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剛:智伯的滅亡

2021-02-22 國際儒學聯合會

  智伯是春秋末期主持晉國國政的權臣。當時,智氏與趙氏、魏氏、韓氏四大家族把持著晉國國政,尤以智氏實力最強。公元前453年,趙魏韓聯合起來滅亡智氏,瓜分了晉國。這是《資治通鑑》用倒敘手法記載的第一個歷史事件。

  強大的智氏家族為什麼滅亡了呢?司馬光從接班人的選擇講起。「初,智宣子將以瑤為後」(《資治通鑑》習慣用「初」這個字開頭,交代一段歷史背景)。智氏家族的大家長智宣子,決定選嫡子智瑤為嗣卿。有族人反對說,智瑤雖有「五賢」(五大優點):長得帥氣,武藝高強,多才多藝,能說會道,強毅果決,卻有一個最大的弱點——「不仁」,即缺乏仁德之心。為人刻薄寡恩,不會籠絡,謂之「不仁」。如果為君不能施政以仁,自恃「五賢」,盛氣凌人,會給家族帶來禍害。但智宣子不聽。

  趙氏家族也在選嗣卿。趙簡子的兒子,長曰伯魯,幼曰無恤。父親打算考考他們。趙簡子把兩支寫著「訓誡之辭」(教導青年修身自律之類的警句)的竹簡,分別交到兩個兒子手上,叮囑他們牢記在心並保管好竹簡。3年之後,父親問,還記得竹簡的話嗎?大兒子伯魯忘得精光,竹簡也找不到了。小兒子無恤卻背得滾瓜爛熟,竹簡也藏在隨身的衣袖裡。「於是簡子以無恤為賢,立以為後」。顯然,趙無恤的謹慎、謙卑、細心,讓父親決定立他為接班人。這就是趙襄子。

  智宣子去世後,智瑤繼位,世稱智襄子或智伯。智伯主持國政,處事強霸。他以籌措軍費的名義,要韓氏家族獻出一座城邑。韓康子不敢得罪他,想把禍水外引,就給了智伯一座萬戶的城邑。智伯繼而再向魏桓子索地。開始魏桓子覺得智氏欺人太甚,要予以拒絕。可他的輔臣任章卻建議採用「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予之」的驕兵之策,麻痺智氏,並暗中結交利害攸關的盟友,共同對付智伯。老謀深算的魏桓子也給智氏送了一座萬戶之邑。

  當志得意滿的智伯進而求地於趙襄子的時候,遭到了堅決抵制。智伯於是帶上韓魏軍隊一起攻打趙氏。

  面對氣勢洶洶的智氏聯軍,趙襄子有3個戰略要地可以避難:長子、邯鄲、晉陽。長子城高池深,邯鄲糧草豐足,趙襄子都不去,選擇去晉陽。他說城高池深,說明老百姓的徭役繁重;糧草豐足,說明老百姓的賦稅沉重,有什麼可依恃的?先父在世時,命尹鐸治理晉陽,輕徭薄賦,晉陽人心最可依賴。於是,趙襄子選擇晉陽作為自己抗擊聯軍的根據地。

  智伯率領聯軍把晉陽城圍得水洩不通,甚至決汾水以灌城。圍城兩年,晉陽軍民同仇敵愾,毫不動搖,「沉灶產蛙,民無叛意」。

  智伯乘車巡視攻城。他坐在最尊貴的左側位置;魏桓子「御」,在中間駕車;韓康子「驂乘」,在右側持兵護衛。三位卿大夫都是主君,關係卻不平等。威風十足的智伯不無輕佻地說:「我今日才知大水足以亡人國啊!」他的霸氣外露引起了兩個盟友的憂慮,因為二子擔心「汾水可以灌(魏都)安邑,絳水可以灌(韓都)平陽」。

  魏、韓二子的憂慮很快就被智伯身邊聰明的謀士疵所察覺。他提醒主公,魏韓必反。智伯問,先生怎麼知道呢?疵回答,從人情事理即可推知,晉陽城破在即,二子不僅沒有喜色,卻憂心忡忡,不就是擔心趙氏亡,下必及於韓魏嗎?

  次日,智伯以此質問魏桓子和韓康子。二子矢口否認,說一定是有人充當趙氏的說客,想讓您懷疑我們而放鬆了對趙氏的攻擊。我們都盼望早日分享趙氏的田土呢,怎麼會去做危險的傻事冒犯您呢?智伯相信了二子的辯解,完全不理會疵的分析。被圍困在晉陽城的趙襄子決定反擊。他秘密派人出城,遊說韓魏兩家,唇亡齒寒,趙亡,難必及於韓魏。於是,三家約定日期,決定聯合反攻智氏。

  這天夜裡,趙襄子突然對岸上軍隊發動襲擊,並掘開水壩,倒灌智氏駐軍營地;韓魏兩軍也從側翼進攻,大敗智氏軍隊。智伯被殺,智氏家族滅亡。

  司馬光接著用「臣光曰」,討論到領導者德與才的問題,認為仁德是領導者最重要的素質。智伯狂妄霸道,利令智昏,誤判形勢,輕視對手;主要是仁德不夠。相反,趙襄子在被父親選中為接班人的時候,就表現出過人的精明和細緻,懂得人心最重要,比智伯更懂政治。智伯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領導者應有的素質和應有的領導能力是什麼,應該如何謙虛謹慎處理國務政務。《資治通鑑》之所以從智伯開始,固然跟三家分晉的時代有關係,同時,也是想藉此提醒領導者:智伯是一個反面典型,修煉品德,仁愛得眾,比「匹夫之能」的「五賢」重要,領導者不能重蹈智伯的覆轍。

  【來源:《學習時報》;作者:張國剛】

(責任編輯:馬奎)

相關焦點

  • 「晉出公十七年,智伯與趙、韓、魏共分範」閱讀答案及解析翻譯
    智伯行(巡視)水,魏桓子御,韓康子參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絳水可以灌韓之平陽也。 疵謂智伯曰:「韓、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夫從韓、魏之兵以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不沒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色,是非反而何?」
  • 張國剛:一世廉勤兩袖清 終生奉法志不移
    當時擔任張國剛法官助理的甘健全回憶,張國剛一心撲在案子上,為了搞清楚案情中的某個點,他可以反覆琢磨,經常加班到十一二點。「我記得有一次凌晨三點我聽到樓上開門的聲音,我以為張庭長上廁所,第二天才知道是他想案子想得睡不著凌晨起來到辦公室翻閱案情。」司法改革以前,裁判文書是院庭長審核制度。張國剛擔任庭長時,不僅要籤自己的案子,還要籤別人的案子。
  • 列國人物底片之智伯
    謀臣任章見狀,趕緊一把把魏駒拉到一邊輕聲說主公息怒,他要就給他,失地者不滿,得地者驕傲,驕傲者輕敵,不滿者抱團,以抱團之眾對輕敵之人,我看智氏離滅亡定不會太遠了。魏駒聽了任章,也獻上萬戶封地。智伯一看順利拿下韓、魏兩家,估計趙家也不難拿下。考慮到趙家勢力畢竟強於韓、魏,便讓親哥哥智宵上門,對趙無恤說韓、魏已經各獻萬戶封地,並指明要趙氏皋狼(今山西呂梁市方山縣境內)之地。
  • 清明祭祖智伯墓
    今年是七世祖智襄子(智瑤,尊稱智伯)遇難2470(前453年—2018年)周年。清明前夕,在榆次智成本家組織下,鞍山智喜國夫婦、平山智萬生、石家莊智維棟、濟南智嚴飛以及榆次智勇生、智金龍一起相約前去智伯墓祭祖。
  • 晉國卿大夫智伯一手好牌打得稀爛,他的死亡成了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
    帶著這些疑問,大漠今天和大家一同走進《資治通鑑》第一篇《智伯之亡》,看看智伯是怎樣將一手好牌打爛,最終走向滅亡。(一)為什麼要把「三家分晉」作為《資治通鑑》的開篇?公元前403年,助手劉恕問司馬光:「咱們寫通史,為什麼開始就寫三家分晉,前面的歷史為什麼不寫呢?」
  • 當年,智伯為何非要帶著兩個坑貨去打趙襄子
    智伯的訛詐大致就是控制晉國王室的大臣智襄子(也就是後面說的智伯)看著晉國衰微不振,國內公侯割據的局面,便想通過弱化其他公侯勢力,來最終實現智氏一家獨大,以達到由智氏主導,再次振興晉國昔日輝煌的目的。不久,財大氣粗的智伯便跟另外三家韓康子、魏桓子,趙襄子商量,當下晉國看著不咋滴,主要是大哥沒做大做強。
  • 智伯怎麼身死族滅?
    分別是智伯瑤、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四家之中以智伯瑤實力最強,他也是唯一有實力做到一家佔晉的人。可為何最後變成了三家分晉,最強的他反被淘汰在歷史的塵埃中?當我們重新回到這段歷史中,會發現根本原因出在智伯瑤自己的身上。在他身上也印證了兩句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驕兵者必敗。
  • 人文學院張國剛教授獲頒第三屆清華大學「王步高通識教育獎」
    清華新聞網9月21日電(通訊員 吳文軒)9月17日下午,第三屆清華大學「王步高通識教育獎」頒獎儀式在第六教學樓舉行,人文學院歷史系張國剛教授獲頒此獎項。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為張國剛頒獎並致辭,北京大學原常務副校長王義遒作為特邀嘉賓致辭。
  • 【你不了解的永濟文化】智伯故城與解梁故城
    智伯故城與解梁故城楊孟冬 了解智伯故城,先得知道智伯。我們來看一份檔案:「智伯(?~前453),亦名荀瑤,亦作『知伯』、『知瑤』、『智伯瑤』。春秋戰國之際晉國四卿之一。因輕侮趙無恤(即趙襄子)結怨。智伯,即智襄子,是四卿之中勢力最強的一個,專擅晉國國政,自命不凡,驕縱任性,貪心膨脹。公元前455年,智伯為了達到吞併其他三卿的目的,公然伸手向韓、魏索要土地。懾於智伯威力,韓、魏不敢不給。得到滿足後,智伯又向趙襄子索要,但遭到拒絕。趙襄子,即趙無恤,是春秋戰國時期智勇兼備又能忍辱負重的人物。智伯傲慢,曾多次對其進行侮辱。一次,智伯伐鄭,要求趙襄子出兵。智伯在向他灌酒時,竟然將酒杯扔到了他臉上。
  • 晉國是如何從春秋時期的霸主走向最後的滅亡的?
    晉文侯和晉文公成就了晉國的稱霸,卻也為後來晉國的滅亡埋下了禍患的根源。公元前771年,外戚申侯為了報申後被廢掉的私仇,勾結犬戎謀反,周幽王被殺掉,西周滅亡了。申侯等外戚擁立宜臼為周國的君主,也就是周平王。之前的周國皇室卻在另一個地方擁立周幽王的弟弟餘臣為周國的君主,也就是攜王,形成了兩位周國君主並立的局面。
  • 三家分晉後,晉國沒有立即滅亡,而是苦苦支撐了數十年之久
    在春秋戰國時期,晉陽之戰是發生晉國四大卿大夫——智氏、趙氏、韓氏、魏氏之間發生的一場兼併戰,最終導致晉國的大臣智伯兵敗身亡,智氏領地也被韓趙魏三家瓜分
  • 張國剛 |讀《資治通鑑》的三篇序言
    原創 張國剛 中華讀書報《中華讀書報》徵訂正在進行,恭請讀者朋友到當地郵局訂閱。郵發代號1-201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早熟,管理系統複雜。中央集權體制下的治國理政,需要高超的技巧和方法。沒有教科書能夠得其門徑,只有歷史的經驗才最受重視。
  • 《資治通鑑》:一個大帥哥的滅亡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煌煌巨著《資治通鑑》,是從一個大帥哥的滅亡開始的。這個大帥哥叫智瑤,又稱「智伯」或「智伯瑤」,是春秋末年晉國權貴智宣子的兒子。那個年頭,世家大族的頭等大事是選好接班人,智宣子對這件事自然十分上心。這天,他召集家臣門客,宣布要立嗣。人選有兩個,一個是智宵,一個是智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