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14歲的兒子獨自駕駛飛機,帶著一群大雁消失在地平線上時,老父親的心懸在空中,充滿了擔憂,也有一種自豪感――孩子終於長大了,"翅膀"硬了。也體會到了作為"鳥爸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飛翔的男孩,壯美的風景,《給我翅膀》是現代版的《尼爾斯騎雁行》,承載著密不可分的"父子情"。在兩代人飼養、保護和訓練瀕危鳥類的過程中,升華為法國人引以為豪的"博愛"。和大多數同齡人一樣,託馬過去只是呆在家裡玩遊戲。但幸運的是,他有一個獻身於自然科學事業的父親。引導兒子踏上拯救動物的偉大徵程,這其實是對瑞典女作家塞爾瑪·拉格洛夫作品主題的回歸,並賦予新一代的尼爾斯以自然主義的言行。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擅長喜劇的讓·保羅·魯弗演繹了父親的可敬可親。雖然他蓬頭垢面,在外人眼裡"不行",但他對生活有一顆真誠的心。獨自一人在沼澤地裡工作,克裡斯蒂安不僅研究生物繁殖的可能性,也把他對家庭和孩子的感情轉移到這些小生命身上。兒子託馬的到來,恰好是兩種身份的相互疊加。看著恆溫箱裡的鳥蛋破殼而出,"恭喜你成為鳥爸爸"。
所以要培養兒子對動物和自然的感知能力,了解白額雁和白頰灰雁的區別。了解引擎聲和植入晶片在鳥類遷徙研究中的作用,影片中的這些科技細節堪比背課本、看國家地理頻道的電視節目。MS更生動有趣。
V字形的大雁飛來飛去,生命的壯麗觸手可及,這種親切豪邁的感覺。不禁讓人想起雅克·貝漢的紀錄片《鳥的遷徙》。事實上,導演尼古拉斯·瓦尼爾電影的靈感來自兩個方面,其中之一是貝漢2001年的傑作。也可以說,這部電影就是劇情版的《鳥》。從另一位幕後英雄的角度,告訴人們鳥類學家每天是如何工作的。他們不僅要拯救瀕危候鳥,還要與各級官僚鬥智鬥勇。
《給我翅膀》的背後可以說是艱辛和理想主義,還有那對生與死的激情。才能最終被下一代繼承。當然,現在電影拍攝的技術水平肯定比20年前更先進。現在有GPS定位的飛機,可以保證高空攝影的穩定性。配合運動分析模擬,減弱圖像的震動,為觀眾呈現最流暢的飛行畫面。完美得堪比CG,但大多來自技術團隊的真實拍攝,比如最"神奇"的飛行。以及將其抱在懷裡的鏡頭,如童話版般令人嚮往。除了輕鬆愉快的航拍畫面,《到》還像音樂中的"鳥",優美的弦樂、聖潔的女聲吟唱。得益於作曲家阿曼德·阿馬爾,法國樂團在2009年憑藉《音樂會》獲得了法國凱撒獎最佳音樂獎。同步完成的另一件作品,恰恰是雅克·貝漢的《海洋》。難怪他們在"氣息"上如此相似。
《給予》的情節和人物塑造的另一個靈感來源是克裡斯蒂安·穆雷克。一位法國氣象學家被稱為第一個使用Ulm(動力輕型滑翔機)飛行的人。從名字上我們可以猜測,瓦尼爾是以穆萊克為原型來塑造父親這個角色的。60多歲的穆雷克仍在藍天上駕駛飛機和熱氣球,保護和訓練候鳥。早年,他發現由於飛機、直升機等人類飛行器的大量使用,很多鳥類受到影響。
他們的生活區域經常受到傷害,生命受到威脅,於是,他從1995年開始駕駛輕型飛機,沿途保護這些遠離人類生活區域的"北上"鳥類。並重新規劃它們的遷徙路線。正如影片中提到的,在過去30年裡,歐洲三分之一的野生鳥類消失了,人類活動使它們失去了棲息地。食物減少、光汙染、機場限制區和不受控制的狩獵……總之,它們無法延續祖先留下的遷徙路線,也就無法自然繁衍。通過近年來"與鳥同行"活動的成功運作,穆雷克受到了媒體和公眾的關注。為保護白額雁等瀕危鳥類籌集資金,爭取政策。就像各國民眾自發地幫助託馬,為他和鳥兒的安全到來而歡呼一樣,而如今這位"為鳥請命"的孤膽英雄終於有了接班人。
貝漢的紀錄片之所以感人,是因為他將擬人化的情感融入其中。而《給我翅膀》則乾脆直接加入了人物的故事線,無論是兒子、父親還是母親,因為懸疑和反轉而有了鮮明的性格,也讓影片有了足夠的戲劇性和人氣。
與同樣擅長動物題材的法國著名導演讓·雅克·阿爾諾相比,凡尼爾在人物動機和情感的渲染上更加浪漫,比如他的早期作品《最後的獵人》。《狼》和《小狗雪莉》,還有最後一部同樣關注孩子成長的《生命學堂》。弗朗索瓦·克盧斯的《父親》就是一個例子。真正詮釋了"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凡尼爾對於小演員的培養也頗有心得,無論男孩女孩、年齡大小,到了他的作品中都會精神飽滿。
《給我翅膀》作為託馬斯路易斯瓦茲蓋是從數百名男孩在海中選出。與魯佛這樣一位五十多歲的老演員演對手戲也毫不怯場。更難得的是,飛機操控的力量雖然複雜,但發揮起來並不容易。少年時期的路易斯還在學習做人,電影中的很多場景都是個人的。戲裡戲外都體現了"成長"的主題。
如果說父親克裡斯蒂安是兒子託馬的引路人,那麼後者飼養的小灰鵝"阿卡"就是託馬的"下一代"。他的動機很簡單,不是艱深的生物學理論,也不需要提升到人文關懷。只要把小灰鵝當成自己養大的"孩子",關鍵時刻就會騰空而起。來一場超越年齡的冒險之旅,這不也是"父愛"的體現嗎。為了增加戲劇性,導演把挪威警察和巴黎的博物館館長設計成了"反派"。
在他們的阻撓和阻撓下,顯示了克裡斯蒂安的堅持和託馬的價值。父子倆從地中海一路開到北極圈,再從北極圈飛回南部溼地。一架現代的尼爾斯在燦爛的天空中飛翔,飛越群山,穿越北海,穿過雲層……沿途的美景令人心曠神怡,夕陽下,兒子守護著風雨中的大雁。而父親則在地上一路守望著兒子,這就是所謂物種多樣性的"父子關係"。
在影片嫻熟的航拍鏡頭和感人的配樂中,這種簡單的父子關係與當下最流行的環保主題相融合。這不是政治家的空洞口號,而是一步一步拯救瀕危物種的嚴謹科學實踐,地球不屬於我們,而是向子孫後代"借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