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蕊 朱詩意 記者 柯靜
有一種腫瘤
非常「狡猾」
會在人體內各處藏匿
大部分不會出現症狀
就算出現症狀
也是神出鬼沒、千變萬化
可能是腹瀉、腹脹
可能是咳嗽、血痰
還可能是面色潮紅……
它就是神經內分泌腫瘤
80後男子小武(化名)
就在「無意」間發現自己患上了這種腫瘤
此時
他沒有任何症狀!
幸好
一次「無心插柳」的體檢救了他一命
在胃鏡和腹腔鏡的「雙鏡聯合手術」下
小武順利和腫瘤君說了「拜拜」
陪妻子檢查身體
居然自己「有問題」
「恢復得不錯,沒什麼問題!」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之江院區,拿著複查報告的小武,心頭一塊大石頭終於落地了。
提到小武和「腫瘤君」的抗爭故事,還要從今年7月的一次「無心插柳」說起。
38歲的小武,在杭州蕭山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熱愛生活的他,經常在周末帶著妻子孩子自駕遊,一家人其樂融融。
今年7月,小武的妻子感到「胃不舒服」,注重身體健康的她,立刻決定到醫院做個胃鏡檢查。「你也快40了,要不這次也一起做個胃鏡檢查吧。」妻子對小武說。
小武心裡,妻子說的話一定要遵從,雖然沒有任何腸胃不適,但也和妻子一起預約了浙大一院的胃鏡檢查。浙大一院消化內科杜娟副主任醫師為小武和他的妻子進行了胃鏡檢查。
檢查結果出來後,小武和妻子都懵了——妻子沒有任何問題,小武卻被發現胃黏膜有一處很小的凸起。「考慮可能是腫瘤。」有著豐富臨床診治經驗杜娟副主任醫師初步判斷,在她的建議下,小武接受了進一步的檢查,最終,確診為胃神經內分泌腫瘤。
「神經內分泌腫瘤不是『一種』腫瘤,而是『一大類』腫瘤的統稱,是起源於神經內分泌細胞的腫瘤。這類細胞遍布全身各處,因此神經內分泌腫瘤可以發生在人體內許多器官與組織,如胃腸道、胰腺、肝、支氣管和肺、甲狀腺等,但最常見於胃、腸、胰腺等消化系統器官,約佔2/3左右。」杜娟副主任醫師說。
胃神經內分泌腫瘤分為G1、G2和G3型,儘管沒有任何症狀,小武的胃神經內分泌腫瘤屬於G2型。「如果是G1型,可以在內鏡下切除,但是G2、G3型就須進行外科手術切除了。」杜娟副主任醫師說。
「雙鏡」齊下
讓腫瘤君徹底「滾蛋」
小武住進了浙大一院之江院區的腫瘤外科病房。考慮到腫瘤非常小,經過腫瘤外科和消化內科的專家團隊討論,決定為小武進行胃鏡聯合腹腔鏡的「雙鏡聯合下胃腫瘤切除微創手術(LECS手術)」。
「簡單來說,胃鏡的優勢在於精準定位,可以進入胃的內部,精準定位腫瘤的具體位置,並從胃的內部對腫瘤進行切除,但是胃鏡下全層切除後創口較大時,縫合創口難度較大;腹腔鏡可以非常方便地進行切除、縫合、止血等一系列操作,但它的缺點是只能在胃的外部操作,無法探查內部腫瘤的精準位置。」腫瘤外科副主任俞雄飛副主任醫師說,「兩者結合,就是揚長避短,將雙方的優勢結合起來,在胃內、外共同協作、例外配合,不僅可以提高手術精準度,還能大大縮短手術時間,增加手術的安全性。」
「這種技術,對於不需要進行淋巴結清掃、單純切除腫瘤的患者來說,非常適用,創傷小、出血少,國外使用的比較多,國內這些年也使用得多起來了。」俞雄飛副主任醫師說。
8月26日,由腫瘤外科副主任俞雄飛副主任醫師、消化內科沈哲副主任醫師主刀,為小武進行了一場雙鏡聯合微創手術。
沈哲副主任醫師用胃鏡準確定位了小武胃神經內分泌腫瘤的位置,從胃的內部往外切除;同時,俞雄飛副主任醫師手中的腹腔鏡因為有了胃鏡的引導,就像「裝上了雙眼」,從外部對腫瘤進行切除,雙方從胃的內外部一起「打隧道」,完整地切除了這個大約2.5cm*2.5cm的腫瘤,並順利進行了胃壁的縫合。
術後第二天,小武就下床活動了,並很快順利出院,也不需要進行放化療治療,只需要定期接受複查即可。
這種病千變萬化
定期體檢很重要
說到神經內分泌腫瘤,大家會覺得很陌生,因為神經內分泌腫瘤可以長在人體內各個地方,而且有一部分還會分泌不同的激素,所以臨床表現可謂「千人千面」,很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
如果腫瘤發生在肺部,可能會表現為咳嗽、血痰、氣短等;如果發生在消化道,可能會表現為腹脹、腹瀉、便血等,但大部分神經內分泌腫瘤早期可能沒有任何症狀,等到患者出現壓迫症狀時,腫瘤往往長得很大了,延誤了最佳的治療時間。
近年來,隨著對這種疾病認識的不斷加深,以及篩查手段的不斷提高,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確診人數不斷上升,治療手段也在不斷提升。
「對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確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而且發病年齡跨度非常大,有七八十歲發病的老人,有十幾歲的孩子,也有像小武這樣的青壯年。」沈哲副主任醫師說,「G1型和G2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經過科學治療後,預後較好,但如果是G3型,治療就會更複雜一些,預後情況也會相對較差。」
浙大一院專家特別提醒,如果出現了病因不清的腹瀉、腹脹、低血糖等症狀,應儘早到正規醫院進行篩查,提高防範,同時,要特別注意每年定期體檢,從未進行過胃腸鏡檢查的人,最好進行一次胃腸鏡篩查,儘量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早康復。
編輯 鄒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