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遊行嗎?」郭傑瑞問鏡頭後面的攝影師搭檔Cindy。此刻,郭傑瑞正在土耳其網紅「撒鹽哥」在紐約開的一家漢堡店做美食測評。因為疫情的原因,他只能坐在室外的露天桌椅上品嘗價值100美元的招牌菜「黃金和牛漢堡」。
直到「No Justice,No Peace」的口號聲傳來,只關乎美食的輕鬆品鑑被打斷。
鏡頭轉向漢堡店對面的街,遊行的人一邊高喊,一邊揮舞著手中的牌子,憤怒仿佛遙遙穿透了眼前美食與玩笑搭建的平靜,提醒著觀眾,在美國的土地上,此刻正翻滾著洶湧的抗爭浪潮。
90後男孩郭傑瑞是美國紐約人,同時,也是一名從2017年開始活躍在中國視頻網站的外國博主,全部視頻都使用中文、由他和華人攝影師Cindy兩人完成。
翻開他的視頻首頁,能夠看到他介紹美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及探索烏克蘭、印度等國家的民生與社會,也用大量時間在中國試吃各式美食,從重慶火鍋、魚香茄子再到自製的西蘭花牛肉。他酷愛吃辣,口頭禪是「這個不辣」,豐富的內容、逗趣的闡述,讓郭傑瑞在全網收穫了2500萬的粉絲,可謂是不折不扣的當紅UP主。
「網紅」「UP主」在一部分人看來,似乎代表著某個領域的單方面狂歡,圈內熱熱鬧鬧,圈外一無所知,網紅博主拍了什麼,似乎離真實的生活相去甚遠,仿佛他們只是娛樂,缺乏公共性。如果這網紅又恰好是個「老外」,則更帶著幾分霧裡看花的獵奇之感。
但郭傑瑞顯然不在此列,他用視頻介紹、記錄紐約新冠疫情,探訪野戰醫院,呈現黑人死亡事件後的抗議衝突,與央視主持人對話,探討美國社會民生、中美文化差異,講述真實生活的種種。
郭傑瑞的視頻,涉獵生活,也探討政治
郭傑瑞如今人在美國,被疫情圍困,短時間內難以返回他喜愛的也是他在其中備受歡迎的中國,8月20日,南風窗記者與他進行了視頻連線。
「相對論」與「戰地記者」
「有些網友說,很想念郭傑瑞從前拍的那些美食,可不可以不拍這些敏感的、政治化的東西?」
面對這個問題,郭傑瑞便再次提起了那段「No Justice,No Peace」的插曲。
「我之前去拍黃金漢堡,這個本來算是生活的部分。但是後來有一個遊行來了,是關於種族問題的事情。他們就在我桌子的旁邊。」「政治」強行入鏡,生活反被裹挾,是郭傑瑞的感受。
「今年美國有疫情、總統大選、反種族歧視遊行,我們經濟不好,我們和很多國家關係不好——(這些問題)都在一起,都在同樣的時間,都影響到每一個人,美國人的生活已經不可能規避政治了。」
郭傑瑞選擇真實地呈現這些衝突、矛盾,在自己最了解的這片土地上,不加粉飾地在視頻中展現這份「逃不掉」。
在美國疫情暴發前,郭傑瑞剛剛經歷了中國疫情的暴發回到美國。回國後的他特別關注美國的疫情,但在當時,疫情問題並沒有在美國受到關注。
整個2月,郭傑瑞和Cindy花了大量的時間走訪醫院、查證新聞和數據,發現美國在備戰疫情方面並沒有準備好。他將這段調研連同數據及美國醫療制度應對疫情的弊端分析一同發在視頻中,最後的結論,是明確地告訴大家,美國還沒準備好。「當時有很多嘲笑和反對我的聲音,說美國是世界第一大國,怎麼可能處理不好疫情。」
後來,美國的疫情現狀不言自明。現在,有很多人去郭傑瑞的「疫情預警」視頻下面留言,說他是預言帝,「但是其實我不是在預言,因為我太了解美國的情況了」。
除了疫情相關的視頻以外,川普政府封禁微信、TikTok,美國大選及政府滿意度等熱門議題也常常出現在郭傑瑞最近的視頻中。
有網友調侃,疫情及中美關係,讓「一個美食博主變成了社會學家,又變成了戰地記者」,但攝影師Cindy覺得,他們拍攝的始終是科普視頻,「科普美國聯邦制度,科普美國醫療體系,科普美國一些大家看起來非常奇葩的現象,科普種族矛盾問題,科普美國大選規則」。
郭傑瑞也「科普」了當下熱門的總統大選引發的連鎖反應。「每次總統大選,我們的候選人都會採取一個策略,就是塑造敵人。比如他們會說某個國家某個企業對美國人民不好,是個威脅,然後說自己會保護大家,大家快給他投票。」他這樣解釋美國最近與中國的數度交惡—同樣基於街採、調研、數據與對美國的了解。
隨著美國疫情的蔓延與反種族歧視遊行等熱點事件的發生,郭傑瑞這樣以「真實」「客觀」見長的視頻博主,不再能夠以簡單的「網紅」二字概括和評判,而是更像一座資訊時代的橋梁,一雙更「在地」的眼睛,帶領遠隔重洋、暫且無法彼此抵達的人們,理解另一種文化與生活。
回答「為什麼」
如果是過去,沒有疫情、大選和反種族歧視遊行的平凡歲月,郭傑瑞的視頻裡,大多都還是輕鬆的內容。在郭傑瑞看來,年輕人喜歡看不一樣的東西,「一個國家的文化、一個國家的菜與風景,而不是政客的選票與吵架」。
拍攝視頻、成為UP主的初始,也源於「年輕人」郭傑瑞自己對中國這個陌生國家與文化的好奇。
郭傑瑞的一位叔叔曾在中國住過,會講一些漢語,了解一些中國文化,這勾起了郭傑瑞對遙遠中國的興趣。直到親自踏上這片土地,來到成都,辣椒俘虜了他。他試吃辣條、喝嶗山聖水,嘗各種各樣奇特的食物。美食,構成了他早期視頻拍攝的主要內容,也搭建了他對中國文化的基本理解。
比如美食與飯桌文化。「很多美國人不在乎吃,他們覺得能很快吃飽就可以了,剩下的時間可以去做別的事情,比如搗鼓一些自己愛好的東西,或者去參加派對。但是在中國,大家特別在乎美食。」郭傑瑞覺得,中國菜能做得這麼好吃,主要是因為中國人在乎並且願意花時間在研究怎樣把菜做好吃上。
如果一個國家很在乎美食,那麼,很多文化也就開始圍繞在吃飯這件事上,「比如在中國做生意,你可能就需要特別在意飯桌文化。在美國你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去想怎樣帶客戶去吃好吃的,但是在中國可能你需要」。
漸漸地,隨著與中國網友互動的增加,郭傑瑞發現,正如他曾經不太了解中國一樣,很多中國人對美國的了解裡,也存在太多的錯誤和片面。
比如,「美國是不是人人都住大房子?房子是不是特別便宜?美國是不是福利很好,教育免費,醫療免費?你們美國這麼發達,你們的地鐵肯定非常先進,給我們看看可以嗎?美國人是不是每頓都吃牛排?美國是不是都沒有壞人,因為你們的房子都沒有防盜門?」這類的問題裡,有偏見,也有濾鏡,但都與真實隔著千山萬水。
想回答這些疑問,2017年年底,郭傑瑞開始用視頻的形式來回答網友提出的一系列「為什麼」和「這是真的嗎」的問題。在他B站主頁上的「代表作」一欄,第一支視頻便是源於網友「美國房子是不是特別便宜」的提問。
他和Cindy來到美國治安環境較差的底特律,實地拍攝那些傳說中只需要2萬美元,甚至只需1美元就可以購買的住房。
「這個房子是2萬美元,但如果你要買這棟房子,就需要修新的水管,也就是再花2萬~3萬美元去維修。」「這個房子可能只要1美元,但是要繳納很高的地稅。」寒冷的11月,郭傑瑞一邊裹著帽子翻邊的羽絨服一邊介紹著。鏡頭裡,破敗的房屋、蕭瑟的街道和流浪的人們一一閃過。
「美國的獨棟房子和中國的別墅有很大區別,這些房子都是木板和塑料模搭建起來的,因此房子需要一直維護,不維護就會壞掉,另外美國還需要繳納地稅,每年的維護費和地稅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所以,只用購房款來計算房子的價格顯然不是真實。
另外,美國的房價也看地理位置和學區,「好學區和城市裡——比如曼哈頓,房價還是非常貴的;鄉下和學區差的、治安不好的地方——比如底特律,房價就便宜」。所以,籠統地說「美國的房子都便宜」,也顯然是片面的。
事實證明,如今發達的網絡媒介不僅無法抹除偏見、摘掉濾鏡,反而在加劇衝突。文化與文化之間的真實隔著千山萬水,郭傑瑞用自己客觀包容的心態,讓文化與文化得以面對面。
等一頓辣火鍋
在華人搭檔Cindy看來,郭傑瑞確實是一個不一樣的外國人。Cindy告訴南風窗記者:「他是一個非常願意用中國人的眼光去了解中國文化的人。」
隨著中國經濟活力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長期生活、學習在中國,漢語也說得很好,但面對中西差異,他們還是習慣用「外國人的眼光看中國,用他們的標準去衡量中國的事情」。
就拿中國父母與外國父母的差異來說,很多外國人即使在中國生活很久,也會慣性地評論、批判中國父母對孩子過於嚴格,過於束縛——因為在西方文化裡,中國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剝奪自由的。
Cindy說:「但是郭傑瑞不會這樣想,他會去了解為什麼中國父母會對孩子有這麼多的要求,這個文化是從哪裡來的。」是不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是不是現實社會的壓力使然?這樣做有沒有什麼好處?在下結論之前,郭傑瑞都會先思考這些問題。
思考之外,他還會常常問Cindy——一個在中國父母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你小時候被媽媽打過嗎?」Cindy說有,他還會追問,那你現在恨媽媽嗎?「我說不會,我媽媽打我也是有度的,我周圍也有親戚從不管教孩子,結果他們孩子學壞了,現在一事無成。」
結合中國的文化傳統、「親歷者」的心路歷程,郭傑瑞會去反思,中國父母嚴厲的教育方式原來其實也沒有對孩子心理造成特別惡劣的影響,那麼歐美文化裡「不管孩子」這個到底有沒有利於社會進步?美國的快樂教育是不是真的是完美的教育方式?
客觀、理解、尊重,是郭傑瑞面對文化差異時的想法。而這樣的探索,也讓他的視頻總能夠很準確地抓住中國人不了解、並且想要了解的內容—甚至,還通過他了解到中國人不知道的中國。
2019年4月,郭傑瑞第一次去雲南拍攝視頻,在實地調研後,他發現,雲南普洱不僅盛產普洱茶,還有著優質的咖啡豆。很多國際知名的品牌,比如星巴克、雀巢等,每年都會從雲南收購幾十萬噸的咖啡豆,但從來不會註明產自雲南。這些優質咖啡豆被送往國外包裝加工後,又貼上大牌商標銷售往中國市場,很多雲南當地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喝的所謂的「進口咖啡」其實就來源於雲南本土。
與星巴克、雀巢的鼎鼎大名相對的,則是種植咖啡的農民微薄的收入。咖農的女兒帶郭傑瑞回家做客,她的媽媽殺了一隻雞,又請他吃芒果。說到這裡,郭傑瑞總是有點想哭,「我覺得自己做得有點不對,他們不常常吃芒果,他們不常常殺一隻母雞」。
郭傑瑞最喜歡的中國電影是《一個也不能少》。他一直記得那個故事,「一個年輕女生去當老師,然後一個孩子丟了,所以她去找」。為什麼會記得這個故事?「因為美國沒有這樣的場景,第一沒有這麼年輕的老師,第二沒有這麼小需要出來打工的孩子。這個故事讓我非常感動。」
如今,郭傑瑞也想讓咖農的孩子「一個也不能少」,他萌生了把雲南咖啡推向海外的想法,「我要想想怎麼幫他們賺更多的錢,幫他們的孩子去讀書」。
用中文拍視頻,又來幫中國的咖農販賣咖啡豆,郭傑瑞覺得沒什麼可驚奇。「我們都是人,我們有相同的期冀:要和平,要過好的生活。我們相同的地方總是比不同的地方多,比如,我們都想吃好的東西。」
在英語裡,有一個說法是「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郭傑瑞很喜歡這句話——「我有機會可以幫助他們,我要幫助他們,這個對我們的世界比較好。」他想讓世界了解雲南咖啡,還想幫助雲南的咖農過上更好的生活,讓芒果、母雞不再是奢侈品,讓咖農的孩子有讀書的機會。
面對日漸緊張的中美關係,郭傑瑞覺得不太擔心,「因為全球化的今天,中美完全脫鉤是不可能的,我們有很多經濟利益在一起」,事實上,民間正常的經濟往來也沒有被影響,「我一個義烏的粉絲還跟我說,他們最近生意特別好,因為好多美國商家在網上聯繫他們採購美國大選的東西」。
郭傑瑞期待著疫情快些過去,「我的觀眾很喜歡看我拍各國民生的,之前我去了印度和烏克蘭,大家都挺喜歡那些視頻。」他對南風窗記者說,他想今年再去幾個國家,一邊拍攝,一邊繼續自己的文化探索,也想早點再來中國,去雲南繼續自己的咖啡事業,再回成都吃一頓辣火鍋。
作者 | 南風窗記者 尤丹娜
編輯 | 李少威
排版 |湊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