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去中國化」又邁出危險一步!只要能和中華扯上關係,蔡英文...

2020-12-17 中國網推薦

中國網評論員 唐華

蔡英文當局多年來企圖通過一系列「去中國化」操作,推進「漸進式臺獨」,這一次似乎惦記上了臺北故宮。

此前據臺灣媒體報導,民進黨當局已籌備將原屬「行政院」的臺北故宮降級為「文化部」下屬單位,並可能將之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12月1日,臺「行政院」秘書長李孟諺又跳出來闢謠稱絕無此事,「請外界勿再以訛傳訛」。

不過,傳言未必就是空穴來風。民進黨在出臺爭議政策前,有先向媒體放風試探輿論水溫的傳統。這一次恐是因為反對聲浪鼎沸,民進黨試水溫被燙回。實際上,人為切斷兩岸歷史文化聯結,進而切斷臺灣與祖國大陸的血脈聯繫,用歷史文化的虛無主義洗腦臺灣年輕世代,企圖實現臺灣事實獨立的政治目的,是蔡英文當局多年來的一貫伎倆。

今年9月,臺灣新學期開學伊始,便有臺灣歷史老師指出,新版臺灣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對有關中國歷史的內容又進行了大幅刪減,3000年的中華文明史,僅用1600多字進行概括性論述,並將原來「臺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三部分,改為「臺灣、東亞及世界」,將中國史放在東亞史項目下。再聯想到過去幾年中,拆除蔣介石、孫中山銅像,拆除「故宮南院」十二生肖獸首,不紀念「光復節」,清明節取消遙祭黃帝陵等行徑,似乎只要能和中華歷史文化扯上關係的事物,蔡英文當局都要除之後快。

曾有臺灣媒體評論道,傳統中華文化思想的凝聚力其實是超乎經濟利益與政治力量的,而民進黨最懼怕的也正是這種文化認同的凝聚力。所以民進黨當局才會刻意將執政重點放在「去中國化」與「文化臺獨」上。應該說,這番評價一針見血地道出了「臺獨」分子沒有信心面對大陸的懦弱心態。

臺北故宮博物院(圖源:臺灣中時新聞網)

歷史就像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它會經歷蜿蜒曲折,但不會改變奔流入海的大勢。蔡英文當局篡改、操弄歷史,可能在某段時間內欺騙臺灣民眾,但在整個中華文明的歷史標尺上,不過是一小段不和諧的雜音插曲,一朵轉瞬即逝的浪花,無法改變兩岸同源同根、必然統一的歷史大勢。

每逢中華傳統節日,兩岸節慶形式大同小異。端午節期間,不論是在大陸,還是在臺灣,都保留著吃粽子、賽龍舟、取午時水、立蛋祈福、懸掛艾草等文化習俗;與臺灣鹿港隔海相望的福建省石獅市還會舉辦當地獨特的端午活動——海上潑水,成為兩岸民眾共同狂歡的舞臺。從2014年開始,每年6月22日,海峽兩岸會共同舉行公祭伏羲大典,典禮逐漸成為兩岸情感新紐帶,飽含著兩岸人民希望祖國統一、同胞相聚的深情寄託。兩岸共慶佳節、緬懷先祖,展現出的是臺灣與大陸無法割捨的文化聯結,植根於血脈之中的骨肉親情。

歷史存在於課本之間,但更鐫刻在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裡。雖然蔡英文當局企圖篡改歷史,人為割裂臺灣與大陸的血脈聯繫,但逃不開「我是誰,我從哪裡來」的靈魂追問。刪去中華文化,臺灣的文化根基必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在民間,「生為華夏人,冠以炎黃姓」的民族認同感也會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在臺灣人民的心中留下烙印。

逆歷史潮流而動者,終將被歷史拋棄;操弄篡改歷史者,終將被歷史撥亂反正。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用「去中國化」推動「文化臺獨」,進而實現事實獨立的企圖,註定是黃粱一夢,也必將遭到兩岸人民的譴責和歷史的懲罰。(責任編輯:李小華 蔡曉娟)

相關焦點

  • 民進黨「去中國化」圖謀終將是黃粱一夢
    蔡英文當局多年來企圖通過一系列「去中國化」操作,推進「漸進式臺獨」,這一次似乎惦記上了臺北故宮。今年9月,臺灣新學期開學伊始,便有臺灣歷史老師指出,新版臺灣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對有關中國歷史的內容又進行了大幅刪減,3000年的中華文明史,僅用1600多字進行概括性論述,並將原來「臺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三部分,改為「臺灣、東亞及世界」,將中國史放在東亞史項目下。
  • 「切香腸」上癮了,蔡英文再次邁出危險一步,國臺辦警告忘了嗎?
    民進黨當局就是想用"切香腸"的方式來達到他們不可能實現的目的。民進黨當局的許多小動作民進黨當局在兩岸問題上不斷製造小動作通過這種方式來實現漸進式"臺獨"的目的,最近民進黨當局"外事機構"的對外標誌就發生了改變。他們的社交媒體帳號頭像由原來的深藍色變為了藍綠色,其政治用意非常的明顯。
  • "去中國化"行徑又一波 蔡當局停辦抗戰80周年紀念展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中國臺灣網4月30日訊 島內蔡英文當局自去年5月20日上臺後,發動了「去蔣」、「去孫」、「去孔子」等一連串「文化臺獨」運動,繼此前不祭拜黃帝陵,又破54年慣例將民族英雄鄭成功祭典「降級」後,現在連抗戰紀念也受影響了。今年7月7日是全面抗戰起點的盧溝橋事變80周年,是重要的紀念日。
  • 現在,蔡英文又要踏出「危險」一步?
    郭仲熙,臺灣所謂的「臺日關係協會秘書長」,針對「臺灣什麼時候可以開放日本福島核洩漏受災地區的食品進口」這個問題,於12月3日面對媒體的採訪時表示,日本政府對於這個問題非常關心,民進黨當局和日本正在針對這個問題進行密切的交流。
  • 民進黨「去中國化」不能改變兩岸...
    臺北孔廟的歷史雖然不長,卻見證中華文化在臺灣的延綿不絕,維繫著中華兩岸的血脈相連。 在臺南也有一座孔廟,它是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後所建。臺南孔廟是臺灣的第一所高等學府,被譽為「全臺首學」。臺南孔廟的建成,代表著大陸開始在臺灣傳播中華文化,儒家文化成為臺灣的正統文化。與鄭氏王朝推行中華文化相輔相成的是,隨著大陸移民到來,儒家文化在臺灣民間的傳播也在加速。
  • 民進黨下一步?趙少康冷笑:這招蔡英文不敢
    民進黨在「立法院」這次拿下過半席次,以前沒做成的事情現重新下鍋再炒,近日「華航正名」;「護照」「去中國化」等議題又端上桌。對此,島內資深媒體人趙少康就表示,這不可能行得通,就算蔡英文想,美國、中國大陸也不可能點頭。
  • 民進黨玩民粹病入膏肓?蔡英文將讓臺灣走向「法西斯化」
    編輯:晨星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在「2020選舉」中再度連任,蔡英文的執政高舉民主確實受到了不少臺民的擁護,但是在民主背後的本質其實是民粹。有趣的是,在2018年6月,蔡英文就曾在一次演講中談及臺灣的共有價值如法治、言論自由以及人權等都在受到挑戰,在世界一些地區,民主正被民粹和恐怖主義裹挾。緊接著她還告誡大家不要民粹,回頭看這次的演講,未免讓人感到諷刺。
  • 民進黨要再「去中國化」?綠營慣用的鼓譟炒作,這次引起反感了!
    文丨景思 審丨吉安 島內一些綠營政客一直以來試圖「去中國化」。近期,他們更是小動作不斷。相關報導稱,臺灣中華航空在內部網站上公布了華航777F貨機最新的外觀圖,根據圖片上的畫面,字母「C」中暗藏了一個臺灣地圖的形狀。
  • 唐永紅:「去中國化」導致臺灣政治混亂、社會撕裂
    蔡英文上任以來致力於推動「去中國化」,近一段時間,「去中國化」小動作又花樣翻新。諸如逼迫「華航」更名、臺灣「護照」為提升所謂「臺灣辨識度」而放大「TAIWAN」字樣、篡改歷史教科書、禁止發行大陸兒童繪文《等爸爸回家》,甚至還傳出計劃將臺北故宮博物院降格及改名。
  • 民進黨推馬祖「去中國化」?不太可能,居民對大陸認同比臺灣高
    編輯丨青蓮作為民進黨在臺灣22個縣市最後一塊拼圖的馬祖黨部正式揭牌,蔡英文作為民進黨主席通過視頻發表講話。蔡英文在視頻中說到6個行政管理機構「直轄市」和13個縣作為一個命運共同體,應當共同進退。但是馬祖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居民對大陸的認同度較高,民進黨想在馬祖推動「去中國化」,試圖獲得民眾的支持幾乎是不可能的。馬祖民眾多為國民黨支持者馬祖由於其地理位置靠近大陸,與大陸的關係比較好,居民對於大陸的認同度較高。
  • 蔡英文邁出危險一步,國臺辦的警告絕不是空話
    據環球網報導,近期,蔡英文當局在臺灣問題上小動作不斷。7月10日,臺灣外事部門更換了在社交媒體上的帳號頭像,將原圖中的英文字樣替換為"MOFA TAIWAN",謀"獨"野心暴露無遺。李彥秀在社交媒體上表示,民進黨當局"治臺無能,獨立無膽",妄圖借一個小小的頭像"改名換運",倒不如認真思考如何拿出真本事、實政績。她喊話臺灣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不要光把精神花在玩這種文字遊戲上。
  • 蔡英文這是怕了?美政客突然邁出危險一步,「臺獨」急呼不冒進
    儘管卸任已進入倒計時,但蓬佩奧依然在爭分奪秒製造事端,試探中國底線。日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揚言解除美國與臺灣官員往來的限制,叫囂「讓臺灣官員今後能以更平等、尊嚴的地位與美國交往」。值得注意的是,對於蓬佩奧宣布取消美臺往來限制,頑固堅持「臺獨」分裂立場的民進黨當局的反應,卻趨向保守。
  • 日月談:民進黨「去中國化」黑手伸向臺北故宮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民進黨「去中國化」黑手正伸向臺北故宮。據臺灣媒體報導,民進黨當局已籌備將原屬「行政院」的臺北故宮降級為「文化部」下屬單位,並可能會將之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只因其中的20餘萬件館藏寶物和30餘萬件檔案,絕大多數是國民黨1948年從大陸帶走的故宮博物院文物,每一件都凝聚著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精華。臺北故宮之名,實有歷史和文化的雙重指向意義。民進黨要將臺北故宮降級和改名,用意昭然若揭,就是要割裂與大陸的歷史文化聯結,遂其「去中國化」「文化臺獨」之私。給臺北故宮降級改名,能給臺灣帶來好處嗎?
  • 蔡英文「半路出家」 為何能把民進黨變成「軟骨政黨」?
    臺灣中時電子報今天刊登資深媒體人彭蕙仙文章稱,民進黨已經變成了一個沒有出息的軟骨政黨,黨內基本沒有反對者,就算有也只是曇花一現,三兩下就被黨中央的化骨綿掌給消滅了。全文節選如下——蔡英文欽點的新潮流大老吳乃仁侄子吳怡農,7日正式登記參選民進黨臺北市黨部主委,被認為是他個人從政資歷的大躍進,下一步要進軍2022年的臺北市長還是2024年的「立委」,吳怡農自是海闊天空、前途似錦。臺「外交部長」吳釗燮的獨生子吳迪,將接任民進黨駐美辦公室副主任一職。
  • 朱衛東:蔡英文打著「雙語」的幌子推行「去中國化」的圖謀註定失敗
    蔡英文近日表示,要將臺灣打造成為同時使用中文與英文的所謂「雙語地區」。有評論指出:結合民進黨上臺後的各種「去中國化」措施,讓人不得不警惕,這是民進黨打算進一步要製造兩岸的文化差異來搞「臺獨」。  朱衛東中國社科院臺研所副所長朱衛東在接受央廣記者專訪時表示,蔡英文所謂的打造「雙語地區」其實是一個幌子,她希望的目的是達到像新加坡那樣把英語變成官方語言。
  • 「去孫中山化」議案遭退回 蔡英文:勿讓社會再次分裂
    此議案招致諸多政界人士炮轟,新黨提名不分區「立委」第一名葉毓蘭在社交媒體上怒斥民進黨「去孫」行為實乃「去中國化」;前「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也痛批此提案「連自家的祖宗牌位都不要了」。眼看風波愈演愈烈,蔡英文終於坐不住了。據臺媒《東森新聞雲》報導,在24日的中常會上蔡英文指示綠黨:對於政治敏感度較高的議題,要有整體戰略思維,讓更多人一起進行討論從而使外界看到黨團整體問政的節奏感。
  • 20年「去中國化」教育,成果如何?臺灣學者道出真相
    20年"去中國化"教育,成果如何?臺灣學者道出真相幾天前臺灣地區"大選"結果顯示蔡英文以及所在的民進黨獲得了勝利,蔡英文本人也在1月11日當晚發表了講話,他呼籲大陸要重新開啟對臺灣的對話,對於這件事情,臺灣嘉義大學的教授陳純斌表示,大陸不會答應蔡英文的呼籲,甚至兩岸關係也會更加惡化。
  • 民進黨「去中國化」黑手伸向臺北故宮,島內輿論:何不乾脆把文物...
    民進黨「去中國化」黑手正伸向臺北故宮。據臺灣媒體報導,民進黨當局已籌備將原屬「行政院」的臺北故宮降級為「文化部」下屬單位,並可能會將之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臺北故宮為什麼叫「故宮」?
  • 蔡英文第二任前夕,美國與島內「獨派」在危險邊緣瘋狂試探
    尤其選在蔡英文上任前指指點點,徒留想像空間。值此關鍵時間,島內「獨派」頻頻出手。先有大老倡議「制憲公投」。再有十五位跨黨派民進黨「立委」蔡易餘、莊瑞雄、陳亭妃等人提案修改「兩岸關係條例」,刪除「國家統一」字眼,一步步進逼「國家主權」的紅線。「獨派」既是踩紅線,也不無投石問路之意,畢竟「5·20」後,蔡英文的另一個身份是民進黨主席。
  • 環球時報社評:莫張狂應是蔡英文和民進黨的座右銘
    環球時報社評:莫張狂應是蔡英文和民進黨的座右銘臺灣地區領導人和民意代表選舉已經拉開帷幕,蔡英文連任,民進黨在"立法院"席位也超過半數,而中國國民黨黨主席吳敦義卻宣布辭職。再次回顧過去的幾個月,蔡英文和民進黨藉助執政的資源而無底線地打壓對手,在去年年底急於通過所謂的"反滲透法"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通過誇大渲染來自中國大陸"威脅"的同時,也不斷抹紅中國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