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孟子的個人修養工夫,做一個真正的儒者、智者

2020-12-15 抱樸講堂

01不動心

孟子的不動心在何處?

告子的不動心在何處?

北宮黝,孟施捨,子夏,曾子的不動心又在什麼層次?

不動心在於一個人的格局,一個人的興奮就是他的格局,為什麼一個人的興奮就是他的格局,因為他達到了他的目的,他很興奮。所以這就是他的格局。

不動心的層次:

(1)以血氣,個性的極致為不動心

北宮黝「養勇也,不膚撓,不目逃,思以一毫挫於人,若撻之於市朝。不受於褐寬博,亦不受於萬乘之君,若刺褐夫。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北宮黝以自己的血氣之勇,和個性之勇,一切人都不在眼裡,但是說他不好,名聲不好,他就洩了氣。

(2)守氣之勇,智謀之勇

孟施捨「視不勝尤勝也。量敵而後進,慮勝而後會,是畏三軍者也。舍豈能必勝哉?能無懼而已矣」孟施捨這種深謀遠慮在戰場上,是必要的,心不要動,就能安定軍心。這種是受氣之勇,也可以用三軍來亂他的心,用莊子的話說「尤有所待」。

(3)守中正之心,不動心,守約

曾子的不動心是「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只要是正義的事情,即使千軍萬馬也無法動搖我維持正義的心,如果不是正義的事情,那麼是老百姓,我也覺得心有畏懼。

(4)告子與孟子的不動心

告子「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無求於氣」,如果我說這句話是沒有道理,那就不要執著於心,如果這件事情不是從心,從良知,道理髮出來的,那就不要使氣,使脾氣去硬做。

孟子「志壹則動氣」「持其志,無暴其氣」以心來御氣,氣順著心走。

孟子對於告子「不得於言,勿求於心」有所言,因為不得於言,要看是不是道理,有的是從起勢上來壓制,或者機辯巧智的言語,看似有道理,難道就服從了嗎?還是要秉守內心的道理,雖然不善言辭,但仍然要求之於心。任何言語都要從自己的良心再思索一番。

02浩然之氣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也。必有事焉而勿助,心勿忘,勿助長也。」

這樣不是為了美名而做的,不求於外而作的,一個人心存正念,做該幹的事情,整個人精神就煥發出一種浩然之氣,小人看見了會躲開你,因為是氣所磅礴,人們也會為你這樣的氣感到振奮。

用揠苗助長來說,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03知言

「詖辭知其所蔽」,偏頗的言語,是為了有所遮蔽,要知道它遮蔽的地方。

「淫辭知其所陷」引誘的言語,是為了讓人入坑,掉入他設好的陷阱。

「邪辭知其所離」,不正的言語,邪闢的言語是因為有所偏離。

「遁辭知其所窮」,有所逃避,言及之而不言,知道他內心困頓窮塞之處。

「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因為心是純粹蕪雜的,對於別人的言語就有所判斷。

04四端之心擴充

「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四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者,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若火之始燃,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四端之心,順而發之。就像四體之於人。我們不能說自己沒有四體,這樣是自賊,自暴自棄。說自己沒有四肢,就好像說自己是廢物一樣。杜老師講到這裡說:現實上,歷史大多數君王,做沒做到呢?很少,但是儒者就是敢於說真話,就怕這樣的真話斷絕,這樣的真話是存在於天地宇宙之間的,儒者講學,就是說出這樣的真話,只要有人聽著了,就有生心而發的時候。

不由得想起張橫渠的四句教,正是此意,「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天地立心,即是我的良知,我的仁心,為往聖繼絕學,即是講明這樣的學問,講真話,從心而發,良知良能我固有之,這樣的話。斯道之傳,能絕乎?杜老師此話,讓我想起,他說我五十歲的時候,也知道自己要幹什麼了,正是我現在幹的事,講學。五十知天命。立心講學知天命。

05各置其術

矢人,函人,匠人。都是行業。但久之,卻有不同。

「矢人唯恐不傷人」?「矢人恥為矢」。

「函人唯恐傷人」?樂於其職。

術不可不慎也。

但這還儘是受限於職業。孟子又說「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核心不在職業,不在環境,在於正己而後發。就如杜老師說《維摩詰經》「菩薩心淨,則其國土淨,自淨其土,方為淨土」,你不是因為居在仁裡,你就能成仁,而是你的心所在的地方就是仁裡。你所在的地方就是淨土,因為你有一顆淨心,要淨化周圍的土地。服務的人生觀。儒者就是這樣的。

06與人為善,擇善而從

子路:人告之有過則喜。改過,是因為有提升,可以做正確事。

大禹:聞善言則拜,聽到一句好的建議,有提升。

大舜:善與人同,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耕、稼、陶、漁以至為帝。大舜是聽到,發現別人比自己厲害,那就請他來做這方面的事情。

所以一個人有所限,但一群人各有所長,走得快,不是所有的好事你都得一個人幹。得和大家一起來完成。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07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

道則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這是總則)做好自己的該做的事情是簡單的,如果你想去求升官發財,去陪長官喝酒,溜須拍馬,這不是困難的事情嗎?

「居下位而不獲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如何讓長官賞識你,提拔你呢?讓你出來治理天下呢?

「獲於上有道:不信於友,弗獲於上矣」,獲得長官的信任提拔,在於朋友的取信,同事的信任。

「信於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於友矣。」讓朋友信任在於你對家人好。和家人相處融洽。讓家人悅樂歡心。

「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於親矣。讓家人歡欣愉悅有道,自己要誠意,才能悅親。

「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讓自己誠意有道,要明明德,要把自己的善心發出來。

單純不間斷的誠才能產生效果,「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壹是皆以誠意為本,以良知為本。

08觀其眸子

人心的正邪存於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讓我們一起學習孟子的個人修養工夫,做一個真正的儒者、智者。

原創來源:杜保瑞教授國學經典私塾碩博班

文:復中

整理:澤溪

如果對文中的觀點有不同的觀點,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南懷瑾先生:孟子起碼花了二十多年的工夫,才做到不動心的境界
    由此可見教化社會人心的困難,這是我們讀歷史必須注意的一個關鍵。以文、武、周公之德、之才、之能,「治世百年」尚且「殷之頑民未化」,便知天下事實在不像翻一下手掌那麼容易。這也就難怪公孫丑「惑滋甚」,對他老師孟子「以齊王,由反手也」的話想不通了。所以公孫丑說:你說王天下那麼容易,那麼文王也不值得效法學習囉?這是公孫丑用孟子的話反過來向孟子質疑。
  • 孟子思想,對當今時代的價值意義
    只有這一套最基本的理論構建出來以後的那些向善的工夫理論就勢如破竹的順利建立起來。孟子在建立性善論的時候預設了一個可能——後天人們能夠學會的,是先天本就具足的。孟子在與告子辯論時,運用柳樹和水的比喻來說明人天生就具備向善的可能性,要順著人性的本質向善發展成為君子,不能逆著人性的本質成為君子。
  • 孟子的「事業心」,你真的懂嗎?
    今天我們繼續品《孟子》。孟子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這是孟子自認最擅長的兩個功夫修養。前面我們聊過了「浩然之氣」,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知言」。公孫丑問孟子:「何謂知言?」什麼是知言呢?對於這兩個人,孟子依然不認為是偉大的,那麼孟子崇拜誰呢?孟子自己說:「乃所願,則學孔子也。」孟子真正想要學習的是孔子。這時候公孫丑就納悶了,他問孟子:「這三個人應該是齊名的,為什麼老師獨尊孔子呢?」孟子講不對,伯夷和伊尹雖然也是聖人,但自有人類以來,就沒有比得上孔子的。
  • 做一個有修養的人
    沒有一個國家沒有這種情況。這只是官祿中的大的,不能說是不朽。」這則古文選段告訴我們,任何事業、學業的基礎,都要以自身品德的修養為根基。修養是個人魅力的基礎,其它一切吸引人的長處均來源於此。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列在首位說明良好的個人修養是成就事業的前提。人生道路上,修養如一盞明燈,讓人們在黑暗中不致於迷失自己,堅守著人生的方向。
  • 用一個字來概括儒釋道三家修身之道,最精微奧妙的底蘊全在這裡了
    因此,就真正的儒學修行而言,光有養靜功夫,光有靜坐功底,無論其工夫有如何的深湛,終究是不能成就儒家的功業。靜坐修持或許可成仙、成佛,但斷然是坐不出太平盛世,坐不出聖賢君子來的。那麼,這是不是說,養靜、靜坐對於儒家來說乃是一種無補的事情呢?非也。追尋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古往今來的許多大儒都是有極深極湛的定靜修養和靜坐工夫的。翻開儒家的經典,我們亦不難發現儒家在這方面的資源其實是很深厚的。
  • 《如何契會儒家之學》:做第一等人,此生可要尋個不嘆氣的事來做
    這是我學習《人文世界的建立》中的第8篇文章《如何契會儒家之學》,以及恩師孟老師對本文的導讀後的學後復盤,內容包含文章精華、個人感悟、踐行清單等。我堅信:育兒先育己,父母的成長決定著孩子的人生,父母需要不斷學習,自我提升,而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大寶藏,也是中國人安身立命、做人處事的大根基,所以我特別深度學習《人文世界的建立》這本書;同時,我相信復盤才能翻盤,持續梳理所學所做,反省自己,極致踐行,不斷升級迭代
  • 南懷瑾:個人的學問、事業需要慢慢地培養,是急不來的
    因為孟子提出告子比他早一點不動心了一一現在我們補充一點,在座的老年朋友要注意,對生死不動心就可以了生死,得道了。富貴、功名倒還不算什麼,真能做到生死一如、對生死不動心,那就了不起了。這是補充前面的話。孟子說告子的理論不通,「不得於心」的話,那就「勿求於氣」,不要做修養的工夫,因為原理沒有明白,做工夫也沒有效果。
  • 一個「敬」字涵養修身工夫
    要通過修養工夫。由此以來,可以「復其初」,即恢復到最初的明德狀態。對於「明明德」的含義,朱熹的這個解讀可謂獨一無二。朱熹認為,《大學》最根本的是講「三綱」,「三綱」中最重要的是「明明德」。那「明明德」跟「八目」又是什麼關係呢?
  • 朱鴻林:儒者從祀孔廟的學術與政治問題
    你要做個名儒,你就至少要注釋出一本經書來,讓學者對經典有進一步的了解。換言之,在唐太宗配享先師的時代,朝廷表彰的是傳經之儒。孔廟祭祀實際上是一個多目的的禮儀,這禮儀有教育、學術、政治等成分。今天我會利用宋朝、明朝發生的一些事情來作例子,說明它實際涉及的好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儒者身份的升降。這提法馬上意味著歷代從祀的儒者,在其從祀之後不是永遠地位不變的。
  • 那些常見的道德修養法
    相關推薦: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學知識點|常見考點匯總 道德修養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經過自覺學習、自我反思和自我行為調節,使自身品德不斷完善的一種重要方法。學生品德的提高是一個能動的發展過程,它的成效同學生個人能否自覺主動進行道德修養緊密相關,學生的年齡愈大,他們個人進行的道德修養在自身品德發展中的作用也愈大。
  • 孔子:要做溫柔敦厚的君子!孟子:不,要做浩然之氣的大丈夫
    後來成為儒家亞聖的孟子,年輕時就崇拜孔子,立下了做孔子那樣的聖人的偉大志向。在戰國時期儒學一分為八逐漸衰微的形勢下,孟子以儒家繼承人和拯救者自居,舉起儒學復興的大旗,延續了孔子的道統,終於成功為儒家續命,才有了以後儒家的輝煌。
  • 讀懂《孟子》經典10句,一生做個明白人
    《孟子》是繼《論語》後最重要的儒家經典,記述了孟軻一生的主要言行和孟軻主張仁義、反對暴政和武力兼併的政治思想。在古時,《孟子》是「教科書」般的存在,是歷代儒家學子必讀必考的著作。隱娘分享《孟子》經典10句,學會孟子的處世智慧,一生做個明白人。
  • 《德性修養的原則與途徑》:上學下達、內省默識、改過遷善
    這是我學習《人文世界的建立》中的第5篇文章《德性修養的原則與途徑》,以及恩師孟老師對本文的導讀後的學後復盤,內容包含文章菁華、個人感悟、踐行清單等。十二、真正的儒者的修行真正的學問就是不離開你生命的本份,不離開你當下的生活,無論現實人間,亦或是你內在的生命,有任何的問題你都要誠懇的面對,你都不能夠逃避躲閃,你都必須直下承當,你都必須在承擔肯認中去發現和實踐出它的美好和無限意義。
  • 道德修養的名言警句:做一個有修養的人,從小養成好習慣!
    每個人都應該要在意個人道德修養的提升,道德修養是生而為人最重要的素質體現。今天學習啦小編分享的是道德修養的名言警句,希望你會喜歡。道德修養的名言警句道德修養的名言警句【熱門篇】1 修之至極,何謗不息.2 歷史使人賢明,詩造成氣質高雅的人,數學使人高尚,自然哲學使人深沉,道德使人穩重,而倫理學和修辭學則使人善於爭論。
  • 「慎獨」是一種修養、一種自律、一種坦蕩
    小人平日專做壞事,無惡不作;一見到君子便躲躲閃閃,掩蓋自己所做的壞事,故意表現自己的好處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在別人看來,就像能看見你的心肺肝臟一樣清楚,掩蓋有什麼用呢?這就叫做內心的真實一定會表現在外表。所以,君子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一定要謹慎。曾子說:「十隻眼睛看著你,十隻手指著你,這難道不令人畏懼嗎??
  • 《孟子》起名,既有才華,又有風度翩翩的氣質
    這句話講述了,在生活中真正的快樂是與他人分享的快樂,並且,這句話也告訴了我們,要有一個寬廣的心胸,這樣才能有無限的快樂。因此,為孩子起「與樂」這個名字,是希望其在未來的生活中,是健康快樂的,而且這個名字還有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蘊藏在其中,很有寓意。
  • 孟子告訴你怎樣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 如何提高個人修養(素質)
    ,那永遠是無法提高自己的修養的,思想處於一個混混的狀態,只能做一個混混了。3、了解說話交流的基本要求:想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就應該去學習了解一下說話的基本要求,說話要文明,要注意場合,注意和自己交談的人的情況,是晚輩,平輩,還是長輩?
  • 《孟子》經典名句起名,看一眼,就被驚豔到!
    行著——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這是《孟子·盡心上》中的一句話,講述的是,我們在做一件事的時候,不能隨波逐流,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做這件事的原因,因為真正的智者,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