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不容易考上研究生後,很多人發現讀研並沒有想像中的輕鬆。
「研二打算退學,馬上開題了什麼也寫不出來,大部分人都已經發過SCI了,很確定自己沒有科研能力,小論文也寫不出來。
已經抑鬱了,但是還沒有去看精神科,比較牴觸這個。現在最後悔的事就是當初沒有早點退學走人。
也不知道退學以後能幹什麼,總覺得一輩子就這樣了,也許哪天就能解脫了。」
大部分研究生,經歷了學業上的挫折,伴隨的還有情感、家庭上的壓力,比如女生讀完研再工作是不是就歲數大了,別人本科畢業現在都已經當管理層了,讀研後被迫跟戀人分開……,在多方面的壓力下,一個人會情緒低落,甚至產生自卑心理,對一切都失去了興趣,更別說是做科研發論文了,嚴重者還會抑鬱。
退學肯定不能徹底改善心理抑鬱,但如果抑鬱程度非常深,退學只是一個必然的結果,退學行為說明了一個人的社會功能受到嚴重損傷。
抑鬱症的症狀我們已經知道了,包括內在動力不足,不願社交,自卑,自我評價非常低,記憶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等,這一定會影響學業。
然而退學休息,不但無法根治抑鬱症,還可能會加重抑鬱程度,退學意味著,要延遲畢業或者是半途而廢,辛辛苦苦得到的讀研機會,轉眼就沒了。
所以,你的關注點最好集中在以下兩點。
認真想想自己能不能堅持一下?
先找專業人士對自己的心理狀況作出評估,判斷自己的抑鬱症需不需要吃藥、住院。
此時,暫時休假是個不錯的選擇,在情緒稍微緩和後,再判斷自己是不是真的只有退學才能好。
嚴重的抑鬱症不是靠退學就能治好的,在家休養調整可以緩解情緒,但完全擺脫抑鬱,則需要在學校中進行:
暫時休學——在家上網課——外出走走——再次回學校上課
按照這個步驟循環著來,逐漸恢復狀態。
真退學了,你準備用什麼方法幫助自己?
休學或者退學後,你打算怎麼安排生活?做點什麼讓自己好起來?這個比較關鍵。
有幾個負面的例子:
男生,因為論文焦頭爛額,失眠焦慮,休學了。休息的時候覺得自己越來越比不上同學,人家在朋友圈曬學習,他還在痛苦,因而更加自卑,更加找不到狀態。
女生,研二,因為抑鬱情緒暫時休學在家。沒有時間規劃,作息紊亂,白天睡很久,晚上熬夜,要麼看視頻,要麼打遊戲,精神越來越差,和爸媽產生矛盾。
男生,研一,和父母關係疏遠,加上休學,沒有地方去,社交更加困難,自己住在朋友家,三個月後產生了人際交往障礙,不敢看人,目光閃躲。
所以,哪怕退一萬步講,退學後也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規律的作息;健康的飲食;看書做家務培養愛好;適當鍛鍊……
心理學家大衛•巴洛(DavidBarlow)在《焦慮與焦慮失調》中提到,「焦慮的功能是對潛在的危險情況發出警告,並激發內在的心理機制」。
就好像發起戰爭前的號角,提醒我們,要做好準備了。這種本能幫助我們規避危險,讓我們把注意力放到更至關重要的事情上。
不過,一直和焦慮抑鬱抗爭,一直處於戰鬥狀態會讓人感到耗竭,身體健康也容易出問題,所以最好能停下來,歇一歇。
沒關係,你的未來一定會很坦蕩。
往 期
流心蛋
心理學科普,專業有態度
自我賦能,擁有治癒心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