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臺灣地區媒體《經濟日報》轉引《日經亞洲評論》報導稱,自2019起,已有100多位原臺積電工程師和經理人員被中國大陸半導體企業弘芯和泉芯挖走,從事晶片研發製造項目。
此前,就有媒體爆料,華為在遭受新一輪「斷供制裁」後就開始不斷引進相關晶片人才,以解決現階段晶片危機。一場關於晶片人才的競爭悄然「崛起」。
1. 國產晶片發展機遇下人才的缺失
在中美「戰役」的不斷升級中,中國也明確意識到了自己的弱點,以華為「晶片斷供」危機為主的時間將中國在科技領域上的弱勢暴露無遺。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晶片進口國,在晶片發展上的技術落後於世界,長期依賴晶片進口導致一旦晶片斷供,國內某些產品將無法生產的後果。
在如此嚴峻的背景下,國產晶片的發展已經達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國產晶片的發展在國家政策扶持和消費者需求下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國產晶片的發展自然離不開晶片人才的支撐,晶片人才的缺失也是不得不面臨的問題。
據中芯國際公開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芯國際在上海、北京、深圳工廠的員工流失率分別為52.2%、25.7%、11.7%,整體流失率為22%,較同業均值高出1.3倍。
2019年員工整體流失率降低至17.5%,但依然處於高位。反觀臺積電近年的年度離職率一直在5%以下。此次,大陸半導體企業從臺積電挖走資深員工也是為了儘快彌補人才流失的現狀。
2.國產晶片在技術領域仍待進步
引進人才是大陸半導體企業發展國產晶片的第一步。國產晶片的發展不僅只靠引進的人才就能快速解決,目前國產晶片的技術與最新技術相比仍有較大的距離。
據報導資料得知,中國大陸泉芯和弘芯這兩家半導體廠商挖來50多位前臺積電員工,包括工程和主管層級人員,主要來協助發展14nm和12nm製程。這樣級別的製程,大約還是落後臺積電現在最尖端製程兩到三代。據調查得知,作為晶片製程行業前列的臺積電,5nm工藝已在今年大規模量產,更先進的3nm工藝也在按計劃推進,計劃明年風險試產,2022年下半年大規模量產。
3.引進人才,更應留住人才
基於目前國產晶片的發展機遇引起的晶片人才競爭風波下,更應該考慮未來該如何留住人才。據數據資料顯示,從2015年至2019年底,由臺灣地區前往大陸企業工作的半導體技術人員超過了3000人,此次弘芯挖角的薪酬待遇最好的更是臺積電的兩倍到兩倍半。
通過薪資和福利吸引人才屢見不鮮,這也反映目前企業對人才的待遇問題。以中芯國際為例,2019年以前中芯國際的薪資待遇較低,一線工程師的平均年薪達不到15萬元人民幣,博士年薪也不到30萬元人民幣。如此低的薪資如何留得住人才,人才流失後又如何發展技術?
作為行業領先者的臺積電則致力於留住人才和培育人才,在薪資方面,臺灣相關科系畢業生進入臺積電,年薪至少有50萬元人民幣,工作幾年薪資加股票分紅,就能拿到200萬元人民幣,升遷後年薪更為豐富。
市場需求影響著人才的流動,如何更好的留住人才是每一個企業都應該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