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句容大事小情:發布網
諮詢問政權威回覆:微問答
句容的村莊
是句容兩千多年以來文明史的縮影,
每個名稱背後都有一段生動的故事。
隨著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
一批見證歷史、承載文化的老地名正在不斷消失,
為了保護老地名,傳承歷史文化,
市民政局在建立歷史地名保護名錄的基礎上,
在全市部分歷史文化老地名處勒石標記,
以推進我市歷史文化地名的保護和宣傳工作。
繼去年市民政局樹立了第五批歷史文化地名碑,今年,市民政局從第二次地名普查成果表中,以及各鄉鎮街道(管委會)上報老地名並甄別初選了有價值的39個歷史地名,並在「句容發布」等網絡平臺進行網絡評選,最後根據評選結果,從中挑選出了長城、何莊、葛仙庵、寨裡、五墟、甲山、六裡甸、曹村、沈鐵、楊柳泉10個具有歷史文化底蘊的老地名,並製作安裝了歷史地名保護碑。
為老地名「樹碑立傳」,有效地擴大了地名文化的影響力,提升了地名文化建設的品味。
句容市第六批有價值的地名
近日,這10個老地名
已經樹立歷史地名保護碑~
跟著小句一起來看看吧~
長城(茅山鎮)
明《弘治句容縣誌》記載的古村落,時稱常城,屬句容鄉,今屬茅山鎮長城行政村。
此村漢代建村,三國吳唐固築梧竹園,在家講學,常有數十人聽講,故稱常城。「常」誤寫為「長」。因方言之故,還誤為「尚」。
一說村莊以山勢而建,東至「野豬巷」,西至「龍口」,長約3華裡,村中曾有拱形「穿門」十幾座,狀如長城,故名。
何莊(茅山鎮)
明<<弘治句容縣誌>>記載的古村落,時屬句容鄉,今屬茅山鎮何莊行政村。何莊,原名桃花館,三國時,東吳孫權視察部隊,在歡迎人群中看中一女子貌美如仙,得知此女子為騎士何遂之女何姬,召入宮內賜予子孫和為妻,生一子(孫皓),孫皓登基後,母親何姬尊為昭獻皇后。何遂兒孫在此繁衍生息,何姓人口越來越多,因此桃花館也就約定成俗改成何莊。
曹村(後白鎮)
曹村以曹氏命名。今屬後白鎮曹村行政村。明《弘治句容縣誌》載曹村原名叫「柏社」,卷十一《中書舍人曹廷端墓表》作「百社」,相傳村有一座柏社廟,因廟而得村名。曹氏先祖原是河南開封人,後徏安徽鳳陽,宋南渡遷至句容古句容鄉,今茅山鎮曹莊。明初,子孫繁盛,五世祖萬四,再遷柏社。明中期柏社曹氏家族連出曹義、曹冕、曹景等高官,分建有宗祠、牌坊,曹氏影響力極大,約在清後期,村子改名為曹村。
甲山(郭莊鎮)
明《弘治句容縣誌》記載的古村落,時屬臨泉鄉,現為郭莊鎮一行政村。以境內的甲山得名。
甲山由幾座小山連成,中間有夾溝,故稱夾山,因方言之故叫成了甲山。
甲山也因甲於左右諸山得名。《弘治句容縣誌》載:「甲山在縣西南五十裡臨泉鄉,宋景定間僧行昱愛其叢峰競秀,甲於左右諸山,因名焉。」
沈鐵(邊城鎮)
「沈鐵」既是村名,也是人名。今屬邊城鎮雙楊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沈是姓,全村人都姓沈,鐵是因為這個村曾經有72家鐵匠鋪,是專門打造鐵器的村子。
相傳清乾隆年間,有一個姓沈的鐵匠到此地定居。人們不知道他的名字,只曉得他打鐵的手藝十分精湛。他打出來的刀具削鐵如泥,經久耐用。件件都有「沈鐵」兩字作為標記,所以人們都叫他沈鐵。
楊柳泉(寶華鎮)
明《弘治句容縣誌》記載的古村落,時屬琅琊鄉,今屬寶華鎮寶華行政村。此處有一泉,泉水量大,原名天井塘,後以泉邊楊柳樹更名楊柳泉。村子緊臨泉口,以泉得名。
六裡甸(下蜀鎮)
明《弘治句容縣誌》記載的古村落,時稱六裡甸,屬仁信鄉,今屬下蜀鎮六裡行政村。村在下蜀鎮南六裡處,故名。甸,郊外。簡稱六裡。
葛仙庵(崇明街道)
葛仙庵原為青元觀,是葛仙公(玄)故宅。《弘治句容縣誌》卷五記載:「青元觀,在縣治西南隅,葛仙公故宅。梁天監七年創,宋皇祐二年重建;有仙公煉丹井」,「葛仙公庵,在縣治西門一裡許,青元觀西之處,元代至元年間,今歸併青元觀。」這就是說葛仙庵在明代弘治年間已併入青元觀;後改稱葛仙庵。
寨裡(開發區)
句容西門外,至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叫「小小句容城,大大寨裡村」。隋唐百戶為裡,五裡為鄉。明代百戶為裡,五十戶為村。元朝時,凡千戶為「寨」。這個村因村子規模大,住戶眾多,故名寨裡。
五墟(茅山管委會)
明《弘治句容縣誌》記載的古村落,時稱吳墟,屬茅山鄉,今屬茅山管委會夏林行政村。
吳墟村歷史悠久,最早出現在梁-陶弘景《真誥》卷之十一:「大茅有吳墟村。以號而言。」公元1102年,宋南渡,翰林侍制陳九思曾棄官住此。
墟字有故城、廢址等解釋。吳墟源自吳語,地名非常古老。極可能為當年吳國的一城池,後誤寫為「五墟」。
編輯:張萌萌
來源:民政局地名辦(基礎分值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