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風的冬天
溫晴
2020年
還沒有切身感受濟南的初雪
已使我想起了老舍筆下的濟南
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裡,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
古老的濟南,城裡那麼狹窄,城外又那麼寬敞,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對,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裡照個影兒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麼清亮,那麼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
這是作家老舍筆下的濟南,他活靈活現的描寫了濟南的山、城、水,把濟南的山比作搖籃,把濟南的城想像成一副水墨畫,把濟南的水比作空靈的藍水晶。今天,我們就來話一話自家的「搖籃」——濟南的山。
濟南中心城1022平方公裡規劃範圍內,共158座山體,總面積達150平方公裡,佔規劃範圍的14.7%。城北山形獨立,代表山體有華山、鵲山等11座;城中56座獨立山體,14座連綿山體;城南11座獨立山體,66座連綿山體。以城市規劃建設區為界,建設區範圍內山體81 座,面積約36.7平方公裡。建設區範圍外山體77座,面積約113.7平方公裡。
在城市的總體風貌格局下,根據城市建設與山體環境及人文空間環境的互動關係,形成中部、東部、西部各具特色的差異化山城風貌區。中部風貌區內,依託古城文化,山體表現出底蘊沉穩敦厚的姿態,形成泉城不可替代的特色景觀標識區;東部風貌區內,城市為充滿活力的現代化建設,山體則構築成城市的景觀背景及公共活力中心;西部風貌區內,城市遠離都市喧囂、獨具魅力,山體鍾靈毓秀,是生態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
1、CBD片區(五頂茂嶺山、馬山坡)
濟南中央商務區的整體規劃尊重自然山水格局與濟南的獨特歷史文化,被定位為一個與自然和諧發展、擁有宜步街道和極具吸引力公共空間的城市新中心。濟南中央商務區基地西接五頂茂嶺山,東臨馬山坡,南側為轉山和牧牛山,規劃將700多年前的元代山水畫《鵲華秋色圖》作為設計靈感。
規劃尊重城市的自然風貌,通過南北向綢帶公園、東西向綠化廊道的十字形外部空間框架,將五頂茂嶺山、馬山坡的自然山體景觀引入到高強度的中央商務區的核心。
中央商務區的核心區為五棟標誌性的塔樓建築群,塔樓的設計體現並強調濟南的特色,建築圍繞中央公園聚集,並在朝五頂茂陵山的方向上呈現良好的展開面和觀賞視角。從五座塔樓也可清晰地回看五頂茂嶺山與馬山坡,感受地方文脈。
2、長清大學城重點地區城市設計(鳳凰山、紅山、馬鞍山、來佛山、餓狼山、鬼山頭、北大山)
長清大學城位於濟南市長清城區東部,東起京福高速公路,西至濟菏高速公路,北接濟南經濟開發區,南與五峰山旅遊度假區相連,交通優勢明顯,山水資源豐富,高校雲集,是濟南乃至山東省高教資源和智力資源的高地。
城市設計以「山水融合,庭院錯落」為總體設計理念,將山水引入城市空間,創造屬於城市社區的知識庭院空間。
山水融合,即讓山水與城市融合。這裡的融合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視覺上的融合,讓山、水、城互相掩映,以視覺廊道的設計手法,讓城市集約發展;一方面是可達性的融合,即讓人們可以自如地在城市與山巔、水岸之間穿梭,通過一系列綠道的設計,讓步行、慢跑、騎行等活動在城市與山體、水體組成的「超級公園」中得以實現。
3、圍子山郊野公園規劃設計(圍子山)
圍子山位於唐冶新區東部,是唐冶新城的重要山體,郊野公園的設計範圍為唐冶新區北至膠濟鐵路,南至經十東路,東至圍子山山脊線,西至繞城高速公路東環線,規劃總用地面積2200公頃。
設計的目標為將2200畝的山體打造成為一個生態綠色的城市山地郊野公園、一個開敞的城市綠地休閒空間、一個山水田園風貌的山地體驗景觀、一個充滿活力的山地運動場地、一個承載唐冶文化內涵的精神家園。
通過對山體通廊的空間梳理與城市主要交通線路的軸線對接,拉近山與城的距離,形成一個標誌性的山水城軸線景觀。
4、千佛山北廣場(千佛山、華山、鵲山)
千佛山北廣場位於經十路以南,西靠千佛山西路、東鄰歷山路,南望千佛山風景區,現狀地形呈現南高北低、東高西低的趨勢。場地現狀高樓影響了現有城市軸線及觀山視廊,周邊缺乏合適的觀山廣場和市民集散空間。西北角存在之前建築爆破後留下的基坑,高差較大。
設計定位基於濟南文化,以「顯山」「延脈」「融城」「築景」為設計思路,重點解決現狀山城割裂的矛盾,還原場地生態,引山入城,還山於民。其中,最重要的是「顯山」「融城」這兩方面,簡單來說就是處理山和城的關係。
「顯山」比較直觀地說,是顯現和展示千佛山,千佛山北廣場附近的高層建築把整個觀山視廊阻擋住了,包括千佛山望向華山和鵲山以及大明湖的視廊,所以要把山顯出來,將綠色和城市銜接。「融城」即將城市的生活融入廣場,與軌道交通、綠道等城市空間進行融合。
5、二環西沿線城市設計(藥山、匡山、臘山、青龍山)
二環西路是濟南城市快速內環線的主要組成部分和南北向對外聯繫的重要交通廊道,與其地面快速公交共同形成「雙快」交通走廊。規劃整體定位為「門戶紐帶、城市脊脈、活力走廊」,將二環西路塑造為集商業金融、商務辦公、會展休閒、文化創意、生活居住於一體的功能複合型現代服務產業集聚帶。
按照「一脈連城、三段支撐、多點提升」的整體結構,沿線被劃分為三個功能區,北段(建邦大橋至濱河南路)為以商業服務、生態居住為主的綠色都市融合段;中段(濱河南路至臘山分洪道)為以商務辦公、商業金融為主的中央門戶展示段;南段(臘山分洪道至二環南路)為以文化休閒河居住為主的創意生活體驗段。其中北部綠色都市融合段以藥山—美裡路及小清河景觀休閒帶打造景觀軸線,中部中央門戶展示段打造西客站地標-匡山及臘山—花圃公園景觀軸線,南部休閒生活體驗段構建青龍山—山南路景觀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