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中國輝山乳業控股有限公司(輝山乳業,06863.HK)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公司四家附屬公司收到恒生銀行作為原告人,入稟香港特別行政區高等法院原訟法庭的傳票令狀,輝山乳業股票將繼續暫停買賣。
公告顯示,此次收到法院傳票的四家輝山乳業附屬公司分別為中國輝山乳業控股(香港)有限公司、中國輝山乳業投資國際有限公司、中國輝山乳業控股國際有限公司和升皇控股有限公司。原告恒生銀行就貸款協議對四家附屬公司的公司擔保作出申索以尋求判定債務。
早在12月19日,恒生銀行就已經向香港高等法院提交了訴狀,尋求輝山乳業支付2960萬美元尚未償還的本金和24.31萬美元的拖欠利息。
截至發稿前,恒生銀行未對此作出回應。
深陷債務危機泥潭的輝山乳業近期愈發有分崩離析之感。
在恒生銀行提起訴訟的同一天,12月19日,輝山乳業在港交所公告,朱健宏和張毅林因個人原因辭任該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以及董事會轄下各委員會的職務,並已於12月15日起生效。
兩人的辭職意味著,輝山乳業僅剩一名獨立非執行董事,已不足聯交所證券上市規則的人數要求。一般情況下,如果獨董位置空缺很久,可能會要求公司停牌,但輝山乳業已經停牌7個多月。
除了高管陸續離職,輝山乳業董事長也被貼上了「老賴」的標籤。
此前,澎湃新聞報導,遼寧省盤山縣人民法院於12月7日公布,輝山乳業董事長楊凱因「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義務」,被列入全國法院失信被執行人名單,被定性為「老賴」。
而就在楊凱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的前一天,12月6日,瀋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發布公告稱,將對遼寧輝山乳業集團(瀋陽)有限公司等六家企業的重整案件,採用競爭方式,擇優指定一家社會中介機構(聯合競爭的視為一家)作為這六家企業的管理人。
案件中所涉6家企業分別為遼寧輝山乳業集團(瀋陽)有限公司、輝山乳業(中國)有限公司、瀋陽富裕牧業有限公司、瀋陽乳業有限責任公司、瀋陽隆迪糧食製品有限公司和遼寧牧合家畜牧科技有限公司。
其中,輝山乳業(中國)有限公司及遼寧輝山乳業集團(瀋陽)有限公司已於12月4日被瀋陽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正式啟動破產重整程序。
澎湃新聞此前獲悉,在已經公布了其向輝山乳業或其相關公司的融資敞口的金融機構中,工商銀行有20億元,平安銀行有21.42億港元(18.99億元),九臺農商行有13.5億元,浦發銀行6.8億元,招商銀行有4040萬美元(2.78億元),農業銀行有1.1億元和1.5億港元(合計2.43億元),深圳P2P公司紅嶺創投有5000萬元。
早在2016年12月16日,沽空機構渾水發出第一份做空報告,指輝山乳業為一家騙子公司,公司價值為零,稱輝山乳業至少從2014年開始發布虛假財務報表、誇大其資產價值,並且負債纍纍。
只是彼時並未引起過多關注,輝山乳業的股價反而因為輝山乳業董事長楊凱的增持而上漲。
但當渾水祭出第二份做空報告後,2017年3月24日,輝山乳業股價閃崩,盤中一度暴跌90%,一小時內市值蒸發320億港元,創港股史上最大跌幅。
2017年5月8日,港交所應香港證監會指令停止輝山乳業的股份交易。截至12月12日,深陷債務危機的輝山乳業已經停牌超過7個月。
股價雪崩後,輝山乳業的債務危機一併曝光,涉及金融債權上百億元,涉及70多家債權人,包括23家銀行,十多家融資租賃公司以及部分P2P、私募機構。
經過一系列管理層動蕩,輝山乳業的債權重組方案於2017年8月初曝光,其核心內容為,輝山乳業以體系內外資產全部抵債,由債權人組成新公司,但要讓渡一部分新公司股權給現管理層。按這一方案,境內外債權人的清償率為14%-20%。但該方案曾一度遭遇部分債權人的反對。
2017年11月1日,輝山乳業披露,一半以上中國境內的輝山乳業債權人和楊凱、其他公司的債權人籤署《一致行動人協議》,並原則上支持債務重組建議。
11月16日,輝山乳業對外發布公告稱,截至2017年3月31日的綜合淨負債可能達105億元人民幣,鑑於此,公司進入臨時清盤,將儘可能考慮所有可供選擇的方案,以保全集團資產。
作為瀋陽老牌乳企的輝山乳業,於2013年在香港上市,在2017年3月24日之前,市值約為400億港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