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電影《給我翅膀》,14歲少年駕駛飛機,引導大雁回家

2020-12-26 周陸星

當14歲的兒子獨自駕駛飛機,帶著一群大雁消失在地平線上時,老父親的心懸在空中,充滿了擔憂,也有一種自豪感――孩子終於長大了,"翅膀"硬了。也體會到了作為"鳥爸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飛翔的男孩,壯美的風景,《給我翅膀》是現代版的《尼爾斯騎雁行》,承載著密不可分的"父子情"。在兩代人飼養、保護和訓練瀕危鳥類的過程中,升華為法國人引以為豪的"博愛"。和大多數同齡人一樣,託馬過去只是呆在家裡玩遊戲。但幸運的是,他有一個獻身於自然科學事業的父親。引導兒子踏上拯救動物的偉大徵程,這其實是對瑞典女作家塞爾瑪·拉格洛夫作品主題的回歸,並賦予新一代的尼爾斯以自然主義的言行。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擅長喜劇的讓·保羅·魯弗演繹了父親的可敬可親。雖然他蓬頭垢面,在外人眼裡"不行",但他對生活有一顆真誠的心。獨自一人在沼澤地裡工作,克裡斯蒂安不僅研究生物繁殖的可能性,也把他對家庭和孩子的感情轉移到這些小生命身上。兒子託馬的到來,恰好是兩種身份的相互疊加。看著恆溫箱裡的鳥蛋破殼而出,"恭喜你成為鳥爸爸"。

所以要培養兒子對動物和自然的感知能力,了解白額雁和白頰灰雁的區別。了解引擎聲和植入晶片在鳥類遷徙研究中的作用,影片中的這些科技細節堪比背課本、看國家地理頻道的電視節目。MS更生動有趣。

V字形的大雁飛來飛去,生命的壯麗觸手可及,這種親切豪邁的感覺。不禁讓人想起雅克·貝漢的紀錄片《鳥的遷徙》。事實上,導演尼古拉斯·瓦尼爾電影的靈感來自兩個方面,其中之一是貝漢2001年的傑作。也可以說,這部電影就是劇情版的《鳥》。從另一位幕後英雄的角度,告訴人們鳥類學家每天是如何工作的。他們不僅要拯救瀕危候鳥,還要與各級官僚鬥智鬥勇。

《給我翅膀》的背後可以說是艱辛和理想主義,還有那對生與死的激情。才能最終被下一代繼承。當然,現在電影拍攝的技術水平肯定比20年前更先進。現在有GPS定位的飛機,可以保證高空攝影的穩定性。配合運動分析模擬,減弱圖像的震動,為觀眾呈現最流暢的飛行畫面。完美得堪比CG,但大多來自技術團隊的真實拍攝,比如最"神奇"的飛行。以及將其抱在懷裡的鏡頭,如童話版般令人嚮往。除了輕鬆愉快的航拍畫面,《到》還像音樂中的"鳥",優美的弦樂、聖潔的女聲吟唱。得益於作曲家阿曼德·阿馬爾,法國樂團在2009年憑藉《音樂會》獲得了法國凱撒獎最佳音樂獎。同步完成的另一件作品,恰恰是雅克·貝漢的《海洋》。難怪他們在"氣息"上如此相似。

《給予》的情節和人物塑造的另一個靈感來源是克裡斯蒂安·穆雷克。一位法國氣象學家被稱為第一個使用Ulm(動力輕型滑翔機)飛行的人。從名字上我們可以猜測,瓦尼爾是以穆萊克為原型來塑造父親這個角色的。60多歲的穆雷克仍在藍天上駕駛飛機和熱氣球,保護和訓練候鳥。早年,他發現由於飛機、直升機等人類飛行器的大量使用,很多鳥類受到影響。

他們的生活區域經常受到傷害,生命受到威脅,於是,他從1995年開始駕駛輕型飛機,沿途保護這些遠離人類生活區域的"北上"鳥類。並重新規劃它們的遷徙路線。正如影片中提到的,在過去30年裡,歐洲三分之一的野生鳥類消失了,人類活動使它們失去了棲息地。食物減少、光汙染、機場限制區和不受控制的狩獵……總之,它們無法延續祖先留下的遷徙路線,也就無法自然繁衍。通過近年來"與鳥同行"活動的成功運作,穆雷克受到了媒體和公眾的關注。為保護白額雁等瀕危鳥類籌集資金,爭取政策。就像各國民眾自發地幫助託馬,為他和鳥兒的安全到來而歡呼一樣,而如今這位"為鳥請命"的孤膽英雄終於有了接班人。

貝漢的紀錄片之所以感人,是因為他將擬人化的情感融入其中。而《給我翅膀》則乾脆直接加入了人物的故事線,無論是兒子、父親還是母親,因為懸疑和反轉而有了鮮明的性格,也讓影片有了足夠的戲劇性和人氣。

與同樣擅長動物題材的法國著名導演讓·雅克·阿爾諾相比,凡尼爾在人物動機和情感的渲染上更加浪漫,比如他的早期作品《最後的獵人》。《狼》和《小狗雪莉》,還有最後一部同樣關注孩子成長的《生命學堂》。弗朗索瓦·克盧斯的《父親》就是一個例子。真正詮釋了"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凡尼爾對於小演員的培養也頗有心得,無論男孩女孩、年齡大小,到了他的作品中都會精神飽滿。

《給我翅膀》作為託馬斯路易斯瓦茲蓋是從數百名男孩在海中選出。與魯佛這樣一位五十多歲的老演員演對手戲也毫不怯場。更難得的是,飛機操控的力量雖然複雜,但發揮起來並不容易。少年時期的路易斯還在學習做人,電影中的很多場景都是個人的。戲裡戲外都體現了"成長"的主題。

如果說父親克裡斯蒂安是兒子託馬的引路人,那麼後者飼養的小灰鵝"阿卡"就是託馬的"下一代"。他的動機很簡單,不是艱深的生物學理論,也不需要提升到人文關懷。只要把小灰鵝當成自己養大的"孩子",關鍵時刻就會騰空而起。來一場超越年齡的冒險之旅,這不也是"父愛"的體現嗎。為了增加戲劇性,導演把挪威警察和巴黎的博物館館長設計成了"反派"。

在他們的阻撓和阻撓下,顯示了克裡斯蒂安的堅持和託馬的價值。父子倆從地中海一路開到北極圈,再從北極圈飛回南部溼地。一架現代的尼爾斯在燦爛的天空中飛翔,飛越群山,穿越北海,穿過雲層……沿途的美景令人心曠神怡,夕陽下,兒子守護著風雨中的大雁。而父親則在地上一路守望著兒子,這就是所謂物種多樣性的"父子關係"。

在影片嫻熟的航拍鏡頭和感人的配樂中,這種簡單的父子關係與當下最流行的環保主題相融合。這不是政治家的空洞口號,而是一步一步拯救瀕危物種的嚴謹科學實踐,地球不屬於我們,而是向子孫後代"借個家"。

相關焦點

  • 流行電影《給我翅膀》:你陪我高飛,我給你翅膀!
    #電影《給我翅膀》:你陪我高飛,我給你翅膀!最近我看了一部法國電影《給我翅膀》。電影的主線可以用一句諺語印第安來結束。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也許很難像少年託馬斯那樣冒險,但從一點做起,保護自然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 給我翅膀:14歲小男孩獨自領候鳥遷徙,過程艱難但結局很暖!
    有一種電影,你明明知道它有套路,但是你還是心甘情願的看下去,而且還哭的稀裡譁啦,《給我翅膀》就是這樣一部電影。故事開始,14歲的小男孩託馬是一個沉迷遊戲的宅男,父母離異,暑假期間因為媽媽工作太忙,沒有時間照顧他,所以安排他去爸爸那裡生活一段時間,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他的爸爸科斯迪安是一名鳥類研究學者,對於鳥類的熱愛讓他將畢生的精力都投入進了這一領域。
  • 高分電影《給我翅膀》,成為鳥媽媽的少年,帶領鳥類遷徙
    以人與鳥類之間建立羈絆為主題的影片從來不少,高分電影《給我翅膀》堪稱其中佳作,影片講述了鳥類研究學者科斯迪安計劃駕駛輕航引導白額雁完成遷徙路線的故事,影片部分改編自真人真事,與現實不同,影片中也融入了更多的元素,如家庭、父子親情與傳承等問題,使得故事變得更加飽滿、人物更加生動。
  • 電影《伴你高飛》:13歲女孩駕駛飛行器帶領大雁遷徙南飛
    該影片具體講述了13歲的艾米原本和母親生活在一起,卻在一場交通事故中意外失去了母親,只好和與母親離異多年的父親生活在一起。她的父親經營著一座農場,整日裡琢磨各種稀奇古怪的發明,面對已經長大的艾米難免不知所措,二人最初的相處生疏而隔閡。
  • 給我翅膀:法國電影文藝不息,人與自然浪漫不止
    託馬是個沉溺於電腦遊戲的城市少年,和父親關係生疏,鄉間的生活對他來說太無聊。他在父親書架上找了《尼爾斯騎鵝歷險記》來讀,並逐漸被父親的工作吸引,主動照顧野雁雛鳥,並要父親教他駕駛輕航機。Thomas很快和野雁們混熟了,能夠引領它們的行動,Christian反而有點使喚不動。
  • 《給我翅膀》:一場「看哭了」的人與...
    四川在線記者 吳夢琳11月6日晚,作為2020年「金熊貓」國際傳播高峰論壇的配套活動,國際傳播優秀影視作品展播展映活動開啟,來自法國的影片《給我翅膀》,展現了一場人與自然的極致浪漫,不少觀眾表示「看哭了」。
  • 讀碟|給我翅膀
    法國電影《給我翅膀》讓我看到鳥類專家克裡斯提安的無奈,他研究了一條白額雁遷徙的線路,而且,比它們慣常使用的線路還要安全,這對於拯救這種瀕危物種,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他只需要巴黎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在有關文件上蓋一個章即可。可館長否定了。克裡斯提安只得私自把印章揣在懷裡偷偷帶出。
  • 《給我翅膀》法國版的「伴你高飛」,每一幀的飛行都讓人熱淚盈眶
    我不知道為什麼看這部電影會哭成淚人,人與自然,愛與勇氣,真的很棒!少年,從此你的心就活在廣闊的天空和溫暖的宇宙中。這是一部很棒的電影!改編實際事件的電影總是令人感動,這可能是人類很少做的正確的事情之一。這是我截屏保存最多的電影。極地風景太美了。我想保留幾乎所有的框架。音樂棒極了,帶著大雁在天上飛的男孩美麗的樣子令人心動,甚至美得流淚。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我對暫時擺脫狹窄的現實,沉浸在電影的溫暖中的這部電影表示了感謝。孩子應該這樣成長。這個男孩真幸運。遇到這樣好的父母,創造讓大家羨慕的機會,全身擁抱自然,融入大自然。
  • 14歲男孩獨自開飛機帶候鳥遷徙!這部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超治癒
    最近看了一部法國電影《給我翅膀》,豆瓣評分8.7分,講述了一對父子引導瀕臨滅絕的野雁遷徙的故事,根據法國氣象學家克裡斯蒂安·穆萊克的真實經歷改編。劇中除了對動物的關懷,最讓我感動的是男孩託馬的成長。一、託馬是當代社會的一個典型少年,14歲,受電子科技影響頗深,沉迷於網路遊戲,一刻也離不了手機、電腦。影片開頭,媽媽叫託馬吃飯,連喊三聲也得不到回應,最終媽媽忍無可忍,一把斷了電源,他才回過神來:「幹嘛?媽!」聲音裡有壓抑著的怒火。
  • 《給我翅膀》好久沒被一部片子惹哭了
    昨天看了一部收藏蠻久的法國片,去年出的,叫《給我翅膀》導演和演員都不太熟,幕後資料不多,我就直接講故事了故事的主題是人與自然,這種題材只有一個出路那就是用眼淚徵服觀眾經典催淚片《忠犬八公》是這種類型下的亞類型,狗狗其實就代表著一部分自然當我們選擇看這樣一部電影時,我們就已經做好流淚的準備《給我翅膀》的故事根據真人真事改編主角原型是法國氣象學家克裡斯蒂安·安穆萊克
  • 豆瓣冷門高分佳片《給我翅膀》:父子聯手經歷關於生命與愛的旅程
    給我翅膀》是由法國導演尼古拉·瓦尼埃根據真人故事改編,由法國著名演員讓-保羅·盧弗領銜主演的冒險類電影。讓-保羅·盧弗在電影中飾演氣象專家克裡斯提安穆萊克。作為學者的他,在一次觀測氣候的時候,發現觀測的是一群大雁遷徙時候的必經之路。
  • 給我翅膀—豆瓣8.5冷門高分電影!改編真人實事男孩駕機伴飛野雁
    新冠疫情最嚴重那會,全球各地都紛紛封城,城市裡一片蕭條,猶如電影《我是傳奇》中的場景。開始大家在抱怨城市不再熱鬧,後來發現隨著人類戶外行動的減少,自然界中的動物們反倒跑出來撒歡,享受著難得的悠閒時光。今天我們要看的是一部冷門電影——《給我翅膀》,恰好和自然有關。這個題材在這個特殊時期顯得格外應景,關於人類對自然的傷害與被傷害、關於科技對生態好處和壞處、關於內心對自然和冒險的渴望。故事要從一場鳥類遷徙開始說起。
  • 《給我翅膀》善護其生守根不離,少年成為鳥媽媽,帶領鳥類遷徙
    電影《給我翅膀》講述鳥類研究學者穆萊克計劃駕駛輕型機引導野雁,完成遷徙路線的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與現實不同的是,影片融入更多的元素,比如家庭親情以及傳承,也告訴了人與自然的意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這部影片到底有哪些亮點。
  • 看一遍流淚一遍,豆瓣8.7分的電影《給我翅膀》,究竟有何魔力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豆瓣高分電影,就是《給我翅膀》,豆瓣8.7分,電影播出之後也受到很多網友的好評,故事的精彩程度可想而知。影片講述了,科斯迪安是一名鳥類研究學者,對於鳥類學的熱愛讓他將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這個領域之中。失去了父母的白額雁無法學習遷徙的技巧,於是科斯迪安決定駕駛輕航指引幼鳥們從挪威遷徙到目的地法國。
  • 《伴我高飛》,一部適合爸爸跟孩子一起看的電影
    《伴我高飛》,是一部適合爸爸跟孩子一起看的美國電影。電影講述的是一個14歲女孩艾米,在父親湯姆的協助和帶領下,駕駛飛行器帶領16隻野雁遷徙南方的故事。一部人類保護動物的環保主題電影,卻反映出人間真愛:父女之愛,朋友之愛,夫妻之愛,人性之愛,人與自然之愛。影片畫面唯美!野雁的拍攝真實,靈動,飛翔之後水中嬉戲時的自由自在,看著只覺通透自在和感動。
  • 感動到流淚算什麼,豆瓣8.7分的電影《給我翅膀》,究竟有何魔力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豆瓣高分電影,就是《給我翅膀》,豆瓣8.7分,電影播出之後也受到很多網友的好評,故事的精彩程度可想而知。影片講述了,科斯迪安是一名鳥類研究學者,對於鳥類學的熱愛讓他將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這個領域之中。
  • 《伴你高飛》:從三個角度解析這部小眾高分電影的價值和意義
    威廉麗仕曼是一位來自加拿大的發明家,和超輕型飛機的愛好者。1988,他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帶領鳥兒編隊飛行的人,1993年他帶領了十六隻野鵝從加拿大的蒙特婁飛到美國維吉尼亞,曾被美國ABC電臺跟蹤報導。這一事件轟動北美,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以此為原型拍攝了的電影《伴你高飛》,導演用了一年時間跟蹤記錄了大雁的出生、成長和飛翔的歷程。
  • 當那個16歲的少年,遇上一對為愛殉情的大雁之後
    南宋開禧元年,有一個16歲的少年赴并州應試,途中遇到了一個捕雁者。捕雁者告訴少年:我抓住了兩隻比翼雙飛的大雁,不幸的是一隻逃走了,只剩下一隻。但逃走的那隻卻一路跟隨,哀鳴不止。後來,我把抓到的這隻殺了,結果另外那隻從天上衝下來,一頭栽死在地上。少年聽了很是震撼,他不敢相信世間竟然有這樣的痴情之物。他買下了這對已經死亡的大雁,將它們葬在汾河邊,並為其立碑,碑銘「雁丘」。
  • 大雁忠臣
    君臣二人,互敬互愛,就像鳥的兩隻翅膀,配合得非常協調、有默契。巧的是,君臣二人面貌幾乎相同,不明就裡的人,還把他們當成父子呢!  這對君臣的名聲經過一傳十,十傳百,更是芳名遠揚,很自然就傳到了波羅尼斯國王梵施的耳中。這位國王非常想見見這兩隻聞名遐邇的大雁,於是命令一個捕鳥能手,去「邀請」雁王和它的大臣性善。
  • 推薦|電影《再見吧!少年》有光,我便一直掙扎
    太感動了吧,小編受不了了呢,~~ #電影再見吧少年#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一部催淚影片,名為《再見吧!少年》。小編有過家人生病並不斷與病魔作鬥爭的經歷,因此看了這部影片想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