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伯是春秋末期主持晉國國政的權臣。當時,智氏與趙氏、魏氏、韓氏四大家族把持著晉國國政,尤以智氏實力最強。公元前453年,趙魏韓聯合起來滅亡智氏,瓜分了晉國。這是《資治通鑑》用倒敘手法記載的第一個歷史事件。
強大的智氏家族為什麼滅亡了呢?司馬光從接班人的選擇講起。「初,智宣子將以瑤為後」(《資治通鑑》習慣用「初」這個字開頭,交代一段歷史背景)。智氏家族的大家長智宣子,決定選嫡子智瑤為嗣卿。有族人反對說,智瑤雖有「五賢」(五大優點):長得帥氣,武藝高強,多才多藝,能說會道,強毅果決,卻有一個最大的弱點——「不仁」,即缺乏仁德之心。為人刻薄寡恩,不會籠絡,謂之「不仁」。如果為君不能施政以仁,自恃「五賢」,盛氣凌人,會給家族帶來禍害。但智宣子不聽。
趙氏家族也在選嗣卿。趙簡子的兒子,長曰伯魯,幼曰無恤。父親打算考考他們。趙簡子把兩支寫著「訓誡之辭」(教導青年修身自律之類的警句)的竹簡,分別交到兩個兒子手上,叮囑他們牢記在心並保管好竹簡。3年之後,父親問,還記得竹簡的話嗎?大兒子伯魯忘得精光,竹簡也找不到了。小兒子無恤卻背得滾瓜爛熟,竹簡也藏在隨身的衣袖裡。「於是簡子以無恤為賢,立以為後」。顯然,趙無恤的謹慎、謙卑、細心,讓父親決定立他為接班人。這就是趙襄子。
智宣子去世後,智瑤繼位,世稱智襄子或智伯。智伯主持國政,處事強霸。他以籌措軍費的名義,要韓氏家族獻出一座城邑。韓康子不敢得罪他,想把禍水外引,就給了智伯一座萬戶的城邑。智伯繼而再向魏桓子索地。開始魏桓子覺得智氏欺人太甚,要予以拒絕。可他的輔臣任章卻建議採用「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予之」的驕兵之策,麻痺智氏,並暗中結交利害攸關的盟友,共同對付智伯。老謀深算的魏桓子也給智氏送了一座萬戶之邑。
當志得意滿的智伯進而求地於趙襄子的時候,遭到了堅決抵制。智伯於是帶上韓魏軍隊一起攻打趙氏。
面對氣勢洶洶的智氏聯軍,趙襄子有3個戰略要地可以避難:長子、邯鄲、晉陽。長子城高池深,邯鄲糧草豐足,趙襄子都不去,選擇去晉陽。他說城高池深,說明老百姓的徭役繁重;糧草豐足,說明老百姓的賦稅沉重,有什麼可依恃的?先父在世時,命尹鐸治理晉陽,輕徭薄賦,晉陽人心最可依賴。於是,趙襄子選擇晉陽作為自己抗擊聯軍的根據地。
智伯率領聯軍把晉陽城圍得水洩不通,甚至決汾水以灌城。圍城兩年,晉陽軍民同仇敵愾,毫不動搖,「沉灶產蛙,民無叛意」。
智伯乘車巡視攻城。他坐在最尊貴的左側位置;魏桓子「御」,在中間駕車;韓康子「驂乘」,在右側持兵護衛。三位卿大夫都是主君,關係卻不平等。威風十足的智伯不無輕佻地說:「我今日才知大水足以亡人國啊!」他的霸氣外露引起了兩個盟友的憂慮,因為二子擔心「汾水可以灌(魏都)安邑,絳水可以灌(韓都)平陽」。
魏、韓二子的憂慮很快就被智伯身邊聰明的謀士疵所察覺。他提醒主公,魏韓必反。智伯問,先生怎麼知道呢?疵回答,從人情事理即可推知,晉陽城破在即,二子不僅沒有喜色,卻憂心忡忡,不就是擔心趙氏亡,下必及於韓魏嗎?
次日,智伯以此質問魏桓子和韓康子。二子矢口否認,說一定是有人充當趙氏的說客,想讓您懷疑我們而放鬆了對趙氏的攻擊。我們都盼望早日分享趙氏的田土呢,怎麼會去做危險的傻事冒犯您呢?智伯相信了二子的辯解,完全不理會疵的分析。被圍困在晉陽城的趙襄子決定反擊。他秘密派人出城,遊說韓魏兩家,唇亡齒寒,趙亡,難必及於韓魏。於是,三家約定日期,決定聯合反攻智氏。
這天夜裡,趙襄子突然對岸上軍隊發動襲擊,並掘開水壩,倒灌智氏駐軍營地;韓魏兩軍也從側翼進攻,大敗智氏軍隊。智伯被殺,智氏家族滅亡。
司馬光接著用「臣光曰」,討論到領導者德與才的問題,認為仁德是領導者最重要的素質。智伯狂妄霸道,利令智昏,誤判形勢,輕視對手;主要是仁德不夠。相反,趙襄子在被父親選中為接班人的時候,就表現出過人的精明和細緻,懂得人心最重要,比智伯更懂政治。智伯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領導者應有的素質和應有的領導能力是什麼,應該如何謙虛謹慎處理國務政務。《資治通鑑》之所以從智伯開始,固然跟三家分晉的時代有關係,同時,也是想藉此提醒領導者:智伯是一個反面典型,修煉品德,仁愛得眾,比「匹夫之能」的「五賢」重要,領導者不能重蹈智伯的覆轍。
【來源:《學習時報》;作者:張國剛】
(責任編輯:馬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