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樂相濟」——論崖城學宮的儀禮空間與建築藝術

2021-02-08 南海地域建築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大家都知道三亞是中國唯一的熱帶濱海風景旅遊城市,但不一定知道這裡有著中國最南端的孔廟——崖城學宮。作為海南南部的最高學府,曾培養過大量人才,在瓊州教育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被稱為「嶺海巨儒」的明代進士鍾芳父子三人,他們就得益於崖城學宮的教化。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崖州學宮。

學宮又稱孔廟、文廟,春秋魯哀公十七年始建於孔子故裡曲阜,最初是孔氏後人祭孔的家廟。唐朝開國伊始,高祖李淵便在京師國子監立孔廟,以此昭顯儒學在王朝教化中的地位。唐貞觀四年(630年),太宗進而下詔州縣學皆立孔廟,奠定了將孔廟與地方官學相結合的體制傳統。至宋代,文風更盛,「廟學合一」的體制在民間文廟建設中得以真正形成,孔廟與正統儒學教育的結合也日趨緊密。


據宋代範成大編纂的《吳郡志》記載:「鄭仲熊《重修大成殿記略》云:『郡邑置夫子廟於學,以歲時釋奠,蓋自唐貞觀以來,未之或改。我宋有天下因其制而損益之。』」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詔令天下儒學都要祭祀孔子。於是,從京師太學到各府州縣之學,皆一律建起文廟,即使僻處南服盡境的崖州,也概莫能外。肇興於南宋的崖州儒學與新建孔廟合二而一,稱為學宮。由於地緣特殊性,其建築形制、藝術價值在全國現存文廟建築中佔有比較特殊的地位。


崖城學宮始建於北宋慶曆四年(1044年),歷經宋、元、明、清10餘次遷建重修。其重修盛況時人皆有所記。如明成化年間丘濬記:「今而釋奠之宮,弦誦之所,與中州等。」「凡學宮規制所當有者,鹹一新之。」「規模宏敞,藻繪絢耀。」清乾隆年間陳騰泗記:「重屋飛簷,軒廡列戟。泮池星門,一準中州之制。」清道光年間張嶽崧記:「華而不侈,質而有文,高敞深邃,鹹式於制。」


現存學宮於清道光三年(1823年)遷建於今址。崖城學宮明倫堂伴居廟右,為「廟主學從」、「左廟右學」的格局, 體現了禮制的等級秩序。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詔「立停科舉以廣學校」。科舉遂廢,學宮逐漸衰落,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升孔子為大祀,祭孔依然直至五四新文化運動方才休止。民國初年,崖城學宮曾改設「民眾教育館」,祭器樂器等文物存館內。日寇侵崖時,學宮文物轉移到樂東報溫村,銅器鐵器全被熔化,用於製造子彈槍械,其他文物亦下落不明。20世紀60年至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風暴席捲全國,崖城學宮也未能倖免。現存大成殿、大成門、東西廡廊為清代遺構。大成門以前部分(禮門、義路、萬仞宮牆、欞星門、泮池、泮橋、前東西廡廊)為近現代重建。這座實行國家祀典禮制的中國最南的州級孔廟,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有著較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2013年,經國務院批准,崖城學宮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1 崖城學宮欞星門與大成門


禮在建築中最主要體現在規劃或總體布局上。《禮記·曲禮下》說「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後。」宗廟,實際上可以理解為包含學宮在內的禮制建築。中軸線是城市的脊梁,是傳統城市布局決定「禮」序的準繩。對於像崖州這樣的州城來說,遵守「禮制」等級秩序在城區之內「擇中」而立祠廟衙署(圖2)。張嶽崧《重修崖州學宮碑記》中記載:道光三年(1823年)由州紳孫子麟等出於重視風水與出人才的傳統觀念,「乃卜吉城中,居高居陽,據有形勝。」遷建於學正置地,坐北朝南,取鰲山(南山)為拱向。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開文明門於前,增尊經閣於後。崖城學宮沿中軸線對稱布局,殿廡換新,雄偉壯觀,五指山餘脈方田嶺作為少祖山,兩側的不黎嶺和金雞嶺作為其左鋪右弼,由南至北最終形成南山、文明門、崖城學宮、尊經閣、方田嶺的城市山水景觀軸線。


圖2 《崖州志》載地輿圖


禮的本質是「序」,故「中正無邪,禮之質也」。在學宮建築中十分強調中軸對稱、突出尊卑的差別與和諧的秩序,縱向軸線的空間或序列發展、建築單體主從分明。崖城學宮通過一系列儀禮流線的組織,配合空間文化氛圍的營造,共同組成以大成殿為核心的文廟建築群,展示了儒家以中為尊,富於理性秩序的文化內涵。在崖城學宮中如「德配天地」坊與「道冠古今」坊的對稱、禮門和義路的對稱、東廡和西廡的對稱等。同時從萬仞宮牆、欞星門、泮池、大成門至大成殿、崇聖祠的空間祭祀序列中,人們能夠親身感受和體驗儒家文化的秩序。大成門中門除對歷朝狀元等擁有特殊身份的人物或特定祀典等情況開放外,一般情況下均處於封閉狀態,普通人只能通過左右側門(耳門)進出。儒家強調中正、倫理的文化觀念再次通過儀禮流線的設計得以實現(詳見圖3、4、5)


圖3 崖城學宮總平面圖


圖4 崖城學宮禮儀流線圖


圖5 崖城學宮整體剖面圖


學宮建築除了表現「禮」之規範秩序外還體現了「樂」之精神,在建築群體布局、祭祀空間和活動中產生高雅的藝術境界。通過一系列塑造把「樂」直接作用於人的內心和情感,正如《禮記·孔子閒居》所說的「樂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


(一)裝飾小品的文化特徵


學宮以萬仞宮牆、欞星門、泮池等具有文化表徵功能的建築所構成,每處建築小品皆可引經據典,有「籍」可尋,以書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欞星門為核心,比喻孔子學問道德高不可攀、深不可測的萬仞宮牆;孔子提倡「學無止境」象徵「學海」,以半圓水環之作為地方官學標誌的泮池;寓意入泮登科、狀元及第的「狀元橋」泮橋,以及大成殿之「大成」取「孔子之謂集大成」(《孟子·萬章下》)之意,禮門、義路體現了儒家「仁、義、禮、智、信」的基本思想,明倫堂彰顯的是讓人「明人倫」、懂得儒家倫理道德之意等等均體現儒家思想的比德觀。這種給人以豐富聯想、想像空間的表達運用了孔子的「詩可以興」的理論,體現中國特有的表意空間文化,也正是建築理論家、人類學家拉普卜特(A.Rapoport)提出的建成環境的「高層次」意義表達,認為通常只有在傳統文化深厚的社會中才可能出現,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提出「婉而成章,稱名也小,取類也大」,「明而未融,故發注而後見也」。即以藝術的形象感染教育人,其目的是感發人的心靈,使人樂於行仁,如孔安國注為「引譬連類」,以此來營造出了儒家倫理精神和審美文化的空間。


崖城學宮的建築裝飾還體現特定地域文化的表達。大成殿正脊、垂脊和戧脊的端部均為卷草飾,其與崖州沿海文化有關,是以水草為母本抽象出來的裝飾圖案。大成殿內置宋代蓮花石雕柱礎支撐十二根金柱,殿內梁頭雕刻精緻的雲雷紋飾浮雕,瓜柱雕成麒麟飾紋等富有吉祥的意義。建築的前簷木雕裝飾、石簷柱、磚雕花窗,所表現出雕刻技法也具有較高的技藝水平,具有濃厚的地域色彩文化傳統和文物內涵。


圖6 欞星門


圖7 泮池、泮橋與大成門


圖8 大成殿


(二)祀典樂舞的和諧之美


崖城學宮作為祭孔和傳承禮樂之制的地方,在祭祀大典中配以樂舞,是祀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所謂「凡音(樂)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因此大成殿殿前設寬大的佾臺,以舉行隆重的祀典大典及樂舞儀式。樂舞又分為堂上、堂下兩組,以大成殿殿身門為界,堂上樂主要位於大成殿的前廊空間部分,堂下樂則分布於佾臺兩側。佾臺中間是佾舞。乾隆七年(1742年),崖城學宮舞用六佾,佾生三十六人,左右各十八人。光緒年間,舞用八佾。隨著祭祀開始,司儀唱誦:「迎神,奏迎神樂。」樂隊奏樂。首迎神,末徹饌、送神只用樂,「初獻」、「亞獻」、「終獻」三章,隨樂聲逐字而舞,贊引官引導主祭官以及陪祭官、分獻官循序行立拜跪,辭受取與,左縈右拂,進退朝揖,俱欲肅雝儼恪,動容周旋,無不中禮。孔子提倡的禮樂之制,在這是通過儀式與空間的強化,來啟誘情感、希冀未來。試想在如此隆重的樂舞儀式面前,再面對孔子聖像、加之四配十二哲先儒,皇帝御書的「萬世師表」、「至聖先師」、「德齊幬載」、「聖集大成」楹聯匾額,殿內裝飾器物等所營造出的祭祀空間,置身其中怎不會感受到了儒家教育殿堂的莊嚴與神聖。可以說祀典儀式通過禮樂實施和儀禮空間塑造,實現了對個體情感的陶冶和群體情感的感染(圖9)。難怪梁漱溟不禁贊道:「這樣鄭重的做法,使輕浮虛飄的人生,憑空添了千鈞的重量,意味綿綿,維繫得十分牢韌!」


圖9 崖城學宮大成殿當心間剖面空間示意圖

圖10  崖城學宮大成殿祭祀流線平面圖


圖11 崖城學宮祭祀孔子誕辰2567年現場照片


崖城歷代庶民百姓依託崖城孔廟,尊孔崇儒,興學敷教,仁風和暢,善俗日興,賢才輩出,古崖州因之享「海外鄒魯」之譽。從某種意義上說,以崖城學宮為代表的地方孔廟建築群作為高度濃縮的中國傳統精神文化的產物,深刻地反映了禮樂文化的核心精神,實現了外在令人精神愉悅的感性形式與內在的倫理道德的理性要求的和諧統一 ,達到了禮樂相濟,以和為美的境界。建築作為人類物質、精神文明的綜合載體,其文化價值是顯而易見的。在當代紛繁複雜的建築藝術思潮之中,徒有其形而失神的建築比比皆是,反觀崖城學宮傳統建築群的建築空間與禮樂文化緊密相連的關係,再次說明建築群體的和諧組合,建築文化與環境塑造對於人之精神的影響是永恆的話題。中國傳統的「禮樂」審美理想在建築空間中的營造與運用,對於豐富今天的建築文化仍有其積極的意義。


特別感謝孫建平館長提供的珍貴活動照片





圖紙 中心

供稿 陳琳

編輯 周帥

審核 陳琳 金奕




相關焦點

  • 崖城學宮,我國古代最南端的高等學府和孔廟,是海南學子的嚮往地
    在看完崖城古城門之後,我們就來到了我國古代最南端的學府——崖城學宮,學宮東西有兩個小門,我們在東邊禮門這裡可以看到崖城學宮的石碑,這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這裡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塊石碑,上面刻著「文武官員至此下馬」八個大字,古代非常重視教育,在學府地要做到「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教育的尊重
  • 【走進文物古蹟】長樂學宮:宮牆閎以壯 經綸綿且長
    走進長樂學宮,經歷史沉澱後的肅穆、古樸氣息撲面而來。學宮正面是一座高高的照牆,塗成朱紅色,與整座學宮的黃色琉璃瓦面一起形成紅牆碧瓦的氣派場面。照牆上書「宮牆萬仞」,意在體現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學問與道德之高。
  • 怎樣讀經典 《儀禮》
    由於其說新奇,學者靡然而從,從元至明,乃至清朝前期的數百年間,敖氏都被視為《儀禮》學的巨擘。乾隆五十年,政府組織學者編撰《三禮義疏》,其中的《儀禮義疏》多以敖說為指歸,影響之大,自不難想見。隨著研究的深入,清儒終於發現,但凡敖氏攻擊鄭注之處,大多是鄭注正確,方知鄭注不可輕詆!胡培翬《儀禮正義》四十卷,是清代《儀禮》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 【古禮漫談】《儀禮》的流傳、研究及其代表作(下)
    宋儒治《儀禮》者,始於張淳,其《儀禮識誤》,考訂註疏,較為精密。後朱熹及其弟子黃幹,欲以《儀禮》為經,以《周禮》諸書為傳,混合《三禮》,論述「禮」學,較鄭玄為甚,但非專解《儀禮》一書。李如圭的《儀禮集釋》和《儀禮釋宮》、楊復的《儀禮圖》、魏了翁的《儀禮要義》均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 府學宮內孔廟橋
    稽山中學原為紹興府學宮舊址,一直稱為「府學」,也叫紹興孔廟,橋故名孔廟橋。當你跨進校門,進儀門不遠處有一泮池,跨泮池有一座古老的單孔半圓形石拱橋,這就是孔廟橋。橋南北走向,橋長13.10米,橋面淨寬4.50米,橋面兩邊置石攔板及望柱,欄高0.55米,欄寬0.15米,橋高2.30米,拱高1.50米,橋跨徑3.60米。橋南北兩端無臺階。攔板上有浮雕圖案,雕刻得精緻細膩,十分耐看。
  • 華空間丨東方茶儀·少兒奉茶禮:母愛如茶 醲釅沁心
    2019年5月12日己亥年四月初八宜孝母華空間母親節特別策劃東方茶儀·少兒奉茶禮國學沙龍,研習古人奉茶禮,感受中華孝道。美成在久公司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融合傳統與現代文化藝術之精粹、博採藝術文化之眾長、搭建海內外藝術文化交流之橋梁為運營理念,通過多種文化藝術載體進行 「美」的傳播,帶動和引領城市目標群體多維度的審美意識,依託精心打造的「HUA」系列品牌,不斷壯大和發展品牌的文化影響力,為繁榮社會文化事業奉獻責任。「華夫人」以器物、絲綢、茶為載體,展示中華文化豐厚內涵與獨特氣質,傳遞匠心匠器的美好。
  • 孔廟學宮,中華文化的聖地,被稱海寧的文化地標
    孔廟學宮,顧名思義,是一座為紀念偉大教育家孔子而建造的祠廟建築。關於孔廟學宮的建造,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此後歷經五十餘次重建、重修和擴建,我們如今所看到的孔廟學宮,正是在其原址上重建而成,來到這裡,除了領略孔廟如今的風採,還能看到孔廟學宮鋪地遺址,感受滄海桑田。初見孔廟學宮,我便被這紅牆黑瓦所吸引,在綠樹的襯託下,孔廟格外奪目,氣質非凡。
  • 紙上得來終覺淺——為何《儀禮》需要做復原研究
    他進而說:「對於古代人生活情況的描述,光靠文字敘述是很難表達的,光靠『實物』的照相或圖片來表達,也是呆板而沒有聯繫的」;他斷然指出,《儀禮》研究「必須另闢蹊徑」。並認為《儀禮》之學屬於古代社會生活史的研究,這「是歷史科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命題」,文本研究並非多餘,但「只有把研究的結果,用連續性的圖畫來表達,那麼房屋器物,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而人的活動——入門升堂,坐立飲食,都歷歷如在目前了」。
  • 楊 英 |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中古禮學和禮制研究
    其中跟中古禮學有關的有《〈禮是鄭學〉說》《論鄭王禮說異同》《經疏與律疏》35,其專著《義疏學衰亡史論》36從今存中古義疏中對諸家之說闡幽發微,極為不易地勾陳出了中古義疏學衰亡的軌跡。首先是梁滿倉《魏晉南北朝五禮制度考論》55,本書對魏晉南北朝時期吉兇軍賓嘉五禮的制度化過程作了全面考察,涉獵了五禮的儀節、功能等,囊括中古時期的禮學、禮制範圍,在中古禮學研究中有開闢領域之功。
  • 從《儀禮經傳通解·祭禮》看朱子學的宗教維度
    《儀禮經傳通解》是朱熹晚年全力編纂的巨著。他以殘存的《儀禮》為經,揀選、編輯能搜羅到的相關材料,使之大體再現了古代中國的禮制,為後人提供了全面了解古代中國(戰國時期以後)的入門資料。古語說:「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按照楊復的說法,《儀禮經傳通解》的《祭禮》,能夠體現朱熹「扶植綱常、垂世立教之本心」,「經世宏綱莫重此書」。
  • 他是清代「禮學三胡」之一,以績溪胡氏家學聞名於世
    胡培翬的父親胡秉欽和叔父胡秉虔都是當時著名的經師,加上上下幾代人,胡家差不多有十代人都是從事古代文化典籍研究工作的,胡本人也是清代禮學「三胡」之一,所以說胡培翬家學淵源是名副其實的。胡培翬早年中舉後,到京師叔父處寓居,每夜讀書必燼銀燭兩條。後來考中進士,官至內閣中書、戶部廣東司主事。
  • 直播講稿:古文字「禮」字「儀」字解讀
    專職從事書法、國畫藝術創作,甲骨文與上古文化研究,智庫決策與企業文化戰略規劃。善甲骨金文書法,工楷行草隸榜諸體;擅水墨大寫意山水,兼人物、花鳥畫,多藝術、文化、社會評論,撰有近百餘萬字文論,從藝術創作到學術思想業已形成風格鮮明、觀點獨到的體系。
  • 《儀禮》:春秋戰國時代一部漢族禮制彙編
    》   《儀禮》,儒家十三經之一。  據《儀禮》載,天子、諸侯、大夫、士日常所踐行的禮有:士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大射禮、聘禮、公食大夫禮、覲禮、士喪禮、喪服、既夕禮等等。[1]  文字艱澀,內容枯燥,治史者對它望而生畏,而且是「三禮」中成書較早的一部。據考古材料及古文獻所知,商、周統治者有名目繁多的典禮,其儀節日益繁縟複雜,非有專門職業訓練並經常排練演習者,不能經辦這些典禮。
  • 中國古代儀禮制度巨著《五禮通考》整理出版
    中國古代儀禮制度巨著《五禮通考》整理出版 2020-12-11 16: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寧波的孔廟與學宮 市區內學宮已消失
    孔廟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曲阜孔廟是中國現存三大古建築群之一,它是全國各地孔廟的本源,地方孔廟形制依循曲阜孔廟,它們數量眾多,遍及全國各地,清朝未年時全國共有1560多座孔廟,而且地方孔廟絕大多數因學校而設,它們和中國古代的地方官辦學校(即學宮)共同組成了一個特殊的建築群類型———廟學建築,其中的孔廟是學宮的核心建築,學宮是孔廟的存在依據。
  • 嘉積、鋪前、崖城、樂羅、中和……騎樓之花綻天涯
    瓊海嘉積的典雅大氣、文昌鋪前的柔美優雅、儋州中和的莊重古雅、三亞崖城的拙樸實用、樂東樂羅的中西結合……這些風姿各異的騎樓身影,讓海南島充滿了異國情調,風情萬種。上世紀40年代的嘉積騎樓群。這些花樣眾多的裝飾構件之間,以及窗戶上下的牆面處,有著式樣數不清的中式傳統浮雕、磚雕花飾,龍鳳松鶴、荷花蓮藕、梅蘭竹菊、回紋圈繩及許多西式的蔓藤飄帶、奇花異草浮雕花飾,匠心獨運的細部處理手法以及它們組合形成的獨特建築群體風格,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也承載了一段難以湮滅的南洋史。
  • 再睹「漢官威儀」—唐開元大朝(會)儀禮
    雖然復原工作尚未完成,但個人興趣卻被唐代隆重的朝儀典範所吸引,加之自己曾研究過文、舞八佾中「引舞」和「舞頭」的關係,早就對莊穆隆重的「漢官威儀」嚮往已久,正好藉此機會對唐代大朝儀進行學習。但由於參考資料在句讀上存在錯誤,反覆推演朝儀座次均矛盾重重。經過仔細分析,鴟甍子終於基本弄清楚了唐開元大朝(會)時太極殿庭內、外建築、橫街布局、朝會儀禮座次以及典禮順序。
  • 《周禮》《儀禮》之後,《禮記》終於出鍋啦!
    小編按: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本叢書「三禮」繼《周禮》《儀禮》之後,《禮記》終於出來了!三全本的「三禮」終於湊齊了!
  • 桂林最神秘的幻想空間!「大自然的藝術之宮」——蘆笛巖!
    只要是到過蘆笛巖的人,一定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被譽為是「大自然的藝術之宮」!從洞內巖壁上的墨跡可以發現,遠在1000年前的唐代就已經有人來此一遊了。不過正式的開發成為旅遊景點,是從1962年開始的。鐘乳洞中夢幻般的奇妙空間,創造出了極具藝術感的景觀,隨手一拍都是一張好像CG動畫版的美照,因此吸引了國內外的大量遊客。洞內全年都保持在20攝氏度左右,就像是大自然天然的空調,同時為了保護它最原始的景觀,除了照明燈等設備外,並沒有對洞內進行任何的改動。
  • 有度的生活方式,習禮修儀
    這讓我想起了《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博學於文,約之於禮」,意思是說,君子通過廣博的學習來豐富自己的知識,又用禮來約束自己的行為。禮,有尊敬和謙卑之意,也多指做人做事的規矩和準則。所以,在古人看來,君子儒雅的談吐、高貴的氣質,不僅是有豐厚的文化底蘊,還要有高度的自律,也就是以禮養德、以儀修身,內外兼修。否則就算不上什么正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