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先生評價蘇軾極高,甚至說蘇軾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人物。
他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慈善家,是疾苦百姓的好朋友,是才華橫溢的文學家,是天賦異稟的書法家、畫家........
然而,這樣一個看似「上天的寵兒」,在政治上,卻並不是一個「弄潮兒」。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出自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句作》。
而這首詞,就是在蘇軾受到「烏臺詩案」的處罰,被貶到黃州時,暫住在定慧院時,所寫的,反應了蘇軾當時的一種心情。
原作欣賞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梧桐」常常被用來表示深秋時節的孤寂、悽涼的意象。
「漏斷」,滴漏是古代一種計時的工具,滴漏都流盡了,那就是表示更深的深夜。
一彎殘月斜掛在枝葉稀疏的梧桐樹梢上,漏壺馬上就要滴盡的深夜,周圍一派寂靜、悽涼的景象。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幽人」,是幽居之人,這裡就是說蘇軾自己。
蘇軾剛剛被貶到黃州的時候,因為剛剛經歷過「烏臺詩案」,心情特別沮喪,深居簡出。
「縹緲」,是隱隱約約。
「孤鴻」,也是說蘇軾自己,被貶到黃州的自己,像一隻「孤鴻」。
誰看見幽居之人獨來獨往,只有隱隱約約的看到一隻孤鴻的影子。
上半篇,描繪出一幅幽深寂靜的月夜圖,無論是「殘月、漏斷、疏桐、幽人、孤鴻」,都是清冷、孤獨的意象展現。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下半篇,就開始寫這個「孤鴻」。
這隱隱約約出現的「孤鴻」,剛剛落下,就驚恐地飛了起來,它不斷回首四顧,卻發現沒有人可以理解它的孤苦,也沒有人可以理解它的怨恨。
在這深秋的寒冷的梧桐枝上飛來飛去,始終找不到自己可以棲身的地方,最終,甘願忍受在寂寞寒冷的沙洲上棲居。
文創背景
蘇軾時當壯年之時,正是王安石變法之時。
1069年,王安石與神宗皇帝退行新政,而蘇軾一直是反對新政的。
1071年,蘇軾在杭州做通判、1074年密州做太守的時候,蘇軾就已經對於人生的無奈有很多感悟,在他那時的詩作中,會常常出現一些感慨人生苦短、人各有志、不忘初心的想法:
「百年三萬日,老病常居半......須臾便堪笑,萬事風雨散......」
「人生各有志,此論我久持。他人聞定笑,聊與吾子期。」
「陰晴朝暮幾回新,已向虛空付此身。出本無心歸亦好,白雲還似望雲人。」
但是,在此期間,他也是做了很多諷刺新政給人民帶來的疾苦的詩作:
今年粳稻熟苦遲,庶見霜風來幾時。霜風來時雨如瀉,杷頭出菌鐮生衣。眼枯淚盡雨不盡,忍見黃穗臥青泥。茅苫一月隴上宿,天晴獲稻隨車歸。汗流肩頳載入市,價賤乞與如糠粞。賣牛納稅拆屋炊,慮淺不及明年飢。官今要錢不要米,西北萬裡招羌兒。龔黃滿朝人更苦,不如卻作河伯婦。
蘇軾的這些詩,原本只是像「蒼蠅蚊子」一樣,嗡嗡地叫,但是蘇軾這些詩,還被當時的駙馬,蘇軾的好友王詵收集刊印出來,更便於流傳閱讀了。
1079年,蘇軾調到湖州,給皇帝進了一篇《謝上表》本來是例行公事,但是被敵對派用來大做文章,再加上之前那些詩文,便將「諷刺新政、愚弄朝廷」的罪名扣在蘇軾的頭上,這就是「烏臺詩案」。
蘇軾在湖州被捕,關了20多天,所幸被眾大臣聯名保出來了。
1080年,蘇軾就被貶到了黃州,他到了黃州,暫居定慧院,寫下了這首詞。
個人解讀
我個人覺得這首詞,算不上蘇東坡的「神品」,只能是說明當時蘇軾被貶到黃州時的一種心情,一種「寧願選擇寂寞孤獨冷僻的環境,也要秉持自身高潔,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境。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烏臺詩案」差點要了蘇軾的命,這對於蘇軾來說,可謂是「驚起卻回頭」啊。
當時的新黨(支持新政的)想藉此案殺一儆百,舊黨(反對新政的)一定要解救蘇軾。
這就不是蘇軾一個人的問題了,而是新舊兩黨之間的戰鬥,而他蘇軾的心情又有誰能懂呢?莫道是「有恨無人省」啊。
獨自一人在悽冷的定慧院的夜晚,一種難以名狀的孤苦湧上心頭,自己難道不就像是那個在深秋寒枝上飛來飛去,始終找不到可以棲身地方的孤鴻嗎?
或者說,自己寧願在這種悽苦的地方忍受孤獨,也不願棲息在新黨呂惠卿那些人物的「枝丫」上。「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END--------
我是簡秋,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