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人間——天主教會看「祭祖」及相關問題

2021-02-17 鳳翔教區蹇家灘堂區

筆者曾於2002年,應長老會陽明山臺灣神學院之邀,在當年以「祭祖」為主題的「馬偕講座」中,代表天主教會,發表論文,介紹天主教會站在中華文化和基督宗教教義及禮儀的基礎上,如何祭祖,在普遍不舉行祭祖禮儀的其它基督宗教派別的代表們和臺神師生中,引起積極迴響和熱烈討論。值此新春祭祖時節,特刊此文,以向讀者。

  耶穌基督在離世之前,親口吩咐門徒,你們要往普天下去傳福音!世世代代的基督徒,也都謹守耶穌的命令,努力使更多人認識救主基督,並接受基督帶來的救恩。第一個千年,基督的教會在歐洲發展;第二個千年,則在非洲和美洲開疆拓土;第三個千年,應是亞洲普降救恩甘霖之時。而在第二個千年中葉之後、基督信仰東傳時,和東方的文化展開了一道長遠的會遇之路。

以中華文化為首的東亞文明,是以儒家思想和生命情調為生活主軸。「仁、義、禮、智、信」的「五常」和「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五倫」,構築成深蘊的生命基調。因此,孝道是立足人間的基本德行,要對父母尊長「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而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的「慎終」,指的就是「葬禮」;「追遠」,則是「祭禮」,對民風的淳厚與否,影響深遠。

於是,當基督宗教進入中土,不得不碰到「祭祖」這個中華文化的禮教及社會風俗中相當核心的問題。由十六世紀在中國大陸建立教會開始,數百年來的傳教史中,「祭祖」的確曾經引發相當激烈的爭議,但是行至今日,已然是柳暗花明之境。究竟天主教會怎麼面對這個信仰本地化的問題呢?本文將從三方面來探討:首先進入中華文化的儒家脈絡中,探尋和基督信仰相應的的祭祖意義;再回頭看天主教會對祖先的態度;最後進入華語天主教會在「祭祖」議題上的本地化適應。

壹、「祭祖」在中華文化儒家脈絡中的意義

  祭祖在中華文化儒家傳統中具有極重要的地位,意涵豐富,在此無法一一陳述,僅點出與天主教會信仰之精義相互呼應的核心部分。

一、「天」與「祖先」的區分

  中華民族一向被稱為「禮義之邦」,中華文化被視為「禮」的文化。「禮」的原始形態和重要內容是宗教祭祀,但由於殷人和周人對「天」、「帝」的看法不一,所以殷禮以祭祀鬼神為核心,而周禮則是祭祀祖先。殷人的「天」、「帝」觀中,包括祖先神;周人則切斷了天、人之間的臍帶,將祖先神由至上神「天」中分離出來,居於「天」神之下,受「天」的支配。

二、周代以降,對祖先的祭禮

  而在周代,有系統的記載「祭禮」的作品,當推《禮記》。《禮記‧祭統》指出「祭禮」的重要性:

  「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

  吉(祭)、兇、賓、軍、嘉禮合稱「五禮」,而以祭禮為重。對天地鬼神的敬重,與對家族祖先的尊崇,是治世、齊家的根本,因此,「敬天祭祖」一直以來均是儒家倫理道德生活中極重要的一部分,這也關係著人際的網絡。

  「禮」,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是倫常的實踐,因此,有「禮者,履也」之說。儒家視人際結構,有縱向面和橫向面:縱向面是對生命根源關係之探索,人與父母、先祖之關係屬之,對應這關係的倫常態度,謂之「孝」;橫向面則是由此生命根源所開展的結構,手足關係屬之,對應這關係的倫常態度,謂之「悌」。父母先祖在世,固然共享天倫之樂,若是一旦離世,發乎人的至性至情,不免要再加追溯懷念,而這種人對生命根源的追溯懷念,就是祭祀。「祭祖」,則是將對生命根源的追溯與崇敬,由家庭的幅度,更推廣為自然生命的天與地,甚而至於「文化天地」。

三、「死而不絕」的生命理念

  換言之,祭禮之中,對祖先的祭祀,是將「死而不絕」的生命理念,推擴到最高層次。一方面滿足生者對死者的思念與崇敬之情,一方面以香火不斷的人間祭奠,傳達死而不絕的生命理念。

雖然孔子曾在回答弟子詢問時說「未知生,焉知死」,彷佛對「死」存而不論,其實,儒家視生死為一個完成,是由過去、現在、未來連結成的不可分割的整體。死者離世,生者葬之,這是「葬禮」,是一種斷裂,為安頓死者。而就人的情感來說,希望與死者「再連結」,這個再連結,則是「祭禮」,是一種接續,為了提升生者。

「祭祖」,是活著的家族成員對亡故的祖先表示敬畏、懷念之情的重要禮儀。人們懷著誠敬之心祭拜祖先。在莊嚴的氣氛中,子孫感受到祖先的威儀,因而把對祖先的敬畏之心,轉化為對傳統道德的尊奉,並身體力行,以報答祖先的化育之恩。

  祭祖的精義,即在於對生命所從出的本源禮敬。因此,祭祀禮儀之前要齋戒沐浴,以示尊崇慎重。齋戒有兩種:先對外在事務預作安頓,謂之「散齋」;之後專力於排除內心雜念,稱為「致齋」。專心致志的冥想三天,所祭祀的先人的音容笑貌,自然栩栩如生,如在目前。之後,在祭祖之時,自然感應到祖先的臨在,接受子孫的祭祀。這和「祭神如神在」(論語˙八佾)的真誠態度,是類同的。這就是禮記中所論的「祭禮」的意義,也是中華文化中對於「祭祖」所要求的精神。

貳、天主教會對祖先的看法及相關議題

基督宗教對父母十分孝順,對祖先十分尊敬,對家族繁衍的次第(族譜)十分看重(參看:出20:12;弗6:1-3;編上1-8章;瑪1:1-17)。天主教會秉持這樣的精神,自古即對祖先特別尊敬,也認為在祖先和今人中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以下,便就天主教會「對生命和死亡的態度」,以及「禮儀中對祖先的紀念」兩方面來探討:

一、天主教對生命和死亡的態度

  生、死是人生大事,著名的人類學學者Arnold Van Gennep 在他廿世紀初(1908年)問世的經典之作《信道儀式》(The Rites of Passage)一書中,主張出生、成年、結婚、死亡……,是人生的重大關口。但在肉身的生、死之外,基督宗教對生命和死亡,天上和人間,還有另一層理解。現在,就由以下幾個幅度,來探究天主教會對生命和死亡的態度。

1. 基督徒的重生----接受洗禮,活基督的生命
和其它基督宗教一樣,天主教會相信天父創造了天地萬物,也包括人類(創1:1-31)。並指出天上和地上的一切,都是借著基督,並為了基督而受造(哥1:16)。人的生命在基督內,才能找到意義。因此,耶穌基督告訴法利塞人尼苛德摩,應該由水和聖神重生,才是屬神的真生命(若3:1-15)!
一個人接受水和聖神的洗禮,就是與基督同死、同生,從此,不再活自己罪惡、有死的生命,而成為在基督耶穌內活於天主的人(羅6:3-14)。洗禮,使人分享基督的先知、司祭、和君王的身分,以及在教會中延續著的生命。洗禮要求人「委身」,就是承諾要追隨基督,按照福音精神生活,在人間作光、作鹽,散放基督的馨香,甚至為愛捨命。
洗禮使人可以「割捨」,放下「我執」,也就是完全「為他人而活,與他人同行」。

2.基督徒的死亡----復活,參與基督的逾越奧跡
保祿宗徒說得好,「如果基督沒有復活,那麼,我們的宣講便是空的,你們的信仰也是空的!」(格前15:14)的確,基督受難、死亡、復活的奧跡,是基督徒信仰的核心。而這所謂的「復活」,不是指原本肉體生命的延續,而是將生命提升到新而永恆的另一個境界中。天父借著聖神的德能而使基督復活,成為「屬神的身體」。基督的復活,正是末日死人復活的先聲與保證(格前15:20-22)。如同基督復活,仍藉聖神參與人間的救恩工程;同樣,死而復活的基督徒,除了正喜樂的參與天上聖筵,也和基督一起,關心、參與人間的救贖。這就是「諸聖相通功」。

3. 諸聖相通功 ----人間天上的共融合一
「諸聖相通功」,是指教會全體成員,包括已在光榮中的、經過煉獄的、以及正在旅途中的教會的我們,在天主聖三的生命中,互相效力與支持。這種橫向的互相分享、團結和依存的關係,是建基在信友與聖三在「垂直」關係的共融中。基督徒和聖父、聖子在聖神中,分享共同的生命,並由此生命出發,彼此相通。
我們可以在聖經中,找到「諸聖相通功」的基礎。由感恩祭宴最容易明白「諸聖相通功」的意義。感恩祭宴是天上人間的共融宴,具有末世幅度。這是世上的天主子民,預嘗天國的聖筵,也就是與聖三和天上諸聖,達至完全的共融。在感恩經中,有這樣的禱文,「我們隨同天使和諸位聖人,歌頌你(上主)的光榮,同聲歡呼……」,就是天上人間共禱的明證。
此外,信友也藉聖德來加深、協助基督奧體中各肢體和天主聖三的共融。而這種生命共融的圓滿境界,就是「新天新地」。

4. 聖像畫中彰顯的意義
以上所談論的基督徒的「生死觀」和「諸聖相通功」的意涵,也表達在教會珍貴的文化遺產中。下面試舉一些例證:
a. 石棺,由於是存放亡者遺體之處,所以外廓的雕刻,最能表達出基督徒的生死觀。通常,這些雕刻內容包括圖案和人物。

(圖1和1-1)

(圖1和1-1)所示,是五世紀的Teodoro主教的石棺。棺廓上的圖案,是代表基督為時間之主的徽記,以及生命樹和永生之鳥。另外,以人物為主的石棺雕刻,幾乎都有基督態像,象徵基督是人類生命的核心。如五世紀Exusperantius 和Maximianus的石棺側邊,就是一手拿書卷,一手降福的基督在中央,伯多祿和保祿分立左右,在他們的兩側,則是永生之樹。(參見圖2)

(圖2)

存於羅馬城郊Callisto地下墓窟 (catacombe) 一尊石棺的側面,有三尊雕像,左右是基督善牧圖,基督肩上扛著尋回的迷失亡羊,身旁立著永恆的生命樹。中間是手執書卷的基督聖言。在這三尊像中間區隔著的是水紋。基督徒接受水的洗禮,成為基督善牧的羔羊,並在結束肉身的生命之後,跟隨救主善牧,進入永生。(參見圖3)

(圖3)

b. 義大利出名的古城Ravenna,有一座五世紀的陵墓Galla Placidia Mausoleum,在入口處的大門上端,有一幅基督善牧圖:亡魂回歸天鄉,以羔羊的姿態,悠然地憩息在善牧基督的身邊,那是每一個基督徒的歸宿。圖的背景,是恬靜的山野,花繁草茂,一片安詳。這也意味著唯有通過基督,才能到達永恆的和平寧靜。(參見圖4,4-1)

參見圖4,4-1 

c. 在羅馬城中聖克來孟(The Basilica of San Clemente)的正殿拱壁上,有一幅意涵豐富的馬賽克鑲嵌畫。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救贖祂所摯愛的世人,毫不保留的獻出自己的尊嚴和生命。救恩的十字架因而繁衍出枝繁葉茂的生命樹,這是由真葡萄樹所生出的葡萄枝,果實豐美。十字架上,有形貌如純潔白鴿的善人的靈魂(一說是宗徒們)棲息其間,也代表著我們信仰上的祖先們。生命樹下,有四道活泉湧流而出,流成生命之水,滋養人類和萬物(創2:10;若7:37-39;19:34;默21:6;22:1-2,17)。當人們坐在聖殿中參與禮儀慶典時,看見的,是基督的救恩、先祖們的歸宿、以及自己也置身其中的分享永生活水的美麗地堂。這真是天上人間的美麗共融啊!(參見圖5,5-1)

參見圖5,5-1 

二、天主教禮儀中對祖先的紀念

  有些人對天主教會有些誤解,以為這是洋教,信了教就會數典忘祖。殊不知在天主教會中,對祖先更是尊崇。不僅在民俗節慶中祭祖,甚至在每一天慶祝的感恩禮中,都紀念祖先。並且,在教會的禮儀年中,也有特別追思祖先的節慶和時節。而在追思感恩禮中,更是把焦點放在祖先身上。

1. 感恩禮中的紀念
感恩禮是教友禮儀生活的核心,是聖事中的聖事。在這每主日,甚至每天慶祝的最隆重的慶典中,教會恆常紀念我們的祖先。
a. 在祈禱意向中紀念
每一次在感恩禮的慶祝中,無論是主禮或參與者,都可以有特殊的祈禱意向,在禮儀中向天父祈求。通常在祖先的生日、忌日,或一般民俗追念祖先的日子(如清明節),教友會特別為祖先獻上感恩禮來祈禱。
b. 在感恩經中紀念
天主教感恩禮慶祝的兩大主體,是聖道禮和聖祭禮。聖祭禮中的「感恩經」,尤其是重要高峰。感恩經共有十式,每一式中都有紀念祖先的經文。其中常被選用的有以下四式: 
i. 第一式:
上主,求禰也垂念我們的祖先和禰的僕婢 (某某),他們保持著信德,先我們而去,如今正在安眠休息。上主,我們求禰賞賜他們及所有安息於基督懷中的人,進入永福、光明和安寧的天鄉。
ii. 第二式:
求禰也垂念懷著復活的希望而安息的兄弟姐妺;並求禰垂念我們的祖先和所有去世的人,使他們享見禰光輝的聖容。
iii. 第三式:
求禰垂憐我們的祖先、已亡的親友,和所有在禰寵愛中去世的人,恩準他們進入天國。我們也希望將來在天國永遠同他們共享禰的光榮。
iv. 第四式:
求禰也垂念安息於基督的信眾;並垂念我們的祖先和所有的亡者,他們的信德只有禰知道。

2. 追思的慶節及禮儀
在天主教會,有為追思特別安排的紀念日、時期,以及感恩禮。
a. 追思慶節
在天主教會,每年的11月2日,是「追思已亡」的日子。這日子的主要精神有三:其一,表達「復活」的信仰,也就是「亡者頌謝詞」中說的:「為信仰主的人,死亡,只是生命的改變,而非毀滅」;其二,也是「諸聖相通功」的另一種表達。教會認為,有些亡者,可能有些小罪過尚未煉淨,在世上的基督徒,可以借著祈禱、行善事……等,幫助他們早日煉淨,進入天鄉,和天主及所有聖人歡聚;其三,是提醒活著的人,要懷著復活的期望,善度今生。 
雖然梵二禮儀革新沒有特別提到「煉靈月」的敬禮,但在教會的傳統中,11月會特別為亡者祈禱,通常稱這個月份為「煉靈月」,這是私人的熱心善工。而在我們努力代禱的亡者中,或許也包括我們的祖先。
b. 追思感恩禮
在特別為追思的感恩禮中,也紀念我們的祖先。試舉一例:
求禰垂念禰的僕人(某),禰(今天)從人世將他(她)召回。他(她)既因聖洗和禰的聖子一樣的死亡,求禰也使他(她)和禰的聖子一樣的復活;將來基督使肉身復活的時候,我們卑微的身軀,也能相似祂光榮的身體。求禰也垂憐我們的祖先、已亡的親友,和所有在禰寵愛中去世的人,恩準他們進入天國,我們也希望將來在天國,永遠同他們共享禰的光榮:那時禰將擦乾我們的眼淚,因為我們要親眼看見禰,我們的天主,永遠相似禰,不停地讚美禰。以上所求,是靠我們的主基督,因為禰借著祂賜給世界一切美善。(感恩經第三式)

3. 殯葬禮
雖然殯葬禮是為亡故的人,而非專為祖先,但在殯葬禮中,表達的是基督徒跟隨基督的逾越,這是祖先曾經走過的路,在殯葬禮的禱文中,也常提及日後重逢,表達出對永生的信靠和喜樂盼望。試舉一例: 
仁慈的天父,你賜予眾人生命的氣息,又派遣耶穌基督來解救我們脫離罪惡和死亡的束縛。求你收納你的僕人(某某)弟兄/姊妹,進入天上的家鄉;在那裡,再沒有痛苦、眼淚和悲傷;求你也垂視在場的親友,我們期待著有一天能在天鄉重逢,一起享見你、讚美你。你是永遠常存的父,你和聖子及聖神,同享光榮,至於無窮世之世。(守靈禮結束禱文)

參、華語天主教會中的祭祖

  天主教會對祖先是極為尊敬的,也在禮儀中紀念他們。而當天主教會進入中華文化,由於文化與認知的差異,在「祭祖」一事上,卻也走過一段曲折艱辛的路程,才終見天地清曠!由眾所周知的禮儀之爭,到後來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後本地化的趨勢,因而有于斌樞機的倡議,以至今日在華語教會的普遍施行。

一、禮儀之爭

  「禮儀之爭」起於明代,圓滿落幕於對日抗戰時期(1610-1939),其影響不只及於中國,尚且包括韓國、日本、越南等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其它亞洲國家。其主要爭端有二:「論天主之名」,和「敬孔祭祖」。

就「敬孔祭祖」而言,「敬孔祭祖」,是中華文化溫柔敦厚、飲水思源、慎終追遠及禮樂教化的優美表達,是悠久且重要的文化傳統之基石。當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土,因為接觸的社會階層不一,對「敬孔祭祖」究竟是社會文化禮俗,或是迷信與宗教,持不同看法,當其各自向羅馬教廷表述時,就容易囿於一己之見,未能涵蓋整體;再加上路途遙遠,通訊不便,書信往返費時,因此,羅馬根據所能掌握的有限信息,幾次下達禁令。這讓華人教會譁然,教友不見容於當時社會,更引起原本對天主教甚有好感,且努力親自溝通的康熙皇帝不滿,下令禁教,引起百年教難。

直到1939年12月8日,教宗碧嶽十二世(Pius XII)才撤銷禁令,歷時三百多年的禮儀之爭,至此正式落幕。

二、「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本地化趨勢

1962到1965年,在梵蒂岡召開的第二屆大公會議,為天主教會帶來極深遠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影響之一,就是重新反省福音和文化的關係,強調「本地化」的必要性。在梵二文獻的《禮儀憲章》中,就清楚標示:「教會培養發展各民族的精神優長與天賦;在各民族的風俗中,只要不是和迷信錯誤無法分解者,教會都惠予衡量,並儘可能保存其完整無損」(37號)。梵二文獻的《教會傳教工作》法令,也教導人要了解、遵循並醫治保存祖國的傳統文化,並在基督內使之完美,好讓基督的信仰及教會的生活,開始深入社會並轉移風氣(21號)。

梵二後,天主教各地方教會都積極朝向本地化努力,教廷也不斷在此方向上,提出新的省思和教導。1975年12月18日,教宗保祿六世的《在新世界傳福音》宗座勸諭提醒我們:福音和文化之間的隔閡是時代的悲劇,深深衝擊著福音傳播與文化(20號)。而在1994年的《羅馬禮儀與文化互融》訓令中,引述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話:「福音降生到本地文化中,同時將這些文化引進到教會生活中」,來定義「文化互融」(inculturation),指出「互融」是「各種真正的文化價值,借著其整合於基督教義中,並借著基督教義植根於不同的人類文化中,而產生的一種深度的轉化」(4號)。1999年11月6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印度新德裡頒發的《教會在亞洲》宗座勸諭中,對「文化融入」,有更進一步的闡釋。教宗強調:「在與世界各個不同文化接觸的過程中,教會不但傳輸她的真理與價值,並從內部更新文化,且由不同文化中吸取已存在於其中的積極因素。」(21號)

而華語教會的「祭祖」,就是植根於「本地化」精神的果實之一。

三、于斌樞機的倡行

  于斌樞機一直極力倡言天主教信仰與中華文化絕不衝突。他說:天主教對各民族文化無不重視,如有不真實不道德的因素則設法加以糾正、揚棄;其合乎真善美條件者,則欣賞之、保存之,且發揚光大之。我中國文化以仁愛為中心,正吻合天主教的全心全意全靈全力愛天主在萬有之上,及愛人如己之博愛精神。韓文公肯定之『博愛之謂仁』,國父中山先生常題「博愛」兩字,均能把握我國仁愛哲學本質,惟我國人對天主雖不很了解,而敬天、畏天、尊天、順天等語句則時時處處隨口而出。

  再加上梵二的新精神,因此,于斌樞機於1968年提議恢復祭天敬祖典禮。1971年春節,在師大附中大禮堂舉行祭祖典禮,有一千多人參加,並於1972年在臺北主教座堂,舉行敬天祭祖的儀式,這個行動成為天主教會祭祖的標竿。此後,天主教會普遍在春節、清明等民俗節日,於各地天主堂舉行祭祖的禮儀,即使遷徙到海外,依然保有這習慣。

四、現代華語教會的作法

  自于斌樞機大力提倡敬天祭祖以來,天主教會臺灣主教團已於1974年編訂了「祭祖禮規」,指出四項祭祖的宗旨:

1. 重申天主誡命「孝敬父母」的基本精神,激發教友孝親之情,以增進孝愛天主之德。

2. 澄清國人對天主教會「信天主而忘祖宗」的誤會,並使教外人士對教會有正確之認識。

3. 興中華文化,崇尚孝道與慎終追遠的美德,使福音和傳統文化結合。

4. 為規正教友「祭祖」的正常發展,破除迷信色彩。
此外,還特別提醒,祖先不是神明,祭祖不焚燒冥紙。祭禮可以融合傳統習俗與教會禮儀,並可以適當設置祖先牌位和香案,以作為感恩頌德和激勵孝思的象徵。
通常,教友會在春節期間、清明、重陽,祖先的冥誕或忌日……祭祖。地點則可能在聖堂、家中,或墓地……。
至於禮儀進行的方式,可以和感恩禮融合,也可以單獨舉行,通常,是以聖道禮的結構為基礎:
1. 選讀一篇適當的經文。
2. 主禮講道,闡釋經文和當日祭禮的意義。
3. 按照習俗,獻香、花、酒、果……等祭品。
4. 行三鞠躬禮。
5. 按照聖道禮的習慣,以信友禱文的方式,獻上祈禱。
6. 奏樂。
7. 禮成。

五、實例:香港

1995年的諸聖節(11月1日),正好是陰曆九月初九,重陽節。重陽節在香港是掃墓、祭祖的日子,所以香港天主教會為此特別作了一套在當天紀念諸聖和祖先的禮儀經文,是很好的祭祖禮儀本地化的例子。附在文後,敬請參考。

肆、結論

  由以上的基本探討,可以得出幾個結論:

1. 在中華文化中,自周以降,「祖先」已和「天」、「神」有所區隔,因此,華人的祭祖,並不背離基督宗教一神的信仰。

2. 基督宗教中,死而復活的生命,可以對應中華文化中儒家所特別強調的「死而不絕」的生命。

3. 天主教會所體會的「諸聖相通功」的精義,正和儒家所說「事死如事生」是互相呼應的。都是天上和人間的共融。

4. 基督的一生,是由白冷(誕生之地)到耶路撒冷(捨生、祭獻之地),基督徒的一生,也是由世界的生命和生活,進入永恆的光榮。未來,我們將和天父、基督、聖人們以及祖先們在美麗的天鄉(天上的新耶路撒冷)重逢。這和儒家的「祭祖」,要與祖先「再連結」的渴望,是相通的。

  文化的融合,必然經過陣痛。福音進入新的文化中,也必然有艱辛和挑戰,中國的禮儀之爭就是左證。但是,如果我們相信,每一個美麗的傳統文化,都有神的祝福,都是在神的默許之下誕生、發展,那麼,必然也可以由其中發現信仰的因素。在講究孝道的中華文化中,「祭祖」有其獨特的地位,是不會、也不該拔除的善良風俗習慣。在華人社群中傳福音,無可避免的要碰觸「祭祖」的問題。如何將「祭祖」納入福音的精神中,正考驗著在華語教會傳福音的我們的智能!

此研究報告原發表於2002年陽明山臺灣神學院「馬偕講座」

相關焦點

  • 保安廣澤尊王 2019「封瑩祭祖」特此佈聞
    廣澤尊王給人的印象是勇猛善戰、天真瀟灑,為了保護信徒,水裡來火裡去,斬妖除魔絕不手軟,但郭聖王最重視的其實是「孝」,即使聖王公成神已久,對於祭祖掃墓這件事仍不敢忘。「封塋祭祖」這件事有詳細記載於《鳳山寺志略》與《郭山廟志》兩本書。
  • 「2019清明祭祖專刊」(2)網絡祭祖儀軌(附墳頭祭祖連結)
    🌴 免費祭祖網站:1.http://www.amtb.tw/wanxi/wxse.htm       這個是免費祭祖網站,進入網站輸入祖先姓氏即可開始祭祖🌴  步驟:1.輸入姓氏(龍脈、鳳脈、女子夫家祖先,分開祭祖)。 備註:姓要用繁體字,簡體字很多打不出來2.選擇供品(包含花、供果、香爐、燈、大悲水)。3.靜心念佛 (或禱告)。4.回向先祖。(3及4的念誦儀軌,請參照以下)
  • 視頻新聞 | 2018年日本東京「孝親報恩祭祖大典」 新聞報導
    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先生致辭時表示,祭祖用以敬仰、緬懷祖先,這非常重要。鳩山先生還分享自己學習《論語》的心得:《論語》的核心思想是「仁」「恕」。與眾共勉放下自己的欲望,為他人著想,把友愛傳播到各地,共創一個和平的世界。
  • 正確的祭祖方法(附網絡祭祖儀軌)
    活佛一股正經答道:「這個東西並不能當錢用,鬼也不要用錢。」     我又問:「既不能當錢用,鬼又不要錢用,為甚麼要燒這個東西呢?」   活佛說:「不過鬼道眾生仗往生神咒力量,可以減輕他們的業報罪苦,得能超生就是。」     我再問:「有許許多多的人買紙錢、買金銀錫箔,和冥國銀行的假鈔票燒給鬼,那有用嗎?」
  • 【中元祭祖系列(2)】--正確的墳頭祭祖儀式(附網絡祭祖儀軌及牌位)
    活佛一股正經答道:「這個東西並不能當錢用,鬼也不要用錢。」     我又問:「既不能當錢用,鬼又不要錢用,為甚麼要燒這個東西呢?」   活佛說:「不過鬼道眾生仗往生神咒力量,可以減輕他們的業報罪苦,得能超生就是。」     我再問:「有許許多多的人買紙錢、買金銀錫箔,和冥國銀行的假鈔票燒給鬼,那有用嗎?」
  • 《基督教信義宗和天主教會有關成義教義的聯合聲明》
    信義宗視之為「首要和主要的信條」1,「管轄及裁判其它所有基督徒教義」的基礎。2宗教改革所確定和維護的成義教義的模式和特殊的價值取向,是為抗衡當時的羅馬天主教會及其神學,而羅馬天主教會也確信和維護,他們自己的一套性質不同的成義教義。從宗教改革的角度看,「成義」是一切爭論的核心。為此,信義宗教會3和羅馬天主教的脫利騰大公會議,都提出了「教義譴責」。這些譴責,直到現在依然有效,因此也造成了教會分離。
  • 祭祖太靈了!正確的祭祖儀式(附免費網絡祭祖儀軌及牌位)
    所以大家再念的時候,也能感受到一股能量,你會感受到為什麼孩子念半年之後考試能前三名,一年之後考試全年級前三名,為什麼這些打遊戲機的孩子,跟自己鬧彆扭的朋友,你給他念懺悔三昧,有一股團結友愛的能量就過來了,你會拿到話語權,原來你說話是沒有份量的,當你做完懺悔三昧之後,你拿到了話語權,這點很重要,我們做了大量的這個實驗,所以說人在做天在看。
  • 【清明節禱告】從清明到復活,祭祖到敬祖
    然而過去基督教似乎不甚重視儒家看重「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的死孝,因此被批評為「背祖忘宗」,其實聖經對慎宗追遠亦有所記載,例如撒拉過世時,亞伯拉罕為她哀慟哭號,並以四百舍客勒高價購買麥比拉洞,後來更成為該族的墓園(創廿三1-4),此為慎終的例子,而追遠則以聖經中多次出現的族譜呈現。基督教既重視祭祖問題,就應聚焦在如何強化「追遠」事工。
  • 淨空老和尚「歲次己亥新馬印各民族清明祭祖大典」談話
    「歲次己亥新馬印各民族清明祭祖大典」談話  (共一集)  2019/5/4  新加坡濱海灣金沙會議展覽中心  檔名:32-327-0001  尊敬的主法和尚、諸位法師、諸位嘉賓、諸位同修:大家好!今天是二O一九年祭祖法會的第一天,也是自二O一三年香港首次舉辦祭祖法會以來,邁入的第七個年頭。這七年來,我們很欣慰的看到,祭祖法會從香港推廣到新加坡、馬來西亞、英國、法國、澳洲、日本等地。
  • 臺灣榴陽王郭氏宗親祭祖大典
    圖九、福壽平安宴,2020年葷食201桌、素食27桌4.賽筊:平安宴後,由各地區、角頭自由報名,通常是由平安宴時各桌推派代表以一桌為一單位來參加,每單位有一次擲筊機會,看那單位所擲出連續的允筊次數最多,然後該桌的參加者再擲一次看誰的允筊數最多;勝者為下屆爐主。臺南市郭信良議長於賽筊榮獲下一屆(2021年)榴陽王1380年祭祖大典爐主。
  • 春節祭祖,追本溯源最高的儀式感
    據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由此說明,早在漢代,我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儀式了。《清嘉錄》記載,家家「元旦為歲朝,懸神軸於堂中,陳設几案,具香燭,以祈一歲之安」,希望通過這種虔誠的祈求,神靈能保佑家族一年的平安。每當除夕到來之時,家家戶戶都要把家譜、家規、祖先遺像、神牌靈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
  • [尋根]官陂祖祠「張氏大宗」「禋成堂」
    官陂祖祠「張氏大宗」「禋成堂」                 十九世裔孫廖春金敬撰一、張氏大宗沿革                                                    「官陂張氏大宗」祖祠,始建於清朝乾隆十四年(公元一七四九年),民國十三年
  • 2018華藏衛視 屏東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中心冬至祭祖大典
    ,透過慎終追遠的祭祖儀式,緬懷祖德,彰顯「孝是根、敬是本」的傳統精神。這是北宋大成府所編纂的樂曲,源於孔老夫子所推崇的「韶樂」。樂曲八音齊全,古樸純正,典雅悠揚,在禮樂合一的祭典中演奏,體現出中正平和,以及「禮之用,和為貴」的精神,代表致祭者用最虔誠的心緬懷祖先。樂曲所讚頌的「和」的精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
  • 「喝酒」英文怎麼說?與「酒」相關的英文詞彙、短語!
    甚至可以說,你英文不一定要非常好,但至少跟酒類相關的語句一定要懂,否則在重要時刻很容易出糗。小編整理出了在英文中,與「酒精」、「喝酒」相關的語句,讓大家也能在重要的場合,優雅得體地與他人談論相關話題。Sober 清醒的在一個人還沒喝任何酒之前,他是清醒的。ex.He is sober.
  • 淨空老法師2019年德國全球萬姓先祖祭祖大典致辭
    二〇一七年,「淨空之友社」辦公室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巴黎總部正式成立,於是我們把這種紀念全球各民族祖先的活動,推廣到了教科文組織,至今已連續三年都在其巴黎總部舉辦全球祭祖大典,並由教科文組織的常駐大使擔任典禮的主祭官。這個活動感動了許多的參與者,大家都十分歡喜。
  • 精彩圖集|2019年歲次己亥高雄冬至三時繫念佛事暨祭祖大典
    十二月一日,在高雄市國立岡山高級農工職業學校,隆重舉行了「孝親報恩冬至祭祖大典」,這是由高雄市政府、華藏淨宗學會、岡山淨宗念佛會及各地淨宗學會聯合舉辦
  • 公告 | 2018歲次戊戌香港冬至祭祖護國息災超薦繫念法會
    】,12月18-20日為 「三時繫念法事」;恭請上悟下道法師主法;12月21日為「祭祖大典及講座」,歡迎同修共襄盛舉。冬至也稱「一陽節」,《冬至獻襪履頌表》曰「一陽嘉節,四方交泰,萬物昭甦」,是故最宜於此時送舊迎新,承先啟後,緬懷先古之恩,紹隆前人之德。恭逢歲次戊戌冬至佳節,本會舉辦祭祖護 國息災超薦繫念法會,誠邀諸方仁者同揚傳統,共襄盛舉。
  • 快速解決學生貸款相關問題,「Savi」獲 600 萬美元 A 輪融資
    「Savi」官網據外媒報導,近日「Savi」宣布獲得了 600 萬美元 A 輪融資,此輪融資由 Nyca Partners 領投(該公司是金融科技領域具有影響力的投資公司之一),AlleyCorp、Temerity
  • 正確的祭祖儀式(附網絡祭祖儀軌及牌位)
    如果在外打工或者在城市裡生活沒有現實條件祭祖,那我們也可以在網上祭祖【 「祭祖是表達我們對祖宗的尊敬與愛戴,也是我們連結老祖宗的能量的方式       所以大家再念的時候,也能感受到一股能量,你會感受到為什麼孩子念半年之後考試能前三名,一年之後考試全年級前三名,為什麼這些打遊戲機的孩子,跟自己鬧彆扭的朋友,你給他念懺悔三昧,有一股團結友愛的能量就過來了,你會拿到話語權,原來你說話是沒有份量的,當你做完懺悔三昧之後,你拿到了話語權,這點很重要,我們做了大量的這個實驗,所以說人在做天在看。
  • 關注│兩岸大陳鄉情文化節 180臺胞返鄉尋根祭祖
    圖/主辦單位提供 浙江台州本月廿一日至廿五日,舉行「兩岸大陳鄉情文化節」,來自臺灣的原大陳鄉民,約有一百八十多人返鄉參加;他們前往天后宮祈福、祠堂祭祖,並與當地居民一起話鄉情,講述六十多年來,不同的大陳故事,氣氛溫馨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