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評獎結果已經公布,這一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標杆傳達的導向是什麼?獲獎作品背後的示範引導作用又有哪些呢?今天分享的作品是二等獎獲獎作品——國際傳播廣播新聞專題:《埃德溫·馬爾:歸期未有期》,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北京廣播電視臺採制)華語環球廣播《全景中國》節目下設《今日北京》欄目刊播。
採編過程&作品簡介
2019年恰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北京廣播電視臺特別策劃製作了「中國和他的朋友們」系列專題,埃德溫·馬爾作為中央電視臺第一位外籍英語新聞播音員,是典型的受訪對象之一。
2003年,埃德溫因緣來到中國工作。出于謹慎和對東方的未知,他把合同周期從一年縮短為6個月。但16年過去了,他依然深深地依戀著中國/北京。到底是什麼原因和情愫使他「歸期未有期」?對這個問題的深究,不僅可以洞見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成就以及「共享」的發展理念,亦能折射出物質文明之外的中國社會人文的吸引力,起到四兩撥千斤的傳播效應。
埃德溫在華的16年恰逢中國迅猛發展並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心的歷史時期,「就像坐上一列快速列車,一路翻山越嶺,風景美不勝收。」 換言之,他是這一歷史進程的重要國際見證者之一。此外,作為中國主流電視媒體走向國際化傳播的標誌性人物,他的「洋面孔」拉近了中國與西方受眾的距離,也讓世界更多地聽到中國的聲音。但考慮到十幾年前東西方完全不對等的傳播格局和影響力,埃德溫也因此備受西方媒體和民眾的質疑。該專題報導直面這一衝突並作出回應。
總之,人物經歷和故事決定了這是一個優秀的對外傳播的題材,再加上講故事的敘事方式,也讓節目更加入腦入心。
社會效果
該專題是北京廣播電視臺每周製作的外宣節目《今日北京》的年度特別報導。《今日北京》不僅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華語環球廣播的《全景中國》節目面向全球播出,同時在與北京廣播電視臺合作的8個國家9家華語商業電臺播出,包括:美國紐約中國廣播網、洛杉磯1300電臺、加拿大中文臺、澳大利亞2AC電臺、紐西蘭華人之聲、新加坡新傳媒電臺、韓國首爾交通廣播(TBS)、歐洲華語廣播(法國巴黎)以及印尼棉蘭FM103.8電臺。
該專題在海外聽眾中反響熱烈。有聽眾反饋,埃德溫作為第一個出現在中央電視臺的「洋主播」,是一代人不可磨滅的記憶,也是中國主流媒體走向國際傳播的典型代表。從埃德溫的講述中,可以窺見一座城乃至一個國家的物質發展和精神給養,令人鼓舞。也有聽眾表示,埃德溫是中國「共享」的發展理念的一個縮影,他在中國找到了更多的人生價值和情感歸宿,但他對中國的愛和回報也是深沉的。他不煽情,但他的講述卻讓人感受到他的「一片冰心」,令人回味。
該作品曾在北京廣播電視臺2019年度優秀節目評選中獲獎,並且獲得第二十九屆北京新聞獎二等獎。
推薦理由
1.人物典型,戲劇「衝突感」強。埃德溫作為第一位「洋主播」出現在中國的國家電視臺上並於2007年獲「中國政府友誼獎」,其身上的光環始終與來自西方社會的批評,即質疑他是「中國政府的宣傳工具」相伴隨。該專題通過當事人之口回應 「我的中國同事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回應西方觀眾關心的問題」,雖平實但不乏力量。這樣的衝突性也能讓人更真切地感受到埃德溫內心的堅持以及對中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2.借嘴說話,展示發展成就。埃德溫生活和工作在北京,是中國/北京16年發展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他於講述中展現了北京在交通、空氣品質和公共服務等領域的發展和變化,真實客觀,同時呼應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大主題。
3.敘事生動,真情實感打動人心。無論是雨天廣播裡與北京結緣,還是在墨爾本因為思念北京的街頭聲響而失眠,包括熱心的北京人提前下車送他回家的故事,都能以小見大,體現北京獨特的城市和人文風貌及其開放性和包容性,也是其「歸期未有期」的生動註腳。
來源:中國記協網
編審:鍾啟華、郭玲琳、塗宇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