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外之家 | 海外華人第一平臺
數十萬駐外人都在關注
01
奈及利亞,浙商「兇猛」
奈及利亞,西非明珠。從2014年開始,它超越南非成為非洲第一大經濟體,世界第26。
在這塊非洲最大的市場,中國的浙商異常「兇猛」。
今天的奈及利亞,有將近10萬中國人,在八九十年代,這個數字僅僅只有5000人左右,大多數是香港的投資者。而從2000年開始,在歐美國家闖蕩多年的浙商,發現了這塊極富潛力的非洲市場,開始了非洲冒險之旅。
最早的「猛人」,是來自舟山的孫國平。
1989 年,孫國平作為某工業設備的業務員,前往奈及利亞推銷設備。跑了幾年市場之後,孫國平發現了商機:中國商品在當地很受歡迎,一些奈及利亞的家庭在為女兒準備嫁妝的時候,都以能用上中國商品感到驕傲。但可惜當時中國商品到達奈及利亞的渠道有限,中國商人更是很少知道這塊市場。
於是孫國平辭掉了工作,在奈及利亞開始了人生第一次創業。1999年,孫國平在奈及利亞首都拉各斯租下一大片倉庫,分別改建成商鋪、超市、公寓,並提供清關、運輸等一系列服務,奈及利亞的中國城,就這樣發展起來。
有了硬體,下一步就是招商。孫國平跑回浙江,各處演講,跟浙江老鄉們宣講奈及利亞的商機,鼓動他們前往淘金。
「在中國賣30塊的鞋子,到了奈及利亞能賣100塊,還供不應求。不要小看奈及利亞的購買能力,那裡有1億人口,現在正在改革開放,就要成為非洲最有錢的國家」。
對商機有著敏銳嗅覺的浙商們,立即蜂擁而至,沒過多久,整個中國城的商鋪就全被租滿,開啟了十年的輝煌。
與此同時,浙商,如同商界的「遊牧民族」,正在世界各地尋找豐美的水草之地。「近水樓臺」的東南亞,發達的美國、日本早早的被廣東人和福建人佔據了,浙商們只能遠走歐洲,從匈牙利到法國、義大利、希臘、西班牙、德國,處處都能見到浙商們的生音。
只要有生意可做,哪怕是非洲,他們也會願意冒險。在歐洲,浙商們是「不死的中國人」,他們沒日沒夜的勞作,窮盡一生都在積累財富,等到賺夠了就衣錦還鄉,哪怕是沒賺到錢,最終也要落葉歸根,所以歐洲人總說自己從未見過中國人的葬禮,他們是「不死」的。中國製造的商品,在歐洲也只能打價格戰,以低價獲得市場。
種種誤解和差異,讓浙商們在早期闖蕩歐洲時受盡了排擠和歧視。
而在非洲,這種歧視是不存在的。中國商品是硬通貨,浙商們更是受到了尊敬,這一切,都要感謝幾十年前的開路者,在孫國平發現奈及利亞這塊寶藏市場之前,早就有中國人為他們打下了基礎,為中國商品背書,其中,就有一位資歷相當驚人的「浙商」。
奈及利亞首都的海灘
02
前浪,「香港名流」打下的品牌
1916年,浙江海寧袁花鎮查家,出生了一位男嬰,名叫查濟民。
這個海寧查家,就是著名的「一門十進士,叔侄五翰林」;康熙皇帝御筆親題「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的名門望族。
查濟民在浙江生活了20餘年,就讀於浙江大學附屬工業專科學院的紡織印染專業,畢業後跑到當時的「大成紡織」工作,結識了中國兩位商界巨子,劉國鈞和盧作孚,並師從學習。1948年,查濟民全家搬到香港,也幾乎同時,他的族弟查良鏞(金庸),也來到香港打拼。
金庸在文壇縱橫,而查濟民在商界叱吒。不僅在香港擁有大型紡織廠,成為香港的「紡織大王」,還獨具慧眼,相中了萬裡之外的奈及利亞市場。
查濟民
1964年,查濟民在奈及利亞投資了當時非洲最大的紡織廠,佔地76畝,紡織機2235臺,招募員工6000多名,日產印染布600萬碼。
這家工廠一直繁榮了20多年,這裡不僅薪資高,待遇好,而且出糧準時,還有不錯的上升渠道,當地人都以能夠進入中國工廠工作為榮。
許多人可能對於非洲的工人有種不好的印象,就是他們散漫不聽話,效率和中國工人相比更是大打折扣。但奈及利亞的工人們不一樣,他們其實非常勤勞,在查濟民的工廠,稍加培訓後的工人,效率可以達到中國工人的九成,而薪資卻只有中國工人的十分之一。
查濟民的工廠還為當地員工建立了圖書館、足球場、健身房、酒吧、室內棋牌室等一系列娛樂場所,並組織員工進行足球比賽,甚至還出資組建了一支職業足球隊參與奈及利亞足球聯賽,成為奈及利亞著名球星、為奈及利亞打入世界盃首球的拉希德·耶基尼最早起步的職業足球俱樂部。
拉希德·耶基尼
可以看出,他從一開始,就想把這個工廠當成長期的投資來好好經營。
從70年代開始,奈及利亞發現了大量石油資源,使得這個國家靠販賣資源迅速致富,暴富後的奈及利亞政府暈了頭,放棄了過去對製造業的支持,使得奈及利亞的製造業陷入了30年的衰退,大批製造業工人失業。而查濟民的工廠卻可以在這波製造業寒冬中逆流而上,除了在奈及利亞各地興建分廠之外,還成為第一個年營業額超過10億奈拉(約合當年的 1.08 億 ~1.24 億美元)的紡織製造企業,僱傭員工也達到了一萬餘人。
查濟民在這裡幾十年的苦心經營,贏得了奈及利亞人民的信任和尊敬。
正是因為有了查濟民這樣一位「前浪」,後來的浙商來到奈及利亞,才能夠有一帆風順的開局。
浙商們在奈及利亞度過了近十年的「蜜月期」,凡是哪個時候來的,都早早分到了一杯羹,有人更是在這裡發家致富,走上了職業投資人的道路。
可這樣的蜜月終歸還是結束了。
奈及利亞政府開始意識到光靠賣石油,始終不長久,而且無法解決那麼多的就業人口。想要國富民也富,還是要發展製造業。於是開始大力扶持本土製造企業,一旦覺得某種外國商品影響到了本土企業發展,就開始打壓,首當其衝的,就是中國商品。
從此開始,浙商的「猛人」們為了繼續賺錢,與奈及利亞不斷修改的規則進行著鬥爭。
03
在奈及利亞,浙商們終於重複了歐洲的經歷
溫州鞋商章耀光,就是與規則鬥爭最猛的人。
作為最早一批來到奈及利亞的浙商,章耀光前幾年靠著把溫州的鞋子進口到奈及利亞,賺了許多錢,一年大約有2000萬元的市場。
但是在2004年1月,奈及利亞政府發布了「禁止進口商品名單」,包括男式皮鞋在內的41種商品禁止進入奈及利亞市場。不願眼睜睜看著一年2000萬元的市場泡湯,章耀光根據規則,在奈及利亞本土投資建廠,自產自銷。
建廠之後,章耀光發現奈及利亞的工人不僅薪資低,只相當於中國工人的六分之一,而且幹活認真,非常聽話,非常珍惜工作機會。
假如公司要開除一個工人,他會立馬下跪求情。有一次因為一名當地工人有點「不聽話」,要被開除,十幾名工人一起向中國管理者下跪:「求求你不要開除他,他家裡還有4個孩子」。
這樣的場景讓章耀光至今難忘,後來他將工廠撤掉,都還在懷念奈及利亞聽話的工人:「真想帶一批回溫州來做鞋啊」。在算了一下簽證和機票的帳後,感覺划不來才作罷。
在章耀光的廠門口,還掛著他與前總統的合影,他得意地說:「廠裡掛了與總統的合影后,連當地的稅務官都不敢進入了。」
章耀光是有實力的猛人,其他實力較弱的浙商們,只能用中國人特有的「聰明」來對抗規則。因為政府不允許進口男式皮鞋,他們就從中國進口半成品的鞋子,將最後一道工序放到奈及利亞來做。但很快奈及利亞政府連半成品都不讓進口了,還直接扣押了200多個裝滿半成品的貨櫃,使得浙商們損失慘重。
鋌而走險的浙商們只好通過鄰近國家,走灰色通道將中國商品運進來,這樣做也面臨著被沒收的風險,但在利益面前,還是有人願意做。
除了與規則的鬥爭,浙商們還要面對當地治安混亂的危險。在2014年的一次調查中,有將近一半的中國企業遭受偷盜、搶劫、惡意縱火或破壞,而針對中國人的綁架勒索事件也經常發生。搞得中國人夜裡都不敢出門,整天困在廠區裡活動。
這些情況,與當年查濟民的工廠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生意越來越難做,浙商們大多都沒有在這裡長期投資的打算,相應的,也不願意主動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惡性競爭也較為嚴重。比如一雙鞋進貨的成本是500奈拉,但一些人不惜虧本,以400奈拉賣掉以趕走競爭者來壟斷市場。
這種惡性競爭不僅是對中國企業的打擊,更是當地脆弱的製造業的滅頂之災。最近幾年更是有人將仿冒或劣質中國產品進口到奈及利亞,對質量一向過硬的中國商品抹黑,在當地引起極大爭議。
「前浪」們辛苦攢下的中國口碑,在這樣的亂局中被一點點敗掉。「兇猛」、「精明」的浙商們,終於在奈及利亞重複了他們在歐洲的經歷:只知道來這裡賺錢,從不為當地做出貢獻,當他們離開時,留下的是混亂的市場。
孫國平建立的「中國城」早已衰落,查濟民的工廠成為了傳奇,而章耀光們帶著在奈及利亞賺到的錢,又去了其他更能賺錢的地方。
奈及利亞,浙商「兇猛」。他們猶如商界的遊牧民族,追逐豐美的水草,貪婪啃食,不留後路。
來源:華人志V
•••• end ••••
後臺回覆:【入群】
加入駐外之家全球微信社群
後臺回覆:【福利】
傾聽全球各地駐外夥伴的語音問候
球分享
球點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