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類是餐桌上常見的食物,對於吃肉健康領域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四條腿的不如兩條腿的,兩條腿的不如沒有腿的」。
所謂四條腿,通常是指豬、牛、羊等,這些牲畜的肉又被稱為紅肉。說到紅肉,大家可能都耳聞過紅肉的「罪行」,例如「吃紅肉致癌」、「吃紅肉發胖」、「吃紅肉容易血管硬化」等。
紅肉真的像大家所說的那麼恐怖嗎?如果吃紅肉不健康,那麼改吃白肉可以嗎?
今天,小微就來和大家說說,紅肉和白肉的事情。
什麼是紅肉?
紅肉,顧名思義就是紅色的肉。為什麼肉分為紅肉和白肉呢?這和肉類中肌紅蛋白的含量存在直接聯繫,肌紅蛋白越多,肉質越紅,反之則越白。
說到肌紅蛋白可能大家都不熟悉,但是大家都聽過血紅蛋白吧,肌紅蛋白和血紅蛋白在結構以及功能上極其相似,為了方便理解,大家可以進行類比,例如血紅蛋白負責血液裡氧氣的運輸,肌紅蛋白就是負責肌肉裡氧氣的運輸,因此與氧氣充分結合的肌紅蛋白是鮮紅色的。
烹飪好的食物顏色不能作為判斷紅肉的標準。因為牛肉不論生熟都是紅色,但是豬肉煮熟後變為白色,卻是紅肉。
紅肉真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嗎?
紅肉的口碑並不是很好,很多人說它的脂肪含量太高,吃太多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先來看看這個結論是怎麼來的。
我們都知道高血脂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而高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判斷高血脂的四大指標之一。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個不好的東西,主流觀點又認為飽和脂肪酸過量會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濃度,恰巧紅肉中含有豐富的飽和脂肪酸。因此,紅肉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的結論就得出來了。
為了探明紅肉和心血管疾病之間究竟有多大關係,有研究團隊專門進行了實驗。2019年6月,《美國臨床營養雜誌(Am J Clin Nutr)》發表了該實驗:
研究人員找來了了113名21—65歲的健康男女作為實驗對象,這些人都沒有冠心病、糖尿病或者其他慢性疾病,血脂水平也都在可接受範圍內。這113人被隨機分配到低飽和脂肪酸飲食組和高飽和脂肪酸飲食組,低飽和脂肪酸飲食組提供正常飲食(補充7%的能量),高飽和脂肪酸飲食組額外提供大量黃油及全脂食品(補充14%的能量)。在這個飲食的基礎上,這兩個組的成員各自循環接受牛肉飲食、雞肉飲食以及不吃肉飲食。
結果發現:與低飽和脂肪酸飲食相比,高飽和脂肪酸飲食組成員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濃度飆升。即便攝入的熱量相同,吃植物蛋白成員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要比吃動物蛋白的低。
簡單來說,飽和脂肪酸的確會提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濃度,吃紅肉的確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白肉是否比紅肉健康呢?
細心的人可能注意到了,這個實驗將關於肉分為牛肉和雞肉,也就是紅肉和白肉。那麼,實驗結果是什麼呢?
結果顯示:在提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濃度上,牛肉和雞肉的影響是一樣的。
需要徹底告別肉類?
很多人會問,那是不是以後就不吃肉了呢?
小微還是那句話,任何拋棄劑量說療效的理論都是耍流氓!
2018年,歐洲心臟病學會年會發表研究,將包括8份以上的水果、蔬菜,半份堅果、豆類,以及每周兩次魚、3份乳製品和1.5份未加工的紅肉,作為高質量飲食並進行評分記錄。
結果發現,飲食質量得分最高的人比得分最低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了11%,中風風險降低了17%,死亡風險降低了25%。
這個研究充分說明,沒有什麼健康不健康的食材,只有健康不健康的膳食結構和食譜。
所以,大家不要再糾結紅肉健不健康,白肉是不是比紅肉健康的問題,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合理的膳食結構,才是最健康的飲食方法。
本文經由浙江省台州醫院心血管內科 米亞非 主任醫師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