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陶淵明真的是窮困潦倒嗎?其實則不然

2020-12-17 歷史小博主

大家都知道陶淵明是東晉的大詩人,由於不為五鬥米折腰之後就離開了官場。大家在對他一貫的印象中可能認為這個人是比較窮苦的,但實際上陶淵明的窮不是大家所理解的這種窮。

陶淵明不是尋常人家出身,而是出身於一個官宦世家。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王朝的實權人物,曾經掌握過東晉的朝政,可以說在當時是權傾朝野。因此,陶淵明絕對不是尋常意義上的窮人。那麼為什麼陶淵明說自己家道中落呢?

在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死後,他的幾個兒子都在官場上走得不遠,像陶淵明的祖父就死在了太守的任上。至於陶淵明的父親更是在陶淵明八歲時就去世了,因此陶淵明才說自己是家道中落了。但這種落魄只是相對於世家大族來說的,陶淵明個人的生活是不愁吃穿的。再不濟的話,陶淵明家中也有封地,也夠陶淵明大半輩子揮霍了,畢竟陶侃被封為長沙郡公,在那時封地還是很值錢的。

話雖如此,但是陶淵明卻不甘寂寞,一心想要在官場上出人頭地。但現實是骨感的,由於當時陶家已經失去了在官場上的影響力,再加上陶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世族出身,所以老牌的家族瞧不起陶家,認為陶家是暴發戶,所以陶淵明在官場上走得很不順暢。但即便如此,陶家還有些門生故舊的支持,因而陶淵明的仕途起點還是比較高的,剛開始就出任州祭酒。但是大概文人都有脾氣吧,陶淵明認為自己的職位和祖上的官職相差甚遠,所以就離職出走了。

在家待了一段時間後,陶淵明又活泛了心思,又四處求官。這次別人沒有慣著他,所以給他給了一個彭澤縣令的官職。但陶淵明不堪受到低等官員的羞辱,於是便再次出走了。從此陶淵明就真正過上了隱居生活,再也沒有尋求做官。

在陶淵明隱居的這段時期裡,他寫了不少關於隱居生活的詩歌,因此陶淵明也被稱為田園山水派的開山鼻祖。在陶淵明的詩歌中,你會發現他有時會說自己沒有錢去買酒,生活極為困頓。但是實際上一個農夫在田地裡耕作的時候,哪裡會有那麼多的詩句感嘆!因此,陶淵明說自己缺錢而在地裡耕作的話,可以當作玩笑來看,畢竟陶淵明耕作只是當作一種興趣罷了。

再不濟的話,陶淵明也有一大幫子人上趕著給他送錢,畢竟陶家也算名門望族了。在東晉這個門閥勢力佔據時代的王朝,讓一個士族出身的人挨餓這是不可思議的。再加上,陶淵明也有親戚朋友,像檀道濟就是他的朋友。不僅如此,陶淵明的堂叔陶淡雖然也是隱士,但是他卻積累了萬貫家財,資助陶淵明是沒有什麼大問題的。因此,陶淵明的窮並不是真窮,而是排解苦悶的說法。

在陶淵明的這些詩歌中其實不難發現,他是有做官的欲望的。但是現實給了他沉痛的打擊,使他不得不隱居起來和山野為伴。所以,陶淵明的想法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或許他只是想在山野之間排解他的苦悶罷了!

相關焦點

  • 原創JOJO:最強替身能力真的是時間系的嗎?其實不然
    原創 JOJO:最強替身能力真的是時間系的嗎?其實不然 這個問題我們簡單來聊一聊。
  • 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原來真的存在
    從古代陶淵明到現代的你我他,都幻想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我們可以去到的世外桃源,讓自己徹底的放鬆,沒有壓力,按那個嚮往的地方就是我們精神的烏託邦。就像古詩詞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述中的那樣,滿滿的田園風格,沒有現代生活的壓力,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環境優美,落葉紛紛,給人一種內心極其寧靜的感覺。在這種世外桃源裡面,沒有戰爭,沒有流離失所的難民,沒有巨大的財富壓力,甚至是沒有喧鬧的生活,沒有車水馬龍的夜晚。
  • 美國作家比爾波特遍訪文化遺蹟,發現蘇東坡其實是失敗了的陶淵明
    2012年,他從《中國日報》上看到了一篇關於比爾的報導,便去美國找到了他。一來二去,兩人成了朋友。李昕在一家中國古董店買到一套石版線裝書,是嘉慶年間溫汝能纂訂的《和陶合箋》以及《陶詩匯評》宣統二年版。前者是蘇東坡為每一首陶詩寫的和詩,後者則是一部陶淵明詩集。因為知道波特喜歡古詩,李昕便把這套書作為禮物送給了他。
  • 陶淵明筆下桃花源在哪裡?莫衷一是,桃園美景其實就在每個人心中
    一千五百多年前,東晉詩人陶淵明寫下一篇千古名文《桃花源記》。文中說道,武陵這個地方一個漁夫,沿著一條小溪航行,忽然看到山中有一個缺口,就丟下船從這缺口裡走進去,發現了另外一個世界——桃花源。說到「桃花源」,是多少人嚮往的地方,那裡一派原始風貌,民風淳樸,雞犬相聞,人們不為外界的一切所幹擾,自得其樂地生活著,「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然而世界上真的有這樣的地方嗎?桃花源是人心最後的棲息之地。但是一般都認為,桃花源的原型在湖南省桃源縣。
  • 皇馬真是「窮困潦倒」
    這麼看來卡瓦尼加盟皇馬可能性很大,但是皇馬真的這麼窮了嗎?不然皇馬也不會想逼走拉莫斯,但是卡瓦尼這個年齡,又是前鋒這麼重要的位置,還加盟皇馬,真的讓人感覺不可思議。難道皇馬真的是「窮困潦倒」了?之前由於翻新球場,皇馬之前一直擠不出錢來購買姆巴佩。皇馬原計劃是今年夏天買姆巴佩的,沒想到突如其來的疫情讓皇馬的財政難堪,這下連買姆巴佩的錢都沒有了。怎麼辦?
  • 誰說泰森窮困潦倒要復出打比賽?其實他的大兒子資產上億!
    這段時間有關泰森復出的新聞特別多,當然他也多次表示要復出,對於一個50多歲的老拳王還要復出,給人的感覺,那就是他的生活過不下去了,經濟遇到困難,所以在這個時候覆出,賺點養老錢,還有人說泰森的資產已經透支,只有300萬存款,正是這樣,他要復出打比賽,老年才不會為錢而煩惱,那他真的很窮嗎
  • 陶淵明愛「菊花」
    距離現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替最頻繁的時期。
  • 陶淵明:讓生命回歸豐富的寧靜
    >灼見(微信號:penetratingview)天地常在,人生無常,「變」才是不變的常態。只有讓生命回歸豐富的寧靜,才能笑看這人事變幻、滄海桑田,才會在每一次面臨人生選擇的時候,傾聽內心深處的聲音。作者丨大老振讀經典
  • MVP的價值真的大於FMVP嗎?其實不然!
    兩者之爭是一個最近很火的話題,但我真的不想討論它。 我只想說說MVP。在我看來,MVP是對於一個球員實力的肯定,而既然MVP有名次之分,就說明評選者認為實力是可以通過某種方式量化比較的。我個人認為這種評估體系一定非常成熟且嚴謹,這也是許多人看好MVP的原因之一。
  • 上比屈原,下比杜甫的隱逸詩人陶淵明,與自然天人合一的第一人
    郡裡派遣督郵到他的縣,他的下屬說應該束上帶子(穿正裝)見督郵,陶潛嘆息說:「我不能為五鬥米彎腰,小心謹慎的為鄉下的小人做事啊!」義熙二年,將印綬交還離開了彭澤縣,於是作了《歸去來兮辭》。棄官與官場的體制有關,更多的還是他對於自由及真我的追求,不求聞達於諸侯,但求無愧於內心。
  • 瀟灑飄逸的陶淵明詩文,為何沉寂千年後才大放異彩?
    那麼問題來了,陶淵明算是田園詩人嗎?是或者不是,都有道理,他屬於那種似是非是,模稜兩可的定位。陶淵明是非主流陶淵明在自身的時代其實並不出名,他代表的是一種非主流文化,在他死後100多年昭明太子蕭統編著《昭明文選》的時候,才將他發掘出來,我們今天看到的《陶淵明集》就是蕭統編訂的。
  • 陶淵明淪落成乞丐,一首「乞討詩」寫出自己討飯時的狀態
    數一數古代那些窮困潦倒的詩人,陶淵明絕對榜上有名,而且是排在前幾名的詩人。杜甫很窮,窮到住在破爛不堪的茅屋裡,「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曹雪芹也很窮,窮到"舉家食粥酒常賒」。
  • 誠哥還是士道,黑白還是彩照,真的只在一念之間嗎?其實不然
    最近只要在網上看到有關「誠哥」的文章,評論區裡總是會有這樣一個表情包——表情包上是誠哥和士道側臉的拼圖,正下方寫著「黑白還是彩照?誠哥還是士道?後宮問題,只在一念之差。」相信誠哥的結局大家早已熟知,但我們的心中總會提出這樣一個疑問,同樣作為男主,同樣是開後宮,誠哥和士道真的就那麼像嗎?從行為動機來看,雖然士道是為了拯救世界而開後宮,但其實是打著拯救世界的旗號,合理開後宮(為什麼誠哥就不能拯救「世界」同學呢)。
  • 鄰國中僅有的三個英語國家,為何個個窮困潦倒呢?其實原因很簡單
    【歷史】從世界歷史來看,因為近代西方的強大,尤其是西方列強殖民全世界。所以將西方的文化,尤其是語言帶到了世界各地,使得英語、法語等成為世界性語言。尤其是英語,隨著大英帝國和美國的強大,更是傳播到了全世界。即使到二戰後,殖民體系崩潰,但是依舊有很多國家,那是英語作為母語。
  • 陶淵明:在糾結中任性地給出另一種人生可能
    稍了解魏晉歷史的讀者大概都知道,當時政局動蕩,官場黑暗,許多有才華有良知的知識分子都紛紛選擇歸隱山林,不問世事。陶淵明出仕,很大部分是為了養家餬口,也有那麼一點點是奔著夢想而去的。他也許跟我們現在所有人的想法一樣:試一試吧,萬一夢想實現了呢?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一次又一次的嘗試,陶淵明還是失望了。
  • JOJO:最強替身能力真的是時間系的嗎?其實不然
    《JOJO的奇妙冒險》職中時間系的替身是最強的存在嗎?嗯?好像是這麼一個道理,比方說無敵的白金之星,和白金之星類似的世界。還有吉良吉影的時間倒退,老闆的時間跳幀,神父的時間加速。但是真的是時間系的替身最強嗎?其實還真不是這樣的。時間系的替身為什麼強?
  • 王寵、董其昌書法世界中的陶淵明
    明代的書陶者以「吳中三家」祝允明、文徵明、王寵的成就為最高,但在現存的針對「吳中三家」的研究文獻中,對於王寵的研究為最少,論及陶淵明於王寵之影響者更少。在筆者看來,王寵書法承祝、文二家而自出機杼,書法中的禪趣古意實則為三家中最高者,實則獲陶淵明之精髓。而隨後的董其昌更是在理論的高度吸收了陶淵明的思想,提倡平淡率真的書法品格,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 蘇軾敬重陶淵明,卻對陶淵明的這一點不滿
    陶淵明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他曾出仕為官,當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等職務,最後一次出任彭澤縣令,八十天後便棄職而去。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從此歸隱田園,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歸隱後,是「種豆南山下」,「悠然見南山」,雖然清貧,卻也閒適。他寫了大量的田園詩,表現了他的高尚節操以及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他還寫了大量的飲酒詩,以「醉人」的語態來指責這個黑白顛倒的社會。陶淵明的詩對後代有著深遠的影響,杜甫、蘇軾等大詩人都對陶淵明的詩有著很高的評價。蘇軾更是把他的一百多首詩一一唱和。
  • 再讀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壯志難酬的少年如何面對人間煙火
    不記得第幾次教《歸去來兮辭了》了,在高三待久了,再接觸課文,真的有常讀常新之感。真的是幹啥啥不行,打包走人第一名。但是這一次重讀重教,在分析課文的過程中,我看出了他內心的矛盾掙扎,糾結無比的放不下和捨不得,我把三個句子搬書到黑板上字字落實翻譯:「復駕言奚焉求?」、「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和」樂乎天命復奚疑?」,一「求」一「」遑遑」一「疑」,說明他仍有所求,仍疑惑不安,仍惶惶不可終日,並非表面看起來的那種願望得以滿足的輕鬆愉悅。
  • 孫康宜|陶淵明:重新發揚詩歌的抒情傳統
    而近人詹瑛爭辯說,這個明代版本是出自一種真的宋代版本。參見其《文心雕龍的風格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78—94頁 )。這看來是很奇怪的。我的觀點是,這種從總體上對陶淵明之文學革新的輕忽,至少要由文學分期(periodization)的常規作法來負一部分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