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ython格式化輸出歷史起源
python2.5之前,我們使用的是老式格式化輸出:%s。從python3.0開始起(python2.6同期發布),同時支持兩個版本的格式化,多出來的一個新版本就是利用format()函數,進行格式化輸出。
2、為什麼要學習python3支持的新式格式化輸出呢?
雖然老式的語法,兼容性很好,但是它的功能很少,很難完成複雜的任務,而format()函數進行格式化輸出,功能更加強大,從下面的學習中你會慢慢體會到。
a = "%s張飛%s關羽%s劉備%s趙雲" % (1,2,3,4)
display(a)
b = "{}張飛{}關羽{}劉備{}趙雲".format(1,2,3,4)
display(b)
結果如下:
1)format()支持位置格式化填充,%s不支持;
# 方式一---
c = "{3}張飛{1}關羽{2}劉備{0}趙雲".format(1,2,3,4)
display(c)
# 方式二---
def my_hobbies(fruit,ball,drink):
hobbies = "我喜歡水果{fruit},我也喜歡球類{ball},我還喜歡飲料{drink}".format(ball=ball,fruit=fruit,drink=drink)
return hobbies
fruit = "apple"
ball = "basketball"
drink = "milk"
my_hobbies(fruit,ball,drink)
# 方式二---
fruit = "apple"
ball = "basketball"
drink = "milk"
hobbies = "我喜歡水果{fruit},我也喜歡球類{ball},我還喜歡飲料{drink}".format(ball=ball,fruit=fruit,drink=drink)
display(hobbies)
結果如下:
1)填充(只能用一個字符進行填充)
① 什麼是填充?
② %s:實現填充功能;
a = "%s" % ("張飛")
display(a)
b = "%10s" % ("張飛")
display(b)
結果如下:
③ format():實現填充功能;
c = "{}".format("張飛")
display(c)
d = "{:10}".format("張飛")
display(d)
結果如下:
總結如下:通過上述案例結果呈現,當使用的是%s,進行字符串填充的時候,默認是在原字符串左側進行填充;當使用的是format(),進行字符串填充的時候,默認是在原字符串右側進行填充。這就是我們下面要講述的"對齊"。
2)對齊
① 什麼是對齊?
② %s:實現對齊功能,只有左對齊和右對齊;
# 左填充
a = '%10s' % ('張飛')
display(a)
# 右填充
b = '%-10s' % ('張飛')
display(b)
結果如下:
③ format():實現對齊功能,不僅有左對齊和右對齊,還有居中對齊;
# 左填充
a = ':>10'.format('張飛')
display(a)
# 右填充
b = ':<10'.format('張飛')
display(b)
# 居中填充
c = ':^10'.format('張飛')
display(c)
結果如下:
④ 使用"特定符號"進行填充;
概念:如果我們指定的"截斷長度",比實際給出的"字符串"的長度要短,會發生截斷。
1)長度和截斷長度的區別
① 什麼是長度?
「{:8}」.format(「xishi is beautiful」)中,這個8表示的是填充長度,又稱為長度,當字符串長度小於這個長度8的時候,會發生填充;當字符串長度大於這個長度8的時候,長度無效,返回的仍然是原來的字符串。
操作如下:
a = "{:8}".format("xishi")
display(a)
b = "{:8}".format("xishi is beautiful")
display(b)
結果如下:
② 什麼是截斷長度?
「{:10.8}」.format(「xishi is beautiful」)中,這個".8"叫做截斷長度,這個10叫做填充長度。
注意:只有字符串的長度大於這個階段長度的時候,才會發生截斷。當既有截斷長度,又有填充長度的時候一般先進行截斷,截斷後再進行填充。
操作如下:
a = "{:.8}".format("xishi is beautiful")
display(a)
# 當字符串長度,小於截斷長度,返回原始字符串,截斷長度無效;
b = "{:.8}".format("abc")
display(b)
結果如下:
③ 填充長度和截斷長度的聯合使用
a = "{:*>15.8}".format("xishi is beautiful")
display(a)
結果如下:
注意:當既有截斷長度,又有填充長度的時候一般先進行截斷,截斷後,再進行填充。
④ 使用%s完成截斷
a = "%.8s" % ("xishi is beautiful")
display(a)
b = "%15.8s" % ("xishi is beautiful")
display(b)
結果如下:
1)引入案例
a = '{}-{}'.format("1","2")
display(a)
b = '{}-{}'.format(1,2)
display(b)
結果如下:
存在的問題:
format()中明明需要傳入字符串,可是這裡傳入數值,卻沒有報錯,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是:python自動幫我們做了一次隱式轉換,但是這種隱式轉換是需要代價的,它會消耗額外的性能,犧牲速度。
因此,我們需要用特定的語法去解決這個問題。
2)填充整數,使用d
① 使用%s完成整數的填充;
a = '%5d' % (3000)
display(a)
b = '%d' % ("3000")
display(b)
結果如下:
② 使用format()完成整數的填充;
a = '{:$>5d}'.format(3000)
display(a)
b = '{:¥>5d}'.format(3000)
display(b)
結果如下:
3)填充浮點數,使用f(這個才是最常用的,用於保留小數點的位數);
① 引入案例
a = '{:f}'.format(3.14159268)
display(a)
b = '{:f}'.format(3.1415921)
display(b)
c = '{:f}'.format(312)
display(c)
d = '{:d}'.format(12,34)
display(d)
結果如下:
存在的問題:
1)當使用的f的時候,不管你傳入的數字有幾個小數位,最終都將返回一個六位數的小數,這個問題源自c語言,你也不用管,自己知道就行。
2)當使用f的時候,可以傳入整數;當使用d的時候,就只能傳入整數,而不能傳入小數。
② 使用%s完成浮點數填充,保留2位有效數字;
a = '%.2f' % (3.1415)
display(a)
結果如下:
③ 使用format()完成浮點數的填充,保留2位有效數字;
b = '{:.2f}'.format(3.1415)
display(b)
c = '{:$>5.2f}'.format(3.1415)
display(c)
結果如下:
注意:在使用浮點數填充的時候,用的最多的就是保留幾位有效數字,由於返回值默認是保留6位小數,因此需要配合使用"截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