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也騙人?薛仁貴連敗收場,連「三箭定天山」都是假的!

2020-12-14 鳳凰WEEKLY

文/楊津濤

小說、評書的相關內容大多是虛構,史書也一樣不能全信。

說起薛仁貴,大多數中國人都不陌生。大家即使不讀清朝人的小說,不聽單田芳的評書,至少也看過萬梓良或者保劍鋒主演的電視劇。

我們印象裡的薛仁貴,就如唐太宗夢中所見:「馬上端坐一員穿白小將,生得十分英俊。你看他,方面大耳,鼻直口方,齒白唇紅,目若朗星,威風凜凜,相貌堂堂,年紀也就在二十二三歲左右,手中端著一條方天畫戟。」薛仁貴的英俊與傳奇,簡直集合了人們對古代名將的全部想像。

歷史上的薛仁貴確實是一位名將。時人稱讚他「勇冠三軍,名可振敵」,無論唐軍,還是敵軍,都敬服其勇力。但是,薛仁貴不是「常勝將軍」,他的統兵生涯以兩次慘敗結束。

投軍並不曲折

早在宋元時期,市井間即有話本《薛仁貴徵遼事略》流傳,後來雜劇《薛仁貴衣錦還鄉》、詞話《薛仁貴跨海徵遼》等相繼問世。到清朝,出現長篇小說《說唐後傳》(俗稱為《薛仁貴徵東》)、《說唐三傳》(俗稱為《薛丁山徵西》)、《薛剛反唐》等。再經當代評書、影視演繹,薛仁貴獲得了比肩關羽、嶽飛的聲譽。

按照小說、評書的說法,薛仁貴家住「山西絳州府龍門縣」,原本繼承有萬貫家財,但他日夜苦練武藝、學習兵法,不善經營,很快家道中落,不得不到同縣的柳家莊幫工。在此期間,薛仁貴俘獲柳家小姐柳金花的芳心,後者甘心下嫁,和他一起住到了寒窯之中。

真實的薛仁貴確實窮,《新唐書》說他「少貧賤,以田為業」,好像家裡幾代都是務農的平民。但香港學者黃約瑟檢索史料發現,薛仁貴其實出身山西豪門——河東薛氏。同樣出身這一家族的薛舉,隋末自稱「西秦霸王」,曾是李唐的勁敵。薛仁貴這一支沒什麼顯赫的近親,不過,父祖兩代也都當過小官。因此,說書人對薛仁貴出身的發揮,並非全無依據。

至於薛仁貴的妻子柳氏,史書上沒有留下名字,也不知具體出身。考慮到古人門當戶對的觀念,薛夫人很可能來自「河東柳氏」,和後來的大書法家柳公綽同族。

位於甘肅荒漠中的薛仁貴西徵像。

我們現在知道了薛仁貴的家世,再來看看他投身軍旅的過程。為神化薛仁貴,小說作者給唐太宗安排了一場夢,讓他先夢見自己被敵將追趕,命在旦夕,然後突然衝出一員白袍小將,前來救駕,最後有了本文開篇所引的那段評書。在夢中,薛仁貴給唐太宗留下四句詩。

天亮後,唐太宗找徐茂公幫忙,解開詩中奧秘:有一位家住山西龍門縣,名叫薛仁貴的人,註定「保主跨海去徵東」。隨後,唐太宗命張士貴到絳州招兵,尋訪薛仁貴。這時,薛仁貴為謀出路,正決定離家投軍,豈料張士貴嫉賢妒能,三次阻撓,幸得程咬金從中幹預,他才勉強當上一名負責做飯的「火頭軍」。

在正史裡,薛仁貴投軍是受妻子的鼓勵。薛夫人很有見識,知道丈夫的一身本事,在家裡沒法發揮作用,不如趁著天子東徵的難得機會,到戰場上謀個功名富貴。

古代小說家為突出主人公的忠勇雙全,往往要給他們樹立一個對立面,為此不惜「顛倒黑白」。《楊家將演義》裡的潘仁美,其原型潘美,身為北宋開國元勳,本有著很好的口碑。同樣,《說唐後傳》為襯託薛仁貴,選擇「黑化」張士貴,把他定位為庸將、奸臣。

事實上,張士貴武藝不凡,《新唐書》說他「彎弓百五十斤,左右射無空發」,曾組織義軍反隋,後歸順李唐,屢立戰功。1972年,張士貴的墓志銘在山西省禮泉縣出土,世人知道了更多有關他的事跡,他經歷徵王世充、徵薛舉、徵劉黑闥等歷次大戰。尤其作為秦王府的親信,張士貴還參與了玄武門之變,自然深得唐太宗信任。

貞觀十八年(644年),唐太宗不顧群臣反對,以援助新羅抗擊高句麗、百濟為名,御駕親徵。其時,張士貴在李勣(即徐茂公)、李道宗麾下,被任命為遼東道行軍總管。由於府兵制下,唐廷可動員的兵力有限,所以在大規模軍事行動前,還需在各地募兵。大約就是在這個時候,薛仁貴「謁將軍張士貴應募,請從行」,主動成為東徵大軍的一員。

顯然,小說中張士貴幾次阻撓薛仁貴從軍,並驚動程咬金的故事,完全是出自虛構。

當上五品軍官

對所謂「薛仁貴徵東」,從小說或評書,我們記住的是:「唐麗戰爭」中,薛仁貴立下活捉董逵、大擺龍門陣、獻《平遼論》、瞞天過海等十大功勞,可全被張士貴冒記在自己女婿何宗憲名下。直到唐太宗被蓋蘇文追趕,薛仁貴及時救駕,一切才真相大白。

這裡有一點需要澄清,唐軍的最大對手蓋蘇文,不是姓蓋、名蘇文,而是姓淵、名蓋蘇文。後來為避唐高祖李淵的諱,史書又稱他為「泉蓋蘇文」。他在642年發動政變,殺舊王,立新君,獨攬高句麗內外大權,奉行對唐友好政策。沒錯,蓋蘇文沒有搶別國獻給唐朝的貢品,更未曾叫囂什麼「戰書寄到南朝去,傳與我兒李世民」。

小說作者歪曲蓋蘇文,很可能不是有意為之,而是受了傳統史書的誤導。學者馮立君曾指出,唐宋史書中「蓋蘇文的形象其實是被有所選擇地單方面『塑造』出來,而非真實形象的記錄」。比如唐太宗為申明出兵的合法性,宣稱「蓋蘇文弒其君,賊其大臣,殘虐其民,今又違我詔命,侵暴鄰國,不可以不討」。事實上,蓋蘇文聯手百濟侵略新羅是實,反唐則屬無中生有。唐太宗幹預朝鮮半島上的三國紛爭,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開疆拓土。

蓋蘇文被迫抗唐期間,薛仁貴在一個名叫安地的小城嶄露頭角。唐軍當時剛剛攻下重鎮遼東城(今遼寧省遼陽市),到達安地城,郎將劉君邛被敵軍包圍,薛仁貴「馳救之,斬賊將,系首馬鞍,賊皆懾伏」。這14個字極有小說意味,說薛仁貴急往救援,不僅斬殺敵將,還把敵將的首級掛在了馬鞍上,當即威懾敵膽。這是薛仁貴在歷史上的「初出茅廬第一功」。

很快,唐軍攻克安地,兵臨安市城(其具體位置說法眾多,可能在今遼寧省海城市或大石橋市境內)下。蓋蘇文集結15萬援軍,迎戰3萬唐軍。在《薛仁貴》一書中,黃約瑟分析說,此時唐太宗一定夜不能寐,因為戰事一旦稍有失利,他就有可能重蹈表叔隋煬帝的覆轍;薛仁貴則是躍躍欲試,「他希望打到平壤去,為自己再多拿點戰利品,可以的話,也替自己爭取一官半職,光宗耀祖」。

隨後兇險的駐蹕山之役中,李勣、張士貴指揮大軍苦戰。他們麾下的薛仁貴特意穿上一身白衣,手持方天畫戟,腰系兩把硬弓,在高句麗軍中往來衝殺,所向披靡。唐太宗在陣上看到,急忙命人詢問:「先鋒白衣者誰?」很快有人回報:「薛仁貴。」正史中,薛仁貴的出場都如此傳奇,難怪後世小說家會選中他來大加發揮。

由於史料缺失,我們現在已很難確知,唐軍是在怎樣的機緣下僥倖贏得了這一戰。我們知道的是,唐太宗在戰後召見薛仁貴,賞賜馬匹、絹布、奴婢,封其為遊擊將軍、果毅都尉,讓他成為從五品的中層軍官。同時,唐太宗還把薛仁貴調到了禁衛軍中。

與小說中的大獲全勝不同,歷史上的唐軍止步於安市城下,東徵高句麗以失敗告終。或許是為紓解煩悶情緒,唐太宗在長安再次召見薛仁貴,並大加稱讚:「朕舊將皆老,欲擢驍勇付閫外事,莫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皦將。」這話是說,朕身邊的那些將軍都老了,現在只有你能頂替他們出徵。朕得到你,比得到遼東城還要開心。這話一方面是勉勵薛仁貴,另一方面也是說給李勣、尉遲恭、張士貴等老將聽,埋怨他們沒能輔佐自己打贏高句麗。不久,薛仁貴被升為右領軍中郎將,官居正五品。

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在評書裡,唐太宗東徵歸來,一下就給薛仁貴封了個「平遼王」,讓他「掌管山西」,怎麼到了真實歷史裡,堂堂「應夢賢臣」才當個五品官?實際上,薛仁貴在不到1年的時間裡(並非小說、評書說的12年),就從新兵躍升為軍將,已屬非凡。至於張士貴,他歸國後,被提拔為冠軍大將軍,正三品。

走上名將之路

自被唐太宗召見後,薛仁貴再次有事跡見於史書,已是唐高宗即位後的第五年。當時薛仁貴41歲,主要職責還是統領禁軍,保護皇室安全。

事情發生在長安城外麟遊縣的萬年宮,宮城建在半山腰上,是夏天避暑的好去處。一天夜裡,突降大雨,導致山洪暴發,洪水一路直衝宮門,侍衛們競相逃命。當日負責值守的薛仁貴知道唐高宗還在宮中,怒道:「當天子緩急,安可懼死?」皇上身處危險之中,我們怎麼能自己先跑?於是他爬上宮門,大聲呼叫,讓皇帝趕緊閃避。

唐高宗聞警後,急忙離開寢宮,避往高處,躲過一劫。事後,唐高宗對薛仁貴很是讚賞:「賴卿以免,始知有忠臣也。」薛仁貴由此給新皇帝留下了一個「勇敢忠臣」的印象,為自己贏得了脫離長安皇宮、重回戰場建功的機會。

按照黃約瑟的推斷,薛仁貴再披徵袍後,曾隨軍出徵西突厥叛臣阿史那賀魯,其主帥是說唐系列小說的另一重要人物——蘇定方。在文學作品裡,蘇定方和張士貴一樣,被刻意醜化,他自私、奸詐,暗害羅藝、羅成,稱得上是人見人厭。可實際上,蘇定方也是唐朝第二代名將的代表,和薛仁貴、張儉、王孝傑等被《新唐書》編在同一卷。

唐高宗平定賀魯後,一時間志得意滿,也和其父皇一樣,把目光轉向了朝鮮半島。有著徵東經驗的老將們,包括薛仁貴、蘇定方在內,都備受重用。其中,薛仁貴在658年被任命為程名振的副手,在貴端城擊敗高麗,斬首三千。659年,薛仁貴作為主將之一,在高句麗境內的橫山、石城,兩次單騎闖敵陣,開弓射箭,敵人個個應聲倒地。小說、評書對薛仁貴武力的描寫有太多誇張之處,唯有精於箭術這一點,和史實相符。

相比之下,蘇定方比薛仁貴大22歲,晚年常常充任統帥。660年,他被任命為神丘道大總管,統率十萬大軍,聯手新羅,一舉滅亡百濟。第二年,蘇定方又率軍徵討高句麗,只是這一次他沒能複製之前的成功,面對蓋蘇文的堅守和突降的大雪,無功而返。

蘇定方的失敗,為薛仁貴留出了第三次出徵高句麗的可能。對此戰的背景,王旭在《泉男生與唐麗兩方之淵源》一文中有過詳細敘說。666年,泉蓋蘇文去世(比唐太宗整整多活了17年),長子泉男生繼承了他的官位和權力。蓋蘇文的小兒子泉男建、泉男產心中不滿,趁泉男生往各地考察之機,發動政變,全面奪權。泉男生有家難回,被迫向唐朝請降。唐高宗立刻給泉男生加官進爵,意圖利用他平定高句麗。

鐵勒人契苾何力奉命接應泉男生,薛仁貴負責殿後。唐軍行至新城(可能是今遼寧省撫順市境內的「高爾山城」),遭遇敵軍夜襲,薛仁貴緊急赴援,「斬首數百級」。在金山,前鋒唐軍失利,又是薛仁貴所部及時出現,從側翼擊潰敵軍。隨後,契苾何力率大軍乘勢攻下南蘇等三城,與泉男生成功會師。唐高宗看到捷報後,親寫詔書,嘉獎薛仁貴:「金山大陣,兇黨實繁。卿身先士卒,奮不顧命,左衝右擊,所向無前,諸軍賈勇,致斯克捷。宜善建功業,全此令名也。」

緊接著,唐高宗命李勣掛帥東徵,可唐軍開局不利,歷時半年,才在泉男生的協助下攻克重鎮新城。這時,薛仁貴被李勣從後方調至前軍,率2000人進攻扶餘城。他手下偏將一致認為己方兵力太少,不宜強攻。唯有53歲的薛仁貴銳氣不減當年,反駁說:「在主將善用耳,不在多也。」意思是行軍打仗比的是主將會不會用兵,而不是士兵的多少。薛仁貴像往常一樣,衝在戰陣的最前面,大破敵軍,攻下扶餘城。

在唐軍威懾和泉男生影響下,高句麗各地紛紛歸降,薛仁貴和李勣很快會師在了平壤城下。泉男生再次發揮作用,他暗中策反泉男建手下大將僧信誠,令其趁夜打開城門,放唐軍長驅而入。寶藏王、泉男建等隨即被俘,高句麗至此滅亡。

戰後,薛仁貴奉命統率2萬士兵,和統領海軍的劉仁軌一起駐守平壤。其頭銜變為右威衛大將軍、檢校安東都護、平陽郡公。官職正三品,爵位正二品,趕上了張士貴。

隋唐幾代帝王,歷經數十年,以耗盡天下財富、無數百姓家破人亡的代價,終於在668年將高句麗併入版圖。這些戰爭的受益者,或許只有唐高宗和他手下的蘇定方、張士貴、薛仁貴們。前者滿足了徵服欲,後者收穫了名譽、財富和權力。

晚年有諸多汙點

在三徵高麗前五年,即661年,薛仁貴曾有所謂「三箭定天山」的事跡。

新、舊唐書對此言之鑿鑿,說鐵勒十餘萬人反唐,鄭仁泰、薛仁貴等領兵鎮壓。鐵勒派出數十名騎兵到陣前挑釁,薛仁貴連發三箭,射死三人,其餘的敵人見狀紛紛下馬投降。薛仁貴怕留著這些人會有後患,把他們全部坑殺了。接著,薛仁貴到磧北安撫反唐的鐵勒大軍,將其三名首領擒獲,軍中由此盛傳「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

有關薛仁貴,小說、評書內容大多是虛構,史書也一樣不能全信。黃約瑟、西北民族史學者任寶磊整理史料發現,鐵勒發動叛亂的原因,主要是不滿唐廷屢屢徵召,消耗各部人力。他們在「天山」即現在蒙古國境內的杭愛山一帶結集的數萬人(不是史書中說的十餘萬),可能確曾一度懾服於薛仁貴的神箭,表示歸降。但鄭仁泰、薛仁貴圖謀鐵勒人的財物,對他們已經投降的部眾進行坑殺、劫掠和追擊。結果途中乏糧,以致「人皆相食」,一支14000人的大軍,僅回來約800人。

回師後,言官彈劾鄭、薛二人,指控他們輕敵、貪財和濫殺。除此之外,薛仁貴還有一項特別的罪名——「娶所部為妾,並交財賂」。大概就是娶了鐵勒某個部落的女子,還收了大筆賄賂,承諾優待該部落的投降者。「說唐」系列小說作者或許就是以此事為原型,虛構了羅通娶北番屠爐公主、薛丁山娶哈密國樊梨花等所謂「臨陣收妻」的情節。

大約是顧念薛仁貴此前的功勞,唐高宗沒有因彈劾而處罰他。只是薛仁貴不會知道,他來自北方的厄運並未就此結束。

670年,為遏制吐蕃在西域的擴張,薛仁貴被任命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以統帥身份出徵。其副將郭待封自恃資歷,不肯服從薛仁貴指揮。加之吐蕃來勢洶洶,薛仁貴處置不當,導致了唐軍在大非川即今青海省共和縣全軍覆沒,盡失對吐谷渾地區的控制。薛仁貴因「棄甲喪師」,再次受到嚴厲彈劾。唐高宗法外開恩,給予薛仁貴的處罰只是「除名」,即罷免一切官職。

到了人生最後幾年,薛仁貴曾有兩次復出的機會。第一次是唐高宗讓他率領海軍,協助出徵新羅,可惜無功而返。此後,薛仁貴一度因貪汙被流放象州即今廣西桂林市。所幸唐高宗想起他萬年宮救駕,及幾次東徵的功勞,於681年再次召見,撫慰說:「卿雖有過,豈可相忘?」皇上隨即給了薛仁貴第二次復出機會,讓他到西北防禦突厥。

按照《新唐書》的說法,薛仁貴一到陣前,突厥人就問:「唐將為誰?」唐軍這邊回答:「薛仁貴。」突厥人大驚:「吾聞薛將軍流象州死矣,安得復生?」薛仁貴於是摘下頭盔,讓突厥人看清面目,後者趕忙下馬參拜,並悄悄撤軍。薛仁貴率軍追擊,大獲全勝,「斬首萬級,獲牲口三萬」。

如果此役確曾發生,那無疑是薛仁貴戎馬一生的絕佳收尾,然而薛仁貴此前從未有過大勝突厥的戰績,不可能讓突厥人如此畏懼。因此,這段材料更可能是史官出於呼應前面所謂「三箭定天山」的需要,故意杜撰出來的。

晚年曆經大起大落後,薛仁貴於683年去世,享年70歲。唐高宗既往不咎,追贈他為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但沒恢復任何爵位。這說明,在真實歷史中,薛仁貴僅僅是一位習慣衝鋒陷陣的猛將,而非像小說中說的那樣善於統帥大軍。

最後,我們來看一下薛家後人的情況。薛仁貴長子不叫薛丁山,而叫薛訥,曾在武后、玄宗時期為將,頗有戰功,獲封平陽郡公。薛家第三代中也沒有人叫薛剛,最著名的薛嵩是薛訥的侄子,曾在唐傳奇《紅線女》中出場,官至昭義軍節度使,封平陽郡王。薛嵩之子薛平治軍有方,曾任節度使、檢校司徒等。薛平之子薛從善於治理地方,死後被追贈為工部尚書。

此後,小說所謂「薛家將」的事跡就再未見於史書了。

相關焦點

  • 「三箭定天山」薛仁貴排名僅第三!第一第二死於箭下!
    在冷兵器時代武器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武器排名來說,基本都認為長弓為第一位,因為此武器射程較遠,這也是很多古代的戰役弓箭手處於重要地位。中國歷史中人才輩出。那麼細數下這些把弓箭用的出神入化的人到底有誰呢?今天筆者給大家列舉幾位,他們個個百步穿楊,例無虛發!
  • 薛仁貴徵西: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回朝後,唐太宗又對薛仁貴說:「朕的舊將都老了,每次都想提拔勇猛的年輕將領,但沒有遇到像你這樣的。朕得到遼東也不算什麼,得到你才是真的高興啊。」為此,唐太宗提拔薛仁貴為右領軍中郎將,負責鎮守宮城玄武門。顯慶三年(658年),唐高宗李治即位後,又命程名振為主將徵討高句麗,以薛仁貴為其副將。薛仁貴於貴端城(位於今遼寧渾河一帶)擊敗高句麗軍,斬首三千餘級。第二年,唐軍又和高句麗人在橫山大戰,薛仁貴單槍匹馬殺入敵陣,不停地放箭,百發百中,敵軍不時的中箭落馬而亡。
  • 三箭定天山:把抓來的鐵勒女人當侍妾,還原一個真實的薛仁貴
    三箭定天山:把抓來的鐵勒女人當侍妾,還原一個真實的薛仁貴薛仁貴,本名禮,
  • 大唐名將薛仁貴:三箭定天山,平滅高句麗,勇冠三軍
    薛仁貴是大唐名將,被演義小說,影視劇演繹的神乎其神,歷史上真實的薛仁貴是大唐個人戰力排名前三的絕世猛將,軍事才能也十分出眾,他從軍、徵戰經歷充滿傳奇色彩,不是傳奇,勝似傳奇。
  • 歷史見聞:被譽為「大唐軍神」的薛仁貴,薛仁貴的武功究竟怎麼
    ,在我國的各個地方廣為流傳,民間傳說、評書、電視劇等等把這位唐朝名將說得那叫一個神乎其神,其中這些故事有,唐太宗李世民的「應夢賢臣」,「一字並肩王」,白袍戰將,手持方天畫戟力大無窮,數次營救唐太宗李世民,「薛仁貴徵東」、「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句麗」、「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典故,可以說是文韜武略,樣樣精通。
  • 萬軍叢中取敵將首級,三箭定天山,他就是「戰神」薛仁貴
    03三箭定天山十二年之後,薛仁貴還是在玄武門守衛,可這天突然山洪暴發,一剎那就淹沒到玄武門,其餘侍衛都被大水嚇跑,只有薛仁貴在那裡想到李治還在宮中如此戰功,李治甚是開心,封薛仁貴為左武衛將軍,距離薛仁貴光宗耀祖的理想已經只有一步之遙。公元661年,回紇首領去世,新的首領繼位有些不聽大唐使喚,李治對此十分不滿,想讓薛仁貴去教訓教訓他們,遂派鄭仁泰與薛仁貴一同前往天山收拾鐵勒九姓部落。到達天山之後,敵軍已經集結十萬餘人,打算與唐軍決一死戰。
  • 三 箭 定 天 山:把 抓 來 的 鐵 勒 女 人 當 侍 妾,還 原 一 個 真 實 的 薛 仁 貴
    薛仁貴應允,於是,到張士貴將軍處應徵。從貞觀末期投軍算起,薛仁貴徵戰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敗突厥,功勳卓著,留下「良策息幹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故事。官至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封平陽郡公。永淳二年(公元683年),薛仁貴去世,年七十。追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
  • 薛仁貴 (唐朝初年名將)
    自此徵戰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勳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幹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典故,至唐高宗時,累官至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封平陽郡公。 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貴去世,年七十。冊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著有《周易新注本義》十四卷,今已佚。
  • 唐朝名將薛仁貴簡介,薛仁貴的老婆是誰?
    在故事開講之前,先得聲明薛平貴與薛仁貴沒有任何親屬關係。薛平貴是活躍在舞臺上的杜撰出來的人物,是民間傳說杜撰出來的,只是他和王寶釧的故事傳得太廣,並且戲曲舞臺上一直就有「兩薛並演」一說,所以難免有人將兩人混淆。薛仁貴是歷史上真有其人,可以說薛仁貴是薛平貴的原型來源。薛仁貴劇照薛仁貴的妻子是誰?
  • 薛仁貴為何從戰神淪為常敗將軍?
    徵討突厥九姓,將軍三箭定天山天山附近的西突厥九姓叛亂,薛仁貴率大軍前往徵討。突厥人派了一群勇士前來群毆。薛仁貴一馬當先,瞬時射出三箭,突厥人三個「帶頭大哥」全部領了盒飯。戰前,高宗曾親自授予精甲,讓薛仁貴試箭,薛仁貴一箭將其洞穿,令高宗大驚。可見薛仁貴天生神力,用的弓箭都是犀利無匹,突厥人被三箭懾服。突厥人景仰勇士,加上腦迴路簡單,全部齊刷刷地跪下請求歸順大唐。薛仁貴擔心他們以後還會作亂,三下五除二,將九姓兵民十多萬俘虜全部坑殺了事。
  • 鐵血震異族,薛仁貴活埋13萬鐵勒人, 狠辣至極嚇壞西域各國 !
    漢家戰神——薛仁貴!薛仁貴(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禮,字仁貴。漢族,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薛仁貴出身於河東薛氏世族,在貞觀末年投軍,徵戰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勳卓著,留下「良策息幹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故事。
  • 薛仁貴離開人世後,他的兒子命運如何呢?
    薛仁貴在貞觀末年投軍開始了他輝煌的人生,並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典故,例如「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等典故。薛仁貴的上半生混得並不是很好,在妻子的勸說下才去投軍薛仁貴是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是南北朝時期名將薛安都的六世孫,薛仁貴是父親薛軌也在隋朝為官,但他英年早逝,到了薛仁貴這一代早已經沒落了。
  • 一生兢兢業業的薛仁貴,結局竟如此悽慘
    唐朝初年名將,北魏河東王薛安都六世孫,出身於河東薛氏南祖房,於貞觀末年投軍,徵戰數十年,功勳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幹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典故。唐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貴去世,年七十。冊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著有《周易新注本義》十四卷,今已佚。應徵入伍薛仁貴名禮,字仁貴,以字行於世。
  • 薛仁貴一生戎馬倥傯,使得敵人只聽其名,便狼狽逃走
    從此之後,高宗對薛仁貴分外看重。(那可不是要高官厚祿的,人家薛仁貴可是救了你的的命呢,而且,在這緊急關頭,也只有他一人惦記著還有個皇帝。)高宗在位時,鐵勒人和唐朝發生了矛盾。鐵勒是指說突厥語的各遊牧部落的泛稱;隋唐時候,鐵勒各部主要分散在今天的天山一帶。薛仁貴受命協助鐵欽道行軍總管鄭仁泰出兵徵伐鐵勒。
  • 【乾州人物】東徵高麗建功 封邑薛錄食採-唐平陽郡公薛仁貴
    唐高宗顯慶二年(658),薛仁貴又率副將程明振再次徵戰高麗,破端城、橫山、黑山,大獲全勝。後又北擊號稱10萬於眾的突厥於天山。連發三箭射殺其三員小將,生擒敵首兄弟三人,敵軍驚叫四散逃命。留下了「三箭定天山」的佳話。
  • 勇冠三軍—大唐戰神薛仁貴
    水衝至玄武門,薛仁貴冒死登門框向皇宮大呼以救高宗。高宗感其恩,並特賜御馬一匹。救了皇帝一命,出頭之日不遠了 戰史奇觀:三箭定天山,掃平九姓鐵勒。 公元661年十月龍朔元年,一向與唐交好的回紇前首領去世後,新繼位的首領轉而與唐為敵,開始進犯唐朝邊境。
  • 薛仁貴和薛平貴是什麼關係?他們誰是歷史真實的人物?
    薛仁貴,又名薛立,是唐初一位著名的將軍。他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留下了許多典故,如「良政止戰」、「三箭定天山」、「申勇攻遼東」、「高麗仁政」、「愛湘州人民」、「脫帽而退」等。唐高宗時期,薛仁貴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他是瓜州巡撫、右大將、戴州巡撫、平陽縣公爵。
  • 薛仁貴和薛平貴是何關係?他們誰是歷史真實的人物?看完恍然大悟
    薛仁貴又名薛禮,唐初名將,於貞觀末年投軍,徵戰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勳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幹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
  • 薛仁貴:唐朝一代名將,輝煌從30歲才開始
    公元662年,唐朝軍隊奔赴天山腳下。此時,在唐軍面前的是一群氣焰囂張的鐵勒軍隊。也許是仗著自己強大的鐵騎,派來了10幾名將士前來挑戰。未曾想到的是,唐軍中有一主將應聲而出,嗖嗖聲中射出了三箭,敵營陣中三人應聲落馬。見此陣勢,敵軍忙於逃竄,一下子潰不成軍了。此後,該將又命人坑殺了敵軍十幾萬將士。這位將軍最後贏得了「三箭定天山」的高度美譽。
  • 一代名將薛仁貴的滑鐵盧:被迫向異族屈膝求和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英雄人物都是通過各種各樣的小說話本流傳下來的,他們身上有著無數的傳說,其中不乏誇大之處,但卻往往更加深入人心,唐代也有這麼一個英雄人物,這個人就是薛仁貴。薛仁貴是小說《薛仁貴徵東》、評書《薛家將》的主角,他在小說中是白虎星轉世,從小就家境貧寒,好不容易娶上老婆也只等住在寒窯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