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善良?在湖南師大附中高新實驗中學(以下簡稱「附中高新」)校長姜小明看來,善使人快樂,善可以造就一個人的格局,善比知識水平提升更難做到。
姜小明將「善」奉為治校圭臬,學校的課程和活動都圍繞著「善」發生,引導師生「萌善思、存善念、出善言、踐善行、結善果」,「善」的種子已經在學生心中慢慢生根。
根植善念:成長發自內心
《道德經》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姜小明的言談舉止,散發著這份善的氣質。
兩年前,姜小明初到附中高新,並沒有大刀闊斧地改革,而是花了大量時間,扎在學生堆裡,觀察他們的言行,思考他們的未來。初中三年,正值成長的關鍵時期,如何為學生的一生鋪好底色,他想先尋找到答案。
姜小明擁有多年的教學經驗,他深知要想提高學業成績,就得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教書如此,育人同樣如此。姜小明聽取德育副校長程繼炳的建議,決定在學校實施「微善德育」,從「善」字入手,帶著學生對「善」進行道德認知,將善行融入日常,始於微善,止於至善,培養大寫的「人」。
內心的善需要外力來喚醒。帶著妹妹上大學的感動中國人物洪戰輝、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演講的首位華人何江等一一登上「附中高新開講啦」的講臺,講述他們的青春故事、責任與擔當;每周一次的升旗儀式,同齡的「善」行之星走上升旗臺,分享生活與學習中的點點滴滴;微善讀本、微善歌曲、微善故事,高頻亮相和傳播;引人向善……
初中三年,六個學期,姜小明為孩子們擬定了班會的主題:善待自我、善待他人、善待生活、善待生命、善待學生、善待學校。孩子們侃侃而談,道出不同年齡的他們對「善」的認知。姜小明看到,他們的眼界,從小我變成了大我。
推動善行:小善成就大愛
育人,不能只停留在「知」的層面。
姜小明和學生打了多年交道,深感很多學生「懂大道理,卻做不好小事情」。他從「行」的層面出發,將善細化為「微善」,「不要求學生做多大的事,只要求他們把每一件小事做好」。
知行合一,校長率先為善。姜小明幾乎每天清晨在學校門口迎接學生,晚自習後目送學生離校,他能體諒學生的不易。姜小明的辦公桌上,放著一摞聽課本。上個學期,他推門聽了50 多節課。他每次都輕輕推門,腳步也輕,不攪擾課堂,或者提前進課堂,找一把椅子,靜靜地坐下來。
多和學生在一起,才能發現他們的可愛之處。姜小明重新制定了學校的評價體系,降低了「考試分數」的評價比重,讓學生的善行被看見。
有學生主動照料班上的花花草草,學校把「環保之星」的榮譽頒給他;有學生總在默默幫助其他同學,他們收穫了「服務之星」的榮譽;有學生講禮貌、尊重長輩,學校給予他們「禮儀之星」的榮譽。運動之星、特長之星、社團之星等等,都是從他手中頒發出去的榮譽。姜小明常說,老師要有一雙慧眼,讓學校「群星閃耀」。
老師的肯定、學校的表揚,為學生注入了更為充沛的行動力。今年六一兒童節,附中高新的老師、家長和學生組織了一支40 多人的隊伍,為湘西十八洞村的小朋友帶去了洋娃娃、遙控飛機、運動器材……幫助他們實現小小的心願。
「願珍妹妹,看到了你的來信,我真想變成你的親哥哥,在你的旁邊陪伴你,在你無聊的時候陪你一起玩耍,在你有困難時,及時地幫助你。」這是學生寫給十八洞村孩子的信。姜小明從這些句子裡了解到,小小的善行變成了大大的愛。
結出善果:沒有「圍牆」的學校
為踐行「微善」德育的理念,姜小明從學校所在的社區找德育資源。在他看來,社會,由一個個小社區構成,良好的育人環境,應該從社區出發,聯動學校的「身邊人」,用學校的「身邊事」潛移默化影響學生。
長沙市高新區聚集著各類企業。姜小明常常組織學生,前往實習體驗。學生們在超市當售貨員,為了賣出產品不停地向顧客推銷;他們在地下停車場引導車輛進出,悶熱的空氣逼出了滿頭大汗;他們在電子廠的流水線上組裝零件,不停歇地重複勞動讓他們叫苦連連。
吃過苦,才知道珍惜眼前。姜小明想讓學生們親眼看看、親手做做,讓他們明白其中的艱辛,懂得感恩,學會尊重他人的付出。
了解是相互的,姜小明帶著學生走出去,也打開了學校的大門,歡迎大家走進來。學校定期舉辦「家長學校」系列講座,成立校級「家長委員會」。生地會考前夕,姜小明在學校值班,他發現課間休息和晚自習時間,教室走廊裡都有自願前來的家長志願者,他們幫著孩子過關知識點,就像老師一樣。姜小明知道,隔在學校和社區之間的牆,已經被「推倒」了。附中高新和周圍的家庭、社區融合在一起,成為彼此的依靠。
善,已然為附中高新人抹上了鮮妍的生命底色。
與姜小明校長面對面焦點問答:把好書放在胃裡,慢慢消化
Q:校長,有沒有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對您的影響比較大,為什麼?——王欣汝(附中高新1809 班)
A:我想向大家推介《駱駝祥子》這本書。我中學時第一次接觸這本書,那時只能從中讀出舊社會的黑暗。上大學時,我的室友有一本,我又借來看了一遍。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書中的社會背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了不同的認識。後來有一次逛書店,我又看到了這本書,就直接買回家再讀了一次。老舍對人物的刻畫,通過人物命運來反映時代的能力,讓我無比佩服。一本《駱駝祥子》讓我愛上了名著,名家名作值得我們一次次深讀。
Q:我們希望自己擁有許多興趣愛好,但很多家長認為,學生就該把時間用在學習上,校長怎麼看?——譚珠獨秀(附中高新1816 班)
A:我覺得,只看重學生成績的家長很少,家長們都希望孩子全面發展。只是我們處於初中、高中階段,學業成績對大家來說十分重要。學生的主業是學業,我們不要迴避。父母期待孩子有美好的未來,而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在現實社會中,就是美好未來的前提。其實,在學習的過程中,你的毅力、理念,都能夠得到成長。據我所知,很多成績優秀的學生,興趣愛好、特長發展同樣優秀。我們要學會處理好和父母的關係,父母一定會支持你的。
Q:「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現在正是我們讀書的大好時光。可有時候我的閱讀總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您認為我們應該如何讀書?讀書「從薄讀到厚,再從厚讀到薄」是什麼意思?——陳思邑(附中高新1915 班)
A:「從薄讀到厚,再從厚讀到薄」這句話,我的理解是這樣的:從薄讀到厚,因為人是思想的動物,人的思想跟著書的思想一直在走,跟著作者的描述在行進,讀者會不斷增加自己的思考在其中。從厚讀到薄,是讀完書之後,自己對書的理解會進行升華和精煉。
讀書有泛讀、精讀。我主張初中生泛讀,廣泛涉獵,尋找自己的興趣點。囫圇吞棗也是一種閱讀方式,我理解為沉澱式閱讀,你至少翻閱了這本書,大致了解了情節內容。我舉讀《駱駝祥子》的例子,是說人生不同階段對同一本書的理解和把握是不一樣的。早點把書放在胃裡,慢慢去消化,今後有機會就能繼續翻閱它。我原來看《紅樓夢》根本看不下去,對其中的詩詞無法理解,比如那首《好了歌》,沒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是無法理解的。但我們更提倡精讀,你發現一本有意義的書,就要下功夫把它讀通讀透。
文/ 白潔 餘婭 統籌/ 魯榮 張波男 王振
編輯丨謝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