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黃河在河南蘭考拐了最後一道彎。這裡曾是大沙窩、大風口,沙丘遍布、土壤貧瘠。上世紀六十年代,「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強忍病痛帶領蘭考人民整治「三害」,鑄就了不朽的精神豐碑。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蘭考的發展,於2009年4月,2014年3月、5月先後3次深入蘭考調研指導工作,對蘭考發展作出重要指示,寄予殷切期望。蘭考幹部群眾牢記總書記囑託,傳承和弘揚焦裕祿精神,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2017年2月在國內首批、河南第一個退出貧困縣序列後,繼續探索推進特色產業發展之路,不斷書寫新時代「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新篇章。
沿著蘭考黃河大堤前行,天高水闊、林草豐茂,很難想到這裡曾經風沙肆虐、寸草不生。
九曲黃河在蘭考縣拐了最後一道彎 蘭考縣委宣傳部供圖
黃河在蘭考境內長只有25公裡,卻是歷史上決口最多的地段。1171年到1949年的700多年間,黃河蘭考段決口泛濫達140多次,蘭考境內有跡可循的古道就有11條,斷堤50多處。古道斷堤遍布全境,形成上百個風口,再加上整體地勢低、地下水位高、鹽鹼含量高,使「風沙、內澇、鹽鹼」成為長期制約蘭考經濟發展的「三害」。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深秋時節,就在當年焦裕祿帶領蘭考群眾治理風沙的那片黃河灘區,2.7萬畝紫花苜蓿剛剛完成新一輪收割,攏草機、捆草機等各種機械仍在作業,空氣中瀰漫著牧草的清香。
「黃河灘區的土質半沙半淤,旱季容易揚塵,雨季不利於保儲水分,而紫花苜蓿根系發達,種植兩三年內,根就能長2到3米,既能涵養水源,又可防風固沙。此外苜蓿的根還有固氮的作用,改土肥田的效果也很顯著,」苜蓿草場的負責人說。
據介紹,紫花苜蓿蛋白質含量高,被稱為「牧草之王」,是餵養牛羊的好飼料,由於蘭考的土質、氣候、降雨量非常適合苜蓿生長,一年能割到六茬,一畝地可年產苜蓿鮮草4噸。
蘭考縣黃河灘區草業帶 蘭考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們把發展生態農業作為解決黃河灘區歷史沙化問題的『綠色鑰匙』,推進黃河灘區優質草業帶建設,打造了全產業鏈綠色生態體系,」蘭考縣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近年來,蘭考因地制宜推廣飼草種植,再通過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助力集體經濟發展,解放了農村勞動力,帶動貧困戶增收,實現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無縫對接。
隨著飼草種植產業化的推進,曾經泥沙沉積的黃河灘,成了高顏值的「苜蓿園」;昔日土壤貧瘠的鹽鹼地,成了能生金的「聚寶盆」,一幅岸綠、景美、民富的動人畫卷正迅速鋪開。
「以前我們在灘地上種糧食,土地漏水漏肥,收成少得可憐。現在成了產業工人,一個月的收入就有五六千元。土地流轉出去,一畝地一年還有800元的補貼,」蘭考東壩頭鎮村民提起現在的生活,透著滿滿的幸福感。
綠蔭環繞,紅磚黛瓦,走進蘭考東壩頭鎮張莊村,一幅恬適靜美的鄉村圖景徐徐展開,「夢裡張莊」的名氣越來越響亮,遠近遊客紛至沓來。
蘭考縣東壩頭鎮張莊村及黃河河道(2020年9月3日拍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攝
不曾想到,這裡曾是蘭考有名的大風口,「冬春風沙狂,夏秋水汪汪」,正是當年張莊村的真實寫照。自然條件惡劣,經濟發展滯後,張莊一度成了遠近聞名的貧困村。2014年全村711戶2963人,建檔立卡貧困戶有207戶754人,貧困發生率高達25%。
「最多的時候有近千人在外打工,幹得動的基本都走啦!」回憶往事,張莊村黨支部書記申學風一聲嘆息。
2014年3月17日午後,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張莊,來到貧困群眾家中,了解群眾生活狀況,並叮囑當地幹部,要切實關心農村每個家庭特別是貧困家庭,通過因地制宜發展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總書記來到家裡,握著我奶奶的手噓寒問暖,鼓勵我堅持下去好好幹。總書記說黨的政策會越來越好,只要努力好好幹,肯定能過上好生活,」村民閆春光回憶起總書記的關懷,依舊激動不已。
習近平總書記來之前,閆春光剛剛遭遇了一場不小的打擊。當時,他借錢辦的養雞場賠了好幾萬,正為今後的生活犯愁。
「總書記的鼓勵給了我二次創業的勇氣和信心,在村裡和縣裡幫扶政策支持下,我接受了培訓,又申請了貸款。」不久,閆春光的養雞場重新開張。如今,他又依靠自身努力和政策扶持,開起了「春光油坊」,做起了電商,昔日貧困戶成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
「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抓住這個牛鼻子,張莊村在脫貧致富路上跑出了「加速度」。171座春秋大棚、8座日光溫室大棚裡種上了蜜瓜和西瓜,104畝的生態採摘園裡種滿了梨、桃、石榴等果樹,還有350畝蓮藕、100餘畝藏紅花、120畝水稻、400餘畝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等,見證著張莊村日新月異的變化。
蘭考縣東壩頭鎮張莊村幸福路 蘭考縣委宣傳部供圖
2017年3月28日,張莊村如期脫貧,兌現了向總書記「三年脫貧」的莊嚴承諾。脫貧當年,張莊村把村裡的主幹道取名為「幸福路」。告別貧困的張莊人,將目光投向更加美好的未來。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張莊村發展起鄉村旅遊,融合紅色元素,建設了焦裕祿精神體驗教育基地和「四面紅旗」紀念館;啟動「夢裡張莊」等農家院落改造項目,60餘戶農戶家改造成了民宿、農家樂。
「既有『村味』又有品位,我們的『桐花書館』可是網紅打卡點哩!」東壩頭鎮黨委書記宋鵬驕傲地說,2017年,村裡在三戶閒置院落的基礎上,請專業團隊進行設計,建成了300多平方米、藏書10000餘冊的「桐花書館」,村民閒暇時可以來這裡閱讀,孩子們可以在這裡學習,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
依靠「黨建引領、產業支撐、政策助力、旅遊帶動」,張莊村集體經濟收入由2014年的0元增長到2019年的59.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4200元增長到2019年的13139元。
「國家有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張莊有脫貧致富的幸福夢。」從貧窮落後到物阜民豐,張莊人在幸福路上更加信心滿懷、豪情萬丈。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習近平總書記曾作詩稱讚黨的好幹部焦裕祿。
50多年前,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與「三害」作鬥爭,在蘭考貧瘠的土地上,他親手種下這棵泡桐幼苗,也播撒下千頃澄碧的希望。如今這棵泡桐樹仍然枝繁葉茂,人們親切地稱為「焦桐」。
「焦桐」 蘭考縣委宣傳部供圖
無論颳風下雨、嚴寒酷暑,魏善民每天都來為「焦桐」澆水、培土、掃落葉,已經堅持了49年。這些年,「焦桐」下前來學習的黨員幹部越來越多,蘭考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78歲的魏善民時常笑中帶淚地說,「要是焦書記還活著,不知得多高興啊!」
斯人已逝,泡桐成林。堌陽鎮徐場村的路邊,千餘畝泡桐林分列挺立,枝繁葉茂,形如華蓋,蔚為壯觀。走進村口,一把磚瓦砌成的巨型琵琶橫臥在廣場上,沿街的宅院裡不時傳出曠遠脫俗的古琴聲。
上世紀80年代,上海民族樂器廠專家發現蘭考泡桐質地疏密適度、紋理清晰美觀、聲學品質和共振性能好,是製作民族樂器的上佳音板材料。從那時起,徐場村的一些木匠逐漸開始學做樂器、開樂坊。然而直到2014年,村裡也只有兩三家小作坊,未能形成產業。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因地制宜發展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要求,村兩委認真理清發展思路,決定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因地制宜發展徐場村的老基礎——民族樂器產業。經過幾年發展,如今徐場村年產各類樂器10萬多臺(把),年產值1.2億元,從業人員1200餘人,其中吸納周邊勞動力600餘人,全村人均年收入超過3萬元。
「墨武琴坊」裡,徐亞衝正用古琴彈奏一曲《臥龍吟》,音律隨指尖流淌,清如濺玉、顫若龍吟。
1993年出生的徐亞衝酷愛古琴,初中畢業便踏上了學琴路,學成歸來在村裡開起了古琴作坊。在他的勸說下,哥哥徐冰大學畢業後也放棄城市生活,回村與他一起鑽研斫琴技藝、研究古琴文化。
蘭考縣堌陽鎮徐場村 蘭考縣委宣傳部供圖
巨變的鄉村勾住了不少人回鄉的心,村裡像徐家兄弟這樣「鳳還巢」的還有60多人。
「徐場村105戶600多口人,有80多戶都從事古琴、古箏、琵琶等民族樂器生產、加工和銷售,從琴碼、琴弦、整琴到琴桌、琴凳和箱包,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徐場村黨支部書記徐順海介紹說,徐場村已經成了全國知名的「民族樂器村」。
蘭考縣委書記李明俊說:「焦書記不僅為蘭考人民留下了精神富礦,還建了一座『綠色銀行』。」如今的蘭考人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在焦裕祿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正充滿幹勁地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