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體育學院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
一、培養目標
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本學科比較寬廣的基礎理論與系統的專業知識,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能力,在科學研究和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成果的高級體育人才。
二、學制
非定向博士生:三年;定向博士生:四年。
三、報考方式:
我校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分為普通招考和申請-考核兩種。
1.普通招考:面向符合報考條件的考生進行考試選拔。考生須參加我校統一組織的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分為初試和複試),擇優錄取。
2.申請-考核:具體要求見《上海體育學院博士研究生「申請—考核」制招生辦法》(見附件1)。參加「申請-考核」的考生可同時報名參加普通招考,按照對應的招生方式和錄取原則進行錄取。
四、報考條件
1.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具有正確的政治方向,熱愛祖國,願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遵紀守法,品行端正。
2.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況符合國家規定的體檢要求。
3.學歷要求(滿足下列條件之一):
①已獲國家承認的碩士學位的人員。
②國家承認學歷的應屆碩士畢業生,須在入學前取得國家承認的碩士學位。不含非學歷教育的在職碩士研究生,如在職體育碩士、高師班等在讀學員等。
③符合下列條件的同等學歷人員。獲得國家承認學歷的學士學位後工作6年以上(含六年,從獲得學位至2020年9月1日),並同時具備以下條件者:獲得碩士學位培養單位研究生課程班結業證書及成績證明;近五年內(2015年01月01日-2019年12月31日)在與報考專業相關的中文核心期刊上至少發表五篇論文(第一作者)、或有正式出版的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專著(須有兩位專家的書面學術水平證明)、或近三年內(2017年01月01日-2019年12月31日)有省部級科研成果獎(排名前三位)或省部級課題(課題主持人)。
4.年齡一般不超過45周歲(1975年9月1日後出生)。
5.有兩名與報考學科相關的副教授(或相當職稱)以上的專家推薦。
6.現役軍人報考博士生按解放軍總政治部有關規定辦理。
7.持(國)境外碩士學位證書的考生需提供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認證的學歷證明。
五、「申請-考核」制報名要求
根據《上海體育學院博士研究生「申請—考核」制招生試行辦法》文件要求,考生將申請材料在12月9日前送達或寄至上海體育學院研究生處招生辦公室(請用順豐或EMS快遞至:上海楊浦區長海路399號 老教學樓127室 研招辦 俞老師收,電話:021-65508093,郵編200438,註:因選擇其他快遞公司造成文件不能按時送達或丟失等,後果由考生自行承擔),發表文章需見刊,學術期刊不含擴展版。
六、參加普通招考的考生接到複試通知後需準備以下材料,並於複試時提供(按序號順序裝訂)
1.《上海體育學院報考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登記表》(A4紙列印),籤署姓名;
2.身份證複印件(應屆研究生同時還需要提供學生證複印件);
3.本科(大專)學歷、研究生學歷及學位證書(應屆生提供學生證)複印件;
4.最高學歷(研究生或本科)成績登記表;
5.專家推薦書(兩位專家各填一份)(附件2);
6.科研成果及獲獎情況一覽表(附件3);
7.定向生需提交考生所在單位報考意見表(附件4),考生與定向培養單位或服務單位因報考問題引起糾紛而造成考生不能被錄取的,由考生自行負責。定向生入學後檔案在原單位保存。
8.同等學力資格報考考生除提供以上材料外,還須提供學士學位證書複印件、研究生課程班結業證書複印件及研究生課程班成績登記表。
9.3000字以上的科研設想,重點說明某一個研究領域科研設想的學術理論性、創新性,複試時提交專家組;
10.碩士學位論文一份(同等學力考生提交本人為主持人的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結題報告或符合條件的科研成果證明)。
七、費用
1. 報名費:250元,報名系統內通過安心付平臺直接繳納。
2. 學費: 10000元/學年
八、網上報名事項
1.報名時間:
「申請-考核」制網上報名日期:2019年11月20日-11月30日。
普通招考網上報名日期:2019年12月15日—30日。
2.報名系統: 登錄網址:http://yjszs.sus.edu.cn/,(建議使用360急速模式或IE 10 版本以上瀏覽器)進入上海體育學院研究生招生平臺,點擊「博士報名查詢系統」。報名期間網絡平臺24小時開放。具體流程(見附件5)。
九、注意事項
1.報名「申請-考核」制考生,請自行確認報名條件,因不符合材料要求或面試不合格者,報名費恕不予退回。報考「申請-審核」制考生也可參加普通招考,需再次繳納報名費。
2.考生需認真閱讀報考條件,因不符合報考條件及相關政策要求,造成後續不能考試、複試、錄取的,後果由考生本人承擔;考生因網報信息填寫錯誤、填報虛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試、複試、錄取的,後果均由考生本人承擔。
3.普通招考準考證領取:具體安排見我校研究生處官網通知。
4. 體檢:符合複試資格的考生由我校統一安排。
5. 為了支持博士研究生順利完成學業,我校設國家助學金、國家獎學金、學業獎學金、新生獎學金。
6. 聯繫方式:上海體育學院研究生處招生辦公室,俞老師 021-65508093
十、考試事宜
1.普通招考考試日期:2020年3月中下旬(具體時間見考試通知)。
2.考試科目詳見招生專業目錄。外國語考試不含聽力部分;每科考試時間均為3小時。
3.同等學力考生參加政治理論及兩門碩士學位課程,均為筆試。政治理論考試時間:考試第二日下午13:00-16:00,地點老教學樓127室。加試的兩門科目在複試期間進行。
4.複試:時間另定,請實時關注我校研究生處官網通知。
十一、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考專業、研究方向、招生導師信息表
所屬學院 | 專業代碼 專業名稱 | 方向序號 | 專業方向 | 導師姓名 | 擬招收人數 | 是否招收審核制 |
體育教育訓練學院、中國桌球學院 | 040303 體育教育訓練學 | 1 | 運動訓練 | 王德新 | 1 | 是 |
2 | 適應體育理論與實踐 | 吳雪萍 | 1-2 | 是 | ||
3 | 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與學校體育 | 唐炎 | 1-2 | 是 | ||
4 | 運動與健康促進 | 劉陽 | 1 | 是 | ||
5 | 青少年健康促進 | 李有強 | 1 | 是 | ||
6 | 競技體育組織與管理 | 吳貽剛 | 1-2 | 是 | ||
7 | 體能訓練 | 高炳宏 | 1 | 是 | ||
8 | 足球運動理論與實踐 | 龔波 | 1 | |||
9 | 體育教育運動訓練理論與方法 | 張慶文 | 1 | |||
10 | 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與學校體育 | 王麗娟 | 1 | |||
11 | 人類運動技能與運動能力 | 蔡玉軍 | 1 | |||
12 | 人體運動的動作與能量代謝 | 黎湧明 | 1 | |||
13 | 學校體育 | 舒盛芳 | 1 | |||
14 | 學校體育 | 毛麗娟 | 1 | 是 | ||
15 | 運動與健康促進 | 王興 | 1 | 是 | ||
16 | 運動訓練 | 韓冬 | 1 | |||
17 | 學校體育 | 劉新民 | 1 | |||
18 | 桌球運動理論與實踐 | 肖丹丹 | 1 | |||
19 | 體育教育訓練理論與方法 | 王毅 | 1 | |||
20 | 學校體育 | 馬豔紅 | 1 | |||
武術學院 | 040304 民族傳統體育學 | 1 | 民族傳統體育歷史與文化 | 郭玉成 | 1-2 | 是 |
2 | 武術文化與社會 | 戴國斌 | 1 | |||
3 | 競技武術科學化訓練 | 姜傳銀 | 1 | |||
4 | 武術與健康促進 | 朱東 | 1 | |||
5 | 傳統體育養生與健康促進 | 劉靜 | 1 | |||
6 | 武術教育與武術競技 | 趙光聖 | 1 | |||
運動科學學院 | 040302 運動人體科學 | 1 | 生物力學 | 劉宇 | 1 | 是 |
2 | 運動免疫學 | 陳佩傑 | 1 | 是 | ||
3 | 運動與腦健康 | 婁淑傑 | 1-2 | 是 | ||
4 | 運動生物力學 | 閭堅強 | 1 | 是 | ||
5 | 運動與代謝性疾病 | 劉宇健 | 1 | 是 | ||
6 | 身體活動/運動與健康促進 | 曹振波 | 1 | 是 | ||
7 | 運動與健康促進 | 莊潔 | 1 | 是 | ||
8 | 運動內分泌 | 王曉慧 | 1-2 | 是 | ||
9 | 運動與糖脂代謝 | 王茹 | 1-2 | 是 | ||
10 | 運動人體科學(生物力學) | 傅維傑 | 1 | 是 | ||
11 | 糖尿病營養與運動幹預 | 肖衛華 | 1 | |||
12 | 運動康復 | 王少白 | 1 | |||
13 | 運動與健康促進 | 張春華 | 1 | |||
14 | 關節肌肉損傷力學 | 張勝年 | 1 | |||
15 | 運動與機能代謝評定 | 高炳宏 | 1 | 是 | ||
16 | 運動與健康促進 | 胡敏 | 1 | |||
17 | 運動與健康促進 | 朱琳 | 1 | |||
18 | 運動減脂 | 張漓 | 1 | |||
19 | 運動能力表現組學與選材研究 | 何子紅 | 1 | |||
20 | 運動生物力學 | 王向東 | 1 | |||
21 | 運動訓練的生理生化監控 | 趙傑修 | 1 | |||
22 | 運動與代謝性疾病 | 衣雪潔 | 1 | |||
23 | 運動與骨健康;運動與能量消耗 | 章嵐 | 1 | |||
24 | 運動與骨質疏鬆、創傷性關節炎 | 鄒軍 | 1 | 是 | ||
25 | 體育教育心理學;運動認知理論與方法 | 周成林 | 1-2 | 是 | ||
26 | 無意識運動信息加工特徵及機制 | 李安民 | 1-2 | 是 | ||
27 | 運動技能控制神經心理機制 | 張劍 | 1-2 | 是 | ||
28 | 運動認知心理學 | 王小春 | 1 | 是 | ||
29 | 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 | 任傑 | 1 | |||
0403Z5 運動康復學 | 1 | 運動機能障礙的神經機制研究 | 韓甲 | 1 | 是 | |
2 | 運動神經肌肉控制 | 王琳 | 1 | 是 | ||
3 | 傳統康復基礎與臨床 | 鄒軍 | 1 | 是 | ||
4 | 運動心肺康復 | 吳衛兵 | 1 | |||
5 | 運動與心臟康復 | 徐昕 | 1 | |||
6 | 疼痛康復 | 王雪強 | 1 | |||
7 | 運動康復學 | 陳佩傑 | 1 | 是 | ||
0403Z2體育工程學 | 1 | 體育工程 | 劉宇 | 1 | 是 | |
經濟管理學院 | 0403Z1 體育管理 | 1 | 體育產業 | 李海 | 1-2 | 是 |
2 | 體育產業與賽事經濟 | 黃海燕 | 1-2 | 是 | ||
3 | 體育產業與政策研究 | 陳曉峰 | 1 | |||
4 | 體育產業經濟 | 楊倩 | 1 | |||
5 | 體育經濟與管理 | 曹可強 | 1 | |||
6 | 體育管理 | 劉兵 | 1 | |||
7 | 體育管理 | 吳殷 | 1 | |||
8 | 體育管理 | 劉東鋒 | 1 | 是 | ||
9 | 體育產業與管理 | 高曉波 | 1 | |||
10 | 體育管理 | 張瑞林 | 1 | |||
11 | 體育營銷 | 黃謙 | 1 | |||
傳媒與藝術學院、休閒學院、 | 040301 體育人文社會學 | 1 | 體育人文 | 路雲亭 | 1 | 是 |
2 | 新聞傳播學 | 張盛 | 1 | |||
3 | 體育新聞傳播 | 張業安 | 1 | |||
4 | 體育傳播 | 杜友君 | 1 | |||
5 | 體育歷史與文化 | 鄭國華 | 1 | 是 | ||
6 | 休閒體育 | 王紅英 | 1 | |||
7 | 全民健身與社會發展 | 鄭家鯤 | 1-2 | 是 | ||
8 | 全民健身理論與實踐 | 盧文雲 | 1 | |||
9 | 體育倫理、法理與管理 | 龔正偉 | 1 | |||
10 | 體育可持續發展 | 邵桂華 | 1 |
實際錄取人數將根據國家當年下達規模數和考生報考情況進行適當調整。
十二、各專業考試科目內容
序號 | 專業代碼 | 專業名稱 | 外語 | 科目一內容 | 科目二內容 |
1 | 040303 | 體育教育訓練學 | 1001英語或1002日語或1003俄語 | 2301運動生理學 | 3301體育教育與運動訓練理論 |
2 | 040304 | 民族傳統體育學 | 2301運動生理學 | 3401武術理論 | |
3 | 040302 | 運動人體科學 | 方向序號1-24:2201解剖學(含運動解剖學) | 方向序號1-24:3201生理學或3204運動生物力學或3205生物化學 | |
方向序號25-29:2401心理學原理與方法 | 方向序號25-29:3203運動心理學(含心理研究設計) | ||||
4 | 0403Z5 | 運動康復學 | 2201解剖學(含運動解剖學) | 3209運動康復綜合 | |
5 | 0403Z2 | 體育工程學 | 2201解剖學(含運動解剖學) | 3204運動生物力學 | |
6 | 0403Z1 | 體育管理 | 2101社會學 | 3501管理學(含體育管理) | |
7 | 040301 | 體育人文社會學 | 2101社會學 | 方向序號1-4:3102體育新聞傳播 | |
方向序號5—10:3101體育理論 |
十三、初試科目只提供科目大綱,不另指定參考書目。
1001英語:大學英語六級及以上水平。
1002俄語:相當於1001英語水平。
1003日語:相當於1001英語水平。
2101 社會學:社會學的概念及學科特點;社會學的方法論;社會學的代表性理論及人物;社會學的主要研究方法;個體、角色、社會化、社會互動;組織與群體;社區;社會設置;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文化(傳媒、日常生活、休閒娛樂、健康等);社會失範、社會問題、社會控制、社會治理;社會變遷、社會轉型(全球化、現代化、城市化等);中國社會與文化;中國特色社會學。參考書目: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版
2201解剖學(含運動解剖學):運動解剖學部分:以骨、關節、肌肉的機能特徵為主線,結合運動訓練實踐及運動損傷予防闡述其結構、變化及機理;系統解剖部分:結合運動能力的提高及健康促進闡述人體各器系基本結構、變化及機理;《運動解剖學》結合其他學科研究的現狀、方法、存在問題及展望。
2301運動生理學:骨骼肌機能;血液循環;呼吸;能量代謝與體溫;本體感覺器官和前庭位覺器官的功能;神經系統的功能;內分泌機能;運動技能的形成;身體素質的生理學基礎及其訓練原則;運動過程中人體機能狀態的變化規律;運動機能的生理學評定;高原環境與運動能力;運動處方的生理學基礎。
2401心理學原理與方法:研究心理學現象的科學方法;心理的神經機制;人的信息加工原理與機制;行為調節與控制理論與方法;人的心理特性理論與方法;認知和動作學習理論與方法;人格的測量理論與評價方法。
3101體育理論:體育的基本概念;體育簡史(歐美國家體育發展史、中國體育發展史);體育的構成要素;體育的社會設置;體育與人;體育與社會;體育功能;體育的基本領域;奧林匹克運動;體育文化;體育社會熱點問題與體育治理;體育工作;體育公共政策。參考書目:體育院校通用教材《體育基本理論教程》。
3102體育新聞傳播:
體育新聞傳播考綱(50%):體育精神傳播路徑研究/體育媒體從業者素質培養研究、桌球國際影響力提升研究、體育媒介經營管理研究、桌球國際影響力提升研究、體育節目傳播樣態研究、體育新媒體研究、體育傳播與全民健身、體育視頻製作與傳輸研究、體育VR研究。
新聞傳播考綱(50%):傳統媒體改革與轉型研究、新媒體輿情研究、數字媒體發展研究、媒體融合中的傳播內容創新研究、自媒體傳播特性研究、健康傳播研究、新形勢下宣傳工作研究、國際傳播研究、視頻創作研究、語言與藝術傳播研究。
3201生理學:生理學研究任務、機體生理機能調節方式;細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環;呼吸;能量代謝與體溫;尿的生成;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徵、本體感覺器官和前庭位覺器官;神經系統的功能;內分泌;雄、雄激素的分泌與生理作用。
3203運動心理學(含心理研究設計):運動認知加工理論與方法;體育運動心理狀態理論與方法;體育鍛鍊促進心理健康理論與方法;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理論與方法;心理技能訓練理論與方法;心理技術在體育運動中的應用與評價方法。認知心理、情緒心理、心理技能控制、社會認知心理等實驗設計;數據處理和統計方法等。
3204運動生物力學:人體運動的運動學;人體運動的動力學;肌肉力學與肌力訓練的生物力學;生物力學研究方法與測量技術(運動學測量、動力學測量、人體測量、肌電圖測量);動作技術的生物力學分析;運動損傷的生物力學分析。
3205生物化學:蛋白質、核酸的結構與功能;酶;糖代謝、脂類代謝及胺基酸代謝;生物氧化;物質代謝的聯繫與調節;DNA的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質生物合成;基因表達調控;基因重組與基因工程;維生素與微量元素;分子生物學常用技術。
3209運動康復綜合:針對人體不同功能障礙的康複評定方法;常見骨骼肌肉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康複評定;不同運動療法的解剖學、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基礎,以及針對常見骨骼肌肉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的臨床應用;運動損傷的發生機制與康復治療。
3301體育教育與運動訓練理論:體育教育理論和運動訓練理論各佔50%的比重,體育教育理論和運動訓練理論的考試大綱分別如下:
體育教育理論:中外學校體育發展史;體育課程的基本理論與原理;體育教學的基本理論與原理;國外學校體育及學校體育熱點問題研究;《體育與健康》課程與教學改革實踐及熱點問題研究。
運動訓練理論:競技體育與運動訓練概述;運動員培養系統;運動訓練的生物學基礎知識;運動訓練中的一般原則和專門原則;以訓練小周期為基礎的運動訓練安排;運動訓練的方法與手段;運動員的體能與體能訓練;運動員的技戰術能力與技戰術能力訓練;運動員的智力與心理訓練;運動訓練過程監控的理論與方法;各單項運動訓練理論與實踐;各單項運動各周期的訓練課計劃的制訂。
3401武術理論:武術基本理論,武術技術體系與技法;武術歷史發展;武術文化與傳播;武術教育與教學;武術訓練與競賽;傳統體育養生與健康;民族民間體育發展;民族傳統體育學科建設與發展戰略;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研方法;民族傳統體育熱點問題。
3501 管理學(含體育管理):知識點重在考查考生對管理學基礎知識掌握和體育管理實踐分析,要求考生懂管理知識,會識別、應用、分析和解決當前社會發展中的體育管理現象、矛盾和問題。考核內容:管理概念、管理對象與性質、管理思想及發展、管理基本原理、管理道德與社會責任、管理方法和具體職能等。考點(考試內容不僅限於以下考點):體育管理基本概念、對象與方法;管理理論在體育實踐中的應用;我國體育管理實踐、改革、發展與創新;體育現象的管理學解釋;國內外體育管理比較;體育管理案例分析;體育管理政策解讀等。考核評分:管理學基礎知識考點佔50%;體育管理的實踐與應用佔50%。參考教材(考點內容不限於以下教材):1、周三多等.管理學----原理與方法(第五版).復旦大學出版社;2、張瑞林,秦春林.體育管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附件【118號:上海體育學院博士研究生「申請-考核」制招生辦法.doc】
附件【博考專家推薦書.doc】
附件【博考科研獲獎表.doc】
附件【博考單位同意證明.doc】
附件【20網上報名流程.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