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llicopter「嗅覺直升機」可在機器人平臺上控制生物有機體的運動

2020-12-14 電子發燒友

Smellicopter「嗅覺直升機」可在機器人平臺上控制生物有機體的運動

佚名 發表於 2020-12-11 17:30:59

能夠在人類無法前往的危險區域執行任務是無人機的重要優勢之一,這些危險區域包括自然災害後的失穩建築物以及有未爆炸裝置的地區。研究人員一直希望能開發「嗅覺救援設備」,通過嗅覺感知空氣中的化學物質來定位災難倖存者、氣體洩漏及爆炸物。

然而,人造傳感器要麼不夠靈敏,要麼分析速率較慢,無法在無人機的飛行過程中定位並處理特定氣味。techxplore.com網站當地時間12月8日報導,美國華盛頓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推出了一款「嗅覺直升機」(Smellicopter)。

這種自主無人機,能夠利用搭載的「飛蛾活體觸鬚」,實現氣味導航。它在空中飛行時還可以感知並躲避障礙物。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生物靈感與仿生學》雜誌中。

論文作者、華盛頓大學機械工程學博士生Melanie Anderson評價:「Smellicopter綜合了兩方面的優勢——在機器人平臺上,控制生物有機體的運動。」

為尋找食物或配偶,飛蛾藉助觸鬚來感知環境中的化學物質。「飛蛾觸鬚中的細胞能夠放大化學信號,」論文作者、華盛頓大學生物學教授Thomas Daniel解釋道,「飛蛾的嗅覺反應非常迅速、高效——一種氣味分子就能觸發許多細胞反應。」

研究人員使用菸草天蛾(Msh)的觸鬚製造了嗅覺直升機。他們將Msh放在冰箱中,在其麻醉後將觸鬚剝離,觸鬚分離後能在4小時內保持生物、化學活性,冰箱儲存能延長觸鬚的活性時間。隨後,他們在觸鬚上引入細電線,將其接入電路並測量其中所有細胞的平均信號。實驗證明,這種觸鬚傳感器的反應速度更快。

為製造Smellicopter,研究人員在商用開源手持四軸飛行器上加裝了觸鬚傳感器,並在其尾部設置了塑料翼片,以幫助飛行器進行持續逆風飛行。

研究人員為Smellicopter創建了「Cast Surge」協議,使其得以模仿飛蛾尋找氣味的方式:Smellicopter向左飛行一段特定距離,開啟搜索任務,如果沒有達到氣味閾值,它就會向右飛行相等距離,繼續展開搜索。一旦探測到了氣味信息,Smellicpter就會改變飛行模式,衝向氣味源。

此外,無人機裝備的4個紅外傳感器,能以每秒10次的速度檢測周圍環境,幫助飛行器避開障礙物。

研究人員表示,Smellicopter的另一優勢在於不需要GPS協助。與昆蟲使用目視觀察類似,Smellicopter可用攝像機來觀察周圍環境。因此,它非常適合用於搜索礦山及管道等室內、地下空間。

責任編輯:gt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細胞群如何合作構建器官和有機體?
    計算機科學家可以利用這一關鍵特性開發出子程序,另一方面,這種特性也極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生物的可演化性和演化可塑性。一個簡單的生物電狀態,無論是在發育過程中內源性產生,還是由實驗人員誘導產生,都會觸發構建各種解剖結構所需的形態因子和基因表達級聯的複雜再分配。一旦了解做出重要形態決定的生物物理電路的動態,儲存在人體生物電路中的信息就可以被永久改寫。
  • 生物機器人Xenobot來了!天使還是魔鬼?
    以美國佛蒙特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舒亞·邦加德為通訊作者的研究團隊,日前在《美國科學院院報》在線發表一篇最新研究結果,提出可創建一種可編程生物,被命名為Xenobot(異形機器人),也可稱為生物機器人。邦加德等人的研究發表後,引發了很多質疑的聲音。那麼,他們的工作到底是做什麼呢?
  • 四足機器人:小而美的地面無人平臺「AI產品/工程落地」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個小而美的地面無人平臺吧。 四足機器人家族雖然經歷了十幾年的發展,已經有了商業化的產品,但平心而論,目前仍然還只能作為科技發燒友的「折騰平臺」、給投資人看的「演示平臺」,距離真正的走進社會、獨立在應用場景中可靠穩定使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美研究者用3D列印的小鼠肌肉構造生物機器人,有望用於假肢製造
    它們是利用自然界中的動物作為運動本體的機器人,通過把微電極植入與動物相關的腦核團或方向感受區,並施加人工模擬的神經電信號,從而達到控制運動的行為。與傳統的仿生機器人相比,生物機器人在能源供給、運動靈活性、隱蔽性、機動性和適應性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模仿生物體的動作方式已經成為一種被應用於仿生設備和機器的方法。
  • 新型可變剛度的摺紙機器人,可無限時長持續運動
    雜耍、跳動和小跑等任務所需的持續動態運動對於大多數柔性機器人來說仍然遙不可及。 摺紙藝術大家都熟悉,通過摺疊紙片可以創造出讓人嘆為觀止的藝術品。使用摺紙的方法製造機器人有望解決以上挑戰,可實現重複的動態運動。近日,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受此啟發,創造出一種靈巧的「軟」彈簧摺紙機器人。
  • 仿生機器人分為哪幾類_仿生機器人研究現狀
    當前,隨著生物機理認識的深入、智能控制技術的發展,仿生機器人正向第四個階段發展,即結構與生物特性一體化的類生命系統,強調仿生機器人不僅具有生物的形態特徵和運動方式,同時具備生物的自我感知、自我控制等性能特性,更接近生物原型。如隨著人類對人腦以及神經系統研究的深入,仿生腦和神經系統控制成為了該領域科學家關注的前沿方向。
  • MotoSimEG-VRC軟體:基於事件驅動的機器人運動機構製作與控制
    概述上一期為大家介紹了基於時間驅動的運動機構製作與控制方法,而現實的機器人工作站中,大部分設備的運動機構都是基於事件驅動控制的,也就是通過機器人I/O信號的交互實現對外部設備運行狀態的監視與控制。本期,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基於事件驅動的運動機構的製作與控制方法。
  • 人體控制運動的秘密被破解 機器人現在也能做出複雜動作了
    人體控制運動的秘密被破解 機器人現在也能做出複雜動作了  黃琨 • 2020-03-20 16:16:10
  • 賓夕法尼亞大學開發可變剛度的摺紙機器人,可無限時長持續運動!
    柔性機器人近年來發展迅速,然而柔性材料的高阻尼和高疲勞特性限制了柔性機器人的使用壽命。雜耍、跳動和小跑等任務所需的持續動態運動對於大多數柔性機器人來說仍然遙不可及。使用摺紙的方法製造機器人有望解決以上挑戰,可實現重複的動態運動。近日,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受此啟發,創造出一種靈巧的「軟」彈簧摺紙機器人。該機器人的名字叫REBO,通過摺紙波紋管圖案的幾何設計實現了彈性軸向順應性,從而降低材料重量並減少能量損失。研究團隊設計了波紋管的摺疊圖案,按照圖案摺疊可產生類似於彈簧的結構。
  • 未來的機器人運動控制領域必須引入力控,純位置控制是沒有前途的
    未來的控制需要有兩個控制量,純位置控制是要被淘汰的「;力控只需要存在在與拋光表面垂直的方向上,即嚴格控制末端執行器與拋光表面的接觸力,但對於其他方向的運動,是不存在需要力控要求的,單純的位置控制就可以實現。而當拋光工序結束的時候,控制器又要切回純位置控制,將機械臂收回,未來的控制器是需要具備在位控和力控兩種之前靈活切換的能力。
  • 食用級材料可完全降解的機器人可以吃嗎?
    應該是:遇熱自動伸展、可受磁鐵控制,進入體內後不僅會像跳跳糖一樣尬舞,還能將誤吞食的電池取出來!2016 年國際機器人與自動化大會上,就有這樣一款可食用膠囊機器人重磅亮相。時隔四年後,奧地利約翰尼斯·克卜勒林茨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也發明了一種「可食用」機器人。
  • 模仿脊椎動物的機器人:運動神經網絡觸發行走、遊泳
    除了概念炫酷之外(今後還可能成為迪士尼的賣點之一),研究人員相信,機器人的設計方案將提供一種新的工具,有助於了解脊椎動物的運動的演化。這能使我們更好地理解脊髓是如何控制身體的運動,它將有助於癱瘓和截肢病人的康復治療和假肢研發。     機器人Pleurobot模擬蠑螈。
  • 這才是地球上運動最快的生物,狂甩獵豹幾條街!
    出品|網易科學人欄目組 卡麥拉微信|公號ID:WYKXR163科學家計劃研究世界上最快的生物,並希望利用從其行為特徵中獲得一些知識,用於研製微型機器人
  • 如何使用Kinect控制NAO機器人!
    介紹本文介紹如何使用NAO-Kinect使用Kinect設備來控制NAOqi Robots(NAO,Pepper,Romeo)。背景我的夢想是控制機器人。部分原因是使用Kinect控制機器人,我就是這樣做的。
  • 光磁場機器人長得像檸檬皮,可爬坡可卸貨,有望用於體內藥物遞送
    近日,美國西北大學發明出一款軟體機器人,該機器人看起來像一隻剝開的檸檬皮,它能在水箱中運動,並擁有多種本領,比如搬運物品、催化化學反應、輸送治療劑等,而它只需光場和磁場的驅動,便可實現上述功能。光和磁場的結合,讓機器人實現行走或滾動袁航表示,機器人用的水凝膠材料具有雙重響應,它既能對光響應,也能對磁場響應。在水凝膠的基礎上,該團隊加入一種對光敏感的分子,這種分子一旦受到光的照射,就會從親水性變成疏水性, 這時水凝膠就會收縮、並把水排出去,機器人隨之就會產生光控制的彈性形變。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冬眠開關」;可精準控制的迷你軟體機器人
    2,「新發現」幹細胞+魚油——治療抑鬱症的新武器 來源:轉化醫學網近日,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UIC)的研究人員在《分子精神病學》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患者來源的成人幹細胞,可用於模擬重度抑鬱症並測試患者對藥物的反應。
  • 有脊髓和神經的生物機器人
    利用對人類脊髓的研究成果,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研究人員使用3D列印技術製造出柔軟骨架上,並以此為基礎開發了由肌肉和脊髓組織提供動力的小型步行機器人「spinobots」。該校細胞與發育生物學教授、研究帶頭人Martha Gillette說,雖然過去已經有生物機器人可以通過簡單的肌肉收縮來前進,但脊髓的增加讓它們有了更自然的行走節奏。
  • 中國科研人員研發磁性噴霧,可快速製造微型磁控機器人
    微型機器人由於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和適應性而在生物醫學中有著廣泛應用前景。然而,考慮到目標對象多變的尺寸和形狀,以及工作環境的非結構化和不可預測,單一機器人難以應對不同的任務或環境。可擴展、通用、能應對不同場景的微型機器人製造方法仍存在挑戰。
  • 什麼是機器人的力控制?有力控制後還需要位置控制嗎?
    機器人在這類運動受限環境中運動時,往往需要配合力控制來使用。位置控制下,機器人會嚴格按照預先設定的位置軌跡進行運動。若機器人運動過程中遭遇到了障礙物的阻攔,從而導致機器人的位置追蹤誤差變大,此時機器人會努力地「出力」去追蹤預設軌跡,最終導致了機器人與障礙物之間產生巨大的內力。而在力控制下,以控制機器人與障礙物間的作用力為目標。
  • 中國科學家開發微型生物3D印表機器人,或可治療胃潰瘍
    生物印表機通過堆疊活細胞來生成組織和器官,其目標是向處在接受器官捐贈等待名單上的人們提供生物列印器官。調查顯示,僅在美國,就有近7萬人等待器官捐獻。 中國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可以相對輕鬆進入人體的微型生物印表機器人。該研究領域的資深研究員,北京清華大學生物工程師徐濤表示:研究人員利用現有的技術,創建了靈巧的電子設備,例如機械蜜蜂和由蟑螂啟發的機器人。 這些微型機器人只有30毫米寬,不到信用卡寬度的一半,並且可以摺疊到43 毫米的長度。