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鈦媒體
在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WAIC)開幕式上,聯合國數字合作高級別小組聯合主席馬雲以全息影像方式發表演講。在演講中,馬雲談到疫情給他的三點思考:
第一、人類離不開地球,但是地球卻可以離開人類。工業革命之後,人類有能力向外看,登上了月球,建設了太空站,可以在太空生存。很多偉大的人開始對地球以外的世界有了偉大的探索。人類的權利很大,但是大自然可以隨時讓我們下崗。人類要學會和大自然共存。
第二、經濟增長可以放慢,但人類必需要成長。我認為AI應該翻譯為機器智能,翻譯成人工智慧是人類把自己看得過大過高,很多事情對人類來講很難,但對機器來說是非常容易。
第三、馬雲表示,如果過去數位技術是讓生活變好,那麼,今後數位技術是讓人類能夠更好地生存下去,疫情沒有改變技術變革的趨勢,但是疫情加速了數位技術的變革,因為災難在倒逼我們創新。
同時,馬雲認為,數位技術的大趨勢並沒有發生變化,但是未來本需要三五十年的完成的數位化,可能會提速到10年、20年內就完成,技術變革提前並且加速,這是我們需要做好的準備,也是今天的人工智慧大會和去年大會所面臨完全不同的局面。
以下為馬雲演講全文:
尊敬的各位領導,嘉賓和朋友們,上午好。
我現在在雲南,很榮幸能夠加入大家的討論,這是一次非常特殊的大會,可能也是歷史性的。
第一屆人工智慧大會,我們在上海聚在一起的時候,誰都不會想到,今年,我們是以這樣的方式繼續去年的研討會。我記得去年我們當中還有人在擔心,還有人在爭論,機器會不會取代人,就業怎麼辦?現在我們最著急的是怎樣才能讓機器儘快取代人類的很多工作。比如在病毒傳播的領域,我們千方百計要讓機器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讓人衝在最前面。
所以世界真的是這樣,我們擔心的都沒有發生,但我們沒擔心的卻在接二連三的發生。
今天的問題是我們昨天做的決定造成的,但是我們很難改變昨天,甚至對今天往往也無能為力,未來應該怎麼樣,是今天我們可以決定的。
疫情對世界帶來的改變,我想,我們不如把它當做一種來自大自然,來自未來的思考。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幾天的我的三點思考。
第一,人類離不開地球,但地球卻可以離開人類。工業革命以後,人類有能力向外看,登上了月球,建設了太空站,試著在太空生存。很多傑出的人,包括埃隆·馬斯克(Elon Musk),開始對地球以外的世界有了偉大的探索。接下來,因為數字革命,人類有能力向內探索,真正的了解自身,也真正了解地球。相比之下,人類對自身的探索顯得更難,也更加重要。
今天,人類對自己的了解非常有限,最厲害的腦科學家也只了解人類大腦不到10%。
這次疫情讓我們看到了人類對自己的陌生,對地球的陌生,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生存的世界,不懂得地球,不珍惜和保護地球。所以製造了很多的麻煩和災難。我想人類現在最重要的是先解決好自己的問題,解決好地球的問題,不然無論我們移居到哪個地方,無論我們去哪個星球,都會依然面臨這樣的麻煩和災難。其實我們人類還離不開地球,但是地球離開我們可能會更好。
最近看了幾個新聞,由於遊客數量的減少,日本奈良的鹿少了很多零食,腸胃恢復了健康,義大利的威尼斯封城以後,水變得更清澈了,我們還能夠看到水裡的魚。
如果說地球是一家公司,大自然才是真正的老闆,人類只是大自然優選的管理者而已,人類的權利很大,但是大自然卻可以隨時讓我們下崗。
很多事情對人類來說沒有錯,但是對大自然來說就是個很大的錯誤。如果人類一直給大自然帶來災難,大自然一定會回報人類以災難。我們人類一定要學會和大自然共存,人類只有順應自然,尊重自然才能在地球上生存下去。
第二,經濟增長可以放慢,但是人類必須要成長。疫情讓我們明白,世界的生態系統是由微生物決定的,不是由最高等級的動物所決定的,就好像決定非洲大草原的是那裡的微生物,而不是那裡的獅子和大象。我們人類千萬不能把自己看得太高。我認為AI(人工智慧)應該翻譯成為機器智能,翻譯成人工智慧是人類把自己看得過大,很多事情對人類來講很難,但對機器來說卻非常容易。
動物有的是本能,機器有它的智能,而我們人類擁有的應該是智慧。幾千年來,人類的知識在快速的增長,技術在發展,但人類的智慧並沒有成長。今天我們所擁有的資源和財富前所未有,我們擁有的知識和技術能力也是前所未有,當然我們面臨的麻煩也是前所未有。
今天人類知識的積累,信息處理的能力和抗風險的能力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但是很遺憾,我們缺乏了智慧,我們有時候並沒有把這些資源能力和知識用來加強溝通和合作,有時候還製造了很多隔閡,甚至擴大了分歧。
人類從來不缺災難,但是災難之後的我們一定要成長,否則,我相信未來毀掉人類文明的不是病毒,而是人類自己。人和人、國家和國家沒有一個是一樣的,肯定是不同的。而且會永遠的不同下去,也因為我們的不同,世界才豐富多彩。今天世界的很多問題是因為不尊重太多彼此之間的不同和分歧,看到了不同,依然能夠放下分歧,學會尊重和欣賞各自的不同,這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
第三,如果過去數位技術是讓生活變好,那麼今後數位技術是讓人類能夠更好的生存下去。疫情沒有改變技術變革的趨勢,但是疫情加速了數位技術的變革,因為災難在逼迫我們創新。
我們一位專家用肉眼看一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CT片子,需要15~20分鐘。後來中國的技術人員在很短時間內開發出的新冠CT隱形的智能算法,機器看到一個疑似病理的片子,只需要20秒,是肉眼專家效率的60倍。
我聽說疫情期間,農民用衛星遙感技術貸款,農戶通過手機上的小程序,在地圖上劃定自家的水稻田,衛星通過遙感圖像識別稻田作物生長的情況,結合了氣候行業等情況,機器預估產量和價值,再決定貸款多少錢給農民。疫情期間這樣用網際網路技術讓自己活下去,讓別人活下去的創新無處不在。
我們上學、開會、買東西、看病,維持生活的運轉,都必須依靠數位技術為活下去而做的創新,才是真正最強大和不可阻擋的動力。
數位技術的大趨勢並沒有發生變化,但是未來本來需要三五十年的完成的數位化,可能會提速到10年20年內就完成,這是巨變以後的巨變。
技術變革提前並且加速,這是我們需要做好準備,也是我們今天的人工智慧大會,和去年大會所面臨完全不同的局面。
相隔一年,世界已經發生了巨變,今天的我們已經沒有時間擔憂,與其擔憂不如擔當,因為病毒不需要籤證,不分國家,技術也不應該有邊界,不能分你我。今天的災難是巨大的,今天的災難也許才剛剛開始,我們沒有其他選擇,所以大家早一點開始合作、團結、抱團,我們就會早一天勝利。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