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蕩漾的東湖,曾是大武漢的藝術公共空間 | 聲音

2021-02-07 迴響編輯部


東湖一直是武漢的名片,由長江淤塞而形成,到現在都是中國水域面積最為廣闊的城中湖之一。東湖是武漢市井生活的背景,也同時孕育了武漢的現代藝術。一群藝術家在十年前發起了「東湖計劃」,希望關心東湖的人們以東湖為主題創造藝術作品,這個創作清單可以拉的很長,包括導演李珞拍攝的《李文漫遊東湖》、葛宇路用公交站牌創作的行為藝術、「SMZB」的朋克樂隊主唱也參與過計劃……


藝術家們將東湖視為一個想像中的藝術公共空間,在由權力和資本塑造的城市空間尋找隙縫,發出自己的聲音。藝術從來不是解決社會問題的一個手段,藝術只是呈現、揭露問題,那麼十年後,「東湖計劃」怎麼樣了呢?這篇文章,將展示這個藝術計劃的來龍去脈以及逐漸被邊緣化的命運。


從「大武漢」到「東湖計劃」


文|張若水


自武漢封城以來,「魯磨路救援隊」和「魯磨路救援日記」風靡網絡。魯磨路是武漢一條匯集Live House和各種酒吧的街道,「VOX樂迷群」則是這群混跡魯磨路的年輕人線上陣地。疫情發生後,他們通過社交網絡,迅速聚集在一起,成為一個超級節點,加入救援行動中。


「SMZB」(生命之餅)曾是中國最早的朋克樂隊之一


他們說,「我們不會逃避,武漢是我們自己的城市」。這句話來自「SMZB」(曾用名「生命之餅」)的《大武漢》。「SMZB」在疫情時期,重新流行起來。因為如今的武漢,需要「SMZB」。


而「SMZB」樂隊主唱吳維,也是當年引起廣泛討論的「東湖計劃」第二回發起人之一。


每一個人的東湖


那麼「東湖計劃」是怎麼來的呢?2010年6月,為回應華僑城集團在武漢東湖地區進行大規模商業開發的事件,武漢建築師李巨川和藝術家李鬱發起了「每個人的東湖」藝術計劃。


計劃希望「以藝術的方式開闢一個討論的空間,為關注這個項目與東湖前途的人們創造一個發出聲音、表達意見的機會」。他們建立了一個官網,建議每位參加者自行到東湖邊創作實施一件有關東湖的作品。最終,三回計劃,分別是2010年6月25日到8月25日的「每個人的東湖」、2012年初的「去你的歡樂谷」、2014年7月的「人人都來做公共藝術」,吸引了近百人參加,包括藝術家、建築師、設計師、朋克樂手、音樂人、劇場工作者、詩人、學者、程式設計師等等。


導演李珞的《李文漫遊東湖》影片,似乎既是「東湖計劃」本身的成果,又是對它的記錄。在「李文漫遊東湖」的片名出現之前,影片花了30分鐘的時間來呈現東湖的存在狀況——湖被越填越小,湖邊建起了「歡樂谷」,高檔樓盤拔地而起,武漢的藝術家們發起一個名為「每個人的東湖」藝術計劃,年青人用噴漆在湖邊的土地上畫出這裡是某年某月的湖岸線……


就在你以為這是一部紀錄片的時候,影片的敘事邊界在30分鐘之後開始模糊——李文不僅僅是片頭出現的那個回答調研學生問題的武漢市民,他還是公安局吳科長的一個手下,並且領了一個在東湖邊找到一個神經病的任務,操著武漢話的李文,開啟了他的東湖漫遊之旅。


李文借著尋訪神經病之機,找到湖畔的小小觀音廟為母親上了個香。他跟船娘打聽那個常在湖邊晃悠,說「有條龍要出來了」的神經病。73歲的船娘說,雖然她沒親眼見到過龍,但有龍是真的,龍還吹倒了一邊樹林,湖的另一邊有龍生龍崽的洞。



後來,李文找到了這個神經病。在這個神經病的敘事裡,他是一條偷吃了先帝腳皮而成精的魚,本來那些腳皮是龍王的「長生不老之藥」。倒掉的樹林,是因為人類不斷地填湖引得龍王發怒而起。影片在這部分插入了偉人在東湖遊泳的史料,通過鏡頭,可以看到偉人如嬰兒一般在東湖裡「玩水」的身姿。據史料記載,武漢東湖是他在1949年以後除了中南海以外居住最長的地方。他開了橫渡長江之先河,並寫下「萬裡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的名句,使得武漢人大得面子,也大受鼓舞,從此開始了「玩水」的高潮——橫渡長江。


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會像李文一樣,不相信東湖裡有龍出現,更不相信吃了腳皮而成精的人曾經是東湖裡的一條魚,我們只認為他是個神經病,而那些相信神經病的話的船娘們,則是封建迷信。我們早已不相信鬼神,我們相信的是「人定勝天」。


這個因為東湖要被填掉,而在東湖四周瞎晃蕩的神經病,呈現出一個藝術家的生活狀態,他在影片中,還彈起了吉他。


因為武漢炎熱的夏季,李文在片中的大部分鏡頭,是赤膊短褲的狀態。他在影片裡的形象並非一個刻板的「小公務員」,他還會畫畫,而且畫得不錯。除此之外,他還喜歡收集老照片。電風扇吹著,裸露著一個中年男人發福肉身的李文,拿著放大鏡細細地觀察集體照片中失去姓名的人。他望著黑白老相片裡一個個雙手被縛在身後並跪在地上的人,仿佛看到了歷史長河之中的自己,他飽含著感情,唱起《我愛你中國》。此時的李文,呈現出繼承了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的武漢人「悲劇情結」來,成為「眼裡常含淚水,愛這土地愛得深沉」的詩人。



《李文漫遊東湖》是散漫的。既會畫畫又踏著拖鞋的李文是散漫的,東湖周邊悠閒的市井生活同樣如此;影片的邏輯同樣是散漫的,你不太能找得出一條明確的主線或一個清晰的聚焦點,比如反對在東湖建遊樂園的計劃,比如閹割焦慮的討論,比如討論藝術、歷史等沉重議題的提及,影片囊括的點很多,但主題上卻不收束於一點,於是李文在地理上漫遊東湖,也就像在這些嚴肅的話題之間漂移穿梭,並非拼貼式的玩世不恭,而是一种放空;更不用說,影片的形式也是散漫的,保留了非專業演員(大多是藝術家)的真實性格。可以說,他們不是在「表演」另一個人,他們是在演「自己」。都說不上是虛構還是非虛構。


這些散漫無度、東拉西扯,將附著於東湖上,所有的能指的符號意義都虛化了,於是東湖本身在這種虛化的背景中浮現出來了,東湖承載著物種、人們的生活、傳說、歷史與個體的記憶,商業力量想要填湖,現代藝術想要保湖,這都反而增添了這個湖本身的荒誕和豐饒,東湖什麼都不是,又同時指涉著一切。


影片的最後,李文跳進東湖遊泳,抱住了湖中的一根鐵柱,停了下來。


這根鐵柱,同樣也出現在「東湖計劃」第三回中葛宇路的《東湖站》裡。葛宇路將北京公交線路上的「東湖」站站牌拆卸下來,安裝到東湖的鐵柱上。



葛宇路在《東湖站》作品說明中,解釋說:「一個是來自於自然,坐落在家鄉武漢的東湖,沒有任何一個具體坐標可以明確的稱為東湖(因此也沒有東湖站)。另一個位於北京,有著明確標識的東湖(站),但是卻沒有任何水域。我做的僅僅是把城市化過程中擠壓生成的結果,放回了自然情景之中。」


葛宇路想要遊到湖中的站牌旁耐心等待一輛屬於東湖的公交車,然而,一段時間以後,東湖鐵柱上的「東湖」站牌,已不知去向,哪怕他曾潛入湖中多番尋找,也沒找到那塊站牌。在《李文漫遊東湖》中,一個是警察在湖邊找一個神經病,而《葛宇路》中,則是一個行為藝術家跑到湖中找公交車站牌,東湖已經成為武漢現代藝術的作品,市井與文藝並驅,荒誕而魔幻共舞。


誰的東湖?


然而,藝術家李珞和葛宇路的東湖,終究還是漸漸維持不下去了。


2016年9月3日,作為東湖計劃討論空間的「我們家」青年自治實驗室因租金及「種種原因」關閉。


2017年,李巨川接受好奇心日報採訪的時候,他已經不太想談東湖計劃了,言語之間也很悲觀,「我們很失敗,這都幾年過去了,發展的步伐誰也阻擋不了啊。填湖只是一方面,更大的問題是佔領了湖岸線,建別墅和高檔社區。東邊不久前又填了一些,正在蓋。」


東湖——這個曾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水域面積達33平方公裡,是杭州西湖的6倍,隨著武漢城區的擴展,江夏區的湯遜湖成為了現在最大的城中湖。而那些住進湖景房的富人們,還能站在自家的落地窗前,欣賞東湖的迤邐風光多久呢?



現代主義的建築和規劃創造了一個現代化的田園詩圖景:一個在空間和社會上分割的世界:人們在這兒,車流在那兒;工作在這兒,家在那兒;富人在這兒,窮人在那兒;隔開兩者的是草地和混凝土。


李巨川於2013年,在上海外灘美術館的《城市活化,以藝術的名義》講座上說,城市空間是在各種政治和經濟權力的主導下,生產出來的,作為個體,很難在這樣的結構之下做事情。但是他認為,我們可以在這樣一個由各種強大權力決定的城市空間尋找隙縫,用想像力的方式創造出自己的空間。


藝術創造成為一個公共空間——在這個空間內,人們學習到對社會採取批判的態度,表達他們的看法,與其他人交流公開傳遞出他們的信息,這一過程呈現出藝術如何成為「公共」以及造成藝術「公共化」的原因。而公共藝術作為「藝術」這一概念,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在南韓與香港得到了蓬勃發展。香港的行為藝術有著直接與社會運動相聯繫的特點。年輕的藝術家們,用各種各樣的藝術方式來訴說城市的變遷,講述天星、皇后碼頭的歷史記憶對民眾的重要性。碼頭到最後還是被拆,以及其他一些比較有歷史意義建築的拆遷,正如東湖被越填越小。


然而,藝術從來不是解決社會問題的一個手段,藝術只是呈現、揭露問題。從20世紀的歐洲先鋒藝術運動開始——達達主義、維也納行動派、激浪派、偶發藝術等藝術流派和形式,都在倡導藝術融入生活、日常政治,甚至像義大利未來派——通過藝術來激發人們心中隱藏的力量。用藝術去激怒觀眾,通過行動的方式來破壞既定的反映在政治道德、文學藝術等方面的價值觀念。


到了21世紀的中國,當代藝術已然成為一塊遮羞布。這種藝術歷史的演變,或許源於座談會上的講話——文藝的功能是「歌功頌德」,不是「揭露黑暗」。那些選擇離開圈限好的語境去創造作品,並且參與到行動中的藝術家,已在這個時代逐漸邊緣化,並且在歷史的發展潮流中,他們的聲音逐漸變得弱小。


如今,一個可以用「武漢朋克」來標示武漢的時期,早已遠去。武漢這座城市——日本鬼子的飛機炸過,特大洪水淹過,「十年動亂」差點把它整得癱瘓,現今,成為疫區。但大武漢仍然是大武漢,她滋養了「什么娘都敢罵」、連自己的娘都敢罵的武漢人,使得他們生長出「不服周」精神和「九頭鳥」性格,惡劣的生存條件形成了他們頑強的生命力。


最後,我想以俞心樵的詩,《死者正悼念著生者》來結束這篇文章——


時刻到了

如花似玉的漢語

用寂靜擊碎所有告別的站臺

在唐詩宋詞中慢了下來

此刻我多麼希望

這個習慣於造假的國度

至少在今天能夠加快造假速度

讓所有的天災人禍

所有的死亡

至少在今天全都變成假的

讓地震只在天上發生

讓美好的謊言撒滿人間

哦時刻到了

死者正悼念著生者。


1.「東湖計劃」的簡介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06469034/

2.餘婷婷《武漢,當一群搖滾青年加入緊急救援》/騰訊穀雨

3.劉璐天《那個把自己名字變成路名的葛宇路,還在嘗試用藝術表達》/好奇心日報

4.李巨川《九十年代,「武漢朋克」及其他》

5.馬歇爾•伯曼《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現代性體驗》

6.蔡藝璇《藝術介入社會——文化幹擾、公共抗議,揭露惡性,服務社區——有效還是鬧劇?》/CVSZ第38期

7.趙智薰《藝術如何成為「公共」:南韓與香港的比較》

8.2013《行為藝術是否表演打碎瓦片,亞洲行為藝術概況及巡禮》講座

9.易中天《讀城記》



作者簡介:

張若水,在劇場摸爬滾打的「野生藝術家」,在家寫作的無名「兩腳獸」,作品散見「人間the livings」、「橙雨傘」、「澎湃新聞」、「字花」等。




相關焦點

  • 東湖酒店將改建成武漢首家高端度假酒店
    長江日報訊(記者葉飛豔 通訊員張昊)10月15日,武漢旅遊體育集團分別與凱悅酒店集團和日本UDS株式會社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及項目管理合同。    武漢旅遊體育集團聯手國際強勢企業,加快推進旅遊重點項目,全力打造武漢城市新名片。
  • 武漢東湖真的美,還曾發生神秘事件,堪稱中國十大UFO事件之一
    杭州有西湖、武漢有東湖,東湖雖然不如西湖有名,但也是國內最大的城市湖泊之一,武漢東湖的美景也很有名。自古以來就是旅遊景點。東湖生態旅遊景點規模大,面積達88平方公裡,由青島區、山區、落伍區、吹笛地區、白馬湖和紅洪區組成,形成最美麗、最大的武漢城市湖公園。
  • 遊俠朗誦《東湖有約》 作者:李景中、張巧年
    > 武漢東湖美,人們早已形成共識。寫一首讚美東湖的歌,讓大家傳唱,一直是我的夢想。於是,先創作東湖詩,再改成東湖詞,譜成東湖曲,傳唱東湖歌,提上了議事日程。 我已經觀察東湖數十年。黃鶴樓上看東湖,你有過沒?雪中看東湖,冰上踏東湖,乘船賞東湖,遊泳戲東湖,風雨聽東湖,騎行逛東湖,步行量東湖,這些我都經歷過。
  • 【項目建設進行時】碧波蕩漾 古夫河畔聽濤聲
    【項目建設進行時】碧波蕩漾 古夫河畔聽濤聲 2020-05-30 02:1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文明是公共生活中最美的風景
    測體溫、出示健康碼,按照標線提示保持一定距離排隊,遊覽過程中保持園區衛生……今年「五一」假期,在武漢各景區的大力宣傳和引導下,文明旅遊正蔚然成風。  與往年小長假「人從眾」式的火爆現象不同,今年許多景區提前採取限流、分流等措施,防止遊客扎堆,採取智慧旅遊等多種手段,讓景區管控更科學更高效。
  • 北京蓮石湖景區流入黃河水,碧波蕩漾、波瀾壯闊!
    2020年4月25日,北京,自北京市的永定河生態補水啟動後,石景山區蓮石湖景區流入黃河水,致使景區呈現出一副碧波蕩漾,波瀾壯闊的美好畫面。北京,自北京市的永定河生態補水啟動後,石景山區蓮石湖景區流入黃河水,致使景區呈現出一副碧波蕩漾,波瀾壯闊的美好畫面。
  • 人文、生態、藝術|東湖數字小鎮湖畔藝術公園 / 駿地設計
    >東湖之畔、憑海臨風碧波萬頃、湖光山色東湖湖畔藝術公園位於福建長樂濱海新城,東湖數字小鎮的東湖湖畔,佔地一萬方。▼湖畔岸線 Photos 東湖湖畔藝術公園由JUND駿地設計景觀專業團隊打造,依託數字產業基地,基於產城合一的模式,通過與當地文化資源結合,意在打造一個融合當地文化資源、數字體驗、現代科技於一體的獨一無二的趣味休閒濱水體驗空間。
  • 武漢東湖——遊覽勝地,中國第二大城中湖
    武漢東湖是以大型自然湖泊為核心,湖光山色為特色,集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科普教育為主要功能的旅遊景區,每年接待海內外遊客達數百萬人次,是華中地區最大的風景遊覽地,2014年前曾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2014年因武漢中心城區擴大,東湖退居武漢市江夏區的湯遜湖之後,是中國第二大城中湖。
  • 車壩河水庫重現碧波蕩漾
    整治後的車壩河水庫碧波蕩漾、風景如畫,水質從五類水提升到二類標準。
  • 東湖的櫻花開了、江漢關的鐘聲響了……讓我們相約武漢 不見不散
    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推出31張感恩海報,以武漢的標誌性景點致謝每一位為武漢拼過命的英雄——春日的櫻花,盛夏的小龍蝦,數不清的宵夜和過早,還有兩江四岸的好風景,都等待與英雄再次相遇。東湖櫻園的櫻花開了、江漢關的鐘聲響了、春風再次掠過黃鶴樓的簷角……相約武漢,不見不散。
  • 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城中湖,湯遜湖新老交替使之超越了武漢東湖
    之前武漢東湖是最大的城中湖,現在已經成為歷史。因為城區擴建,使得湯遜湖超越了東湖,成為了全國乃至亞洲最大的城中湖,繞圈騎行還不錯的選擇。東湖是水的世界,水域面積33平方公裡。曾經的東湖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近年來,武漢堅持還綠於城,還湖於民,大力建設東湖綠道,使東湖成為市民親近自然的好去處。30年來東湖不懈治水,還人民一湖清水,探索出一條生態治水之路。
  • 我國的「東西南北湖」,你只知道西湖和東湖?南湖和北湖在哪裡?
    東湖相信去過武漢旅遊的人,一定去過武漢「東湖」。東湖是武漢非常知名的5A級生態旅遊風景區,也是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排在武漢旅遊景點TOP 5內的景點,就在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旁邊,全湖面積近32平方公裡,是杭州西湖的6倍,全國第二城中湖(最大的是武漢湯遜湖)。
  • 武漢城市名片刷屏!用武漢美景致敬每一位英雄
    東湖綠道是一張超高顏值的武漢名片,中印領導人在東湖會晤後,東湖綠道更是一躍成為世界級的旅遊關鍵詞。如今,這裡的美景吸引著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遊客。武漢東湖綠道是國內首條城區內5A級旅遊景區綠道。東湖綠道全長101.98公裡,串聯起東湖磨山、聽濤、落雁、漁光、喻家湖五大景區,由湖中道、湖山道、磨山道、郊野道、聽濤道、森林道、白馬道主題綠道組成。這裡儼然是武漢人的後花園。
  • 跨國公司高管齊聚東湖綠道 在武漢大口呼吸盡情奔跑
    原標題:跨國公司高管齊聚東湖綠道在武漢大口呼吸盡情奔跑跨國公司高管們起跑瞬間。(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魏錸 攝)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婷 通訊員 王夢周9月5日上午,武漢東湖綠道白馬驛站一片沸騰。平日西裝革履的跨國公司高管代表團成員,換上清一色的運動裝,為3.2公裡的「相約東湖、助跑湖北」健康公益跑進行熱身,用行動為湖北疫後重振加油。
  • 東湖金茂府白皮書:金茂府系八大基因,引領武漢豪宅新風尚
    相比大漢口西北湖、二七濱江,大武昌華中金融城均價4萬/㎡起的豪宅區域,環東湖高端住宅帶的東湖金茂府首開僅約2.5萬/㎡,區域規劃加上東湖基因,帶動區域房價從2015年6599元/㎡上漲至2020年上半年的19240元/㎡;按照上海虹橋高鐵站2010年建成啟用後,旁邊的七寶板塊年漲幅高達116.4%,從最初的1.5萬/㎡上漲至如今的11萬/㎡,武漢高鐵商務區居住用地稀缺,區域樓市發展前景向好。
  • 眼前的居延海,碧波蕩漾,水鳥低翔,夕陽下,波光人影,美不勝收
    只見眼前的居延海碧波蕩漾、水鳥低翔、蘆葦搖曳,夕陽下,波光人影,美不勝收[2020年7月27日(周一)內蒙古額濟納旗達來呼布鎮]>圖文/玉文葉子雙行記只見眼前的居延海碧波蕩漾、水鳥低翔、蘆葦搖曳。居延海簡介:居延海位於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北部,形狀狹長彎曲,猶如新月,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流經額濟納段稱為額濟納河)的尾閭湖,漢時稱居延澤,唐時稱居延海。
  • 「沙漠明珠」乾涸成沙漠,51年後「起死回生」,今碧波蕩漾
    青土湖位於石羊川下遊,是甘肅民勤國內最大的湖泊,被稱為「沙漠明珠」,但由於綠洲內時漲水急劇減少,1959年完全乾涸,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個沙漠在這裡相遇,現在乾旱51年的青土湖水面26平方公裡,青土湖再現了當時碧波飄蕩的美景 青土湖顯得特別安靜,在蔚藍的天空下,一眼就看不見邊上的蘆葦叢和湖面
  • 東湖夜讀|武漢,生命在呼喚
    今晚荊楚網《東湖夜讀》欄目跟您分享文章《武漢,生命在呼喚》。司門口的拐子洞庭街的女將紅鋼城的丫頭鍾家村的苕貨是長江漢水泡大的武漢伢是不信邪不服周的武漢伢你不會死,你不會死長江報警,武漢告急北京,北京!這裡是湖北!這裡是武漢!
  • 時時精彩,日日精彩,「東湖24小時」最新遊玩攻略出爐
    東湖朝霞。 姜軻 攝7:00 品嘗武漢花樣早點在東湖老大門的春暖餐廳或梨園廣場商業街過個早,吃飽喝足準備開始細品東湖。8:00 一睹先賢風採去蒼柏園了解東湖的前世今生,認識一下「東湖之父」。上行吟閣,登高遠眺,暢想屈原在此吟詩作賦的畫面。再去屈原紀念館,一睹先賢風採。9:00 體驗「東湖之眼」在落霞水榭碼頭乘坐東湖遊船去磨山梅園,蕩漾於城市綠心,飽覽湖光山色。
  • 蕩漾造句和解釋_蕩漾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碧波蕩漾。] 引申指物體在水中起伏波動。 [阿英《鹽鄉雜信》:「我們便僱了四隻小舟,並行於西湖之中,蕩漾於微波之上。」] 思想、情緒等起伏波動。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一股喜孜孜的味道在心裡蕩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