣服——她兒子淘寶店的商品。無論是展示產品優點,還是與網友密切互動,Lisa都遊刃有餘。
Lisa是陳麗莎的英文名。陳麗莎是廣州人,退休前有著多年做外貿生意的經歷。早些年,她是一位時尚的弄潮兒,接觸網絡比較早。十年前,陳麗莎辦理退休手續,回歸家庭。為了打發時間,幾年前,幫忙帶孫的她開始玩起智慧型手機,很快就掌握了各種手機App的使用。短視頻直播近年來火爆,陳麗莎對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產生了興趣。去年初,她在抖音註冊了名為「淘氣的奶奶Lisa」的帳號,並錄製、上傳了自己的一些生活視頻,獲得不少點讚。在去年年中的一次朋友聚會上,陳麗莎了解到直播帶貨這個日漸火爆的電商形式。在朋友鼓勵下,她報名參加了直播培訓班。除了讓自己的生活更充實一點,陳麗莎這樣做還有一個目的:這幾年兒子的服裝生意不好,自己希望能幫兒子一把。
去年8月,陳麗莎用「淘氣奶奶麗莎」作暱稱,在淘寶直播平臺開始了自己的第一場直播,結果很尷尬——沒有人對話,銷售額為零。遭遇慘敗,陳麗莎並沒有洩氣。她認為,首次直播失敗主要是因為缺乏模特展示。考慮到請模特費用太高,她決定自己上陣。雖年近花甲,陳麗莎的穿著打扮卻相當新潮:燙著「大波浪」,塗著豔麗口紅,戴著一副金屬大耳環。這身打扮一經直播亮相,吸引了不少粉絲,也為她帶來了第一筆生意。如今,她每天直播2個小時,已有5000多個粉絲。除了幫兒子賣衣服,還有廠家找上門跟她合作。「從26歲到72歲,她們都喜歡我分享的衣物和搭配心得。」陳麗莎覺得,直播帶貨讓她有了不小的成就感。
辣 人均App四五十個,生活熱火朝天
無疑,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陳麗莎等60後們在「網絡衝浪」方面,沒有像傳統老人那樣被遠遠甩在後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新書《中國老年文娛產業發展報告(2020)》一書指出,60後的智慧型手機滲透率高達100%。而根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的數據,截至今年6月,全國網民中50—59歲網民群體佔比12.5%,60歲以上網民佔比10.3%;60歲以上網民人均App(手機軟體)為44個,而50—59歲者人均手機App為53個。
數據證明,網際網路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正持續向中高齡人群滲透。作為老年人中最活躍的一個群體,60們後已成為移動網際網路的典型用戶。記者對720位50—60歲的網友發起「App下載及使用情況」調查(多選),結果顯示:「通訊、語音或視頻通話(微信等)類」佔94.4%;「短視頻等新媒體視頻類(抖音、快手等)」佔58.3%;「資訊類(今日頭條、騰訊新聞等)」佔52.1%;「購物類(天貓、淘寶、拼多多等)」佔38.8%;「娛樂類(QQ音樂、遊戲、愛奇藝等)」佔30.5%;「出行類(滴滴出行、鐵路12306、高德地圖等)」佔31.9%;「金融服務類(各個商業銀行、理財App)」佔18.5%;「生活服務類(天氣、生活繳費、訂餐等)」佔26.3%;「醫療、健康方面(醫院掛號、健康信息)」佔30.5%;「閱讀類(微信讀書、百度閱讀等)」佔34.7%……
用滴滴打車出行、用大眾點評預約KTV、用美團叫外賣、用美圖秀秀處理聚會照上傳朋友圈……江蘇蘇州56歲的李美芝現在的網絡生活,與年輕人比並無多少差異。早些年,李美芝見女兒在電腦上用QQ聊得暢快,也想學,但因為不會打字而放棄。後來用上智慧型手機,不少App都有手寫或語音功能,李美芝很快摸熟用法,終於搭上網際網路的順風車,生活馬上有了巨大變化。這種感覺,在四川成都60歲的李偉身上同樣存在,「就連炒股也可以隨時隨地,生活火辣辣的,熱鬧得很」。
酸 沒原創內容,遭粉絲嘲諷想銷號
在網上打拼並成為網紅,實現自我價值,不僅是很多年輕網民奮鬥的目標,一些60後也在為此努力。
眼下,江蘇揚州58歲的郭英正費勁兒地留守在抖音。之前,當身邊有越來越多的同齡人玩起抖音時,她發現「沒有抖音號,不能跟朋友互動」。去年6月,郭英下載了抖音,將生活中看到的一些有趣片段拍下上傳後,收穫了不少粉絲的關注。郭英很是高興,開始對自己的抖音號給予了更多的期待。過去,她平均一周上傳一條,內容多是真實的生活趣事。後來,她為了保持熱度而頻繁上傳視頻,質量卻打了折扣,粉絲量開始下滑,只有最高峰時一半,不到千人。為了挽回頹勢,她曾模仿一些網紅主播跳舞,甚至還叫上家人模仿網絡流行劇情拍攝視頻,但因為水平有限,發出來的視頻屢屢被網友嘲諷。於是,郭英不得不考慮放棄。
這種情況,在60後中並不罕見。115位有過製作短視頻經歷的60後表示,都曾遭遇過創作的瓶頸,其中85.2%的受訪者已經放棄或有放棄的念頭。在北京大學網際網路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田麗看來,在流量為主的當下,缺乏主流文化、內容生硬、模仿抄襲是當前短視頻發展的陣痛,老年創作者的作品也一樣。她建議60後們未來在視頻創作內容上,多往優質的主流文化靠攏,多一些原創,會更有競爭力。
苦 過於沉迷,患上「網絡孤獨症」
此前,人民網和騰訊發布的報告顯示,10%以上的50歲以上中老年人每天上網超過6個小時。今年重陽節前夕,移動內容平臺趣頭條聯合澎湃新聞發布了《2020老年人網際網路生活報告》。該報告顯示,全國或有超過10萬老人在手機網絡上呈現極致孤獨的生活狀態,幾乎全天候生活在行動網路上。
在記者採訪的360位新老人中,48%的人表示與子女分居,覺得孤單,需要通過網絡來打發時間。湖南長沙58歲的王紅梅自從兒子參加工作後,就很少與兒子一同生活。因與老伴關係欠佳,在家時,她常感寂寞。5年前,兒子為了方便聯繫,給她購置了智慧型手機。結果,王紅梅慢慢沉迷於微信聊天和「全民K歌」中。兒子曾對其沉迷使用手機頗有怨言,但她卻難以放下。一次,她試著不帶手機外出,不到一個小時,就覺得心發慌、頭髮暈,還以為自己身體有問題,去醫院一檢查,沒任何毛病。回到家中拿起手機後,她頓時覺得舒坦多了。
「一些老年人對網絡產生依賴,建議他們不要沉迷於某一種網絡生活,而應該把網絡當作走出去的工具,主動支配網絡生活。」中南大學心理學教授郭平認為,老年人退出職場後,閒暇時間增多,孤獨感更為強烈,他們長時間活躍在網絡背後的根本癥結是,老年人的孤獨無法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有效排解,因而產生了對單一網絡工具的過度依賴。因此,他建議,老人應積極利用網絡便利的優勢,積極嘗試各種新的生活,「與身邊的親友先互動起來,學著為對方製作一個趣味視頻、在網上預訂一些有意義的禮品,這些都有助於增進彼此之間感情,同時讓自己體味到網絡生活多樣性的樂趣」。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