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氏族譜大全!洪家人必看!

2021-02-11 洪氏洪姓

1.源於軒轅氏,出自黃帝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2.源於姜姓,出自上古炎帝神農氏之後共工,屬於以先祖官稱名字為氏。

3.源於姬姓。

4.源自古代共國之子民,屬於以國名為氏。

5.源於官位,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齊官吏洪贊,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6.源於改姓,屬於避諱改姓為氏。

7.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8.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9.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10.源於裕固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11.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為上古炎帝神農氏之後--共工的後代。共工本姓共氏,從黃帝時起就擔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職,被人們尊為水神。顓頊帝時,共工起兵爭天下,後失敗。傳說他失敗後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撐天地的不周山。到大禹時,共工氏又起了不臣之心,大禹鎮壓了他們後,就把他們放逐到了江南蠻荒之地,共工氏的後人在江南定居後,為了讓後世子孫記住他們的祖先作過水神,就給共字加上水旁,以此作為自己的姓氏,這樣就形成了洪姓。

郡望:洪姓郡望主要有 平山郡  敦煌郡  宣城郡  豫章郡 

平山郡:位於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黃海北道。臨近「禮成江」畔,具有悠久的歷史。

敦煌郡:一作燉煌郡,郡名,漢王朝於同年置武威、酒泉二郡,敦煌地區歸酒泉郡管轄。分武威、酒泉兩郡之地,設張掖、敦煌二郡,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分酒泉郡西部置。

宣城郡:是在東漢設置,漢順帝劉保永和四年(139)至漢桓帝劉志建和元年(147)在丹陽郡南部置宣城郡。以境內有宣城縣而為郡名。區域包括今安徽蕪湖市、銅陵市、池州市、宣城市一帶。不久廢。晉太康元年(280)復置。鹹和四年(329年),改屬豫州。南朝宋初,宣城郡屬揚州。大明元年(457),改屬南豫州。開皇九年(589),隋平南朝的陳,統一中國。改南豫州為宣州,廢宣城郡,治宣城(宛陵故城)。大業三年(607)四月宣州改宣城郡。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宣州為宣城郡。至德二載(757)十二月廢宣城郡。

豫章郡:郡名,楚漢之際置。治南昌縣(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市區)。漢豫章郡治南昌,轄境大致同今江西省。西漢後期隸屬於揚州刺史部。漢末,孫策釐豫章郡置廬陵郡,孫權釐豫章郡置彭澤郡、鄱陽郡。西晉後轄境逐漸縮小。隋唐時改豫章郡為洪州。

【釋義】洪,從水、從共。從「水」,表明洪人生活在河道縱橫的水邊。

一、 總  論

                人生天地間,理應德為先。                

興家勤為本,業興家昌隆。

知書而達理,尊禮且崇義。

仁義行天下,家和萬事興。

做人須正直,不做奸邪人。

二、 知  書

少年入學門,勤勉求學問。

學而優則仕,智慧伴終生。

學海本無涯,求學無止境。

尊師博知識,學教共勉之。

學而以致用,不做空談人。

三、 禮  義

尊禮品高尚,崇義行天下。

善心性若水,仁義值千金。

德行天地寬,厚德則載物。

施捨行善事,志遠福綿長。

友鄰睦親朋,和諧共富有。

四、 勤   勉

人勤春來早,家勤則豐盈。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勤勞能致富,懶惰怡人生。

不可怨天地,自強自勵之。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五、 家   和

人以家為庭,家庭和為貴。

幼教貴以循,不可寵慣嬌。

男兒當立志,女人善持家。

夫妻敬如賓,家庭則溫馨。

尊老更愛幼,中堅兩傳承。

六、 警   戒

謙虛行得遠,驕狂必短行。

處世有理想,不做妄目人。

待人講誠信,欺詐乃小人。

賭博誤人志,吸毒廢人生。

酒肉穿腸物,節制益身心。

健身可強體,淫邪少光陰。

多做正經事,不為缺德人。

舉止須端正,行為要文明。

遵紀且守法,爭做高尚人。

包容大度者,善良人敬之。

有鑑古月事,多效聖賢人。

《洪氏宣傳片》

共工、姬肸(伯僑、楊肸、楊候)、姬叔段(共叔段)、姬共仲(慶父)。

四言通用聯

三陪鳳閣;四達鑾坡:上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金石學家洪适。

...

才稱四子;書列三奇: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洪師民四子俱有才名。

瑞成連理;圖寫慈恩: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洪皓以寧海主簿攝縣令事,輕賦稅,恤孤寡,衙中荷花、桃實、竹枝皆成連理,人稱「三瑞堂」。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洪亮吉繪《機聲燈影圖》,以示不忘母教。

洪皓我祖;節著冷山:洪氏大宗祠位於泉州東門草埔尾(現溫陵路與湖心街交界處),原佔地約一千平方米,建築面積約550平方米。

忠貞貫日;感動天顏:洪氏大宗祠正祠懸山式木構架築於石臺基上,祠門木構,中間大門作幾何欞窗,隔扇對稱,兩扇雕梅花,另兩扇分別雕有鹿鳳、龜鶴配翠竹,竹葉精心設計雕刻聯句,這些聯句往往沒有被參觀者發現。

纘承絞綾;薦任赤泉: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聯。

甘棠遺愛;聚族瓜綿: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聯。

五言通用聯

文章高天下;姓字列榜頭:全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左都御史洪英,永樂中會試第一。

事可對人語;心常如水平:此聯為南宋朝時期的詩人洪諮夔自撰聯。洪諮夔,字舜俞,於潛人。嘉定進士,官至刑部尚書,翰林學士。

駟馬高車地;忠臣理學家: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聯,祠門硬山式築於石臺基上,中門楣上嵌「洪氏大宗」匾,門邊石柱刻有清鹹豐己未年(公元1859年)舉人洪翟離撰書的這副對聯。

六言通用聯

三洪名滿天下;一軍功安社稷: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名醫洪适,字景伯,鄱陽人。幼敏悟,與弟遵、邁,先後中詞科,由是「三洪」名滿天下。

宋朝忠臣世系;劍州少府名宗:此聯為福建省沙縣夏茂鎮洪氏宗祠「敦煌堂」堂聯。

七言通用聯

宗山拱秀隆基業;星鬥長明映畫堂:此聯為臺灣省南投縣草屯鎮洪氏家廟「敦煌(洪氏郡望)堂」聯。

天帝次子聲威遠;共工水神源脈長:上聯典指太平天國起義領袖洪秀全自稱天帝次子。下聯典指洪氏始祖共工有水德,被奉為神明。

九重早見長楊賦;一世先傳短李詩: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學者兼文學家洪亮吉(公元1746~1809年)書贈聯。洪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又號更生居士,江蘇陽湖人(今江蘇常州)。清乾隆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工篆書,有《洪北江全集》。下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詩人洪諮夔事典。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敦盛宗支,源來一本;煌明衍派,義屬同家:此聯為臺灣省南投縣草屯鎮洪氏家廟「敦煌(洪氏郡望)堂」聯。聯首(鶴頂格)嵌「敦煌」堂號。

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紀祖孫太保五尚書:此聯為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洪家塘洪氏宗祠聯

派別衍敦煌,宗支百世;地靈鍾袞繡,廟貌千秋: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前的這副對聯,相傳是翰林院編修龔顯曾的筆跡。

兄弟俱才,爭比謝家之四;父子皆宜,竟誇寧海之三: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名醫洪适事典。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政和進士洪皓及其子洪适高中詞科的事典。

由嘉應居石坑,尊祖敬宗,長念馨香俎豆;遷花峰住官祿,光前裕後,宏開禮樂冠裳:此聯為廣東省花縣(今廣東廣州花都區)官祿鎮土布村洪氏宗祠聯。

節著冷山十五年,銜命抱符,忠貞志遠□蘇武;派分晉水廿餘疏,劾奸弭患,鐵石心邁跡瓊崖: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正祠四至五排柱心位設七層神龕,神龕雕工精美,閩南許多廟宇都紛紛前來仿造。

由嘉應,徒楊梅,祖德宗功,經之營之,力圖官祿之基礎;藉花峰,貫花邑,光前裕後,耕也學也,恢宏敦煌之遺風:此聯為廣東省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洪氏宗祠祖公棚聯。

為了姓洪的人

傳下去吧!

你身邊有木有姓洪的人?

家人?

親戚?

戀人?

朋友?

同學?

知己?

藍顏?

洪姓人頂起!

相關焦點

  • 洪氏族譜
    其5世孫洪圭 (洪大丁) 唐貞元七年 (791) 貶潮州刺史,自此遷居潮州,為潮汕洪氏始祖。 潮汕洪氏祖先潮陽洪氏,源自福建莆田,自始祖洪圭開基創業至今,已有1200多年。    洪圭,年大丁,生於唐天寶五年(746年);乃唐代天寶年間中書省洪适之子,生性豁達大度,慕義好施。
  • 尋根 ▋百家姓之--洪氏 家族起源族譜
    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洪氏。源流八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族洪氏,是元、明兩朝時期入中原的西域回回人,為隨漢俗,借用發音相近的漢字漢化原名為姓氏。據文獻《臨清洪氏宗譜》記載,回族洪氏始祖是元朝大臣「贍思丁」,其後裔洪巴丹是回族洪氏的先祖。
  • 梁氏族譜大全,梁家人必看!
    梁氏族譜大全!梁家人必看!
  • 洪氏起源,99%洪家人不知道,看完沒有不轉的!
    洪氏族人多尊共工為洪氏的得姓始祖源流三源於姬姓①出自西周時期古洪洞國之子民,屬於以國名為氏。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將兄長、周文王庶子伯僑(姬肸)封於楊邑(今山西長冶、洪洞一帶),候爵,因稱楊肸,史稱楊候,建有楊侯國。
  • 南安營前洪氏宗祠
    譜 牒《岑兜洪氏族譜》(石井岑兜洪姓)民國年版。傳有手抄本。該族譜記述了岑兜洪 姓始祖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因小嶝島遭倭寇侵擾而遷居岑兜定居,以及清初辛丑年海禁 遷界族人搬遷流離失所,直到庚申年(1680)康熙帝撤消遷海令族人才回歸故裡等歷史事件 。一部蕃衍史,多少血與淚。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 歙縣省保單位三陽鎮葉村洪氏宗祠——敘倫堂
    歙縣省保單位三陽鎮葉村「洪氏宗祠」——敘倫堂,第一次是建在葉村後花園(現葉村小學之下),因為在葉村洪氏祠堂上正梁的那一天,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平定各派系之時,當時他帶了一隊人馬,路過葉村,正是洪氏宗祠上正梁之時,朱元璋下令拆除,劉伯溫當時是軍師,預言洪氏會自行拆除的,1371年劉伯溫告老還鄉,隱逸民間,從此處可以推算第一次洪氏宗祠大概建於(公元1368年——1371年)之間。
  • 洪氏家譜
    ⑶.蒙古族洪吉哩氏,亦稱洪伊哩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弘吉刺部,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囊伊烏喇之伊藍蜚兒塔哈村(今黑龍江富裕塔哈村)。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onggiri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洪氏。源流八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族洪氏,是元、明兩朝時期入中原的西域回回人,為隨漢俗,借用發音相近的漢字漢化原名為姓氏。
  • 【必看】最完整的蕭氏族譜大全!快來認領你所在的族譜
    湖南平江蕭氏重修族譜五卷,首一卷 (清)蕭蘭莘編修,清光緒十一年木刻活字印本湖南漢壽沅江蕭氏四修族譜十七卷,首三卷 (民國)蕭麥秋等主修,民國十九年木刻活字印本湖南益陽桃江蕭氏四修族譜八卷,末一卷 (民國)蕭大伋主修,民國三十六年木刻活字印本湖南武岡寶慶蕭氏五修族譜二十卷,首一卷(
  • 洪氏家族簡介
    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洪氏。源流八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族洪氏,是元、明兩朝時期入中原的西域回回人,為隨漢俗,借用發音相近的漢字漢化原名為姓氏。據文獻《臨清洪氏宗譜》記載,回族洪氏始祖是元朝大臣「贍思丁」,其後裔洪巴丹是回族洪氏的先祖。
  • 徽州葉村洪氏支祠敬本堂
    ,都飽含著洪氏家族深刻的寓意,門樓上面雕刻著「恩寵」,據說是康熙皇帝的御筆,意為洪氏宗族世代受帝王寵幸,略下一點書寫了「世光第」的名稱,只有出過狀元、榜眼、探花三榜以上科舉賜封的,才可稱為「世光第」,是洪氏家族世代科第仕宦,光宗耀祖,是望族。
  • 張氏族譜大全!張家人必看!
    張氏族譜,記載張氏家族的內部資料,一般由本族長者或事業有成者發起、闔族齊心方能編修成功。族譜主要分為家族淵流、家規祖訓、人丁生卒葬歿等篇章,單列的人物傳記主要記載在科技、教育、文化、商貿等等方面取得成績的族中子弟。
  • 追根溯源話洪鈞 ——記徽州洪氏後裔清末狀元公
    據蘇州博物館存《桂林洪氏宗譜》記載:「開桂林一派者肇自宋,而望桂林一族者顯於明」、「十七世少司馬少司空棣萼聯翩,並躋朊仕其尤顯達者,則登尚書,宗祚之盛,甲於皖中。」 洪氏家族保持了洪氏重視教育科舉的文化傳統,明成化年間由洪漢高中壬辰科進士,洪文衡通過科舉進士,獲得了載入典籍,為方志作序留名的極大榮耀,萬曆年間更因洪烈【一門五進士】而成為科舉家族,洪鈞高中同治戊辰科(1868 年)狀元,充分顯示了洪氏在科舉上的輝煌,又使得洪氏家族成為狀元家族,開啟了洪氏輝煌的一頁。
  • 回顧:上海洪氏宗親聯誼會成立大會暨洪氏家族雜誌社創刊首發儀式
    、洪氏總會基金會會長洪維澤、洪氏總會副會長臺灣宗親代表洪加務、洪氏總會秘書長洪貴南、北京洪氏秘書長洪落、貴州洪氏會長洪文榮、溫州洪氏會長洪玉足、鄱陽市洪氏會長洪啟明,主要由上海洪氏企業法人構成的三十多為位上海洪氏代表,五十多為來自全國各地的洪氏代表,會議由杭州洪氏宗親會秘書長和平英語學校校長洪秀平主持。
  • 400餘名洪氏後裔齊聚洪皓故裡樂平-籌備成立世界中華洪氏文化研究會(2011年4月8日)
    ,有著近兩千多年的歷史,今天,我們海內外四百多位洪氏宗親從四面八方趕來,相聚浩公故裡,共同籌備謀劃中華洪氏文化研究會大事,事實告訴我們,天下洪氏是一家,洪氏宗親是同根同源、血脈相連的,情感相容,心心相印的同宗兄弟姐妹是優秀的大家族。
  • 貫中日月,忠烈遺芳江西樂平洪氏源遠流長
    >」生平研討會,專家學者和洪氏代表匯集一堂研討樂平「洪氏四賢」。公園門前聳立由華夏洪氏文化研究總會捐贈的忠宣公洪皓的塑像,園內布滿牌匾,宣揚洪皓父子生平事跡。樂平市委、市政府的一系列舉措,旨在發掘研究洪氏文化,將洪氏文化研究推向高潮,特別對洪皓父子崇高氣節、愛國主義精神,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 蔣氏族譜大全!蔣家人必看!
    龍井蔣氏宗譜福建龍井蔣氏族譜【主修稔公
  • 《洪氏集驗方》研究
    《洪氏集驗方》五卷,現藏於北京國家圖書館。《洪氏集驗方目錄》「一粒金丹」四字下有「北京圖書館藏」篆體方章。此頁頂端欄外有橢圓形「宋本」二字印章,其下有「竹塢」二字印章,此章鈐於「洪氏集驗方目錄」之「集驗」二字右側。
  • 蔣氏族譜大全!蔣家人必看!
    科甲肇遂興之首,簪纓不二世族;閥閱自湖楚而上,鐘鼎第一名家——此聯為宋末文天祥為吉州龍泉(今江西遂川)南鄉衡溪蔣氏重修族譜所題為了姓蔣的人傳下去吧!你身邊有木有姓蔣的人?家人?親戚?戀人?朋友?同學?知己?藍顏?
  • 洪氏宗親的千秋盛會系列報導之一:華夏洪氏文化研究會和南安市敦煌文化研究會成立大會
    列對歡迎洪氏宗親這次成立儀式及系列文化活動,包括舉行華夏洪氏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南安市敦煌文化研究會第一屆會員代表大會,分別通過企業董事會及社團理事會的章程,分別選舉產生企業及社團的第一屆董(理)事會組織機構人選,舉行就職典禮;舉行華夏洪氏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成立的旗下組織「華夏洪氏文化研究會」成立儀式;參觀一代名相、開清首功洪承疇紀念園、南安市翁山大宗祠、洪氏家廟;參觀申鷺達股份有限公司創建的中國水龍頭博物館及該公司的智能衛浴產品展示
  • 張氏族譜字輩大全
    湖南) 20957 張氏續修支譜 清宣統元年(1909)金鑑堂木活字本,1冊,存卷10 (湖南) 20958 張氏族譜 清清河堂木活字本,2冊,存卷2、6 (湖南) 20959 張氏四修族譜 清彝倫堂木活字本,1冊,存卷15 (湖南) 20960 張氏三修族譜 民國10年(1921)懷德堂木活字本,6冊,存卷4、7、9、12、卷首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